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5: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家珍
論文名稱:緊張與少年偏差行為:Agnew一般緊張理論之實證研究
指導教授:黃富源黃富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rank Fu-Yuan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少年偏差行為一般緊張理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偏差友伴內外控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7
  • 點閱點閱:26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論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透過文獻探討,深入了解一般緊張理論的基本內涵,並以北部地區少年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調查,根據一般緊張理論的精神,並參酌國內外相關文獻與研究,經分析整理後形成以性別、緊張、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偏差友伴等變項影響偏差行為之研究架構,檢驗一般緊張理論在台灣地區少年偏差行為的解釋力。調查所得經由次數分配、t檢定、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及路徑分析等統計分析後,呈現出:
1.一般組男女在緊張、社會支持、歸因方式、偏差友伴、自陳偏差行為量表中呈現顯著差異存在,在自我效能分量表中未達顯著差異。偏差組男女在緊張、社會支持、偏差友伴、自陳偏差行為量表中呈現著差異,而在歸因方式、自我效能量表中差異未達顯著水準,但其中值得玩味的是,一般組與偏差組在在緊張量表中得分上,一般組女生比男生顯現較多緊張,而偏差組則是相反,男生比女生反應更多的緊張。
2.一般組與偏差組在緊張、社會支持、歸因方式、偏差友伴、自我效能、自陳偏差行為量表中呈現顯著差異存在,偏差少年比一般少年經歷更多的緊張、結交較多的偏差友伴、從事更多的偏差行為、對事情的歸因方式傾向於外控、擁有較少的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較差。
3.緊張與社會支持對偏差行為的影響主要效果與交互作用均達顯著水準,並檢視兩者間的平均數得知,社會支持確實可以緩衝緊張對偏差行為的影響。緊張與自我效能對偏差行為的影響主要效果與交互作用均達顯著水準,並檢視兩者間的平均數得知,自我效能確實可以緩衝緊張對偏差行為的影響。緊張與歸因方式對偏差行為的影響主要效果達顯著水準,但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水準,表示歸因方式與緊張間的交互作用對偏差行為並沒有影響力。緊張與偏差友伴對偏差行為的影響主要效果與交互作用均達顯著水準,並檢視兩者間的平均數得知,偏差友伴確實會加乘緊張對偏差行為的負面效果。
4.一般緊張理論之「自身生活事件因素」、「交友事件因素」、「家庭生活事件因素」、「學校生活困擾因素」、「與老師負面關係因素」、「人際困擾因素」、「自我困擾因素」、「家庭生活困擾因素」、「受虐經驗因素」、「被害經驗因素」、「歸因方式因素」、「偏差友伴因素」與偏差行為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而「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偏差行為間有負相關,但「學校生活困擾因素」與偏差行為之正相關雖達0.05顯著水準,但較微弱。
5.整體而言,緊張各因素間有顯著正相關存在,表示少年經歷愈多的負面生活事件,則其在日常生活困擾愈多,同樣,受虐經驗愈多,其被害的可能性就愈高。緊張與中介變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因素間有顯著負相關存在,表示少年愈緊張,其在社會支持及自我效能則愈差。緊張與中介變項:歸因方式、偏差友伴因素間有顯著正相關存在,表示少年緊張則其對事情的歸因方式愈傾向於外控、其所結交的偏差友伴也愈多。
6.以複迴歸的方式驗證一般緊張理論的解釋力,其中可以發現,「朋友生活事件」、「家庭生活事件」、「學校生活困擾」、「與老師負面關係」、「人際困擾」、「自我困擾」、「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偏差友伴」、「性別」等十個變項進入迴歸模式中,本模式的R平方0.6230,其解釋力高達62.30%。
7.由路徑分析中可了解,性別、緊張、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偏差友伴能對偏差行為產生直接作用,性別亦可透過社會支持與偏差友伴間接對偏差行為產生作用,而緊張可透過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偏差友伴間接對偏差行為產生效應。而性別並不會對緊張產生作用。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相關名詞詮釋4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理論基礎7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29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研究假設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33
第三節 研究樣本35
第四節 問卷設計37
第五節 統計方法與資料處理51
第四章研究結果之分析53
第一節 基本特性分析及緊張來源53
第二節各組變項間之差異分析60
第三節 各變項之交互作用分析70
第四節 各變項之相關分析73
第五節 各變項之複迴歸分析77
第六節 路徑分析81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87
第一節結論87
第二節結論建議與研究限制91
參考書目97
附錄一105
附錄二11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淑芬(民80),保護管束少年之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吳東大學社會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王慶槐(民77),保護管束少年家庭、同儕與不良行為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束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任全鈞(民86),一般性犯罪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之驗證:以少年吸毒行為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士炘(民77),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承曉(民80),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寧(民85),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高中職學生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英璋(民84),青少年偏行為的心理病理長期追蹤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呂敏昌(民82),國中生之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銓(民80),內外控、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沛良(民86),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林弘茂(民82),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坤隆(民81),被虐待兒童與少年暴力犯罪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法務部(民87),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市:法務部。
邱書璇(民82),已婚職業婦女之社會支持、內外控取向與壓力適應方式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瓊慧(民77),社會支持與國中生之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段亞新(民76),大學生對生活事件之認知歷程及其身心適應,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淑文(民79),同儕關係與少年犯罪,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傳鎮(民77),台灣地區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人格異常傾向之比較研究,警學刊第九卷第一期,頁30-40。
馬傳鎮、陳石定、黃政吉、黃翠紋、黃家珍(民85),我國台灣地區女性少年犯罪相關因素及其防制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
涂柏原(民76),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式,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春金(民77),青少年犯罪原因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春金(民85),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許春金、馬傳鎮(民86),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第一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
許春金、馬傳鎮(民87),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第二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
許春金、馬傳鎮(民88),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第三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
許春金、黃翠紋(民87),兒童虐待與偏差行為關連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學學報第三十二期,頁339-376。
許禛元(民86),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郭靜姿(民75),壓力調適應對於國中資優生及前段班學生心理適應之影響,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書(民77),社會連結與女性少年偏差行為-Hirsch 社會控制理論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書(民87)社會關係、壓力、與不良適應:青少年偏差行為與健康問題的整合模式,中央警察學學報第三十二期,頁378-411。
陳玉書(民87)青少年偏差行為與不良適應之探討-以台灣地區為例,中央警察學學報第三十三期,頁213-236。
陳皎眉(民77),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策略、歸因方式與青少年犯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陳皎眉(民77),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台北:少年輔導委員會。
陳超凡(民77),兒童被虐待與少年犯罪相關性之研究-台灣地區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究所。
黃富源(民76),親子關係人格適應與內外控取向對少年犯罪傾向影響之研究,警政學報十二期,頁293-316。
黃富源、吳學燕、黃越綏、周文勇、鄧煌發、黃家珍、藍慶煌(民87),單親家庭對少年非行影響之研究-家庭結構及功能的觀點:台北市之實證研究,台北市政府委託研究。
黃惠雅(民85),生活壓力相關因素與女性少年犯罪關聯性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毓華、鄭英耀(民85),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四十三期,頁279-285。
葉啟政(民78),楊國樞等編著,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廖德富、馬傳鎮(民82),吸安、財產、暴力少年犯與一般少年性格特質、環境因素及其因應能力之比較究,行政院研考經費補助專案。
劉美華(民85),大一學生之因應行為、社會支持與身心困擾的相關性研究,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蓮儀(民81),男性犯罪青少年之刺激尋求、社會支持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煌發(民86),報復或報應?--台北市高中生非行被害關係之研究,中央警察學學報第三十期,頁287-311
外文部分:
Agnew R.(1995). Testing the leading crime theorie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focusing on motivational process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2 (4),363-398.
Agnew, R. & Brezina,T.(1997). Relational problems with peers, gender, and delinquency ,Youth and Society,29(1),84-111.
Agnew, R. & Broidy, L.( 1997). Gender and crime: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4,(3),275-306.
Agnew, R. & Peters, A.(1986). The techniques of neutralization: an analysis of predisposing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Criminal-Justice-and-Behavior, 13,(1),81-97.
Agnew, R. (1993) Why do they do it? An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vening mechanisms between "social control" variables and delinquency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30,(3),245-266.
Agnew, R. and White, H. R. (1992). An empirical test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 ,Criminology, 30,(4),475-499.
Agnew, R.(1989).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revised strain theory,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5(4),373-387.
Agnew, R.(1990). Adolescent resources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 28,(4),535-566.
Agnew, R.(1990). The origins of delinquent events: an examination of offender accou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27(3),267-294.
Agnew, R.(1991). A longitudinal test of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delinquenc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28,(2),126-156.
Agnew, R.(1991).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peer variables on delinquency, Criminology,29,(1),47-72.
Agnew, R.(1992). A revised strain theory of delinquency. Social Forces, 64, (1), pp. 151-167.
Agnew, R.(1992). 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30,(1),47-87.
Agnew, R.(1994). Delinquency and the desire for money, Justice Quarterly,11(3), 411-427.
Agnew, R.(1994)The techniques of neutralization and violence, Criminology, 32(4),555-580.
Agnew, R., Cullen F. T. & Burton V. S. al.( 1996). A new test of classic strain theory, Justice-Quarterly,13,(4),681-704.
Agnew,R.,(1995). Determinism, indeterminism, and crim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Criminology,33(1),83-109.
Bernard, Thomos J. (1990). Angry aggression among the "truly disadvantaged." Criminology,28,73-96.
Brezina, T. (1996). Adapting to strain: an examination of delinquent coping responses. Criminology,34,39-60.
Cassel, J.(1987). Family correlations of male and female delinquency, Criminology,28,73-96.
Dorfeld, M. and Kruttsschnitt, C.(1992). Do the stereotypes fit? mapping gender specific outcomes and risk factors. Criminology,30, 397-419.
Farnworth, Margaret and Michael J. Leiber(1989). Strain theory revisited: Economic goals, educational means, and delinquency. American Sociology,95,263-274.
Hoffmann, J. P. & Su, S. S. (1997). The conditional effects of stress on delinquency and drug use: a strain theory assessment of sex differenc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4,(1),46-78.
Hoffmann, J. P. and Miller, A. S. (1998) A 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of general strain theory.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14,(1),83-110
Jang, S. J. & Thornberry, T. P.(1998). Self-esteem, delinquency peers, and delinquency: a test of the self-enhancement thesi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3,586-598.
Lauritsen, J. L. (1991). The link between offending and victimization among adolescents. Criminology,29,265-292.
Matsueda, R. L. & Aanderson, K.(1998). The Dynamics of delinquency peers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Criminology,36,269-307.
Menard, S.(1995). A developmental test of Mertonian anomie theor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27 (3),136-174.
Ogle, R. S & Bernard, T. J.(1995). A theory of Homicidal behavior among women. Criminology,33(2),173-193.
Warr, W. & Stafford, M.(1991). The influence of delinquent peers: what they think or what they do?. Criminology,29,851-86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