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1 0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憶琳
研究生(外文):Lin, Yi-Lin
論文名稱:「凍省效應」與台灣地方派系轉變之研究
指導教授:蔡啟清蔡啟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凍省地方派系省級選舉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9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台灣自民國三十五年十月實施地方自治選舉以來,地方選舉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在縣(市)甚至省(市)皆已累積相當完善的選舉經驗與選舉制度,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台灣政治發展上的重要基礎。然而民國八十六年七月,第四階段修憲中所通過的憲法修正條文第九條規定,台灣省長及省議員選舉自下屆起停止辦理(即凍結省級選舉,簡稱為「凍省」);而台灣省政府之功能、業務與組織也將予以精簡、調整(即「精省」),使實施多年的地方省級自治選舉正式走入歷史。
  換言之,自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省長及省議員任期屆滿後,台灣的地方自治會產生結構性的轉變,而這對台灣的地方政治必然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尤其是向來與現有制度緊密結合的地方派系。故本論文企圖以「凍省」為時間之切割點,藉由觀察民國八十五年後的歷次選舉過程與結果,依擴大化、普遍化、全面化為指標,進而瞭解凍省後台灣地方派系的轉變與發展。
  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闡述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探討派系的相關政治理論及派系與政治間的關聯。第三章分析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原因、特質、類型及其對台灣政治所產生的影響。第四章介紹「凍省」過程與有關的論辯,藉以釐清「凍省效應」可能的影響層面,及「凍省」前後政治結構的差異性。第五章探討「凍省效應」對地方派系的衝擊及其影響,以實際的選舉結果加以佐證,觀察地方派系所發生的轉變。第六章歸納台灣地方派系面對未來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下所可能的發展方向。第七章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成果、限制及未來的研究方向。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1
第二章 派系理論之探討…………………………………………….17
第一節 派系之定義與形成因素…………………………………17
第二節 派系之特性與類型………………………………………27
第三節 派系與政治之關係………………………………………31
第三章台灣地方派系之分析………………………………………37
第一節 台灣地方派系之形成與特質……………………………37
第二節 台灣地方派系之類型……………………………………50
第三節 台灣地方派系對台灣政治之影響………………………58
第四章「凍省」之探討…………………………………………….71
第一節「凍省」前台灣之政治結構…………………………….71
第二節「凍省」相關議題之分析……………………………….77
第三節「凍省」對台灣政治未來可能之影響…………………88
第五章「凍省效應」與台灣地方派系之轉變…………………….95
第一節 地方派系彼此間及內部成員關係之轉變………………99
第二節 地方派系與政黨關係之轉變……………………………106
第三節 地方派系與中央及地方政府關係之轉變………………113
第六章台灣地方派系之發展………………………………………117
第一節 地方派系走向中央化……………………………………118
第二節 地方派系走向全國化……………………………………127
第三節 地方派系走向包裝化……………………………………131
第七章結論…………………………………………………………135
參考書目………………………………………………………………141
表圖目錄
表次
表5-0-1 台灣地方派系特質之發展階段…………………………95
表5-0-2 凍省前地方派系幹部層級表……………………………96
表5-1-1 同一派系成員相互競爭…………………………………100
表5-1-2 台中縣第三屆&第四屆立法委員所屬派系背景分析…104
表5-2-1 國民黨第四屆不分區立委之派系背景…………………108
表5-2-2 國民黨派系整合與選舉勝負…………………………....109
表5-2-3 解嚴後歷屆縣市長選舉結果……………………………112
表6-1-1 民國八十六年底參選縣長敗選者分析表………………119
表6-1-2 省議員轉戰立法委員選舉一覽表………………………121
表6-1-3 立法委員與省議員現任者參選立委之比較表…………125
表6-2-1 第四屆立法委員擔任股市上櫃上市公司董監事名單…129
表6-3-1 台灣省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當選人學歷統計表…………………………………………………………132
圖次
圖1-3-1 分析架構圖………………………………………………13
圖4-1-1 國家政治權力重分配……………………………………89
圖5-1-1 國民黨地方派系各時期演變過程………………………102
壹、中文部份
一、書藉
文崇一,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民國七十八年。
王金壽,「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收錄於台灣政治學刊編輯委員會主編,選舉體制、統獨、美國戰略(台灣政治學刊第二期)。台北:台灣政治學會(民國八十六年),3-62。
王振寰,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民國八十五年。
朱雲漢,「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蕭新煌等著,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民國七十八年),139-160。
   ,「大選後看政黨政治之發展」,呂亞力等著,「台灣七十八年大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民國七十九年),1-16。
朱雲漢、黃德福,建立台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政治民主與社會福祉。台北:業強,民國八十六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民國八十三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民國八十二年。
施正鋒,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前衛,民國八十七年。
施威全,地方派系。台北:揚智,民國八十五年。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洪金珠、許佩賢譯。台北:月旦,民國八十三年。
紀俊臣,瑞竹地區的領導系統與權力結構。台北:馬陵,民國六十六年。
高永光,「二屆立委選舉台灣省第一選區(台北縣)觀察報告」,姚立明等著,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民國八十二年)。
時報編輯部,台灣地方勢力分析。台北:時報,民國七十四年。
張昆山、黃政雄,地方派系與台灣政治。台北:聯經,民國八十五年。
張俊宏,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南方,民國七十八年。
許介鱗,政黨政治的秩序與倫理。台北:業強,民國八十六年。
許禎元,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s 的實例操作。台北:五南,民國八十六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民國八十四年。
陳東升,金權政治: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民國八十四年。
陳敏,行政法總論。台北:三民,民國八十七年。
陳朝平,記者眼中的民主荊棘路。台北:久大,民國七十六年。
陳陽德,轉變中的台灣地方政治。台北:洞察,民國七十六年。
陳義彥、黃麗秋,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民國八十一年。
游盈隆,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1990年代台灣民意與選舉政治的解析。台北:月旦,民國八十五年。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民國八十一年。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民國七十八年。
葛永光,政治變遷與發展:台灣經驗的探索。台北:幼獅,民國八十一年。
雷飛龍,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來的政治。台北:廣文,民國七十年。
廖忠俊,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質變。台北:允晨,民國八十六年。
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與地方建設關係之研究。高雄:德馨,民國六十七年。
   ,台灣地方派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民國八十六年。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民國三十八年以來的憲法變遷。台北:揚智,民國八十七年。
蔡明惠,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鬥爭。台北:洪葉,民國八十七年。
蕭全政,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民國八十六年。
二、期刊
王振寰,「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4期(民國八十二年),123-163。
王振寰、沈國屏,「反對勢力、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高雄縣個案研究」,東海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4期(民國八十四年),1-34。
王業立,「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第五卷,第1期(民國八十七年),77-94。
石國振、歐陽晟,「台灣地方派系的理論與對策」,律師通訊,第170期(民國八十二年),26-34。
李旺臺,「台灣地方派系新動向──五種變化的經緯分析」,聯合月刊,第22期(民國七十二年),21-25。
李清如,「下屆立委財富實力大曝光」,新新聞,第619期(民國八十八年一月),51-56。
社論,「省諮議會制定設計迷思的分辨與解套」,中國地方自治,第51卷,第7期(民國八十七年七月),2-3。
社論,「論省的法定地位」,法律評論,第64卷,第7-9期合刊(民國八十七年九月),1。
紀俊臣,「修憲省監督機制之設計」,中國地方自治,第51卷,第12期(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25-39。
林佳龍,「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民國七十八年),117-143。
紀俊臣,「精省與新地方制度」,中國地方自治,第52卷,第2期(民國八十八年二月),3-23。
紀俊臣、徐吉志,「省定位之設定與衍變」,中國地方自治,第51卷,第10期(民國八十七年十月),5-14。
陳明通、朱雲漢,「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2卷,第1期(民國八十一年一月),77-97。
黃德福,「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一九九二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期(民國八十三年),80-89。
趙永茂,「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一個概念架構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4卷,第3期(民國七十八年九月),68。
   ,「派系參與與民主價值取向之相關分析:台灣省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之分析」,政治學報,第14期(民國七十五年),59-127。
   ,「台灣地方黑道之形成背景及其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第7卷,第2期(民國八十二年),14-34。
   ,「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一九八O年代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5期(民國八十三年),99-120。
三、論文
丁彥致,「台灣地區選舉與地方派系之關係──一九八一年∼一九九二年雲林縣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
王蕙娟,「台北縣地方財政之比較研究──民國七十一年至七十五年狀況之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民國七十八年。
王靜儀,「台中縣地方派系發展史──以縣長及省議員選舉分析為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
李忠義,「台灣地方派系動員基礎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八十年。
李威漢,「台灣地區選舉風氣之研究」,碩士論文,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七十五年。
李新仁,「地方政府財政能力與租稅努力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民國七十六年。
沈國屏,「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二年。
吳芳銘,「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化變遷之研究:以嘉義縣與高雄縣為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
林仲修,「水里鄉政治權力結構之分析」,碩士論文,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八十年。
邱顯育,「台灣社會多元化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七十六年。
苗惠敏,「台灣地區選舉中派系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七十八年屏東縣縣長選舉個案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八十年。
姚惠忠,「不充分訊息之三人競爭理論分析:以國民黨與地方派系互動為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民國八十七年。
翁翊,「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關係之研究:彰化縣個案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
涂一卿,「台灣地方派系的社會基礎:以嘉義縣地方派系為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
郭正亮,「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一九四五年∼一九八八年」,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民國七十七年。
張致源,「嘉義縣地方派系結構變遷過程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
張茂桂、陳俊傑,「現代化、地方派系與地方選舉投票率之關係」,台北: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中國政治學會主辦。民國七十五年。
陳華昇,「威權型地方派系與選舉的關係──台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八十二年。
陳惠倫,「中美政黨提名制度比較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七十六年。
彭基原,「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七十七年。
游光明,「台中縣地方派系權力結構轉變與運作」,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
連哲偉,「民進黨執政縣市之府會關係──新竹縣、彰化縣及高雄縣比較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八十四年。
程俊,「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聯盟之間的關係之研究──屏東縣個案分析」,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
楊英杰,「從聯盟理論看台中縣地方派系之互動──以八十三年議長選舉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
劉旭清,「地方派系、選舉與補助款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
潘茹雄,「台灣地方派系與政黨──高雄縣個案分析」,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八十六年。
蔡榮祥,「論地方派系椿腳的政治支持及動員選舉:以急水鄉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八十四年。
賴秀真,「台灣都市型地方派系之研究──台中市議會派系之分析」,碩士論文,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八十二年。
謝志得,「宜蘭縣地方派系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
應宜珠,「我國地方政府層級與行政區域劃分之研究」,碩士論文,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民國八十一年。
簡麗燕,「台灣社會變遷對鄉鎮縣轄市公所之影響──組織與功能面之探討」,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民國七十七年。
四、文件
中央選舉委員會,「八十三年省市議會議員暨省市長選舉概況」,民國八十三年。
台北市選舉委員會,「第三屆立法委員台北市選舉實錄」,民國八十四年。
台灣省選舉委員會,「八十六年、八十七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台灣省選舉實錄」,民國八十七年。
高雄市選舉委員會,「第三屆立法委員高雄市選舉實錄」,民國八十四年。
國民大會祕書處,「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實錄」(上、下冊),民國八十七年。
國家發展會議祕書處,「國家發展會議實錄」(上、下輯),民國八十六年五月。
五、報紙
中國時報,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版4。
   ,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版2。
   ,民國八十六年七月十一日,版1。
   ,民國八十七年十月二十日,版4。
   ,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六日,版11。
   ,民國八十八年五月六日,版2。
台灣日報,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版1。
   ,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十一日,版7。
   ,民國八十六年十月二十日,版21。
   ,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廿二日,版6。
   ,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六日,版10。
   ,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六日,版13。
台灣時報,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四日,版2。
自立早報,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版4-6。
   ,民國八十八年一月二十六日,版4。
自由時報,民國八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版6。
   ,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六日,版6。
邱德宏,「國發會後的台灣派系與選舉」,自立早報,民國八十六年二月十四日,版11。
陳朝建,「九七憲改對國民兩黨的政治衝擊──派系分合與政黨重組使修憲政爭年年重現」,自立早報,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一日,版11。
黃耀明,「地方派系有別於黨的派系」,台灣日報,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六日,版9。
聯合報,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十七日,版4。
   ,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版3。
   ,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版2。
   ,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十日,版2。
   ,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四-十三日,版4。
   ,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廿一─廿二日,版6。
   ,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版6。
   ,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版4。
   ,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版6。
   ,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十七日,版2。
   ,民國八十七年一月二十五日,版1。
   ,民國八十七年一月二十六日,版4。
   ,民國八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版2。
   ,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二十日,版2。
聯合晚報,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六日,版5。
貳、西文部份
(Ⅰ)Books
Beller Demis c.md Frank P.Benoni, “Party and Faction: Modes of Politica1Competition.” in Frank P. Belloni and Dennis C. Beller (eds.), Faction Politics: Political Parties and Fac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Press. (1978), 417-450.
Cheng, Tun-Jen & Stephan Haggard, “Regim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n Tun-jen Cheng &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Boulder. Co: Lynne Riemer Press. (1992), 1-29.
Lasswell, Harold D.,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 New York: The World Publishing Co. Press, 1958.
Mosca, Gaetano, The Ruling Class.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1939.
Nicholas, Ralph W. “Fac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Steffen W. Schmidt, Laura Guasti, Carl H. Lande and James C. Scott (eds.), 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 A Reader in Political Clientlism. Bc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55-73.
Sarto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Ⅱ)Periodicals
Bosco, Joseph “Taiwan Factions: Guanxi, Patronage, and the States in Local Politics” Ethnology, vol.31, no.2, 157-183.
Chou, YangSun and Andrew Nathan, “Democratizing Transition in Taiwan.” Asian Survey, vo1.27, no.3 (1987), 277-299.
Huang, Te-fu, “Local Faction, Party Competition, and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vol.61 (1990), 277-399.
Jacobs, J. Bruce, “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stic Tie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Kan-ching and Kuan-hsi in a Rural Taiwanese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no.78 (1979), 237-273.
Nicholson, Norman K., “The Factional Model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5 October(1962), 291-314.
(Ⅲ)Dissertations
Wu, Nai-teh The Political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1tar1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