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瑩(2005)。幼兒園教師專業自主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2,120-124。王淑俐(1993)。有計畫地自我塑造教師專業形象。師友,308,36-29。
王淑英(1990)。教保人員的成長、專業與發展。福利社會,76,10-16。王儷靜、周鳳美(2005)。實習教師建構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20,1-26。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李玉惠(2006)。學校附幼組織特性初探。學校行政,45,91-106。李金銓(1982)。大眾傳播學。台北:國立政大新聞研究所。
李秋燕(1990)。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專業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美枝(1989)。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李曉菁(2005a)。提升教師專業形象的途徑。教師之友,46(3),51-56。
李曉菁(2005b)。教師專業形象之提升。師說,186,25-28。
林志成(2002)。專業是社會變遷中新校園倫理的靈魂。學校行政雙月刊,19,42-55。林育瑋(2006)。幼兒教師那裡去了呢?:以統計資料談學前教育師資人力結構。教育研究月刊,147,122-140。林春妙、楊淑朱(2005)。幼兒教師專業知能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1,55-84。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清江(1992)。我國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第三次)。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兩岸教育發展之比較,1-73。台北:師大書苑。
林惠娟(2005)。南投縣幼兒教保人員在職進修現況之研究。朝陽學報,10,229-247。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武天昀(1983)。音響產品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波林‧蘭費德、波林‧衛爾德(1967)。心理學。(傅統先譯)。台北:台灣商務。
柯俊欽(2003)。淺談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專業化。南投文教,19,29-34。孫立葳(2000)。幼兒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3,265-279。孫志麟(2001)。師資培育制度變革下職業教師的專業認同。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2),59-89。徐諶(2000)。向自我挑戰-高師大蔡培村院長談園所長的專業形象與塑造。師友,393,11-16。
翁麗芳(2005)。幼教老師與多元文化教育。北縣成教,25,50-54。張春興(1983)。從師大學生的求學心態檢討師教師「加強師範生專業精神」構想的成效。教育心理學報,16,1-28。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梁尚勇(1991)。如何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識與地位。載於梁尚勇編:樹立教師的新形象,176-195。台北,台灣書店。
郭丁熒(1995)。小學教師角色內涵之分析。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181-202。
郭玉霞(2002)。教學專業化。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導論,303-319。台北:師大書苑。
陳秀才(2004)。確立教師專業評鑑制度。師友,447,6-30。
陳奎憙(1992)。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國泰(2003)。幼兒教師的困擾問題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1,185-213。陳惠卿(1983)。我國會計師社會形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嘉彌(1997)。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5),45-62。陳麗香(1976)。傳播行為與「映像形成」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光國(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基本信念。通識教育,3(2),19-32。黃意舒(2005)。良師典範之專業重建。教師天地,138,10-15。黃毅志(1998)。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調查研究,5,5-36。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析。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曉芳(2004)。影響民眾對消防人員社會形象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葉憲清(2000)。廿一世紀理想的學校體育教師形象。國民體育季刊,29(1),4-11。詹棟樑(1992)。教育專業人員的道德責任與專業精神。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01-128。台北:師大書苑。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劉香君(2002)。體育教師專業之內涵。屏師體育,6,141-145。劉真(1991)。樹立教師的新形象。載於梁尚勇主編:樹立教師的新形象,11-15。台北:台灣書店。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鄭佳宜(2005)。學校永續發展的要素-學校形象。臺灣教育,634,49-54。鄭淵全(1998)。形象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盧美貴、郭家華(2006年11月)。幼托整合後幼兒園教保員專業課程研究。林佳蓉(主持人),幼兒教育教學卓越與研究。2006嘉義大學幼兒教育教學卓越與研究前瞻學術研討會,嘉義大學。
賴春金(2003)。幼稚園教師的關鍵能力。教育資料與研究,52,75-83。鍾任琴(1994)。教師專業的探討。教師之友,35(3),29-35。羅燦煐(1982)。記者形象及關聯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關念嫺(1995)。圖書館員的形象探討。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2(1),1-22。蘇慧貞(2005)。也許你的理想無法前進,至少不能後退:思索幼教專業之行銷溝通。國教天地,161,61-69。Boulding, K. E. (1956).The Image.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oulding, K. E.(1969).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landinin, D. Jean.(1985).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er images in action. London: Falmer.
Elbaz, F.(1983). Teacher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London: Croom Helm.
Forde, C., McMahon, M., McPhee, A. D. & Patrick, F.(2006).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reflection and enquiry.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Hoy, W. K. & Miskel, C. G. (198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Random House.
Hoyle, E. & John, P.(1995).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London: Cassell.
Katz, L. G.(1972).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73(1), 50-54.
Klapper, Joseph T.(1960). The E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Koerner(1989). Teacher’s image of their work: A descriptive study.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lson, B. H.(1962). Seven principles in image form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26(1), 67-71.
Reynolds, William H.(1965). The Role of the Consumer in Image Building.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7(3), 69-76.
Super, D. E.(1980). A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6(30), 28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