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與徵引文獻
一、 正史、古籍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
王符著,彭丙成注譯,《潛夫論》(台北:三民書局,1998)。
司馬光,《資治通鑑》,標點本(台北:天工書局,1988)。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杜佑,《通典》(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87)。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范曄著,韓復智、洪進業註,《後漢書紀傳今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
班固,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
荀悅,《漢紀》,收於張烈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
袁宏,《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
袁樞,《通鑑紀事本末》,標點本(台北:三民書局,1972)。
常璩,《華陽國志》,收於《二十五別史》第十冊(濟南:齊魯書社,2000)。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
葛洪,《抱朴子》。收於《諸子集成》(八),(台北:世界書局,1935)。
趙翼著,《二十二史劄記》杜維運考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二、專書
《中國歷史紀年表》(台北:華世出版社,1978)。
《五千年中國歷代世系表》,(台北:學生書局,1983)。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主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
孔慶明,《秦漢法律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木芹,《兩漢民族關係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王子今、方光華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
王基倫、洪淑苓,《四史導讀》(台北:臺灣書店,1999)。
王連升主編,《中國宮廷政治》(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田繼周,《秦漢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安作璋編,《秦漢農民戰爭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
朱大昀主編,《中國農民戰爭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90)。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冷冬,《被閹割的守護神--宦官與中國政治》(台北:萬象圖書公司,1993)。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呂思勉,《秦漢史》(台北:開明書局,1969)。
李小樹,《秦漢魏晉南北朝監察史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李玉福,《秦漢制度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2002)。
李定一,《中華史綱》(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
李建國,《華夏方興》漢代卷(香港:中華書局,1992)。
李開源,《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0)。
李源澄,《秦漢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出版社,1987)。
周兆新,《鐵馬金戈話三國》(鄭州:新華書局,1997)。
周道濟,《秦漢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林甘泉,《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
林幹,《匈奴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8)。
林劍鳴,《新編秦漢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2)。
姚秀彥,《秦漢史》(台北:三民書局,1987)。
施克寬編譯,《中國宦官秘史》(台北:常春藤書坊,1985)。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
孫明君,《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孫長來,《中國歷代帝位之爭》(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
孫鐵主編,《影響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台北:大地出版社:2004)。
徐難于,《漢靈帝與漢末社會》(濟南:齊魯書社,2002)。
馬非百,《秦集史》(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馬植杰,《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高敏,《秦漢史探討》(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高敏,《秦漢史論稿》(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
崔向東,《漢代豪族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3)。
張玉法總校訂,《中國歷史人物.名臣評傳1.東漢-南北朝》(台北:萬象圖書公司,1993)。
張玉法總校訂,《中國歷史人物.奸臣評傳1.先秦-三國》(台北:萬象圖書公司,1993)。
張玉法總校訂,《中國歷史人物.昏君評傳1.秦-三國》(台北:萬象圖書公司,1993)。
張金龍,《北魏政治史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6)。
張傳璽,《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1985)。張蔭麟,《中國古代史綱》(台北:里仁書局,1982)。
陳致平,《中華通史》(台北:黎明出版社,1975)。
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國立編譯館主編,《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1)。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4)。
勞榦,《秦漢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曾資生,《中國政治制度史》,第2冊秦漢(台北:啟業書局,1969)。
曾繁康,《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文化大學,1988)。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
鈕先鍾,《中國歷史中的決定性會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黃今言,《秦漢軍制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楊東晨,《東漢興亡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楊東晨,《漢人秘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鄒紀萬,《秦漢史》(台北:長橋出版社,1979)。
蔡君謨主編,《文化中國之旅全集》第四冊-歷史人物之旅(台北:華嚴出版社,1987)。
廖伯源,《秦漢史論叢》(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赫治清、王曉衛,《中國兵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趙文潤,《漢唐人物評傳》(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趙克堯,《漢唐史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鄧之誠,《中華兩千年史》,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92)。
翦伯贊,《秦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錢穆,《史學導言》(台北:中央日報社,1975)。
錢穆,《國史大綱》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繆鳳林,《中國通史要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謝祥皓,《中國兵學》,漢唐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鍾肇鵬,《讖緯論略》(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韓復智等,《秦漢史》(台北:空中大學,1996)。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75)。
鄺士元,《國史論衡》,第1冊(台北:里仁書局,1980)。
羅世烈,《秦漢史話》(北台: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0)。
譚其驤主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新華書店,1996)。
嚴潔,《秦漢盛衰興亡史》(台北:財經與貿易雜誌社,1977)。
蘇俊良,《漢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台北:里仁書局,1985)。
龔弘,《兩漢人物》(北京:齊魯書社,2005)。
三、期刊論文
于濤,〈靈獻之際的東漢政局〉,《歷史月刊》,1999:7。方詩銘,〈黃巾起義的一個道教史的考察〉,《史林》,1997:2。
方燕,〈東漢的名士〉,《文史雜誌》,2004:4。
方燕,〈略論東漢“黨人”集團〉(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20。
毛英萍,〈東漢後期社會分裂原因略探〉,《瀋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9。
牛志平,〈宦官綜論〉,《海南師院學報》,1996:4。
王永平,〈漢靈帝之置“鴻都門學”及其原因考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5。
王永平,〈論東漢中後期的奢侈風氣〉,《南都學壇》(哲社版),1992:4。
王仲修,〈讖緯對秦漢政治的影響〉,《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3:2,2004。
王林子,〈兩漢外戚宦官專權問題述論〉,《天水師專學報》(哲社版),1996:1。
石弘,〈本為拯民始造反 卻當賊寇罵到今-論張角〉,《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2:2。
全漢昇,〈從貨幣制度看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通史集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86。
何茲全,〈漢魏之際的社會經濟變化〉,《社會科學戰線》,1979:4。
朱子彥、陳生民,〈漢代的選官制度與朋黨勢力的形成〉,《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2。
朱順玲,〈東漢後期士大夫社會拯救活動述論〉,《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何輝,〈考証《熹平石經》〉,《學術界》,114期,2005:5。
余英時,〈中國史上政治分合的基本動力〉,《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關係〉,《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冷東,〈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宦官研究綜述〉,《史學月刊》,2000:3。
吳志彬,〈從黨錮之禍論東漢晚期政治亂局〉,《社會科教育學刊》,4,1994:12。吳青,〈災異與漢代社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
吳思,〈中國歷史上的兩次惡政〉,《政府法制》半月刊,2004:4。
呂力,〈秦漢之選舉〉,《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上冊,台北:學生書局,1976。
呂宗力,〈漢代的流言與訛言〉,《歷史研究》(北京),2003:2。
李三謀,〈東漢王朝的邊疆經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3。
李孔懷,〈東漢的政治制度與軍閥割據〉,《中國史研究》,1981:2。
李吉和,〈秦漢時期羌族的內徙與經濟社會的變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
李智文,〈張角論略〉,《邢台師範高專學報》,2000:3。
李傳、雍際春,〈兩漢流民問題初探〉,《蘭州大學學報》,2001:1。
李翠玉,〈“黨錮之禍”的歷史成因析〉,《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3:4。
沈剛伯,〈秦漢的儒〉,《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上冊,台北:學生書局,1976。
汪波,〈後漢書與羌族史研究〉,《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
汪治平,〈東漢末“死義”的一個特殊背景〉,《兩漢三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陸軍官校文史系,1996。
蕭瑞玲,〈東漢對匈奴政策評析〉,《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2。
辛夫,〈東漢後期社會分裂原因初探〉,《歷史教學》,1988:7。
辛旗,〈王符的社會批判思想與東漢末年清議思潮〉,《甘肅社會科學》,1994:3。
周舜南,〈東漢後期的社會批判思潮〉,《船山學刊》,1999:2。
周鼎初,〈東漢後期黑暗政治考察〉,《北京師範學院學報》,1991:2。
尚新麗,〈秦漢時期羌族的遷徙及社會狀況〉,《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5。
岳慶平,〈東漢在政治上對宗室的限制與利用〉,《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1987:2。
易毅成,〈東漢、三國華北戰時聚落的分布與其環境特色--論「塢壁」的初期演變〉,《屏東師院學報》,1996:9。武原,〈東漢末季“書法熱”的政治詮釋〉,《延安大學學報》,1995:3。
邱實,〈簡評東漢世族豪強〉,《益陽師專學報》,1996:2。
金春峰,〈東漢末經學的衰弱與黨錮之禍〉,《湘潭師院學報》,1995:1。
金發根,〈東漢至西晉初期(西元25-280)中國境內游牧民族的活動〉,《食貨月刊》,復刊13:9、10,1984。金發根,〈東漢黨錮人物的分析〉,《史語所集刊》34下,1963。。
侯林莉,〈黨錮之禍與知識份子氣節〉,《歷史教學》,1999:2。
姜生,〈原始道教三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6。
姜生,〈原始道教之興起與兩漢社會秩序〉,《先秦、秦漢史》,2001:2。
姚靜波,〈試析東漢末年太學生離心傾向之成因〉,《史學集刊》,2001:1。
范學輝、于芹,〈漢靈帝中平五年“改刺史,新置牧”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7:3,1997。
孫如琦,〈東漢的流民和豪族〉,《浙江學刊》,1993:3。
孫念超,〈東漢後期清流士人心態探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18:1,2002。
孫明君,〈第三種勢力--政治視角中的鴻都門學〉,《學習與探索》,2003:5。
孫寧瑜,〈東漢太學生參預政治活動之研究〉,《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977:5。
孫福喜,〈論應劭的“經世致用”學術思想〉,《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1,1999。
孫廣德,〈我國正史中的政治神話〉,收於《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6輯,台北:幼獅出版公司,1986。
孫廣德,〈陰陽五行說與漢代政治〉,收於陳立夫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
徐杰舜,〈秦漢民族政策特點初論〉,《貴州民族研究社》,1992:2。
徐難于,〈論黃巾起義宗教色彩和規模巨大的原因〉,《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6。
秦進才,〈黃巾起義領袖張角〉,《邢台學院學報》,2003:6。
秦學頎,〈論“三君”〉,《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9。
郝虹,〈漢魏之際忠君觀念的演變及其影響〉,《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3。
馬良懷,〈兩漢宦官考〉,《中國史研究》(北京),1987:1。
馬良懷,〈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華中師院學報》,1983:4。
馬彪,〈東漢士風中的“祿利”,“名節”之變〉,《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2:2。
馬植杰,〈論漢末魏晉之際世族地主勢力的消長與曹魏政權的興亡〉,《史學月刊》,1965:4。
高兵,〈東漢末皇權對三大政治集團的態度〉,《齊魯學刊》,1998:5。
高榮,〈東漢西北邊疆政策述評〉,《學術研究》,1997:7。
康小花,〈“鴻都門學”考〉,《藝術考古》,2004:4。
張仁鏡,〈試談張魯政權〉,《漢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
張其昀,〈東漢晚期-桓、靈、獻三帝〉,《華學月刊》,118,1981:10。張軍,〈東漢時期府的軍府化過程──兼論漢末軍府蜂起的制度原因〉,《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
張娟,〈東漢末黨錮之禍新解〉,《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3:4,2003。
張娟,〈重釋東漢黨錮〉,《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1。
張娟,〈試論東漢末的才性問題〉,《泰山學院學報》,2003:1。
張娟,〈魏漢之際主流才性觀的發展〉,《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3:6,2003。
張振龍、祝瑞,〈漢末士人自然理性的覺醒〉,《商丘師範學院學報》,16:5,2000。
張新科,〈文學視角中的“鴻都門學”──兼論漢末文風的轉變〉,《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張劍光、鄒國慰,徐難于,〈略論兩漢疫情的特點和救災措施〉,《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6。
張濤,〈秦漢的騎兵〉,《歷史月刊》,1994:7。張鶴泉,〈東漢持節問題探討〉,《史學月刊》,2003:2。
啟良,〈中國古史分期論要〉,《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5:5,2001。
曹金華,〈試論東漢的非抑商政策〉,《江蘇社會科學》,1995:5。
陳秀娟,〈童謠與五行--兼論東漢政治歷史〉,《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4:6。
陳其泰,〈兩漢之際陰陽五行說和讖緯說的演變〉,《孔子研究》,1993:4。
陳業新,〈兩漢荒政特點探析〉,《史學月刊》,2002:8。
陳道生,〈東漢鴻都門學考實〉,《大陸雜誌》,33:5,1966。陳曉鳴,〈籌邊失當與東漢衰亡〉,《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4,2001。
陶晉生,〈邊疆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收錄於《中國通史論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
傅安華,〈東漢社會之史的考察〉,《食貨半月刊》,3:10,1936。
傅築夫,〈由漢代經濟的變動說明兩漢的興亡〉,《文史雜誌》,1944:5、6。
勞榦,〈兩漢的學術信仰及物質生活〉,《中國通史集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86。
勞榦,〈漢代的豪彊及其政治上的關係〉,《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上冊,台北:清華學報社印行,1965。
勞榦,〈漢代政治組織的特質及其功能〉,《中國通史論文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勞榦,〈戰國秦漢土地問題及其對策〉,《大陸雜誌》,2:5,1951。曾九江,〈論東漢“以夷制夷”的邊防政策〉,《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3。
黃今言,〈說東漢在軍制問題上的歷史教訓〉,《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
黃宛峰,〈東漢黨人與士大夫精神〉,《人文雜誌》,2001:1。
黃靜、吳忠偉,〈漢人的氣節觀與東漢末政治走向〉,《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8:7,1997。
楊九詮,〈東漢熹平石經平議〉,《文史哲》,2000:1。
楊永俊,〈對東漢“羌禍”的重新審視〉,《西北史地》,1999:1。
楊秀清,〈論東漢對羌族的政策〉,《青海社會科學》,1995:5。
楊凱毅,〈淺談東漢末年“黨錮之禍”--范曄《後漢書•黨錮列傳》簡評〉,《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2。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中國通史論文選輯》,台北: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1985。
詹士模,〈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移動〉,《嘉義大學學報》,第71期,2000。雷海宗,〈斷代問題與中國歷史的分期〉,收於《中國通史論文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雷家驥,〈氐羌種姓文化及其與秦漢魏晉的關係〉,《中正大學學報》, 6:1,1995。
廖伯源,〈論漢末「兵為將有」之形成〉,收於雷家驥總編,《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二期,台北:蘭臺出版社,2003。管東貴,〈漢代處理羌族問題的辦法的檢討〉,《食貨月刊》,復刊2:3,1972。管東貴,〈漢的羌族〉(上),《食貨月刊》,復刊1:1,1971。
管東貴,〈漢的羌族〉(下),《食貨月刊》,復刊1:2,1971。
褚道菴,〈兩漢官俸蠡測〉,《食貨半月刊》,1:12,1935。
趙昆生、張娟,〈論東漢末年傳統才性觀的危機〉,《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9。
趙映林,〈中國古代的隱士與隱逸文化〉,《歷史月刊》,1996:4。趙國華,〈漢鴻都門學考辨〉,《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5:3。
趙鍾華,〈東漢的宦禍〉,《歷史月刊》,1993:5。趙蘭香,〈兩漢軍事經濟戰略思想初探〉,《伊犁教育學院學報》,
劉中建,〈試論東漢後期的法治思潮〉,《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
劉元虹,〈東漢士人的救國運動〉,《嘉義師專學報》,5:5,1974。劉東明,〈東漢士人之出仕觀念分析〉,《輔大中研所學刊》,1996:6。
劉欣尚,〈漢代的刺史制度〉,《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7:1。
劉泰周,〈東漢的鴻都門學〉,《黔東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 15:4,1997。
劉惠敏,〈宦官在我國古代專制政體中的影響〉,《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3:6。
蔡明倫,〈東漢後期黨錮之禍與天人感應神學的衰微〉,《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999:4。
鄭振邦,〈關於道教創立幾個問題的辨析〉,《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
鄭欽仁,〈鄉舉里選-兩漢的選舉制度〉,《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
黎東方,〈論董卓〉,收於《史學論集》,台北:華岡出版公司,1977。
曉天,〈兩漢時期湖南蠻族的賦役問題〉,《求索》(長沙),1992:6。
蕭璠,〈關於漢代的宦官〉,《中國歷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謝仲禮,〈東漢時期的災異與朝政〉,《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學報》,2002:2。
韓克信,〈兩漢貨幣制度〉,《食貨半月刊》,1:12,1935。
韓復智,〈兩漢經濟問題的癥結〉,《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上冊,台北:學生書局,1976。
韓復智,〈東漢由統一走向分裂的本源〉,《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
韓復智,〈東漢的土地問題〉,《漢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韓復智,〈東漢的選舉〉,《漢史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韓復智,〈東漢的黨錮之禍〉,《歷史月刊》,1993:10。瞿林東,〈關於范曄史學思想的兩個問題〉,《東岳論叢》,22:4,2001。
闕鎬曾,〈兩漢的羌患〉,《政治大學學報》,14,1966:12。
羅彤華,〈東漢黨人之士氣與義行-兼論黨錮之禍的起因〉,《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1:11,1988。羅慶康,〈東漢後期限田論辨析〉,《湘潭師院學報》,1995:1。
四、外國學者著作
木村正雄,《中國古代農民叛亂の研究》(日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田村實造、羽田明主編,《亞洲史講座•中國史》(日本:岩崎書店,1995)。
(美)伊佩霞,《劍橋插圖中國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
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好並隆司,《秦漢帝國史研究》(日本:未來社,1978)。
江上波夫著,張承志譯,《騎馬民族國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
西嶋定生, 《中國古代帝國の形成と構造》(日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80)。
西嶋定生著,黃耀能譯,《白話秦漢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
渡邊義浩, 《後漢國家の支配と儒教》(日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1994)。
箭內亙、和田清原著,李毓澍編譯,《中國歷史地圖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
(英)崔瑞德、魯惟一編,韓復智主譯,《劍橋中國史.秦漢篇》(台北:南天出版社,1996)。
鎌田重雄著,鄭欽仁譯,〈漢代的尚書官-以領尚書事錄與錄尚書事為中心〉,《大陸雜誌》,196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