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5: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其薇
研究生(外文):Lu, Chiwei
論文名稱:宋明理學「習」概念研究:以朱子、王陽明、劉蕺山為考察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Song-Ming neo-Confucianism Conception on "Xi": Focuses on Zhu-xi, Wang Yangming and Liu Jishan
指導教授:林安梧林安梧引用關係林朝成林朝成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6
中文關鍵詞:習心習熟習氣習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2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以「習」做為獨立概念,可以從幾個脈絡切入,分別是生物學面向、心理學面向、社會學面向、現象學—身體哲學面向以及儒學的道德哲學實踐面向。就生物學而言的「習」著重生物本能在不同年齡層的發展軌跡。心理學而言的「習」是從人的心靈意識與記憶研究那些長期沈積而來的心理病癥。社會學則從規訓、制約審視「習」在個人及群體發揮的效用。以身體哲學為研究核心的現象學一脈是以身體做為本體的存在方式研究身體行為與世界的關係。傳統儒學是以道德實踐的角度看待「習」對於德性自我實現的正反面效果。在中國儒學中,以宋明理學的諸多論題最能豁顯「習」的道德實踐面向,本文從朱熹、王陽明、劉蕺山思想中,勾勒「習」的諸種詮釋。此外,本文集中從宋明理學脈絡抽繹「習」的諸種內涵,有助於補充詮釋理學家的修養工夫。從儒學的面向來看,「習」概念的重要提出,一方面回應宋明理學在儒學復興方面的努力,使原本中性意義的「習」字置於理學心學家的工夫論體系中,賦予道德辨別意義。從朱熹、王陽明或劉蕺山的理論中,「習」的詮釋益加突顯「知」的重要性。本文認為,朱熹關於「習」的論述可以用「積習成知」四字總括。「習」說明了朱熹「格物窮理」的積累過程,一步步朝向「致知」,即「豁然貫通」邁進。因此,他肯定道德的覺知之習,不是盲目之習。在王陽明良知學的結構中,代表「真心」的「良知」與種種習氣而生的「習心」對比,並且在「知行合一」理論中,可以析出「以知代習」的基調。在劉蕺山理論中,他一方面重新肯定朱熹「致知」的詮釋,同時提出「習不失性」,認為「習」僅管有助於道德規訓,但不能逾越道德本性固有的基本觀念。因此,劉蕺山藉「習」的詮釋強化「良知」的絕對主導地位,益以突顯「知」做為「道德判斷」在修養工夫的關鍵地位。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問題意識 3
一、 研究動機 3
二、 中國古代論「習」回顧 7
三、 前人研究成果 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4
一、 以人物思想為核心的研究 14
二、 「習」做為觀念史的考察 15
第二章 朱熹「積習成知」與「去習持敬」的雙重實踐 18
第一節 「習氣」的善惡問題:兼論朱熹的「知覺」 18
一、 朱熹對「習」一詞的多義性 18
二、 「習」與「善/惡」的關係 19
三、 「習」是「氣」的現實化過程 24
四、 「知覺」的意義 28
第二節 朱熹理學「豁然貫通」的依據 34
一、 「至於用力之久」如何能「豁然貫通」 34
二、 「熟」的概念 35
三、 「積累」工夫「無間斷」 41
四、 來自於「天理」的印證 47
第三節 朱熹「去舊習」及其可能 50
一、 朱熹何以不滿士風與俗風 50
二、 「舊習」的形成:內引與外誘 51
三、 「去舊習」如何可能? 55
四、 習成童蒙教養 62
本章小結 66
第三章 王陽明「以知代習」的本體實踐 68
第一節 前見、衝突與差異:王陽明對朱熹的理解與詮釋 68
一、 王陽明對朱熹的整體評價 68
二、 前見:王陽明「歷史意識」中的朱熹 69
三、 衝突:「先立大本」與「動靜兼養」的道德實踐路徑 73
四、 差異:「知」的詮釋 77
第二節 王陽明論「習」與「習心」 83
一、 陽明為何以習為惡 83
二、 「習心」的根源:唯識宗「正聞薰習」與禪宗「習染」 86
三、 「知行」取代「習行」建立起陽明的本體哲學 92
第三節 王陽明治「習」的工夫 97
一、 王陽明治「習」的淵源 97
二、 於善惡之機入手:立志與立誠 103
三、 省察克治工夫:無動靜之分 107
本章小結 112
第四章 劉蕺山的身體省察及「習不失性」相關概念詮釋 114
第一節 「知」的轉向:劉蕺山的「誠意」哲學 114
一、 劉蕺山尊〈高氏古本大學〉以「誠意」為本 114
二、 從「無善無惡」到「知善知惡」:劉蕺山對王龍溪及王陽明「致良知」的責難 116
三、 「致知」的再提出:回應朱熹及李延平 123
四、 以「誠意」為核心的體用一源哲學 127
第二節 劉蕺山的身體意識哲學 132
一、 從「誠意」到「改過遷善」工夫 132
二、 身心一體觀:「意體」歸管於「身」 134
三、 「言體而用在體」之身心意向哲學的確立 141
四、 培固「身體」行為的具體方法 144
第三節 劉蕺山〈習說〉中的「尊性權」概念 149
一、 劉蕺山對「習」概念的關注 149
二、 「習不失性」和「習與性成」的雙重意義 149
三、 論「習」以重「知」:開展「尊性權」概念 155
本章小結 160
第五章 結論 162
參考文獻 170
古籍類
1. 《周易二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2.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3. 王熙元:《論語通釋》(台北:臺灣學生),1988年
4.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5.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6. 張純一:《墨子集解》,收入:嚴靈峰編:《墨子集成》冊23(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7.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8.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9.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10. 安井衡:《管子纂詁》(台北:河洛),1976年
11. 鍾肇鵬編:《春秋繁露校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 《商君書評注》(北京:新華書店),1976年
13.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14.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四部備要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15. 〔漢〕許慎:《說文解字》(台此:黎明文化),1986年
16. 護法等菩薩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冊31,(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17. 〔唐〕孔穎達:《尚書注疏》,收入:《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18.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19.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20. 〔宋〕朱熹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會),2000年
21. 〔宋〕朱熹著、〔明〕陳選注:《小學集注•原序》(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
22. 〔宋〕黎靖德篇:《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23. 陳榮捷編:《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606年
24.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25. 〔明〕海瑞:《海瑞集》上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26.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7. 〔明〕《王龍溪語錄》(台北:廣文書局),1960年
28. 〔明〕福徵編:《憨山老人年譜自敘實錄疏》 (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67年
29. 〔明〕劉蕺山:《劉蕺山全集》(台北:中研究文哲所),1997年
30. 通炯編:《憨山老人夢遊集》,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冊73,(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31. 顧起元:《客座贅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32. 《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
33.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宋元學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34. 〔清〕德玉順硃:《禪林寶訓順硃》(《大正新修大藏經》冊64,(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35. 〔清〕段玉裁:《說文解宇注》(台北:黎明出版社),1986年
36. 〔清〕陳澹然編:《王文成公年紀》,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冊44,(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37. 〔清〕洪亮吉:《春秋左傳詁•莊公十年》,四部備要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中文研究著作類
1.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2. 于凌波:《唯識學綱要》(台北:東大圖書),1992年
3. 方彥壽:《朱熹書院門人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4. 王開府:〈憨山德清儒佛會通思想述評—兼論其對《大學》《中庸》之詮釋〉,收入:《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1998年,總頁169~191。
5. 王崇峻:《維風導俗—明代中晚期的社會變遷與鄉約制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6.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台北:空大),1995年
7.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明代前半期理學的變化與發展》(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8.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9. 印順:《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10. 田智忠:《朱子論「曾點氣象」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11.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12.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收入:《牟宗三先生全集7》(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2003年
13. 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14. 李明輝:〈孟子王霸之辨重探〉,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3卷,1998年9月,頁248-267
15.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16.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17. 李振興:《尚書學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18.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蕺山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9. 李錫全:〈宋代士人的教育理念—以家訓(範)為中心的探討〉,收入:《歷史教育》第八期,2001年12月,頁199-209。
20.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
21. 林朝成、盧其薇:〈清代臺灣「分類械鬥」思想探源:以朱熹「氣類」觀念為核心的考察〉,收入:《東華漢學》第五期,2007年6月,頁134-171。
22. 林安梧:〈明清之際:從「主體性」、「意向性」到「歷史性」的一個過程——以「陽明」、「蕺山」與「船山」為例的探討〉,收入:《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
23.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2001年
24.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25. 林安梧:〈論「氣的感通」與「連續型理性」--血緣性縱貫軸下「宗法國家」的宗教與理性〉,《東方宗教研究》第五期,1996年10月,頁7-20。
26. 林安梧:〈論劉蕺山哲學中「善之意向性」—以〈答董標心意十問〉為核心的展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九卷第1期,1990年6月,總頁107-115。
27. 林安梧:〈關於《大學》「身」「心」問題之哲學省察—以《大學》經一章為核心的詮釋兼及於程朱與陸王的討論上〉,《鵝湖》,2011年2月,頁2-10,頁4-13。
28. 林安梧:〈關於《大學》「身」「心」問題之哲學省察—以《大學》經一章為核心的詮釋兼及於程朱與陸王的討論下〉,《鵝湖》, 2011年3月,頁4-13。
29. 林安梧:〈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學為核心兼及於程朱、陸王的討論〉,收入:《國文學報》第三十期,2001年6月,頁77—96。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及實踐》(台北:國立臺灣大學)2003年
30. 柯永河:《習慣心理學•應用篇—習慣改變•新的治療理論和方法》(台北:張老師文化)2004年
31. 胡元玲:《劉蕺山慎獨之學闡微》(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32. 祝平次:《朱子學與明初理學的發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33. 洪淑芬:《儒佛交涉與宋代儒學復興—以智圓、契嵩、宗杲為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3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35.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3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37. 唐君毅:《哲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38. 姜允明:《陳白沙其人其學》(台北:洪葉文化)2003年
39. 袁震宇、劉明今:《明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0. 徐小跃:〈《禪林寶訓》研究〉,《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41. 馬定波:《印度佛教心意識說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4年
42. 陳麗桂:《淮南鴻烈思想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43. 陳政揚:〈張載「大心說」析論〉,收入:《東吳哲學學報》,第17期,2008年2月,頁11-36。
44.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45.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46.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仲秋紀》(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
47. 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48. 黃敏浩:《劉蕺山及其慎獨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49.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3年
50. 黃光國:《禪之分析》(台北:華欣文化),1980年
51. 彭國翔:〈王畿與道教—陽明學者對道教內丹學的融攝〉,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一期,2002年9月,頁255-292。
52. 張瑞麟:《二程思想在學術史上的意義--以「自得」概念為樞紐之探討》》(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立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53. 張立文:《氣》(台北:漢興書局),1994年
54.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
55. 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56.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57. 楊大春:《楊大春講梅洛-龐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58. 張伯宇:《湛甘泉心學思想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2010年
59. 張顯清主編:《明代後期社會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60.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上、下》(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61.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62. 劉滌凡:〈明代陽明暨泰州學派加速儒學世俗化的考察〉,收入:《高雄餐旅學報第五期》,2002年12月,頁193-212。
63.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64. 錢穆:《朱子新學案一》(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
65. 錢穆:《朱子新學案二》(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
66. 盧其薇:《朱熹「聖賢氣象」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67.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
68. 韓廷傑:《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69.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年

外文及譯著類
1. Clark L. Hull: ”Principles of Behavior” New York :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c1943
2. Edward Casey, “The Fate of Pla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3. Henri Bergson, Matter and Memory (New York: Urzone, 1988)
4. 〔日〕小野澤精一等著:《氣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 〔美〕李•愛德華•桑代克(Lee Edward Thorndike)著、李月甫譯:《人類的學習(Human Learning)》(台北:昭明出版社),2002年
6. 司泰思(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7. 麥克•艾爾斯(Michael Ayers)著,陳瑞麟譯:《洛克》,頁25。
8. 〔美〕拉茲洛(Ervin Laszlo)著,閔家胤譯:《進化—廣義綜合理論》(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
9. 〔美〕路易斯•P•波伊曼(Louis P. Pojman)著、洪漢鼎譯:《知識論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11. 〔丹〕丹、扎哈維著、李忠偉譯:《胡塞爾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12. 〔英〕W.H Walsh著、閻子桂譯:《歷史哲學》(台北:幼獅文化)1976年
13. 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2002年
14. 〔法〕梅洛龐蒂(Merleau 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61.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2. 51. 彭國翔:〈王畿與道教—陽明學者對道教內丹學的融攝〉,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一期,2002年9月,頁255-292。
3. 43. 陳政揚:〈張載「大心說」析論〉,收入:《東吳哲學學報》,第17期,2008年2月,頁11-36。
4. 26. 林安梧:〈論劉蕺山哲學中「善之意向性」—以〈答董標心意十問〉為核心的展開〉,《國立編譯館館刊》第十九卷第1期,1990年6月,總頁107-115。
5. 25. 林安梧:〈論「氣的感通」與「連續型理性」--血緣性縱貫軸下「宗法國家」的宗教與理性〉,《東方宗教研究》第五期,1996年10月,頁7-20。
6. 24.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7. 22. 林安梧:〈明清之際:從「主體性」、「意向性」到「歷史性」的一個過程——以「陽明」、「蕺山」與「船山」為例的探討〉,收入:《傳播、交流與融合:明代文學、思想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
8. 21. 林朝成、盧其薇:〈清代臺灣「分類械鬥」思想探源:以朱熹「氣類」觀念為核心的考察〉,收入:《東華漢學》第五期,2007年6月,頁134-171。
9. 20. 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96年
10. 19. 李錫全:〈宋代士人的教育理念—以家訓(範)為中心的探討〉,收入:《歷史教育》第八期,2001年12月,頁199-209。
11. 14. 李明輝:〈孟子王霸之辨重探〉,收入:《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3卷,1998年9月,頁248-267
12. 9. 印順:《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
13. 4. 王開府:〈憨山德清儒佛會通思想述評—兼論其對《大學》《中庸》之詮釋〉,收入:《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1998年,總頁169~191。
14. 62. 劉滌凡:〈明代陽明暨泰州學派加速儒學世俗化的考察〉,收入:《高雄餐旅學報第五期》,2002年12月,頁19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