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7: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萩燕
研究生(外文):Lin Chiou Yan
論文名稱: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生活的安排」單元為例
指導教授:吳根明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5
中文關鍵詞: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9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旨在描述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針對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生活的安排」單元,採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歷程。探討研究者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的歷程,包含單元課程的教學設計、遭遇到的問題與因應策略、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期望藉由行動研究的方法,不斷省思、修正,獲得更專業的學習與成長。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參與觀察、非正式訪談、錄音錄影、研究日誌、學生與教師的文件資料等方式。
研究結果發現:
一、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歷程方面
(一)教師認同運用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策略。
(二)事前設計一套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學設計,有助於教學的
流暢性,幫助教師達到有效的教學目的。
(三)資訊科技配合適當教學方法,如:講述教學法、合作學習教學法等,有助
於提升教學品質和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和因應策略
(一)學生樂於幫研究者操作電腦,卻因固定指派某位學生而引起不滿,採用輪流方式解決,改善教學流程受阻的情形;學生到電腦教室上課的秩序吵雜,運用分組獎勵制度控管學生在電腦教室的秩序,有利教學活動的進行。
(二)授課時間難以掌控,造成研究者的壓力與緊張,透過不同的方式,如:加強控制發表和討論的時間、指派學生提早架設資訊車等,加以因應解決。
(三)避免資訊科技設備臨時故障,須事先進行檢查與規劃適切的運用時機,有助於教學的流暢性;擔憂教學網頁內容的設計,透過專家建議以能幫助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為主,有助於達到有效的「教」與「學」。
(四)學生的資訊能力有助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進行,但學生的發表能力需教師的鼓勵與引導,整理資料的能力須由閱讀和語文能力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待加強。
三、學生的學習成效方面
(一)學生肯定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方式。
(二)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方式能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
(三)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方式擴大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的想像空間與實際應用電腦網路的能力。
四、行動方案方面
(一)行動研究法有助於教學實務經驗和專業知識的結合,是一種適合在職教師進行的研究方法。
(二)行動研究有助於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論,對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學生學習及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學校教師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An Action Research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Teaching of Social Studies:Taking the “Living Arrangement” unit of Grade 4 of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Lin Chiou-Ya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of “Living Arrangement” unit of Social Studies of Grade 4, Elementary School. The process researched includ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unit course, the problem encountered and the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 and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 It is hoped also that by continuous introspection and modification in the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the researcher may have gai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growth. The collected data included participant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he informal interviews, the audio and video recordings, the research diary and related documents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etc.
The res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social studies.
(1)The teacher concured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social studies.
(2)A pre-designed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social studies approach was helpful in the fluency of teaching and assist the teacher in reaching the purpose of effective teaching.
(3)Colloc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optimal teaching method was helpful in promot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learning effects of students.
2.Curriculum designed an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m.
(1)Students were happy to assist the researcher in operation computer, but designated one of a couple of students invited jealousy. It was geared to allow all students to take turns and the fluency of teaching flow was then improved. The noisy and disorder of student in the computer classroom were solved by group competition, which facilitated the moving of teaching activities.
(2)The time for teaching was difficult to control and caused pressure and tension to the researcher. This was solved by stricter control of times for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designating student to set up Information Cart in advance.
(3)It was necessary to check and plan proper timing of employment in advance to help the fluency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worry about the design of web page design may be improved with the suggestion of experts, which was helpful to teacher in teaching and student in learning and resulted in both to gain situation.
(4)The understanding and ability in operating computer equipment was helpful in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However, the students needed be guided and encouraged to make sound presentation. They needed to have sufficient reading and language ability to ensure appropriate expression. They needed still the motive to learn initiatively.
3.Learning effects of students.
(1)Students confirmed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social studies.
(2)This mode of teaching cauld improve students the learning attitudes towarded social studies.
(3)This mode expanded the space in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ability in actually employing the computer network.
4. Action research programs.
(1)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as helpful in marry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t was one of the methods worth to be research by teachers.
(2)Action research was good for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eachers.
Last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drawing from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presented suggestions in 3 dimensions, in teach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for reference of school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Action Research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Ⅴ
表次……………………………………………………………Ⅶ
圖次……………………………………………………………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分析…………………………………………11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探討…………………………33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相關研究…………………… 45
第四節 對本研究啟示……………………………………………………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1
第一節 行動研究……………………………………………………………61
第二節 研究流程…………………………………………………………68
第三節 教學行動設計………………………………………………………72
第四節 研究情境…………………………………………………………77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82
第六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8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89
第一節 實施資訊課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歷程………………………89
第二節 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遭遇的問題與解決策略…………………………………………………………………126
第三節 學生的學習成效分析………………………………………………134
第四節 自我的省思與成長………………………………………………1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165
第二節 建議………………………………………………………………17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75
二、西文部分 …………………………………………………………………183

附錄
附錄一 國小學童資訊素養調查問卷………………………………………185
附錄二 單元回饋單…………………………………………………………186
附錄三 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生活的安排」單元教學活動設計……187
附錄四 教學觀察紀錄表……………………………………………………208
附錄五 教學檢討省思表……………………………………………………209
附錄六 中小學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發展檢核表…………………210
附錄七 同意書…………………………………………………………… …213
附錄八 學生在各單元裡學到的知識或技能…………………………………214

表 次

表2-1 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參考流程…………………………………42
表2-2 國內近年來(民91─95)有關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分析摘要表………………………………………………………………………… 45
表2-3 民國91─95年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相關研究…………………56
表3-1 試探性教學研究階段「生活的場所」教學活動內容……………………73
表3-2 專家效度名單……………………………………………………………75
表3-3 正式教學研究階段「生活的安排」教學活動……………………………75
表3-4 資料編碼…………………………………………………………………85
表3-6 中小學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之發展檢核表之效度分析表……………87
表4-1 學生資訊素養概況表………………………………………………………90
表4-2 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生活的安排」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內涵…94
表4-3 資訊科技融入「生活的安排」單元教學活動設計修正前後對照表………113
表4-4 「期望學生達到的學習目標」之檢核結果一覽表……………………117
表4-5 「規劃採用的策略」之檢核結果一覽表…………………………………118
表4-6 「教師應具備的素養」之檢核結果一覽表………………………………119
表4-7 「教師本身的專業發展」之檢核結果一覽表……………………………120
表4-8 「學生應具備的資訊素養」之檢核結果一覽表…………………………120
表4-9 「需要使用數位教材軟體的情況」之檢核結果一覽表…………………121
表4-10 「採用教材軟體的基本原則」之檢核結果一覽表………………………122
表4-11 「設計或選用的教材軟體種類」之檢核結果一覽表……………………123
表4-12 單元回饋單第一部分填答結果分析……………………………………135
表4-13 單元回饋單開放題結果分析……………………………………………136
表4-14 四年A、B班在社會學習領域成就測驗前後測之描述性統計量………………………………………………………………………138
表4-15 四年A、B班在社會學習領域成就測驗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39

圖 次

圖 2-1 社會學習領域概念架構圖…………………………………………………16
圖 2-2 訊息處理心理歷程圖示………………………………………………………37
圖 2-3 資源整合模式……………………………………………………………… 44
圖 3-1 教育行動研究循環歷程………………………………………………………64
圖 3-2 研究步驟圖…………………………………………………………………67
圖 3-3 研究流程圖…………………………………………………………………69
圖 3-4 本研究的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的模式圖………………………72
圖 3-5 學校概略平面圖……………………………………………………………78
圖 3-6 四年B班教室平面圖…………………………………………………………79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民8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全世(民9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全興(民92)。資訊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試探與展望。菁莪,15(4),34─38。
王月秋(民93)。資訊科技融入數學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數與計算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幸子(民93)。資訊科技融入字母拼讀法教學對促進國小學童音韻覺識之研究。私立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王美雪(民93)。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秋燕(民94)。資訊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天文學習效能之研究─以「星星」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梅芳(民94)。在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全球建築藝術」專案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靖宜(民93)。資訊科技融入幼兒教學之參與式行動研究─以台中縣一所私立幼稚園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麗雅、盧東華(民9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教新知,51(1),41─49。
王麗雅(民94)。資訊科技融入主題式鄉土教學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尤啟良(民94)。國小五年級實施質性寫作評量系統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司琦(民81)。社會科教育目標。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指導委員會(主編),社會科教學研究(1─18頁)。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朱則剛(民89)。教育傳播與科技。台北:師大書苑。
呂愛珍(民82)。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呂若瑜(民83)。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課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青蓉(民91)。國小四年級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個案班級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呂小翠(民94)。WebQuest學習活動之個案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呂泓毅(民9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桃園縣中原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孝燊(民9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高職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以電工實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宗薇(民80)。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師大書苑。
李國政(民94)。國小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太陽的觀測」及「植物世界面面觀」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緒武(民81)。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何榮桂(民90)。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規劃與相關問題。載於何榮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123─133頁)。台北:師大。
何榮桂(民91)。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吳正己、邱秀宜(民90)。資訊融入教學實例及相關問題探討──以社會科為例。載於何榮桂、戴維揚(主編),資訊教育課程設計(163─178)。台北:師大。
吳沂木(民93)。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的3D虛擬實境教學之探究─以電與磁教學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宗立(民91)。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6─54。
吳宗熹(民91)。資訊科技融入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私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明隆、林振欽(民94)。資訊科技與教學應用: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知城。
吳能州(民92)。國小資訊教育課程之探究。載於梁忠銘、侯松茂、黃毅志、熊同鑫、胡齊望(主編),教育實踐與研究(185─209頁)。台北:揚智。
吳瀞佩(民94)。資訊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行動研究,─以「善變的月姑娘」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沈中偉(民9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心理。
周鳳美(民91)。建構主義取向的社會科教學──從理論到實施。載於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185─22。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林月芳(民94)。資訊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天文學習效能之研究─以「月亮」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生傳(民87)。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紀達(民94)。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私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林傳傑(民93)。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明建(民95)。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材資源庫之學習成效分析─以全球議題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杏樺(民95)。資訊科技融入家政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蓮清(民86)。我國國小社會科之形成、發展與所面臨的問題。社會科教育研究,2,209─224。
周蓮清(民90)。新舊之間-談國小社會科課程的轉型。國教輔導,40(4),15─20。
洪瑞遠(民94)。九年一貫課程資訊融入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燕竹(民92)。資訊科技在教育應用上的新趨勢。檢索日期:民國95年5月26日,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haes.cy.edu.tw/cy-sa/pro/pro/p1/page1.htm。
洪麗珍(民92)。資訊融入教學對國中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秦葆琦(民86)。國民小學社會科新課程概說。板橋: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耿志華(民85)。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發展趨向。國民教育,37(2),64─71。
高雄市光武國民小學(民9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計畫擬推動教學之模式。檢索日期:民國95年6月17日,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163.32.217.10/itic/。
徐雅玲(民94)。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台北市內湖區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新逸(民85)。情境學習理論在數學教育的應用。教育科技與媒體,29,13─22。
徐新逸、王培卉、陳宜欣(民91)。教學資源網站在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62,4─15。
徐新逸、王培卉(民93)。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39─268。
徐新逸、吳婉瑩、陳人慧(民93)。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設計:以議題式STS課程為例。研習資訊,21(3),1─14。
徐新逸、林燕珍(民93)。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
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民86)。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Herbert Altrichter ,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台北:遠流。
教育部(民82)。國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
教育部(民90)。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檢索日期:民國95年6月17日,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conference/total.shtml。
教育部(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振男(民9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以楠西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經驗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國彥(民90)。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學富。
陳國彥、吳宗立(民91)。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陳惠邦(民90)。關於教育行動研究的一些迷思。載於陳惠邦、李麗霞,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283─291)。台北:師大書苑。
陳新轉(民91)。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評析與建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25─44。
陳新轉(民93)。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心理。
陳麗紅(民9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韻如(民9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旭瑋(民91)。資訊融入校園植物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莊苑芬(民9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亦妤(民94)。資訊科技融入視覺藝術欣賞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民8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添雄(民92)。如何進行「社會領域」有效教學。國教輔導,42(4),8─14。
程健教、林美淑(民89)。九年一貫社會科新課程綱要探討。國教輔導,39(4),2─10。
黃炳煌主編(民91)。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冠達(民92)。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彥鈞(民94)。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燕輝(民93)。資訊科技融入數線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曾佩宜(民94)。應用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設計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葛品宏(民93)。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詩潔(民93)。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影響─以南勢國小為例。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甄曉蘭、周立勳、洪美齡(民92)。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1(4),26─55。
歐用生(民83)。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
歐用生(民87)。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台北:五南。
歐用生(民8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民93)。國民中小學課程的銜接與統整。現代教育論壇,11,354─365。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鳳娥(民9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立娜(民9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模式運用於國小天氣概念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振志(民93)。資訊科技融入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建構以學校為本位之鄉土教育網站。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靜瑜(民91)。資訊科技融入引導發現式教學對國小五年級不同能力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保留之研究─以『槓桿』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世雄(民9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懷桐(民92)。資訊科技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盧建勳(民92)。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主題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盧富美(民85)。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鍾政洋(民93)。以資訊科技融入概念構圖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淑貞(民87)。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育季刊,1(3),61─80。
蕭英勵(民92)。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資訊融入教學活動之內涵。研習資訊,20(6),80─84。
饒世妙(民9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蘇琬淳(民9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面積與周長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龔建昌(民91)。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dlam(1997).Action research as a process of illumination:coming to a new awareness in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education.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5(2),211─229.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18(1),32─42.
Dias, L. B.(1999).Integrating technology :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ging with Technology, 27(3),10─13.
Duffy, T. M., & Jonassen, D. H. (1992).Constructivism: New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T. M. Duffy, & D. H. Jonassen(Eds.),Constructivism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 : A conversation(pp.1─1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llio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UK: Open University.
Gall, M. D. (1987).Discussion method. In M. J. Dunkin(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232─236). Oxford: Pergamon Press.
Jonassen, D. H.(2000). Computers in classroom: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Lave, J., & Wenger, E.(1991).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coln, Y. S.,& Cuba, E. 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xwell, J. A.(1996).Qualitative reseach design─A interactive approach. 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
McKernan, J.(1991).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London:Kogan Page.
Noffke, S.(1992).The work and workplace of teachers in action research.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8(1), 15─29.
O'Connor, J., & McDermott,I.(1997).The art of systems thinking: Essential skills for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San Francisco,CA:Thorsons.
Pelgrum, W. J. & Anderson, R. E.(Eds.)(1999).ICT and the emerging paradigm for life long learning. University of Twente.
Roblyer, M. D. & Edwards, J.(2000).Integrat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Woolfolk, A.(2001).Educational Psychology(8th). Boston:Allyn & Bacon.
Yeager, E. A.(2000). Thoughts on wise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social studies. Social Education,64(6),352─35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蕭英勵(民92)。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資訊融入教學活動之內涵。研習資訊,20(6),80─84。
2. 歐用生(民83)。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
3. 甄曉蘭、周立勳、洪美齡(民92)。國小教師社會科教學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1(4),26─55。
4. 程健教、林美淑(民89)。九年一貫社會科新課程綱要探討。國教輔導,39(4),2─10。
5. 張添雄(民92)。如何進行「社會領域」有效教學。國教輔導,42(4),8─14。
6. 陳新轉(民91)。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之評析與建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3),25─44。
7. 徐新逸、林燕珍(民93)。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
8. 徐新逸、王培卉、陳宜欣(民91)。教學資源網站在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62,4─15。
9. 耿志華(民85)。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發展趨向。國民教育,37(2),64─71。
10. 周蓮清(民90)。新舊之間-談國小社會科課程的轉型。國教輔導,40(4),15─20。
11. 周蓮清(民86)。我國國小社會科之形成、發展與所面臨的問題。社會科教育研究,2,209─224。
12. 林生傳(民87)。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13. 吳宗立(民91)。教師行動研究的實踐。國教天地,149,46─54。
14. 何榮桂(民91)。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15. 王麗雅、盧東華(民9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教學之意義與內涵。國教新知,51(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