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明慧(1996)。國一數學科活潑化教學模式對提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于國善(2003)。國小學童因數補救教學之個案分析。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王詩惠(2003)。開發因數教學模組進行補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方吉正(2000)。認知學徒制在國小數學解題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史 英(2007)。數學想想(五上)。台北:人本教事基金會出版。
李建亭(1999)。文化概念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成就、數學焦慮及數學態度
之實驗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何俊青(1995)。國民小學概念教學實驗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明龍(2000)。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連鴻(2003)。國小學童速度概念的試題編製與分析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92NTCT1480001)。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林生傳(1994)。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清山(1997)。教師的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林宜臻(2001)。促成思考過程之形成性評量在學校本位數學學習領域課程設計之應用。載於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與學,47-57。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
林珮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進材(2005)。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南一文教事業(2005)。南一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台南:南一文教事業出版。
南一文教事業(2006)。南一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台南:南一文教事業出版。
邱兆偉(1995)。「質的研究」的訴求與設計。教育研究,4,1-33。
邱慧珍(2001)。國小學童倍數解題及迷思概念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段曉林(1996)。我的教學符合建構主義嗎?建構與教學,5,31-42。施郁芬、陳如琇(1996)。情境脈絡與學習遷移。教學科技與媒體,29,23-31。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13-22。康軒文教事業(2006)。康軒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台北:康軒文教事業出版。
教育部(2001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b)。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精神。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數學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數學綱要。台北:教育部。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 整數的數量關係 。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陳清義(1996)。國小五年級學童因數倍數問題學習瓶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教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澤民譯(1996)。數學學習心理學。台北:九章。Skemp,R.R.(1987)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陳冠州(1999)。數學科建構式教學之實施。桃園縣八十七年學年度獎助教育學術研究作品。
陳標松(2002)。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困難學生因數倍數問題解題之研究。彰師大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宜良(2005)。中小學數學科課程綱要評估與發展研究。國科會計畫。
陳琪瑤(2005)。國小教師對建構式數學知覺與關鍵概念面質教學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數學概念改變及數學成就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6(4),375-393。游麗卿(1997)。從實做表現診斷學生乘除法的錯誤概念。測驗與輔導,149,3094-9098。游家政(1999)。面向新世紀的課程改革-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內涵及其對教師的衝擊。載於理念與實務: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110-131。台北:教育部國教司。
辜華興(1998)。情境學習環境中媒體特性對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的影響。淡江大學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國財(1982)。最大公因數及最小公因數的操作。國教世紀,18,8-12。
張新仁(1989)。現代教學法的新趨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2,69-88。
張靜嚳(1995)。問題中心教學在國中發展之經過、效果及可行性之探討。科學教育學刊,3(2),139-164。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張德銳(2003)。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張蘭畹(1996)。建構主義的教學評量,載於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建
構主義的教學」研討手冊。18-27。
張世忠(199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世忠(1997)。建構主義與科學教學,科學教育月刊。202,17-25。張英傑(2004)。Bloom之新版教育分類理論及實例,載於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
處「第1390期九年一貫課程教學深耕種子教師研習資料」(數學學習領域
)。54-81。
喻平、馬再鳴(2002)。論數學概念學習。數學傳播,26(2),89-96。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志賢(2000)。科學探究教學模組對國小中年級兒童科學本質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寶彰(2002)。六七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困難部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國勳、劉祥通(2002)。歡樂滿堂的數學課-因數教材創新教學之實踐。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6, 52-64。黃國勳、劉祥通(2003)。五年級學童學習因數教材困難之探討。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0, 52-70。黃國勳(2003)。實踐小學高年級因數教學模組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幸美(2003)。兒童的問題解決思考研究。台北:心理。
黃培甄(2004)。國小六年級因數與倍數單元之創新架構研究。南大學報數理與科學類,39(1),61-89。
甯自強(1987)。根本建構主義-認知研究的另一種架構。師友月刊,240,30-32。
甯自強(1994)。「建構式教學法」的教學觀-由根本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國教學報,5,33-41。詹士宜(2001)。情境式數學教學面面觀。台北:師大書苑。
詹志禹(2002)。影響創造力的相關因素。學生輔導,79,32-45。
楊坤原(2000)。教學主義與建構主義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的意含。視聽教育雙月刊,42,14-27。鄔瑞香(1996)。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省與成果,載於甯自強主編: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際會議實錄彙編。295-325。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鄔瑞香、林文生(1999)。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心理。
葉重新(1998)。心理學。台北:心理。
熊同鑫、王振興和陳淑麗(2001)。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為核心之課程統整設計
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2),123-145。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範學報,9,297-318。
趙寧(1998)教學設計呈現方式在概念學習上的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昭眀(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鄭晉昌(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中教材內容的設計-從幾個教學系統談起。教學科技與媒體雙月刊,12,26-28。鄭毓信(1998)。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數學傳播,12(3),36-49。蕭金土(1994)。國小數學學習障礙學生之鑑定、學習問題診斷及學習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台北。翰林文教事業(2006)。翰林第九冊數學科教學指引。台南:翰林文教事業出版。
謝堅(1995)。因數與倍數教材的設計。國民小學數學實驗課程教師手冊第九册。
羅鴻翔譯(1979)。小學新數學因數與質數的教學(一)。國教之友,446-450。
譚寧君譯(1991)。數學視覺化教育的文獻分析。科學教育月刊,145,8-17。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貳、英文部分
Brown, J. S., Collins, A.& Duguid, P.(1988).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uon Service No. ED 342 357)
Cobb, P.(1990).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Steffe, L.P.& Wood, T.(Eds.)。 Transformings Childrens Mathematics Education:International Persectives, LEA, 214.
Freudenthal , H.(1983). Didactical phenomenology of mathematical structures.
Dordercht: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Hersh. R(1986). Some proposals for reviving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in Tymoczko , T(Eds.). New Dire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 Boston:
Birkhauser , 9-28.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1982) Learning. In H. Mitzel(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th ed.,Vol.2).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89). Carricala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athor.
Piaget, J.(1970). Genetic epistemology.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enhouse , L.,(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Simon, M.(1995). Reconstructing mathematics pedagogy from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ion, 26 , 114-145.
Von Glasersfeld, E.(1984). An introduction to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n P. Watzalawick (Ed). The invented reality. New York; W.W.Norton& Co.
Von Glasersfeld, E.(1988). Abstraction. re-presentation, and reflection. In L.P. Steffe(Ed), Episterm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N. Y.: Springer Verlag.
Von Glasersfeld, E.(1989). Cogniti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and teaching. Synthese, 80(1), 121-140.
Vygotsky, L. S.(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o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Wertsch、J. W. (1985).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Vygotsky perspect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