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02: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若書
研究生(外文):HSU, JO-SHU
論文名稱: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常設展品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材內容之關連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Permanent Exhibitions inside Taipei Astronomical Museum and the Detailed Items within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ine Year Integration Curriculum
指導教授:張自立張自立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九年一貫課程內容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Taipei Astronomical MuseumNine Year Integration CurriculumContent Analys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天文館)展示場常設展品內容與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材內容要項之關連。研究者透過參觀調查、資料蒐集,將天文館展示場142件常設展品依不同展示區建立資料庫,依據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材內容要項編製分析類目表,研究者連同兩位評定員開會討論、詮釋教材內容要項之內涵,訂定展品內涵之評定原則,並與天文館館方人員對談交流以加強對展品內容的認知,輔以錄音、錄影及研究者札記強化研究深度,以內容分析法的分析步驟共同評定展品內容,得到評定員信度為.87,研究者信度為.86。本研究依照分析結果,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就涵括教材內容細目數而言,展示區「地球」佔的比例最高,佔天文館九大展示區整體涵括總細目數的40%。而就涵括教材內容細目次數而言,展示區「地球」依然佔最高的比例,佔天文館九大展示區整體涵括總次數的28.4%。
(二)天文館九大展示區整體涵括第四學習階段教材內容細目數最多,佔天文館九大展示區整體涵括總細目數的48.7%。第一學習階段涵括細目數最少,佔10.4%。從第四學習階段到第一學習階段,其所涵括教材內容細目數則依次遞減。
(三)天文館所有展品涵括的教材內容細目數佔自然與生活科技中所編列的教材內容細目數的比例為39.4%,比例約四成,明顯偏低。
(四)在天文館九大展示區所有展品中,教材內容要項主題「改變與平衡」 被涵括的次數最多,佔比例為25.1%,主題「構造與功能」被涵括的次數最少,僅佔所有比例.9%;就涵括細目數而言,次主題「地球和太空」被涵括的細目數最多,佔所有比例為9.7%;就涵括次數而言,次主題「地球和太空」被涵括的細目次數最多,佔所有比例為17.8%。
(五)天文館九大展示區展品所涵括的教材內容細目數中有29條出現超過4次(含)以上,佔天文館九大展示區所有展品涵括總次數的57.6%,顯示教材內容細目出現的比例未均衡分布,有其較為著重的方向。
This study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mplications of permanent exhibitions in Taipei Astronomical Museum (TAM) and the fundamental items withi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ine year integration curriculum by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Firstly, the researcher established the database of 142 pieces of permanent exhibitions in TAM by on-site data collection, which was used as training material for the scorers. Then, two well-experienced science teachers were invited to be the scorers and were trained to get familiar with the 142 exhibitions via introduction to the database by the researcher and real visits to TAM. The scorers’ reliability and the researcher’s reliability turned out to be 0.87 and 0.86,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acceptable.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scorers and the researcher were discussed and finally a consensus was reach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No matter the occurrence of item is or is not counted repetitively, the “Earth” in the exhibition area occupies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coverage of the detailed item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40% for the case of non-repetitive counts, 28.44% for repetitive counts); (2) The detailed items are covered the most (48.7%) at the fourth learning stage, and it de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learning stage; (3) Only 39.4% of the detailed items is covered by the whole 142 exhibits; (4) The theme “Change and balance ” covers the detailed items the most (25.06%), whereas the them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overs the least (0.9%); the sub-theme “The earth and space” covers the most for both cases of non-repetitive (17.83%) and repetitive counts (17.8%); (5) There are 29 detailed items appearing equal to or more than four times, and they account for 57.56% of the whole coverage of the detailed items, which shows that the appearance of detailed items is unevenly distributed.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博物館之探究 7
第二節 博物館展示內涵之研究 12
第三節 天文館展示場資源之探究 14
第四節 天文館展示場與制式教育之關連 16
第五節 天文館相關教學論文之探究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5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142件常設展品與391條教材內容細目之對應情形 51
第二節 142件常設展品內容與13項主題之關連 57
第三節 142件常設展品內容與46項次主題之關連 71
第四節 天文館常設展品與4個不同學習階段之關連 76
第五節 天文館常設展品內容之質性分析 85
第六節 天文館常設展品與學習活動之探究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結論 105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9
中文部分 109
英文部分 111
附錄 113
附錄一 天文館組織職掌 113
附錄二 天文館導覽服務 114
附錄三 天文館交通資訊 115
附錄四 天文館展示場 116
中文部分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
王唯齡(2005)。以天文史融入教學模式探究學生學習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包遵彭(1970)。博物館學。台北:海風。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何青蓉(2000)。從終生教育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
吳正雄(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天文實作活動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伯順(2007)。學習單應用於天文館展示場太陽系區的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昌任、林詩怡(2007)。台灣的中學天文教育概況與展望。台北星空, 31,16-24。
吳國淳(2005)。理解與詮釋: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書局。
林世洲(2000)。使用活動單的參觀模式對國一學生參觀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琦峰、高銘鴻(2007)。初探天文館展示教育。台北星空, 35,28-29。
施明發(1998)。發展以情意教學為主的博物館教育。21世紀博物館的新視覺-
胡家瑜(1999)。器物詮釋與文化展示:人類學的觀看角度。載於博物館學研討會所舉辦之「博物館的呈現與文化」論文集,頁61-76。
秦裕傑(1991)。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學季刊,80(7),8-9。
馬若喬、陳佳利(2008)。博物館展示環境之教育性:從藝術教師的博物館經驗及其觀點探討。科技博物,12(2),。
張婉真(2002)。博物館定義的再思考。歷史文物,12(8),87-91。
張譽騰(1987)。科學博物館教育活動之理論與實際。台北:文史出版社。
張譽騰(1994)。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裡。台北:稻香。
教育部(1990)。社會教育工作綱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書局。
陳文華(2005)。台北市國小教師運用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于珍、林資傑、吳介祥、林潔盈、桂雅文譯(2005)。博物館學理論-德語系世界的觀點。台北:五觀藝術。(原著出版年:2001年)
黃世輝、吳瑞楓(1996)。展示設計。台北:三民書局。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學。台北:正中書局。
黃光雄、簡茂發(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 809-831)。台北:東華。
楊孝濚(1995)。社會研究實務。台北:正中。
詹淑美(1996)。博物館展示設計評估與展示說明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漢寶德(1993)。為什麼「展示」。博物館學季刊,7(3),1。
漢寶德(2000)。博物館管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南天書局。
劉婉珍(2006)。從博物館意識談博物館人的誕生與形塑。博物館學季刊,20(3),7-20。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 229-253)。台北:師大書苑。
鍾信明(2007)。台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童天文教學之研究—以參觀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英文部分

AAM(1992). Excellence and equity : Education and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museums. Washington, D.C. :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Amberose﹐T.,& Paine﹐C. (1993). Museum basics. London/New York : ICOM in conjunction with Routledge.
Ausubel, D. P., Novak, J. D., & Hanesian, H.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A cognitive view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elcher, M. (1991). Exhibitions in museums. Washington, B.C.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 Free Press.
Bitgood, S. (1988). A comparis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Technical Report. pp.88-10.
Burcaw, G. E. (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New York/Oxford : Altamira Press.
Burcaw, G. E. (1997). 博物館這一行。(張譽騰等譯)。台北市:五觀藝術。
Collons﹐E. W. (1981). Museums, adults and the humanities : A guide for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Washington D.C. :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Combs﹐A. A. (1999). Why do they come? Listening to visitors at a decorative arts museum. Curator﹐42(3)﹐186-197.
Dean, D. (1994). Museum exhibi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 Routledge.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Y. : Collier Books.
Hein﹐G. E.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New York :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E. (1991). Museum and gallery education. Leicester, London :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ICOM(1989). ICOM Statutes. Paris : ICOM
Loomis, R. J. (1987). Museum visitor evaluation : New tool for managemen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useums.
Patton, M. Q. (1990).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2年)
Pearce﹐S. M. (1994). Museum objects. New York : Routled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