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6: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冠穎
研究生(外文):Kung-Ying Chen
論文名稱:北齊北周早期政爭的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Conflicts in Early Northern Chi and Early Northern Chou Dynasty
指導教授:孫同勛孫同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ung-Hsun Sun
口試委員:王吉林劉淑芬呂春盛盧建榮
口試委員(外文):Ji-Lin WangShu-Fen LiuChuen-Shen LeuChien-Rong Lu
口試日期:2010-12-24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婁太后宇文護
外文關鍵詞:Eastern Wei DynastyWestern Wei DynastyNorthern Chi DynastyNorthern Chou DynastyEmpress LouYu-wen H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1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為北朝末期,分裂自北魏的兩個政權;分裂之初,東魏由高歡所掌控,西魏則落入宇文泰手中。但二權臣終其一生,仍奉魏為正統,沒有篡位之舉,即使兩朝廷早已分別成為高氏、宇文氏之天下。北齊、北周建國的重責大任,則落在高歡、宇文泰之子高洋、宇文覺的肩上。新國家的建立,卻沒有帶來新的氣象,反而因統治階層的衝突,導致政權的動盪。
造成此一現象的關鍵,北齊部分為太后婁氏,北周為宇文泰姪兒宇文護。北齊婁太后為高歡元配、高洋生母,但她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於此,婁氏同時也是北齊以鮮卑勳貴為首的保守勢力領導人。支持高洋建國,以及高洋的核心成員乃是以漢人為主的改革勢力。從高洋篡位之始,兩派的衝突便已浮現,此衝突與矛盾一直持續至婁太后逝世。
北周宇文護為宇文泰臨終前所託付之人,宇文護為了延續宇文家族在關中的地位與勢力,輔佐宇文覺篡位登基,但自此之後,北周朝政完全為宇文護所把持,操控廢立,並先後殺害宇文覺、宇文毓兩位統治者。直到第三位統治者宇文邕,在極為低調與快速的手段下,殺害宇文護,才結束宇文護的專政。
兩政權早期的政治衝突看似類似,但在政爭的導因與意涵上有著明顯的差異。本文試圖從胡漢衝突、皇位繼承、文化發展等三方面,了解北朝最後兩政權的政治衝突,並釐清其中的差異性。

The Eastern Wei-Northern Chi Dynasty and the Western Wei-Northern Chou Dynasty is the Northern Dynasty last stage, splits from Northern Wei Dynasty's two political powe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ssion, the Eastern Wei Dynasty controls by Gao Huan, Western Wei Dynasty falls into the Yu-wen Tai’s hand. But two powerful minister its life, still present Wei finally to legitimate, and has not usurped the throne the action, even if two royal governments already separately became Gao, world of the Yu-wen. The Northern Chi Dynasty, the Northern Chou Dynasty found a nation great task big duty, then falls, in Gao Huan, Yu-wen Tai’s child Gao Yang, Yu-wen Jue on shoulder. The new country's establishment, actually has not brought the new scene, instead because of ruling circles' conflict, causes the political power the turbulence.
Creates this phenomenon the key, the Northern Chi Dynasty was Empress Lou, the Northern Chou Dynasty was Yu-wen Tai’s nephew Yu-wen Hu. Empress Lou was Gao Huan’s wife, and was also Gao Yang’s mother. She simultaneously was also the Northern Chi Dynasty took the Xianbei merit expensive as head's old guard leader. Supports Gao Yang founding of the nation, as well as Gao Yang the core member was by the Han people reform influence primarily. From Gao Yang usurps the throne the beginning, two parties of conflicts have then reappeared, this conflict and contradictory has continued to the Empress Lou to pass away.
Yu-wen Hu was just the end entrusts the human by Yu-wen Tai, and he had to continue the Yu-wen family in Guanzhong's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 assists the Yu-wen Jue to usurp the throne, but since then, the Northern Chou Dynasty royal government completely dominated by Yu-wen Hu, the control dethrones and kills the Yu-wen Jue and Yu-wen Yu successively the two rulers. Until the third ruler Yu-wen Yong, under extremely and the fast method, killed Yu-wen Hu, only then finished the dictatorship.
Two political powers early time's political conflicts looks resembles similarly, but ha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struggle for power cause and the mean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Hu-Han to conflict, the throne to inherit,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understood that the Northern Dynasty finally two political powers the political conflicts, and define clearly differenc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3
第三節 各章節概述……………………………………………………………8
第二章 婁太后及宇文護地位的確立……………………………………………9
第一節 婁太后地位的確立……………………………………………………9
第二節 宇文護地位的確立……………………………………………………16
第三節 婁太后及宇文護地位確立的異同……………………………………29
第三章 北齊、北周早期的胡漢問題……………………………………………31
第一節 北齊早期的胡漢問題…………………………………………………31
第二節 北周早期的胡漢問題…………………………………………………63
第三節 北齊、北周早期胡漢問題的差異……………………………………84
第四章 北齊、北周早期的政治衝突……………………………………………87
第一節 北齊早期的政治衝突…………………………………………………87
第二節 北周早期的政治衝突…………………………………………………112
第三節 北齊、北周早期政治衝突的差異……………………………………131
第五章 北齊、北周早期漢文化的發展…………………………………………133
第一節 北齊早期漢文化的發展………………………………………………133
第二節 北周早期漢文化的發展………………………………………………147
第三節 北齊、北周早期漢文化發展的差異…………………………………155
第六章 結論………………………………………………………………………157
參考資料……………………………………………………………………………159

附表一:婁昭君親屬簡表…………………………………………………………15
附表二:高洋暴虐失德情事簡表…………………………………………………102
附表三:親宇文護派人物簡表……………………………………………………112
附表四:親周帝派人物簡表………………………………………………………114
附表五:宇文毓時期入麟趾殿人士簡表…………………………………………150

一、原始典籍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漢)鄭玄注,《儀禮鄭注》,臺北:新興書局,1995年3月版。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臺北:新興書局,1991年10月版。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3月2版17刷。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1月5版。
(北魏)楊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新1版3刷。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1版8刷。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1999年3月出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1版8刷。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版6刷。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1版8刷。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9月1版8刷。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1版7刷。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板6刷。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版6刷。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1版3刷。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版6刷。
(宋)司馬光著、(宋)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9月初版11刷。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版6刷。
(宋)鄭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1版1刷。
(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1刷。
(清)萬斯同,《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第四冊,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9年6月臺1版。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1版4刷。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1版1刷。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1版1刷。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牛潤珍,《河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1刷。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臺北:漢京文化,1992年9月臺版1刷。
王仲犖,《北周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1版2刷。
王怡辰,《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1刷。
(日)白鳥庫吉著、方狀猶譯,《東胡民族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9月初版。
朱學淵,《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2刷。
(法)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
吳先寧,《北朝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1版2刷。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七十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7年6月初版。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岑仲勉,《府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1版1刷。
(日)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1版2刷。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1版1刷。
李金河,《魏晉隋唐婚姻型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5月1版1刷。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1版1刷。
具聖姬,《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塢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1版2刷。
周建江,《北朝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1版1刷。
林幹,《東胡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1版,1990年11月1刷。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6月初版。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月1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1版1刷。
孫同勛,《拓跋氏的漢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2年12月初版。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1月1版1刷。
曹文柱主編,《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1版1刷。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1版2刷。
郭建、姚榮濤、王志強,《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1刷。
陳明,《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型態的知識份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1版1刷。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7月3版2刷。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論述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7月臺2版2刷。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1刷。
陳林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陶毅、明欣,《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7月1版1刷。
勞榦,《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0年8月新1版。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1版1刷。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1版1刷。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1刷。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2月1板1刷。
雷依群,《北周史稿》,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1版1刷。
劉成紀,《慾望的傾向》,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
劉振東,《中國儒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1版1刷。
劉學銚,《鮮卑史論》,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8月初版。
鄧奕琦,《北朝法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2月1版1刷。
鄭欽仁、吳慧蓮、呂春盛、張繼昊,《魏晉南北朝史》,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9月增訂1版。
盧建榮,《鐵面急先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1刷。
(英)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1刷。
謝寶富,《北朝婚喪禮俗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1版1刷。
韓國磐,《中國古代法治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2刷。

日文

內田吟風,《北朝政局に於ける鮮卑及諸北族系貴族の地位》,臺北影印,頁12。

(二)論文

孔毅,〈論北朝時期鮮、漢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北朝研究》,1990年上半年刊,1990年6月,頁66-74。
毛漢光,〈中古統治階層之社會基礎〉,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9月初版2刷,頁3-30。
毛漢光,〈中古家族之變動〉,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9月初版2刷,頁51-67。
毛漢光,〈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6月初版3刷,頁29-98。
毛漢光,〈西魏府兵史論〉,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6月初版3刷,頁167-280。
王永興,〈楊隋氏族問題述要-學習陳寅恪先生史學的一些體會〉,收錄於《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365-372。
王怡辰,〈北魏末的河北塢堡與高歡信都建義〉,《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8期,1996年9月,頁87-113。
王怡辰,〈東魏高澄的權力基礎〉,《史學彙刊》,19期,2004年5月,頁1-27。
王怡辰,〈周隋之際的舊北齊勳貴〉,《通識研究集刊》,10期,2006年12月,頁41-54。
王治平,〈北周宇文氏政治思想研究〉,《中正歷史學刊》,第7期,2004年12月,頁121-142。
王勇,〈試論北周儒學思想的發展〉,《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1期,2007年8月,頁16-18。
王萬盈,〈論拓跋鮮卑民族的漢化與融合〉,《北朝研究》,1997年4期,1997年12月,頁17-27。
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與政治秩序的變遷〉,《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期,頁43-49。
甘懷真,〈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收錄於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初版,頁259-312。
甘懷真,〈隋朝立國文化政策的形成〉,收錄於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初版,頁441-475。
石冬梅,〈宇文泰實行六官制的目的新論〉,《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4期(總130期),頁104-106。
任冬善,〈北周麟趾殿的設立構成及其歷史意義〉,《社科縱橫》,22卷6期,2007年6月,頁197,192。
任達榮,〈關於中國古代母系社會的考證〉,收錄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再版,頁1-10。
吉定,〈北齊文學興盛及其原因初探〉,《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卷1期,2001年3月,頁34-38。
朱和平,〈試論北朝時期的官僚經商〉,《北朝研究》,1993年1期,1993年3月,頁47-53。
朱秀凌,〈北朝婦女社會地位與社會作用簡述〉,《北朝研究》,第1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頁214-221。
朴漢濟,〈西魏北周時代胡姓再行與胡漢體制〉,《文史哲》,1993年3期(總216期),1993年5月,頁17-19。
江中柱,〈高歡、高澄父子與東魏的漢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頁73-76。
艾冲,〈論北周總管府制的創立與發展〉,《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18卷1期,2001年3月,頁63-66。
何茲全,〈讀《府兵制度考釋》書後〉,收錄於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1版1刷,頁354-363。
余世明,〈北周興造之臣-宇文護述論〉,《貴州大學學報》,1991年2期,頁90-94。
呂春盛,〈西魏北周的霸府〉,中國史地關係學術研討會-紀念張其昀先生百歲誕辰,中國文化大學,2000年11月,頁1-25。
呂春盛,〈關於楊堅興起背景的考察〉,《漢學研究》,18卷2期,2000年12月,頁167-196。
呂春盛,〈宇文護任都督中外諸軍事年代考〉,收錄於氏著《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頁377-384。
宋德熹、張文杰,〈北朝政權中河西大姓的角色與地位〉,《興大人文學報》,34期(下),2004年6月,頁607-630。
李梅田,〈北齊墓葬文化因素分析-以鄴城、晉陽為中心〉,《中原文物》,2004年4期,頁59-65。
(日)谷川道雄著、張金龍譯,〈兩魏齊周時代的霸府與王都〉,《北朝研究》,1996年4期,1996年12月,頁63-67。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10月1版2刷,頁127-189。
周一良,〈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2刷,頁190-214。
周一良,〈論宇文周之種族〉,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2刷,頁239-255。
周一良,〈魏收之史學〉,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2刷,頁256-292。
周雙林,〈從北齊廢立皇后的衝突看北朝皇后的政治作用〉,《北朝研究》,第二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8月1版1刷,頁125-135。
林國良,〈論東魏北齊胡人主體政策及其影響〉,《吳鳳學報》,12期,2004年5月,頁9-18。
金霞、李傳軍,〈《北齊書‧宋世軌傳》「台欺寺久」淺釋〉,《晉陽學刊》,2004年6期,頁69-72。
祝總斌,〈都督中外諸軍事及其性質、作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1刷,頁221-241。
胡勝源,〈武風壯盛到重文輕武-再論北齊傾覆之因〉,《興大歷史學報》,20期,2008年8月,頁1-16。
胡勝源,〈「人心思魏」與魏齊禪代〉,《臺大歷史學報》,42期(2008年12月),頁1-43。
韋琦輝,〈略論東魏北齊的貪污現象〉,《學術界》,128期,2008年1月,頁236-241。
孫同勛,〈「穢史」辯誣〉,《幼獅學報》,4卷1、2期合訂本,1961年10月,頁1-17。
孫同勛,〈北魏初期胡漢關係與崔浩之獄〉,《幼獅學誌》,3卷1期,1964年1月,頁1-16。
孫同勛,〈北魏末年與北齊時代的胡漢衝突〉,《思與言》,2卷4期,1964年11月,頁35-39。
唐長孺,〈魏周府兵制度辨疑〉,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1版2刷,頁239-275。
唐長孺,〈拓跋族的漢化過程〉,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1版2刷,頁587-621。
康樂,〈論李唐氏族〉,收錄於氏著《從西郊到南郊》,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附錄3,頁295-296。
曹文柱,〈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結構的更新〉,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合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6月1版1刷,頁71-84。
陳冠穎,〈任城王元澄在北魏所扮演的角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9期,2007年9月,頁1-31。
陳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測〉,收錄於氏著《金明館從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1版1刷,頁320-334
陳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收錄於氏著《金明館從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1版1刷,頁335-345
陳寅恪,〈三論李唐氏族之問題〉,收錄於氏著《金明館從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1版1刷,頁346-352
陳寅恪,〈李唐武周先世事蹟雜考〉,收錄於氏著《金明館從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1版1刷,頁310-319
黃永年,〈論北齊的文化〉,收錄於氏著《文史探微-黃永年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0月1版1刷,頁21-31。
楊聯陞,〈國史上的女主〉,收錄於氏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5月初版4刷,頁91-108。
劉漢東,〈北齊口語「漢兒」解〉,《北朝研究》,1993年4期,1993年12月,頁62-65。
劉精誠,〈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新舊鬥爭〉,《北朝研究》,1993年2期,1993年6月,頁9-16。
蔡幸娟,〈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繆鉞,〈東魏北齊政治上漢人與鮮卑之衝突〉,收錄於氏著《讀史存稿》,臺北影印,頁84-100。
蕭璠,〈東魏、北齊內部的胡、漢問題及其背景〉,《食貨月刊》復刊,6卷8期,1976年10月,頁13-31。

日文

大澤陽典,〈宇文族姓考〉,收錄於《橋本博士喜受記念‧東洋文化論叢》,京都:立命館大學人文學會,1967年6月,頁323-338。
谷川道雄,〈武川鎮軍閥の形成〉,《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8號,1982年12月,頁35-63。
竹田龍兒,〈門閥としての弘農楊氏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史學》,31卷1-4號,1958年12月,頁613-64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毛漢光,〈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6月初版3刷,頁29-98。
2. 毛漢光,〈西魏府兵史論〉,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6月初版3刷,頁167-280。
3. 王怡辰,〈北魏末的河北塢堡與高歡信都建義〉,《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8期,1996年9月,頁87-113。
4. 王怡辰,〈東魏高澄的權力基礎〉,《史學彙刊》,19期,2004年5月,頁1-27。
5. 王怡辰,〈周隋之際的舊北齊勳貴〉,《通識研究集刊》,10期,2006年12月,頁41-54。
6. 王治平,〈北周宇文氏政治思想研究〉,《中正歷史學刊》,第7期,2004年12月,頁121-142。
7. 甘懷真,〈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收錄於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初版,頁259-312。
8. 呂春盛,〈關於楊堅興起背景的考察〉,《漢學研究》,18卷2期,2000年12月,頁167-196。
9. 宋德熹、張文杰,〈北朝政權中河西大姓的角色與地位〉,《興大人文學報》,34期(下),2004年6月,頁607-630。
10. 林國良,〈論東魏北齊胡人主體政策及其影響〉,《吳鳳學報》,12期,2004年5月,頁9-18。
11. 胡勝源,〈武風壯盛到重文輕武-再論北齊傾覆之因〉,《興大歷史學報》,20期,2008年8月,頁1-16。
12. 胡勝源,〈「人心思魏」與魏齊禪代〉,《臺大歷史學報》,42期(2008年12月),頁1-43。
13. 孫同勛,〈北魏初期胡漢關係與崔浩之獄〉,《幼獅學誌》,3卷1期,1964年1月,頁1-16。
14. 孫同勛,〈北魏末年與北齊時代的胡漢衝突〉,《思與言》,2卷4期,1964年11月,頁35-39。
15. 陳冠穎,〈任城王元澄在北魏所扮演的角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9期,2007年9月,頁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