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典籍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漢)鄭玄注,《儀禮鄭注》,臺北:新興書局,1995年3月版。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臺北:新興書局,1991年10月版。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3月2版17刷。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1月5版。
(北魏)楊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新1版3刷。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1版8刷。
(北齊)顏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1999年3月出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1版8刷。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版6刷。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1版8刷。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9月1版8刷。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1月1版7刷。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板6刷。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版6刷。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1版3刷。
(後晉)劉昫等著,《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版6刷。
(宋)司馬光著、(宋)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93年9月初版11刷。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版6刷。
(宋)鄭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1版1刷。
(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1刷。
(清)萬斯同,《西魏將相大臣年表》,收錄於《二十五史補編》,第四冊,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59年6月臺1版。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1版4刷。
(清)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1版1刷。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1版1刷。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牛潤珍,《河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1刷。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臺北:漢京文化,1992年9月臺版1刷。
王仲犖,《北周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1版2刷。
王怡辰,《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1刷。
(日)白鳥庫吉著、方狀猶譯,《東胡民族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9月初版。
朱學淵,《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2刷。
(法)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
吳先寧,《北朝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1版2刷。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七十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87年6月初版。
呂春盛,《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岑仲勉,《府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3月1版1刷。
(日)谷川道雄著、李濟滄譯,《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1版2刷。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1版1刷。
李金河,《魏晉隋唐婚姻型態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5月1版1刷。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1版1刷。
具聖姬,《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塢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1版2刷。
周建江,《北朝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1版1刷。
林幹,《東胡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1版,1990年11月1刷。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6月初版。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月1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1版1刷。
孫同勛,《拓跋氏的漢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2年12月初版。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1月1版1刷。
曹文柱主編,《中國文化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1版1刷。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1版2刷。
郭建、姚榮濤、王志強,《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1刷。
陳明,《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型態的知識份子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1月1版1刷。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7月3版2刷。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論述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7月臺2版2刷。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1刷。
陳林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初版。
陶毅、明欣,《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年7月1版1刷。
勞榦,《魏晉南北朝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0年8月新1版。
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7月1版1刷。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1版1刷。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1刷。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2月1板1刷。
雷依群,《北周史稿》,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1版1刷。
劉成紀,《慾望的傾向》,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
劉振東,《中國儒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1版1刷。
劉學銚,《鮮卑史論》,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8月初版。
鄧奕琦,《北朝法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2月1版1刷。
鄭欽仁、吳慧蓮、呂春盛、張繼昊,《魏晉南北朝史》,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9月增訂1版。
盧建榮,《鐵面急先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1刷。
(英)羅莎琳‧邁爾斯著、刁筱華譯,《女人的世界史》,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1刷。
謝寶富,《北朝婚喪禮俗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1版1刷。
韓國磐,《中國古代法治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2刷。
日文
內田吟風,《北朝政局に於ける鮮卑及諸北族系貴族の地位》,臺北影印,頁12。
(二)論文
孔毅,〈論北朝時期鮮、漢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北朝研究》,1990年上半年刊,1990年6月,頁66-74。
毛漢光,〈中古統治階層之社會基礎〉,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9月初版2刷,頁3-30。
毛漢光,〈中古家族之變動〉,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9月初版2刷,頁51-67。
毛漢光,〈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6月初版3刷,頁29-98。毛漢光,〈西魏府兵史論〉,收錄於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6月初版3刷,頁167-280。王永興,〈楊隋氏族問題述要-學習陳寅恪先生史學的一些體會〉,收錄於《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頁365-372。
王怡辰,〈北魏末的河北塢堡與高歡信都建義〉,《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8期,1996年9月,頁87-113。王怡辰,〈東魏高澄的權力基礎〉,《史學彙刊》,19期,2004年5月,頁1-27。王怡辰,〈周隋之際的舊北齊勳貴〉,《通識研究集刊》,10期,2006年12月,頁41-54。王治平,〈北周宇文氏政治思想研究〉,《中正歷史學刊》,第7期,2004年12月,頁121-142。王勇,〈試論北周儒學思想的發展〉,《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1期,2007年8月,頁16-18。
王萬盈,〈論拓跋鮮卑民族的漢化與融合〉,《北朝研究》,1997年4期,1997年12月,頁17-27。
史睿,〈北周、隋、唐初的士族政策與政治秩序的變遷〉,《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3期,頁43-49。
甘懷真,〈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收錄於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初版,頁259-312。甘懷真,〈隋朝立國文化政策的形成〉,收錄於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初版,頁441-475。
石冬梅,〈宇文泰實行六官制的目的新論〉,《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4期(總130期),頁104-106。
任冬善,〈北周麟趾殿的設立構成及其歷史意義〉,《社科縱橫》,22卷6期,2007年6月,頁197,192。
任達榮,〈關於中國古代母系社會的考證〉,收錄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5月再版,頁1-10。
吉定,〈北齊文學興盛及其原因初探〉,《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卷1期,2001年3月,頁34-38。
朱和平,〈試論北朝時期的官僚經商〉,《北朝研究》,1993年1期,1993年3月,頁47-53。
朱秀凌,〈北朝婦女社會地位與社會作用簡述〉,《北朝研究》,第1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頁214-221。
朴漢濟,〈西魏北周時代胡姓再行與胡漢體制〉,《文史哲》,1993年3期(總216期),1993年5月,頁17-19。
江中柱,〈高歡、高澄父子與東魏的漢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頁73-76。
艾冲,〈論北周總管府制的創立與發展〉,《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18卷1期,2001年3月,頁63-66。
何茲全,〈讀《府兵制度考釋》書後〉,收錄於氏著《讀史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1版1刷,頁354-363。
余世明,〈北周興造之臣-宇文護述論〉,《貴州大學學報》,1991年2期,頁90-94。
呂春盛,〈西魏北周的霸府〉,中國史地關係學術研討會-紀念張其昀先生百歲誕辰,中國文化大學,2000年11月,頁1-25。
呂春盛,〈關於楊堅興起背景的考察〉,《漢學研究》,18卷2期,2000年12月,頁167-196。呂春盛,〈宇文護任都督中外諸軍事年代考〉,收錄於氏著《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頁377-384。
宋德熹、張文杰,〈北朝政權中河西大姓的角色與地位〉,《興大人文學報》,34期(下),2004年6月,頁607-630。李梅田,〈北齊墓葬文化因素分析-以鄴城、晉陽為中心〉,《中原文物》,2004年4期,頁59-65。
(日)谷川道雄著、張金龍譯,〈兩魏齊周時代的霸府與王都〉,《北朝研究》,1996年4期,1996年12月,頁63-67。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2000年10月1版2刷,頁127-189。
周一良,〈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2刷,頁190-214。
周一良,〈論宇文周之種族〉,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2刷,頁239-255。
周一良,〈魏收之史學〉,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2刷,頁256-292。
周雙林,〈從北齊廢立皇后的衝突看北朝皇后的政治作用〉,《北朝研究》,第二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8月1版1刷,頁125-135。
林國良,〈論東魏北齊胡人主體政策及其影響〉,《吳鳳學報》,12期,2004年5月,頁9-18。金霞、李傳軍,〈《北齊書‧宋世軌傳》「台欺寺久」淺釋〉,《晉陽學刊》,2004年6期,頁69-72。
祝總斌,〈都督中外諸軍事及其性質、作用〉,《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1刷,頁221-241。
胡勝源,〈武風壯盛到重文輕武-再論北齊傾覆之因〉,《興大歷史學報》,20期,2008年8月,頁1-16。胡勝源,〈「人心思魏」與魏齊禪代〉,《臺大歷史學報》,42期(2008年12月),頁1-43。韋琦輝,〈略論東魏北齊的貪污現象〉,《學術界》,128期,2008年1月,頁236-241。
孫同勛,〈「穢史」辯誣〉,《幼獅學報》,4卷1、2期合訂本,1961年10月,頁1-17。
孫同勛,〈北魏初期胡漢關係與崔浩之獄〉,《幼獅學誌》,3卷1期,1964年1月,頁1-16。孫同勛,〈北魏末年與北齊時代的胡漢衝突〉,《思與言》,2卷4期,1964年11月,頁35-39。唐長孺,〈魏周府兵制度辨疑〉,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1版2刷,頁239-275。
唐長孺,〈拓跋族的漢化過程〉,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1版2刷,頁587-621。
康樂,〈論李唐氏族〉,收錄於氏著《從西郊到南郊》,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附錄3,頁295-296。
曹文柱,〈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結構的更新〉,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合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6月1版1刷,頁71-84。
陳冠穎,〈任城王元澄在北魏所扮演的角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9期,2007年9月,頁1-31。陳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測〉,收錄於氏著《金明館從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1版1刷,頁320-334
陳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收錄於氏著《金明館從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1版1刷,頁335-345
陳寅恪,〈三論李唐氏族之問題〉,收錄於氏著《金明館從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1版1刷,頁346-352
陳寅恪,〈李唐武周先世事蹟雜考〉,收錄於氏著《金明館從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7月1版1刷,頁310-319
黃永年,〈論北齊的文化〉,收錄於氏著《文史探微-黃永年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0月1版1刷,頁21-31。
楊聯陞,〈國史上的女主〉,收錄於氏著《國史探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5月初版4刷,頁91-108。
劉漢東,〈北齊口語「漢兒」解〉,《北朝研究》,1993年4期,1993年12月,頁62-65。
劉精誠,〈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新舊鬥爭〉,《北朝研究》,1993年2期,1993年6月,頁9-16。
蔡幸娟,〈北朝女主政治與內廷職官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繆鉞,〈東魏北齊政治上漢人與鮮卑之衝突〉,收錄於氏著《讀史存稿》,臺北影印,頁84-100。
蕭璠,〈東魏、北齊內部的胡、漢問題及其背景〉,《食貨月刊》復刊,6卷8期,1976年10月,頁13-31。日文
大澤陽典,〈宇文族姓考〉,收錄於《橋本博士喜受記念‧東洋文化論叢》,京都:立命館大學人文學會,1967年6月,頁323-338。
谷川道雄,〈武川鎮軍閥の形成〉,《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8號,1982年12月,頁35-63。
竹田龍兒,〈門閥としての弘農楊氏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史學》,31卷1-4號,1958年12月,頁61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