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4: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秀茹
研究生(外文):Hsiu-Ju Chen
論文名稱:唐代仕女圖風格應用於服飾設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rtraits of Ladies of Tang Dynasty to the Costume Design
指導教授:王安黎
指導教授(外文):An-Lee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1
中文關鍵詞:文化創意、唐朝風格、仕女圖、服裝設計、袋包設計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creative idea, Tang Dynasty style, portrait of lady, costume design, bag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3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五千年以來中華文化悠久璀璨,世界各國人民無不努力維護自身文化,更將文化特質轉化於設計運用成為一種商業行為。民國九十八年開始,自從行政院為整合文化創意產業各項資源及發展,特別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提出「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之後,以民族文化特質做為創作發想的設計風格更蔚為風潮。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更在其方案中表示:「中國對岸也正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台灣形成激烈競爭;另一方面,當前兩岸政策的開放,為兩岸文化交流營造出更寬廣的空間,台灣應該積極進攻大陸市場及收集資源,為台灣文創產業之發展開創新局。因此當前的局勢,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極為關鍵的時刻。錯過這個時刻,可能不只錯過我們經濟轉型與升級的機會,也會錯過開啟一個新時代的機會。」

唐朝為中華文化中極具代表的朝代之一,無論政治、經濟、人文、宗教、文學…等,皆在中華文化歷史中佔有相當價值;其中服飾造形更是影響後世甚鉅;唐朝具備多元異邦文化之色彩及特殊美感,讓許多當代國內外的設計工作者持續此一話題,創造流行商機及創意設計。因此從唐代繪畫中解讀婦女形象及審美品味,將婦女與時代、社會背景相扣接,藉由審美思潮體現與服裝創作的經營模式,瞭解社會與服飾發展間心理所思考層面。並以唐代為引,作為現代服飾設計之創作商機,使婦女在設計作品當中所扮演角色,能落實於形質俱美的表現形式,這也是筆者選擇唐代文化為主題之原因。

唐朝仕女圖風格之創作經由第一階段探討相關文獻資料,瞭解有關唐朝仕女圖畫中,仕女所穿著服飾之款式、材質、色彩與構成。並從中選取唐朝仕女身體衣著圖像樣本,其用意在於取得圖像樣本及代表性意象語彙,作為關係建構之依據。在第二階段則以意象調查方式,透過SD語意分析法以李克特量表為問卷效度,結合統計分析中的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集群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來解析視覺意象的評估結果。最後第三階段是經由,調查出來的圖像與意象聯結關係,經由創作設計符合於當代所能接受之流行品味,並期許能開發出一系列獨特創新唐朝風格之服飾與袋包設計。


Chinese culture has lasted brilliantly for more than five thousand years. And it seems that all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endeavor to maintain their own culture. Moreover, they turn the traits of their own culture to designing and apply them as a kind of commercial behavior. To integrate the various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the Executive Yuan set up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promotion group in 2009 particularly, which submitted the “Creative Taiwan-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After that, the design styles based on the culture traits of the peoples have been trendy here. As well as the Council of Cultural Affairs of the Executive Yuan expressed in its plan that “The opposite strait side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actively also, which forms a fierce competition with Taiwan. On the other hand, the openness of the policies of both strait sides makes the space for the culture exchange of both strait sides wider. And Taiwan shall take the market share in Mainland China,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of Taiwan. Theref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a key moment for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of Taiwan. Not only the opportun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our economy but also the opportunity of initiating a new time will be lost if this timing is missed.”

Tang Dynasty is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ulture extraordinarily. A number of aspects of it are rather valuab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humanities,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etc. Among them, the styling for costume and accessory impacts the latter eras greatly. Tang Dynasty was with diverse exotic cultures and special aesthetics, which attracts a lot of contemporary design workers, no matter domestic or abroad, to continue this topic and create fashion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creative designs.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the woman images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were read out from the paintings of Tang Dynasty, the linkage between women and the background of time and society were made, and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between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the costume development was understood through the management models for the embodiment of aesthetic thoughts and for costume cre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ang Dynasty was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for th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the creation of modern costume designs, so that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women in the design works would be embodied in the expression forms that were beautiful on both outlook and quality.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 culture of Tang Dynasty was selected as the major topic of this study.

The creation styles of the portraits of ladies of Tang Dynasty were discussed through relevant literature review, as the first stage, in understanding the design style, material, color and structure of the costumes worn by the ladies in the portraits. Further, some of those paintings were selected as the samples of the figures and costumes of Tang Dynasty ladies, which was meant to obtain the icon sample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 terms as a basis for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In the second stage, through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and the Likert scale for the questionnaire efficiency, image investigation was applied as a way to combine item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individual sample T-test statically and analyz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visual image. In the third stage, the fashion taste acceptable in the contemporary time was achieved through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icon and image and through creation design. And it was expected that a series of the unique and innovative costumes and accessories and bag designs with Tang Dynasty style were developed.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v
目錄vi
表目錄x
圖目錄xvii
一、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2
1.3 研究範圍2
1.4 流程設計3
二、 文獻探討4
2.1 唐朝社會背景4
2.1.1 經濟環境與消費文化型態5
2.1.2 胡風的盛行9
2.1.3 宗教的影響10
2.2 女性形象創作10
2.2.1 唐朝婦女的社會地位11
2.2.2 女性人物畫分析13
2.3 唐朝仕女圖服飾分析19
2.3.1 頭飾部分20
2.3.2 身服部分22
2.3.3 足履部分25
2.4 服飾上的染織分析26
2.5 結語28
三、 現況調查29
3.1 台灣服裝設計師作品分析29
3.2 大陸服裝設計師作品分析33
3.3 皮包市場調查分析43
3.4 皮包副料調查分析47
四、 研究方法與調查統計分析53
4.1 研究方法與流程53
4.2 意象語彙與圖像樣本之選取55
4.3 唐朝服飾風格與意象分析65
4.4 結語71
五、 創作設計發展72
5.1 構思發展73
5.2 設計方案選定77
5.3 創作設計表現81
5.3.1 材料實驗分析82
5.3.2 服裝成品創作87
5.3.3 袋包成品創作107
5.4 成品創作意象轉化認同感問卷調查115
5.5 創作整體造型拍攝122
5.6 創作展示規劃138
六、 結論與建議147
6.1 研究結論147
6.2 建議149
參考文獻151
附錄一 相關領域人員形容詞萃取問卷153
附錄二 服飾形容詞萃取問卷155
附錄三 服飾意象實驗問卷158
附錄四 唐朝仕女圖系列服飾意象轉化認同感問卷調查163
附錄五 唐朝仕女圖系列袋包意象轉化認同感問卷調查165
附錄六 第二次語彙之次數評分表篩選167
附錄七 語彙篩選之項目分析169
附錄八 語彙篩選之因素分析173
附錄九 語彙篩選之信度分析175
附錄十 配對語彙平均數分析178
附錄十一配對語彙之項目分析184
附錄十二唐朝仕女圖系列服飾意象轉化認同感考驗190
附錄十三唐朝仕女圖系列袋包意象轉化認同感考驗191
附錄十四性別對唐朝仕女圖系列服飾意象轉化認同感考驗-T test考驗192
附錄十五有無設計背景對唐朝仕女圖系列服飾意象轉化認同感
考驗-T test 考驗198
附錄十六性別對唐朝仕女圖系列袋包意象轉化認同感考驗-T test考驗204
附錄十七有無設計背景對唐朝仕女圖系列袋包意象轉化認同感
考驗-T test考驗208


表目錄
表3-1 台灣服裝設計師29
表3-2 大陸服裝設計師33
表3-3 服裝設計師創作風格分析37
表3-4 SWOT分析表38
表3-5 作品定位基準表40
表3-6 目標對象定位最佳方針42
表3-7 中國風格皮包分析表45
表3-8 包包色彩搭配表46
表3-9 勾扣分析47
表3-10 拉鍊分析48
表3-11 打洞工具分析49
表3-12 扣合/造型零件敲打工具分析49
表3-13 扣合零件分析50
表3-14 造型/固定零件分析51
表3-15 鍊條分析52
表4-1 意象語彙蒐集總表55
表4-2 形容詞初部語彙篩檢表56
表4-3 相關領域人員形容詞選取次數表57
表4-4 唐朝仕女圖選取圖樣對象57
表4-5 語彙代表群58
表4-6 意象語彙平均數59
表4-7 形容詞語彙項目分析60
表4-8 形容詞語彙因素分析61
表4-9 因素一信度分析結果表62
表4-10 因素二信度分析結果表62
表4-11 因素三信度分析結果表62
表4-12 因素四信度分析結果表62
表4-13 因素五信度分析結果表63
表4-14 整體因素信度分析結果表63
表4-15 因素命名表64
表4-16 形容詞配對表64
表4-17 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表65
表4-18 服飾樣本具代表意象分類表66
表4-19 服飾樣本具代表成份平均數67
表4-20 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67
表4-21 集群步驟表69
表4-22 服飾樣本群組分類表70
表5-1 構思發展之刊版製作表73
表5-2 服裝設計初稿構思發展74
表5-3 袋包設計初稿構思發展 76
表5-4 服裝設計選定系列呈現77
表5-5 袋包設計選定系列呈現80
表5-6 印花槳成分分析82
表5-7 色母分析83
表5-8 水性油墨分析83
表5-9 表現技法材料實驗分析84
表5-10 【服裝成品一】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87
表5-11 【服裝成品一】布料/副料/技法說明87
表5-12 【服裝成品一】主布料分析87
表5-13 【服裝成品一】細部設計說明88
表5-14 【服裝成品二】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89
表5-15 【服裝成品二】布料/副料/技法說明89
表5-16 【服裝成品二】主布料分析89
表5-17 【服裝成品二】細部設計說明90
表5-18 【服裝成品三】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91
表5-19 【服裝成品三】布料/副料/技法說明91
表5-20 【服裝成品三】主布料分析91
表5-21 【服裝成品三】細部設計說明92
表5-22 【服裝成品四】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93
表5-23 【服裝成品四】布料/副料/技法說明93
表5-24 【服裝成品四】主布料分析93
表5-25 【服裝成品四】細部設計說明94
表5-26 【服裝成品五】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95
表5-27 【服裝成品五】布料/副料/技法說明95
表5-28 【服裝成品五】主布料分析95
表5-29 【服裝成品五】細部設計說明96
表5-30 【服裝成品六】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97
表5-31 【服裝成品六】布料/副料/技法說明97
表5-32 【服裝成品六】主布料分析97
表5-33 【服裝成品六】細部設計說明98
表5-34 【服裝成品七】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99
表5-35 【服裝成品七】布料/副料/技法說明99
表5-36 【服裝成品七】主布料分析99
表5-37 【服裝成品七】細部設計說明100
表5-38 【服裝成品八】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101
表5-39 【服裝成品八】布料/副料/技法說明101
表5-40 【服裝成品八】主布料分析101
表5-41 【服裝成品八】細部設計說明102
表5-42 【服裝成品九】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103
表5-43 【服裝成品九】布料/副料/技法說明103
表5-44 【服裝成品九】主布料分析103
表5-45 【服裝成品九】細部設計說明104
表5-46 【服裝成品十】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105
表5-47 【服裝成品十】布料/副料/技法說明105
表5-48 【服裝成品十】主布料分析105
表5-49 【服裝成品十】細部設計說明106
表5-50 【袋包成品一】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107
表5-51 【袋包成品一】布料/副料/輔助設備說明107
表5-52 【袋包成品一】細部設計說明107
表5-53 【袋包成品二】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108
表5-54 【袋包成品二】布料/副料/輔助設備說明109
表5-55 【袋包成品二】細部設計說明109
表5-56 【袋包成品三】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110
表5-57 【袋包成品三】布料/副料/輔助設備說明110
表5-58 【袋包成品三】細部設計說明110
表5-59 【袋包成品四】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111
表5-60 【袋包成品四】布料/副料/輔助設備說明111
表5-61 【袋包成品四】細部設計說明112
表5-62 【袋包成品五】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113
表5-63 【袋包成品五】布料/副料/輔助設備說明113
表5-64 【袋包成品五】細部設計說明113
表5-65 【袋包成品六】服飾樣本與語彙意象連結114
表5-66 【袋包成品六】布料/副料/輔助設備說明114
表5-67 【袋包成品六】細部設計說明114
表5-68 唐朝仕女圖系列服飾意象轉化認同感問卷調查115
表5-69 唐朝仕女圖系列袋包意象轉化認同感問卷調查115
表5-70 性別對服飾意象轉化認同感評分之差異性116
表5-71 性別對服飾意象轉化認同感組別統計量117
表5-72 性別對袋包意象轉化認同感評分之差異性118
表5-73 性別對袋包意象轉化認同感組別統計量118
表5-74 有無設計背景對服飾意象轉化認同感評分之差異性119
表5-75 有無設計背景對服飾意象轉化認同感組別統計量119
表5-76 有無設計背景對袋包意象轉化認同感評分之差異性120
表5-77 有無設計背景對袋包意象轉化認同感組別統計量121
表5-78 服裝整體造型外拍攝影記錄122
表5-79 袋包整體造型外拍攝影記錄132
表5-80 作品展示138
表5-81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碩士論文作品發表邀請卡設計141
表5-82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碩士論文作品發表開幕實況142
表5-83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碩士論文作品發表/媒體報導143


圖目錄
圖1-1 創作研究流程圖3
圖2-1 長安商旅絡繹不絕的繁榮景象5
圖2-2 蹀躞帶9
圖2-3 回鶻公主供養像10
圖2-4《宮樂圖》唐佚名絹本設色77.2×23.9㎝台北故宮博物院藏10
圖2-5《樹下美人圖》唐佚名屏紙本設色54.9×140㎝日本熱海美術館藏14
圖2-6《舞樂屏風》吐魯番阿斯塔那230號墓出土14
圖2-7《仕女圖》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14
圖2-8《侍女圖》唐佚名絹本設色67.3×61.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15
圖2-9 《宮樂圖》唐佚名絹本設色77.2×23.9㎝台北故宮博物院藏15
圖2-10《步輦圖》唐 閻立本 台北 故宮博物院藏15
圖2-11《簪花仕女圖》唐周昉絹本設色180×46㎝遼寧省博物館藏16
圖2-12《內人雙陸圖》唐周昉絹本設色64.4×30.7㎝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17
圖2-13《調琴啜茗圖》唐周昉絹本設色75.3×28㎝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
博物館藏17
圖2-14《揮扇仕女圖卷》唐周昉絹本設色33.7×204.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7
圖2-15《搗練圖》唐張萱絹本設色147×37㎝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18
圖2-16《虢國夫人遊春圖》唐張萱絹本設色148×52㎝遼寧省博物館藏18
圖2-17 聯珠對鳥紋錦 唐縱一六‧八,橫二八釐米cm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一三四號墓出土 新疆博物館藏19
圖2-18 唐朝婦女羃20
圖2-19 唐朝婦女帷帽21
圖2-20 唐朝婦女胡帽22
圖2-21 唐朝婦女窄袖衫襦22
圖2-22 唐朝婦女半臂22
圖2-23《步輦圖》23
圖2-24 唐朝婦女著背子24
圖2-25 唐朝婦女帔帛25
圖2-26 唐朝婦女靴25
圖2-27 唐朝婦女著烏皮履26
圖2-28 聯珠對馬錦紋樣復原 唐 縱一七,橫一四釐米㎝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三○二號墓出土 新疆博物館藏27
圖2-29 絞纈印花(局部)唐原件縱六二,橫一三至一七釐米㎝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一九一號墓出士 新疆博物館藏27
圖2-30 《簪花仕女圖》局部唐周昉絹本設色180×46㎝
遼寧省博物館藏28
圖3-1 夏姿作品29
圖3-2 夏姿配件作品30
圖3-3 洪麗芬作品30
圖3-4 洪麗芬作品31
圖3-5 譚燕玉作品31
圖3-6 HP Mini Vivienne Tam Edition 筆電31
圖3-7 簡鈺峰/潘伯勳作品32
圖3-8 「台灣高山青作品」32
圖3-9 「廟宇文化作品」32
圖3-10 郭培作品33
圖3-11 郭培訂製服作品34
圖3-12 郭培訂製鞋作品34
圖3-13 鄧皓作品35
圖3-14 鄧皓作品35
圖3-15 鄧皓作品35
圖3-16 祁剛作品36
圖3-17 祁剛作品36
圖3-18 張志峰作品36
圖3-19 SWOT分析(SWOT Analysis)37
圖3-20 西方設計師對於中國風格詮釋39
圖3-21 東方設計師對於中國風格詮釋39
圖3-22 款形十字分析41
圖3-23 色彩十字分析41
圖3-24 材質十字分析42
圖3-25 褡褳袋飾44
圖3-26 包袱包44
圖3-27 唐朝背籠44
圖3-28 手提箱44
圖3-29 荷包袋44
圖3-30 化妝包款45
圖3-31 手提包款45
圖3-32 側肩包款46
圖3-33 背包包歀46
圖3-34 手拿包包款46
圖4-1 研究流程圖54
圖4-2 集群樹狀圖70


◎書籍
1.戴爭,1992,中國古代服飾簡史,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台北,頁113。
2.霍然,1993,唐代美學思潮,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高雄,頁93。
3.馮作民,1996,中國美術史,藝術圖書公司,台北,頁35
4.徐改,1993,中國古代繪畫,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台北,頁23
5.戴欽祥 陸欽 李亞麟,1994,中國古代服飾,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
公司,台北,頁66
6.沈以正,1999,歷代美人畫選,藝術圖書公司,台北,頁46。
7.周峰,1987,中國古代服裝參考資料,北京燕山出版社,台北
8.周汛,高春明,1989,中國古代服飾風俗,文津出版社,台北
9.趙聯賞,2003,中華文明史話叢書—服飾史話,國家出版社,台北
10.丹青藝叢編委會,1986,唐代圖案集,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11.周錫保,1986,中國古代服裝史,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12.沈從文,2004,中國服飾史,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西安
13.李星明,2005,唐代墓室壁畫研究,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西安
14.李應強,1993,中國服裝色彩史論,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台北
15.田自秉,楊伯達,1993,中國工藝美術史,文津出版社,台北
16.摹繪者張抒,倪建林,諸葛鎧,鄭元方,劉道廣,陳同網,若丁,2001,
中華圖案五千年,美工科技有限公司,台北
17.王宇清,1967,中國服裝史綱,中華大典編印會,台北。
18.王維堤,1991,衣飾的天地,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19.王輔世主編,1986中國民族服飾,和平圖書有限公司,香港。
20.孫文禮,2000,中國獅龍鳳造型圖典,吉林美術,長春。
21.蔡鴻生,2001,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中華書局,北京。
22.林淑心,1985,衣錦行,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
23.高豐,2006,中國設計史,積木文化,台北
24.謝俊雄,1988,精密化學品,高立圖書有限公司,台北,頁343。
25.王怡然,2007,紡織品開發設計與管理實務,台灣區絲織工業同業公會,
台北。
26.李三雲.李春柳.周美菊.鄭慧貞,手工藝(家政科)第三冊,文慶出版
社股份有限公司,台南。
27.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加樺國際
有限公司,台北。
28.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0,SPSS For Windows多變量統計分析,
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29.陳耀茂,2004,類別分析的SPSS使用手冊,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30.陳耀茂,2004,統計分析的SPSS使用手冊,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31.張紹勳,林秀娟,2005,SPSS初等統計分析,滄海書局,台中。
32.陳耀茂,2002,多變量分析導論,全威圖書有限公司,台北。
33.陳徹工作室,2002,SPSS統計分析––基礎篇,碁峰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
34.劉若彤,2001,Photoshop 6中文版夢幻實驗室,第三波資訊股份有限公
司,台北。
35.何恭上,1995,隋唐五代繪畫,藝術圖書公司,台北。
36.葉劉天增,2002,中國裝飾藝術史,南天書局有限公司,台北
37.趙聖亞,1998,C.M.Y.K.SP五色演色表,美工企業有限公司,台北
38.劉輝煌,2001,中國仕女圖案,萬里機構.萬里書店,香港
39.黃永松,1997,夾纈,漢聲雜誌社,台北
40.載平,2000,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市,頁212
41.李商隱,1985,雜纂,卷上,教女,中華書局,北京市,頁11。
◎論文
1.蔡壽美,1973,唐代婦女的服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頁25
2.李鎮如,1998,唐詩中的兩性意象研究,國立中央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頁48
3.徐麗媛,2007,唐代宮樂圖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15。
4.蔡芯圩,2009,唐代「樹下人物」圖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頁27。
5.朱美蓮,1989,唐代小說中的女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頁65。
6.詹麗莉,2003,唐傳奇女性宿命觀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頁45。
◎學報
1.嚴耕望,1952,唐代文化約論,大陸雜誌,第4卷第8期,頁243。
2.劉咰,舊唐書,卷45,輿服志,頁943。
3.劉咰,舊唐書,卷52,女學士尚宋氏傳,頁1054。
4.楊小敏,2003,“唐代後期知識女性的家庭倫理思想初探”,甘肅社會科
學,第2期,頁1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