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4: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俞金雪
研究生(外文):Chen, Yu Jin-Hsueh
論文名稱: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Confucian Way to Settle Down
指導教授:蕭水順蕭水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ao, Shui-Shun
口試委員:田博元羅文玲蕭水順
口試委員(外文):Tien, Po-YuanLuo, Wen-LingHsiao, Shui-Shun
口試日期:2016-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國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儒家安身立命孔孟學說宋明理學新儒家
外文關鍵詞:ConfucianismSettle DownThe Doctrin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NeoNeo-Confuci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5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論語》是儒家最精粹最可靠的經書,是孔門弟子記述孔子及應答弟子時人的內容,而弟子們相與談論以及直接聽聞受教問答於孔子的一部經書。孔子的傳道、授業、解惑之思想精神,以仁為中心,仁是忠恕、博愛、慈悲、本性固有德性,生長之機。不必外求,擴充養之則成其大,棄之不養則成其小,所以要安身立命而成其大,完成生命永恆價值之意義,要有仁才能實現。
先秦以前孔孟荀的安身立命之道,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誠的教化。孟子的性善論,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荀子的性惡論,落在經驗與學習,修心養性,執中貫一。
漢朝的董仲舒用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塑造儒家安身立命;晉朝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思想,有化遷的宇宙觀、神滅論和委運自然的人生觀。也是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宋明理學的思想,吸收了中國佛教哲學及道家哲學的理論思想,創立儒學新形態,倡導孔顏之樂、聖人氣象、君子之心,主敬以窮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清朝的考據學推翻了宋明理學安身立命之道,戴震的義理思想則表現在對於傳統義理的反思上,而達到安身立命。
本文依序探討先秦儒家、漢魏晉六朝隋唐、宋明理學家、清儒、戴震考據學,以至於現代新儒家之安身立命大義,總結說明安身立命在於求道、修道、立德三步驟,及其生活應用。


關鍵詞 : 儒家、安身立命、孔孟學說、宋明理學、新儒家

"The Analects" is the essence of the most reliable Confucian classics, the contents, written by the disciples of Confucius, that include questions and answers between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as well as Confucius’ descriptions of contemporaries and direct phase the disciples heard from Confucius. Confucius’ spiritual preaching, academic teaching, and problem solving for people's regret, doubts, mainly the kernel-centric spirit of thought of Confucius , is self-restraint and return to ritual for benevolence, benevolence is loyalty and forgiveness, love, compassion, virtue inherent nature, the vitality for growth of life. Do not need external demand, The raising of the expansion is to its big, the abandoning results its small, so to settle down from its large, complete life eternal values of meaning, you must have Benevolence to achieve your great life.

In previous Qin, all the scholars,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Zi have their ways to settle down, Confucius teach four disciplines that include Determined monasticism, Behave according to virtue, Follow benevolence, and Learning skills, all sincere enlightenment from your mind. Mencius’ theory of Goodness advocates the best of one’s heart, who making the best of heart knows nature, who returning his nature knows days of justice. We should have self-cultivation for days of justice to come and should be able to survive and achieve our destiny. XinZi advocates Evilness falls in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spiritual cultivation, and consistent execution in one.

In Han dynasty, the thought of Dong Zhongshu advocates Unity of Heaven and human-being, Mutual induction that modeling the way to settle down of Confucianism. In Jin dynasty, the prspective of life of Tao Yuanming advocates Paradise, the Cosmology of change and migration, Noexistence of God, Follow and Obedience of operation of Nature.

Neo-Confucianism thought, absorbed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theoretical ideas Taoist philosophy, the creation of new forms of Confucianism, advocating the joy of Confucius and Yen Hui, Sage meteorological, the heart of a gentleman, study of the truth with principal resect for the world heart, for the destiny of human, for inheriting of lost secrets of knowledge of theory and methods of Conventional sage, for the opening of eternal peace. All of these are the ways to settle down of Confucianism.

Textual Criticism of Qing Dynasty overturned the way to settle down of Neo-Confucianism. Dai Zhen’s rationalist thought is appeared in rethinking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principles, thus the way to settle down is achieved.

In this article, we successively Investigate Han, Wei, Jin dynasty, and Six- dynasties, Neo of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Confucianism in Qing, Dai Zhen 's Textual Criticism, as well as the settle down righteousness of modern New Confucianism.

The summary of the way to settled down can be illustrated in three steps, that is, Aspirant, Monastic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Virtue, that is expected to apply to our lives.


Keywords: Confucianism, Settle Down, The Doctrin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Neo, Neo-Confucia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預期達成標…………………………………………………………… 8
第二章 安身立命之意義探討…………………………………………… 11
第一節「安身」的意義……………………………………………………… 11
第二節「立命」的意義……………………………………………………… 14
一、志於道………………………………………………………………… 15
二、據於德……………………………………………………………………16
三、依於仁……………………………………………………………………17
四、游於藝………………………………………………………………… 19
五、子罕言命…………………………………………………………… 21
第三節 儒家安身立命結論 ………………………………………………… 23
一、安身立命與天地有密切關係……………………………………………24
二、安身立命要依賴家庭與職業興趣…………………………………… 27
三、安身立命性命合一個人志向……………………………………………28
第三章 先秦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探討………………………………………31
第一節 孔子安身立命之道………………………………………………… 31
一、孔子對「命」看法………………………………………………………38
二、何謂「道統」………………………………………………………… 40
第二節 孟子安身立命之探討………………………………………………… 42
一、孟子德性主體的心性論…………………………………………………43
﹙一﹚、性善與四端以安身…………………………………………… 44
﹙二﹚、嚴辨義利以立命……………………………………………… 47
﹙三﹚、擴充存養德性以安身立命…………………………………… 48
第三節 荀子安身立命之探討………………………………………………… 50
一、自然人性論強調師法以安身立命…………………………………… 51
﹙一﹚、性惡之辨……………………………………………………… 52
﹙二﹚、化性靠外在修養……………………………………………… 53
二、強調心知本能………………………………………………………… 54
﹙一﹚、荀子強調心知靠修養…………………………………………… 55
﹙二﹚、隆禮靠積學……………………………………………………… 56
三、自然天道觀………………………………………………………… 56
四、智性論之發楊……………………………………………………… 58
第四章 漢魏晉六朝隋唐安身立命之探討……………………………… 59
第一節 董仲舒之安身立命之探討……………………………………… 59
一、天人相應說………………………………………………………… 60
二、類比天道與人事法則………………………………………………… 61
三、身之養重於義以安身立命之方…………………………………………62
第二節 陶淵明之安身立命之探討………………………………………… 63
第三節 隋唐的韓愈、李翱安身立命………………………………………… 65
一、韓愈正老、佛說…………………………………………………………65
二、韓愈道統說 ……………………………………………………… 65
三、韓愈之安身立命之道……………………………………………………66
四、李翱之安身立命之道 ………………………………………………… 67
第五章 宋明理學安身立命之探討…………………………………………69
第一節宋明理學安身立命思想略述……………………………………………69
第二節 周敦頤、邵雍、張載的安身立命之探討…………………………… 71
一、周敦頤的安身立命………………………………………………………73
二、邵雍的安身立命…………………………………………………………74
三、張載之安身立命……………………………………………………… 81
﹙一﹚、張載的「氣一元論」的太虛論………………………………… 81
﹙二﹚、張載的「心能盡性」說………………………………………… 84
第三節 程顥、程頤的安身立命之探討……………………………………… 86
一、居敬存誠、格物致知……………………………………………………88
二、識仁、定性功夫境界……………………………………………………88
第四節 南宋的朱熹的安身立命之探討……………………………………… 90
一、哲理說……………………………………………………………………91
二、心性說……………………………………………………………………92
第五節 陸、王的安身立命之探討…………………………………………… 94
一、陸子性理說………………………………………………………………95
二、陸子修為以安身立命……………………………………………………98
三、明朝王陽明之安身立命探討……………………………………………100
﹙一﹚、心即理…………………………………………………………… 100
﹙二﹚、知行合一說……………………………………………………… 102
﹙三﹚、致良知…………………………………………………………… 103
1、陽明所說「知」的良知……………………………………… 103
2、陽明所說「情」的良知………………………………………104
3、陽明所說「意」的良知………………………………………104
第六章 清代以後安身立命之思想…………………………………… 109
第一節 戴震之安身立命之略論………………………………………… 109
一、戴震生平………………………………………………………… 109
二、氣實體論………………………………………………………… 110
(一)、五行各有陰陽…………………………………………… 110
(二)、性之實體………………………………………………… 111
(三)、人性不齊…………………………………………………… 111
(四)、天道以有人物……………………………………………… 111
三、陰陽氣化………………………………………………………… 112
四、道、天道、人道、地道…………………………………………… 112
五、道為一氣流行、…………………………………………………… 116
六、戴震安身立命履行達道、達德…………………………………… 118
第二節 現當代的概說………………………………………………………122
一、牟宗三生平……………………………………………………… 122
二、牟宗山之安身立命之探討……………………………………… 123
第三節 安身立命之道對現代啟示………………………………………126
一、 安身立命之道異同……………………………………………… 127
(一)、《禮運大同篇》、《清靜經》、《般若波羅密心經》之異同… 128
(二)、儒、道、釋心法同源…………………………………………129
二、 儒家安身立命對現代之啟示………………………………………131
(一)、儒家安身立命之民族觀…………………………………… 131
(二)、儒家安身立命之民族觀與歷史關係……………………… 132
1 、儒家安身立命民族觀對民族關係政治層面影響……… 133 2 、儒家安身立命民族觀對民族關係文明文化生活層面影響 133
(三)、儒家安身立命民族觀構建和諧現當代啟示……………… 133
1、 安身立命強調「大一統」的國家觀和民族觀………… 133
2、 積極弘揚儒家安身立命的「世界大同」思想…………… 134
3、 儒家安身立命民族觀「致中和」理念精神……………… 135
第七章 結論…………………………………………………………………137
參考書目………………………………………………………………………141
圖次1、 p27 先天八卦
圖次2、 p74 太極圖
圖次3、 p75 先天河圖
圖次4、 p76 洛書
圖次5、 p76 五行生剋圖
圖次6、 p77-78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圖
太極陰陽五行四象八卦
圖次7、 p79 太極、兩儀、陰陽、五行、生天地、乾道生男坤道生女生萬物。
圖次8、 p79 太極圖說
圖次9、 p80 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五行、生天地、生男女、生萬物。

(一)古籍
《大戴禮記》:漢戴德著,聚珍本第四冊。
《二程集一》:台北縣,明國印製1932年。
《五子近思錄.小學篡注》:故宮珍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台北市,考正出版社,1943年。
朱熹注:《四書集注》,台北市:藝文印書館, 2010年。
《朱子語類》:(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李文公集歐陽行周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成化刊本。
[東漢]班固著,唐代顏師注,《漢書注》,古代善本名家斷句,永康出版社印行。
[唐]李翱:《李文公集》,(《四部叢刊初編縮本‧集部40》),明成化乙未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
(西漢)劉向著:《說苑》(公元前206年 - 9年)。
尹仲容:《呂氏春秋校釋》,台北市:立青文教基金會1986,7月頁9
《十三經注疏》6左傳 藝文印書館印行。2001。
《十三經注疏》2詩經 藝文印書館印行。2001。
《春秋穀梁傳》晉范寧集解,聚珍本第六冊。
劉勰著:《文心雕龍》,台北市:里仁書局。
〔漢〕許慎撰,段玉栽注:《說文解字注》,頂淵文化,2008年。
(漢)司馬遷:《史記會注考證.孔子世家》第十七。中新書局,1976。
洪興祖撰:《楚辭補註》,台北市:藝文印書館印行,2011年。
(宋)鄭氏集解者何晏:《孝經論語集解》,台北市:新興書局
影印國子監刊本、田中慶太郎校訂:《周易本義》,台北市:華聯出版,1989年。
徐洪興:《周子通書》,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
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1999年。
《清靜經》:(台北縣,達觀靜禪協會,2004),
《道德經》:(台北市上新印刷公司,2001。)
《陸象山全集》:世界書局據明嘉靖江西刊本校印1905年。
《橫渠張子釋張子正蒙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朝鮮古寫徽州本朱子語類上》十三卷:(中文出版社)。
《戴震全書》:(合肥市:黃山書社,1995)。
(二)專書
王夢鷗:《禮記今譯》,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 1979年。
本子華:《皇極經世釋義》,台北市:武陵出版,1990年
古清美:《近思錄今註今釋大學問今註今釋》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1958年。
吳廷環《論語研究》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成中英:《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台北市:三民書局,1973年。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吳靜宇:《老子義疏註全集》,1974年。
李明輝:《儒家與康德》,台北市:聯經出版1990年。
張其昀:《孔子傳》,台北:中國文化叢書,中央文物供應社印行,1952年
張華釋:《景德傳燈錄》,台北市:沈氏藝術印刷,1997年。
曹文蔚 :《論語編者子思的拷證》,台南:南一書局‧1969年。
渡邊秀方:《中國哲學史概論》,台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1967年。
屈萬里:《古籍導讀》,台北:開明書店‧196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讀篇》,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
南懷瑾俆芹庭注譯:《周易》,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韋政通:《先秦七大哲學家》,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1985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1980年
周啟成等新譯:《昌黎先生文集》,台北市:三民書局印行,2011年。
唐文治:《十三經獨本孟子》,台北市:新文豐出版, 1980年。
唐文治:《十三經獨本禮記》,台北市:新文豐出版, 1980年。
唐文治:《十三經獨本周禮儀禮》,台北市:新文豐出版,1980年。
曹道衡 林世忠 林世楨:《韓非子譯注》,台北市:建安出版社, 1997 年。
國立編譯館:《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 。
荀況:《荀子》蔣南華 羅書勤 楊寒清譯注,台北市:台灣古籍出版社,199年。
許慎:記漢太尉祭酒《說文解字》第八上。
梁啟超:《儒家哲學》,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1937年。
賈豐臻:《中國理學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市: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錢穆:《論語要略》,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蕭天石:《諸子概說與書目提要》,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性》,《戴震全書》卷六,黄山書社1995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市:中興書局, 1946年九月。

(三)專書論文
陳鐵凡:《四書章句集注考源》,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錢穆等箸,《孔孟研究論集》,1981年。
徐麗真:中文所博士論文1994《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政治大學 。
林詩軒:《亜里斯多德教育思想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
張麗珠:《中國哲學三十講》,台北市:里仁書局2007‧ 08。
宋志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新浪 ,2013 10 17。
樊浩:《文化與安身立命》漢學研究中心, 福建教育出版社。

(四)期刊論文
陳徽:(同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人文社科綜合期刊:,孔子仁學思想中的情感張力及其現實意義,江淮論壇 2007。
成中英(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人文社科綜合期刊:系,發展全球價值倫理—中西價值體系的層次與其整合體現孔子與儒家仁愛倫理與忠恕之道,江淮論壇 2009年。
楊建準:〈天人合一: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中軸結構〉浙江學刊,1998年(5)
錢穆《從認識自己到回歸自己》(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行,1967)。

(五)學位論文
邱婷瑋論許謙:《讀論語叢說》研究,(蔡根祥教授指導,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中文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陽翼華:《孔子的生命哲學原理》,(黎建球教授指導,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徐震宇:《孔子的政治的生涯對其學說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高雄,台灣,2003。)。
林芳瑛:《論語》中孔子思想與《尚書》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
林琪雅:《社會工作者在兒少保護體制內安身立命的故事》,台北:東吳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劉毓玲:《從論語論孔子聖與凡》,玄藏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徐麗真:《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 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1994年。
林詩軒:《亜里斯多德教育思想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
黃麗頻:清代《老子》注義理的繼承與開新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班,2008年。
吳欽汝:《向什麼處安身立命》中國政法大學硕士論文。
趙宏宇:《孝的觀念及其制度化的研究》,中山大学图書馆博士學位論文,時間:2013-12-18。
楊均尊:《安身立命之道《了凡四[訓》》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尤惠貞, 2006年。
高華:《安身立命的生存法則》,台北縣 :達觀出版社,2004年。
徐慧英:《尋求安身立命》一個公部社工的自覺與蜕變,慈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洪裕程:《運動:安身立命於無以為家》,東華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郭海燕:《孔子性命學說新探》,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山東,2008年。
倪妮:孔子“天人合一”思想探論,準中科技大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