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19:3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洪宸宇
研究生(外文):
Chen-Yu Hung
論文名稱:
東海岸原住民的漂流木技藝 ─ 一個學徒的經驗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Driftwood Craft of Aborigine in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A Study of Being an Apprentice
指導教授:
劉可強
指導教授(外文):
John K.C. Liu
口試委員:
康旻杰
、
諸葛正
口試日期:
2012-07-19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
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
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漂流木
、
技藝
、
東海岸
、
原住民
外文關鍵詞:
driftwood
、
craft
、
east coast of Taiwan
、
aborigine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597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6
本論文關注1990年以來東海岸原住民運用漂流木發展之「漂流木」技藝。背景脈絡包含:東海岸漂流木相對於西部海岸較常發生,原住民回鄉與缺乏就業機會之現象,漂流木藝術發展等。筆者透過學徒制方式,參與師父之工作以練習基本技術,在創作漂流木作品過程中,學習漂流木技藝。
漂流木所具有的樹木形式與漂流之痕跡呈現其豐富的生命歷程,因此創作者是以一種賦予其新生命之心情與概念進行創作,此為漂流木技藝之核心概念。
漂流木技藝實踐可以區分為兩個階段,一為從海岸環境中取得漂流木,一則是將材料製作成作品。取材之技藝包:含1.辨識、2.裁切、3.搬運。製作之技藝包含:1.取料整形、2.砂磨、3.組裝修飾等。技藝的施展過程中運用大量的身體感官、知覺等;技藝的實踐則倚賴鏈鋸、砂輪機、鑿刀等手持工具。
漂流木技藝之存在體現於三個面向,一為「社會性文化脈絡」如當代原住民藝術,東海岸觀光發展,在地文化發展,林務局木雕競賽等。其次為「商品銷售脈絡」如寄賣、擺攤、接單、訂作等方式。此外則透過「互助幫工網絡」,創作者彼此支援,協力工作。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raft of driftwood in the east coast of Taiwan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by aborigine since 1990s. It follows the three major contexts. Firstly, compared with the west coast, driftwood occurs more often in the in the east coast. Secondly, it concerns the returning-home aboriginals facing lack of employment. Finally, it is connected to the evolution of driftwood art.
Apprenticeship is the way to learn driftwood craft. Becoming an apprentice of the driftwood master, author was involved in the works of driftwood master and practiced the basic techniques. Via the individual creating procedure, author learned the special craft of driftwood.
Tree forms and drifting scars of the driftwood show its great life history. Therefore driftwood craftsmen create in a state of giving materials new life. It is the core concept of driftwood craft creation.
Driftwood craft divides into two sequential-technique phases, from getting driftwood materials in coast environment to making driftwood into creations. The getting includes: 1) recognition, 2) cutting, and 3) carrying. The making includes: 1) taking and trimming, 2) sanding and 3) forming and polishing. In the process of executing driftwood techniques, numerous body sensations are used by the craftsmen. The driftwood craft is implemented via portable tools such as chain saw, sander, and chisels.
According to the driftwood craftsman’s career and livelihood, author discusses three dimensions through which the craft is sustained have. One is the factor of social culture involving the aboriginal art, the blooming east coast tourism, developing local culture and the wood carving contest held by the forest bureau. Another one is the factor of commercial activities which may be taken such as consignment, operating stalls or making to order. Last but not least, the craftsmen help each other via the network of mutual collaboration working together when others get projec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現象描述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第四節 研究發問 14
第五節 研究設計 15
第六節 研究架構. 19
第七節 小結 20
第二章 漂流木現象 21
第一節 漂流木形成之原因 21
第二節 漂流木之分布 27
第三節 漂流木之治理 31
第四節 小結 37
第三章 「漂流」的身體與漂流木藝術 38
第一節 「漂流」的勞動身體 38
第二節 原住民藝術興起 40
第三節 漂流木藝術與工藝 42
第四節 小結 50
第四章 漂流木技藝的創作哲學與傳承 51
第一節 成為學徒 51
第二節 技術學習 53
第三節 創作哲學與技藝傳承 54
第四節 筆者創作歷程 59
第五節 學徒之外的生活 63
第六節 小結 64
第五章 撿拾漂流木的身體技藝 65
第一節 撿拾漂流木之心態與規矩 65
第二節 辨識漂流木之技藝 67
第三節 取材--鏈鋸之技藝 72
第四節 搬運漂流木之技藝 81
第五節 小結 84
第六章 製作漂流木家具的技藝 85
第一節 備料取形 85
第二節 細修整形 89
第三節 接合與組裝 92
第四節 上漆與包裝 95
第五節 小結 96
第七章 漂流木技藝的延續─維生 97
第一節 公開展覽、競賽 97
第二節 寄賣、擺攤 102
第三節 接單、訂作家具 106
第四節 協力網絡 108
第五節 小結 110
第八章 結論 112
第一節 技藝之存在與內涵 112
第二節 技藝發展之狀態 114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6
參考資料 117
一、文獻
Feirer, John L. (1976)木工與家具製造(羅夢彬譯)。臺北:徐式基金會。
Mondin, Battista. (1987)哲學人類學(李樹琴、段素革譯,2005)。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Pile, John . (2000).家具設計¬¬¬¬-現代與後現代(官政能譯)。臺北:亞太。
Polanyi, Michael. (2004)個人知識:邁向後批評哲學(許哲民譯)。臺北:商周出版。
Tuan, Yi-Fu (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蕃桂成譯)。臺北:國立編譯館。
于蘭(2009)木作工具與明代硬木家具的製作。昆明:紅河學院學報,7(4):78-83。
王永松(1983)商用木材。臺北:中華民國林產事業學會。
王昭平(1970)製材學。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委委員會橫貫公路森林開發處叢書。
王俊明、李心平等、李鎮鍵、臧運忠、謝正倫( 2010)莫拉克颱風災害綜覽。中華防災學刊,2(1):27-34
王文能(2000)九二一地震崩塌地現況與災害防治。九二一震災後中日土砂災害調查及治理研討會:79~ 90。
王嵩山(1983)神像、信仰、儀式--兼論臺灣木雕的保存、維護、發揚、更新的理念。臺北。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第三年報告,第10章:109-141。
王德宇(2012)我愛漂流木。臺北:博客思。
田哲益(2002)臺灣的原住民:卑南族。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吳宜昭、陳永明、朱容練(2010)臺灣氣候變遷趨勢。國研科技,25:40-46
朱俐穎(2008)手感如何經濟─臺灣創意市集的消費、經營及其問題。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伊命(2007)來自部落和自然的心靈原力(高于玲整理)。藝術認證,17:68~71。
何春蒜(1990)普通地質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韻儀(2007)我們在這裡-東海岸原著民當代藝術的生活創作實踐。藝術認證,17:60-63。
吳寧遠(1999)文化變遷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原鄉地區原住民遷徙都會問題之省思。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託國立中山大學報告。
何立民(2006)原住民回鄉的家經驗、情感與詮釋─以臺東地區25-35歲大專青年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汪美芬(2009)回應漂旅心靈潛藏的情感_─峨冷用創作紀錄最美的家鄉。新活水雜誌,26:62-63。
林建成(2009)民族的美感¬¬¬-臺灣原住民藝術與西洋藝術的對話。臺北市:藝術家。
林銘崇、李文錫(1980)近岸流系。科學月刊,11(031)。
邵龍雨(2008)大甲溪流域颱洪期間漂流木材積量推估模式之建立與攔截區位規畫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邱永芳、蕭松山、吳帥賢、鄭育民(2000)臺灣東部近岸海流特性之調查研究。第二十二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105~110。
洪建元(2002)希細勒─歷瓦厄饒。藝術認證,6:52-55。
范光龍(1988)臺灣附近的海域。科學月刊,221
郁振華 (2003)從表達問題看默會知識。哲學研究,5。
侯念祖(2000)以工匠為師: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施佩吟(2009)身體的技藝─羅東林產工業下的匠人生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南天。
陳佳璜(2009)漂流木運移特性對河川型態改變之試驗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41(1):111-125
陳奇祿(1961)臺灣排灣諸群族木雕標本圖錄。臺灣大文學院考古人類學系。
陳啟雄(2006)臺灣傳統家具現代化設計的省思-以日據時期餐桌椅為例。家具之美-臺灣傳統家具研討會論文集。
陳財輝(2009)漂流木的處理對策與資源利用。臺灣林業期刊,35(5):11~15。
陳樹群、趙益群(2010)七家灣溪集水區支漂流木基本特性及空間分布狀態。中華水土保持學報,41(4):308~318
張賜福(2004)八仙山林場史話。臺中豐原:農委會林務局東勢林管處。
張賜福(2005)大雪山林業史話。臺北:農委會林務局。
張經金(2004)北美五金器具通路商變化對電動工具製造廠商之影響及電動工具製造廠之因應策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獻仁、范家翔、林素惠、向韻如(2009)莫拉克風災漂流木形成原因之探討。農政與農情,208。
徐炳欽(2008)臺灣裝潢木工技術變遷之研究。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昀禎(2009)好的東西拿來擺。藝術交流平台「好的擺」。新活水雜誌,26:68-69。
莊柏和、徐紹人(2002)臺灣傳統工藝之美。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黃曼莉(2011)創意的手工、漂流的文化:以臺東縣原愛工坊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惠君(2007)逐水稻而居─從機械割稻的技術網絡談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弘任(2005)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賀淦華(1999)心理學。臺北:國家出版社。
蔡麗莉(2004)小提琴製作技術的經驗知識傳承與分享。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彭蕙仙(2009 )從一根木頭反省部落的生活。新活水雜誌,26:41~43。
彭蕙仙(2009)多元創作源自於天生多情。希巨的木雕、劇場與台籍老兵。新活水雜誌,26:48-49。
彭蕙仙(2009)我是個腦子很小的人。伊命多作少想的創作哲學。新活水雜誌,26:52-53。
趙 珩(2007)臺東都蘭山藝術節活動與原住民藝術社群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論文。
楊士範(2010)成為板模師傅-近五十年臺北縣都市阿美族板模工師傅養成與生命史。唐山出版社。臺北。
管立豪、陳仲賢(1995)第三次臺灣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臺灣省林務局。臺北。
諸葛正(2006)臺灣木工藝產業的生根與發展過程解讀(1)-文獻中清治時期(1895年以前)所呈現的場景。臺中:設計學報,10(4):107-125
諸葛正(2006)臺灣木工藝產業的生根與發展過程解讀(2)-日治前期(1895年-1912年)的「產業」醞釀與成長。臺中:設計學報,11(4):21-41
諸葛正(2008)日治中期臺灣木工藝「産業」的成形與「用料」上的變化。臺中:設計與環境,9:1-22
諸葛正(2008)日治後期臺灣木工藝産業的環境成長與相關産品、技術上的變化。臺中:朝陽學報,13:423-454
盧梅芬(2007)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之觀察。藝術認證,16,49-51。
盧梅芬(2007)天還未亮—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盧梅芬(2010)創作罷工後─從流派角度再談原住民漂流藝術之美學特色。原藝論:原住民藝術論文集。花蓮:東華大學。
簡義倫(2010)日式伐木系統與美式伐木系統之比較-以八仙山林場及大雪山林業公司為例。彰化: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6(2):35-45
簡榮聰(2006)臺灣東部原住民史地社會及工藝及文化。原味原藝在原鄉-花東地區原住民工藝。南投:臺灣工藝研究所。
葉泰欽(2006)從產業面看傳統家具的時代意義。臺北:家具之美-臺灣傳統家具研討會論文集。
盧孟明、林昀靜(2008)1961年以來臺灣極端強降雨的頻率分析。2008年臺灣氣候變遷研討會。臺北: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翁怡嬋、楊金湘、江毓武(2009)臺灣海峽漂流物運動軌跡的數值模式。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48(3):446-449。
魏曉華、代力民(2006)森林溪流倒木生態學研究進展。植物生態學報,30(6):1018~1029
羅小婷(2008)卑南族知本天主堂建築之裝飾圖像詮釋。花蓮:東華大學民族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網路資料
臺灣農業形象館電子報(2008,10月,20日) 時光飛梭臺灣森林的模樣,引用自農委會網站(http://www.coa.gov.tw/nam/suggest.php?issue=13669)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網站。網址:http://www.forest.gov.tw/mp.asp?mp=1。瀏覽日期2012/06/15
白中白原木美學館。網址:http://whiteinwhite88.pixnet.net/blog。瀏覽日期2011/04/17
伊命個人網站。網址:http://yiming-mafaliu.blogspot.com/。瀏覽日期:2011/05/02。
古勒勒.達比烏蘭個人網站。網址http://kulele-studio.blogspot.tw/2011/02/blog-post.html。瀏覽日期:2012/06/08。
阿水工房網站。網址:http://zanum.myweb.hinet.net/。瀏覽日期:2012/06/08。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以工匠為師:對鹿港小木工匠的經驗考察
2.
小提琴製作技術的經驗知識傳承與分享
3.
手感如何經濟-台灣創意市集的消費、經營及其問題
4.
台灣裝潢木工技術變遷之研究
5.
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
6.
逐水稻而居--從機械割稻的技術網絡談起
7.
卑南族知本天主堂建築之裝飾圖像詮釋
8.
北美五金器具通路商變化對電動工具製造廠商之影響及電動工具製造廠商之因應策略
9.
創意的手工、漂流的文化:以台東縣原愛工坊為例
10.
身體的技藝—羅東林產工業下的匠人生成
11.
大甲溪流域颱洪期間漂流木材積量推估模式之建立與攔截區位規劃之研究
12.
原住民回鄉的家經驗、情感與詮釋-以台東地區25-35歲大專青年為例
13.
原住民刀具工藝研究
1.
王嵩山(1983)神像、信仰、儀式--兼論臺灣木雕的保存、維護、發揚、更新的理念。臺北。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第三年報告,第10章:109-141。
2.
林銘崇、李文錫(1980)近岸流系。科學月刊,11(031)。
3.
范光龍(1988)臺灣附近的海域。科學月刊,221
4.
許功明(2004)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臺北:南天。
5.
陳奇祿(1961)臺灣排灣諸群族木雕標本圖錄。臺灣大文學院考古人類學系。
6.
陳財輝(2009)漂流木的處理對策與資源利用。臺灣林業期刊,35(5):11~15。
7.
張獻仁、范家翔、林素惠、向韻如(2009)莫拉克風災漂流木形成原因之探討。農政與農情,208。
8.
蔡麗莉(2004)小提琴製作技術的經驗知識傳承與分享。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管立豪、陳仲賢(1995)第三次臺灣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臺灣省林務局。臺北。
10.
諸葛正(2006)臺灣木工藝產業的生根與發展過程解讀(1)-文獻中清治時期(1895年以前)所呈現的場景。臺中:設計學報,10(4):107-125
11.
諸葛正(2006)臺灣木工藝產業的生根與發展過程解讀(2)-日治前期(1895年-1912年)的「產業」醞釀與成長。臺中:設計學報,11(4):21-41
12.
諸葛正(2008)日治中期臺灣木工藝「産業」的成形與「用料」上的變化。臺中:設計與環境,9:1-22
13.
諸葛正(2008)日治後期臺灣木工藝産業的環境成長與相關産品、技術上的變化。臺中:朝陽學報,13:423-454
14.
簡榮聰(2006)臺灣東部原住民史地社會及工藝及文化。原味原藝在原鄉-花東地區原住民工藝。南投:臺灣工藝研究所。
1.
漂流木應用於文化創意產品開發
2.
資源回收價值再創—漂流木時計之設計創作
3.
漂流木不再漫遊而相聚
4.
漂流木空間分佈及移動特性之研究‒以七家灣溪流域為例
5.
高齡者避難決策與影響因素之探討-以高雄市甲仙區十五個案例為對象
6.
影片融入公民與社會科政治篇教學個案研究-以臺北市立復興高中為例
7.
漂流與新生:以「漂流木」教學模組探討高中生之環境覺知
8.
以素描展現漂流木之新生風貌─以楊純怡作品論述
9.
噶瑪蘭族漂流木藝術創作家之研究 阿水作品為例
10.
視覺注意力與視覺覺察對景觀恢復性效益之影響
11.
揮發性成分對嗅覺神經系統調節食慾因子之影響
12.
賦物傳統與漢魏間詠物賦中的本源之山
13.
原住民刀具工藝研究
14.
創意的手工、漂流的文化:以台東縣原愛工坊為例
15.
身體的技藝—羅東林產工業下的匠人生成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