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1 15: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川耘
研究生(外文):Chuan-Yun Peng
論文名稱:讓心回家--人格九型的繪畫與對話之旅
論文名稱(外文):Follow Your Heart: Drawing as Dialogue on the Enneagram of Personality
指導教授:余慧君余慧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i-Chun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論文頁數:139
中文關鍵詞:人格九型生命教育藝術認型扶持性空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8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根據人格九型理論之藝術認型模式,從人格心理學、九型課程架構、九型人格的信念和圖畫分析的角度,探究個體透過繪畫與對話的教學工作坊,對自身的生命歷程與詮釋產生的理解與變化。由於九型課程藝術認型模式不只要完整課程理論的建立,亦需要個體的生命經驗佐以驗證,因此除了蒐集課程與繪畫資訊與人格理論對照分析外,另以個案訪談的方式,呈現九型課程應用於生活中的影響與限制,並從中尋求對教學現場的建議。研究結果顯示,九型理論雖來源充滿神秘色彩,但以實用論來詮釋其對人格統整的效用,亦可建立其學術地位。而九型課程藝術模式以人際歷程取向治療學派的扶持性空間作為概念,解釋九型帶領者需與學員間建立的合作關係,並透過察覺個體互動的舊有模式來提供建議與幫助。而九型於生活中產生的限制為先入為主的僵化刻板印象,當人被剝奪其對自己生命潛能的自主權和詮釋空間時,將阻隔對話的可能性,應用於學校的教學場域的提醒,則是不論教職、行政人員和學生之間,應注重生命教育與人本身的價值勝於其他的工具性價值。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rtistic identification model of the Enneagram of personality theory,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the Enneagram curriculum structure, credence of the Enneagram of personality and picture analysis, to look into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and change to their life course and self-interpretation through the coaching workshop with drawing and dialogue.
Since the artistic identification model of the Enneagram program needs not on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ire curriculum theory, but also the verification from individuals’life experience, in addition to gathering lectures, collecting drawing information and acquiring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personality theory, case interviews are introduced to demonstrate the influence and limitations when the Enneagram program puts to practice in everyday life. The advice to the teaching scene is also to be extracted from within.
Research results reveal that while its origin being esoteric, the Enneagram of personality theory can still form its academic reputatio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basis of pragmatism,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sonality integration.The artistic model of the Enneagram program gives expression, stemmed from the holding environment of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to the collaboration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Enneagram leader and learners. In addition, it recognizes the existing interactive patterns of individuals to offer advice and assistance.
The Enneagram of personality gives rise to the constraint, a preconception with rigid stereotype, in daily life. The possibility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will be hampered while they are deprived of the autonomy and the latitude for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life potential. A reminder for exercising the Enneagram of personality in teaching field within school, is to emphasize, among whether they are faculty, administrator staff or students, more on the life education and the intrinsic value of oneself than other instrumental values.

第壹章 起心動念——初探人格九型1
第一節 緒論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動機1
第三節 研究設計5
第四節 研究貢獻7

第貳章 九型理論與教學應用9
第一節 現今的教育思潮9
第二節 人格九型與教育11
第三節 九型的理論13
第四節 九型的藝術認型模式20

第參章 人格理論對話31
第一節 Freud的人格理論31
第二節 Jung的人格理論35
第三節 特質論的人格理論38
第四節 靈性心理學的人格理論46
第五節 人格九型的定位52

第肆章 人格九型的繪畫與對話57
第一節 九型的人生信念與饗宴57
一、頭中心58
二、心中心61
三、腹中心66
第二節 九型的社會——共同創作70
一、第1型的社會觀——井然有序的世界,是我們所嚮往的!72
二、第2型的社會觀——彼此和樂互助,讓我們生活在一起!73
三、第3型的社會觀——多工的生活機能,享受人生的舞台!74
四、第4型的社會觀——大自然即足夠滋養我的心靈!76
五、第5型的社會觀——隱密又設防的個人界線,非誠勿擾!78
六、第6型的社會觀——內憂外患需戒護,同志仍須努力!79
七、第7型的社會觀——饒富趣味的生活,才有滋味!81
八、第8型的社會觀——仗義扶傾,踏走江湖大無畏!82
九、第9型的社會觀——世界越快,心則慢!84
第三節 九型的動態平衡與健康發展86

第伍章 人格九型的課程與實務93
第一節 藝術模式的九型課程發展93
第二節 藝術模式的九型課程架構95
一、初階認型96
二、進階對話102
第三節 課程實務的檢驗與提醒110
一、九型課程的積極正向層面111
二、九型課程的提醒115

第陸章 人格九型的未來發展121
第一節 九型的療癒之旅121
第二節 九型課程的陷阱與框架128
第三節 九型對教育機構的提醒135
第四節 九型理論的挑戰139
一、九型課程的推廣139
二、九型課程的深化139
三、本研究的限制140
第五節 結語141

參考文獻 143

一、中文參考文獻
1.丁文浩、賈悅(2014)。活學活用:九型人格識人術。台北:雅各文創。
2.于而彥、廖世德譯(2003)。溫尼考特(原作者Jacobs, M.)。臺北市:生命潛能。
3.包凡一、王湲譯(1992)。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原作者Cooley,C)。台北:桂冠。
4.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親子天下編輯部等(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台北:天下雜誌。
5.何權峰(2010)。愛,其實我們都看反了。台北:高寶。
6.吳明富,、黃傳永(2013)。藝樹園丁。台北:張老師文化。
7.吳振能、傅世良、陳營生譯(2000)。性格型態(原作者Riso)。台北:遠流。
8.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陳品惠譯(2012)。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原作者Edward Teyber、Faith Holmes McClure)。台北:雙葉。
9.宋文理譯(2014)。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原作者Carl Roger)。新北市:左岸文化。
10.李天命(2008)。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學生。
11.阮凱利(2010)。游於藝:交織交融 的教學與藝術經驗。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藝術(625-642)。台北市:五南。
12.周素鳳譯(2003)。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原作者Anthony Giddens)。台北:巨流。
13.易之新譯(2012)。榮格人格類型(原作者Daryl Sharp)。台北:心靈工坊。
14.林群華(2005)。你,到底是誰。台北:布波。
15.林群華、黃翎展譯(2009)。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原作者Liebermeister, S. R.)。台北:生命潛能。
16.胡因夢、劉清彥譯(1998)。恩寵與勇氣(原作者Ken Wilber)。台北:張老師。
17.胡因夢譯(2004)。鑽石途徑I(原作者Almaas, A. H)。台北:心靈工坊。
18.若水譯 (1997)。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原作者Lefebvre, A.)。台北:桂冠。
19.李明輝譯(2015)。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原作者康德)。台北:聯經。
20.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21.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22.陳正文、帥文慧、車先蕙、李燦如、張明玲譯(2004),丁興祥校閱。人格理論(第二版) (原作者Schultz, D. & Schultz, S. E.)。台北:揚智。
23.陳思宏(2011)。我的第一本圖解人格九型。新北市:我識出版社。
24.陳麗芬譯(2011)。海寧格自傳訪談錄(原作者Hellinger Bert)。台北:海寧格機構。
25.馮朝霖(2007)。技術乎‧騙術乎‧藝術乎?—後現代教 育美學論述的可能性。黃乃熒主編,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頁195-216)。台北:心理出版社。
26.趙可式、沈錦慧譯(1983)。活出意義來(原作者Frankl)。台中:光啟。
27.劉千美譯(1988)。存有心理學探微: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原作者Maslow, A. H)。台北:光啟。
28.劉嘉玲譯(2009)。探尋真我與生命之道:人格九型的療癒之旅(原作者柯德蘭)。台北:光啟。
29.蔡淑雯譯(2012)。這麼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原作者Elliot D.Cohen)。台北:心靈工坊。
30.鄭昭明、陳億貞譯(2006)。普通心理學(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台北市:雙葉。
31.簡成熙(2010)。教育哲學導論(三版)。台北:五南。
32.龔卓軍譯(1999)。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原作者Jung, C. G.)。台北:立緒。

二、英文參考文獻
1.Baumeister, R. (1991). Meanings of lif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Burr, V. (2003). Social Constructionism. Routledge.
3.Hsu, F. L. K.(許烺光)(1971).Psycho-social homeostasis and Jen:Conceptual tools for advancing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73,23-44.
4.Hsu, F. L. K.(許烺光)(1985)The self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A. J. Marsella, G. DeVos &F.L.K.Hsu(許烺光)(Eds.),Culture and Self:Asia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New York:Tavistock Publications.
5.Jenkins, Richard (1996)。Social Identity .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6.Malchiodi, C. (2007). The art therapy sourcebook (2nd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7.Pervin, L. A., Cervone, D., & John, O. P.(2005).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9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8.Riso, Don Richard, Russ Hudson(1996).Personality Types:Using the Enneagram for Self-Discovery.New York: Mariner Books.

三、期刊
1.丁興祥、賴誠斌(2006)。「回觀心理「科學」: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人文科學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期,頁 113-132。
2.孔令堅、陳海珊(2014)。生命教育在海星。學生事務與輔導,53(2),頁65-71。
3.朱湘吉(2003)。超個人心理治療初探。社會科學學報,11期,頁1-27。
4.江學瀅(2014)。成年人藝術創作依戀行為之個案研究:以 Moya 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8期,頁1-30。
5.吳珍梅、趙淑珠(2013)。家族排列應用於督導情境的受督者學習經驗。教育心理學報,44(3),頁647-668。
6.周金城(2004)。教師的教學困擾。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12期。
7.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 ,12(3),頁1-26。
8.張德銳、丁一顧、陳育吟(2003)。初任教師導入方案:一個亟待推動與研究的教改方案。初等教育學刊,14期,頁83-103。
9.郭生玉(1990)。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心厭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期,頁131-146。
10.陸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20期,頁139-207。
11.馮朝霖、蔣興儀(2006)。關於反思性與主體性弔詭的一些聯想。應用心理研究,31期,頁133-137。
12.愛迪、招雁翔(2005)。從敘說中開展的自我建構歷程:以一位幼教老師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8期,頁223-252。
13.劉秋固(2008)。超個人心理學的美感經驗。宗教哲學,46期,頁149-164。
14.黎建球(2004)。哲學諮商的理論與實務。哲學與文化月刊,31(1),頁3-17。
15.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2006)。人格理論新紀元:人格五因素模式之測驗工具與其研究應用。教育與發展,23(1)。頁109-118。

四、網路資料
1.九型人格專題網站。http://o3o.cc/wp/ninetest/levels-of-development/,(2016.02.28)
2.胡挹芬(2008)。胡挹芬,九型人格。http://www.ctrueself.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47&Itemid=51。(2015檢視)
3.張輝誠(2014)。翻轉教室@台灣。ttp://www.fliptw.org/#!sharestar1/c5dy。(2015.11.04檢視)
4.鄭捷(2015)。我與我的鄭捷學長。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25/616103/ (2016檢視)
5.親子天下(2014)。翻轉教育2.0。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4/flipedu/。(2015檢視)

五、未出版論文
1.李宗燁(1995)。惦記的世界:童年經驗的現象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2.陳曉雯(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初任教師遭遇之困擾問題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