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參考文獻
1.丁文浩、賈悅(2014)。活學活用:九型人格識人術。台北:雅各文創。
2.于而彥、廖世德譯(2003)。溫尼考特(原作者Jacobs, M.)。臺北市:生命潛能。
3.包凡一、王湲譯(1992)。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原作者Cooley,C)。台北:桂冠。
4.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親子天下編輯部等(2013)。翻轉教育:未來的學習,未來的學校,未來的孩子。台北:天下雜誌。
5.何權峰(2010)。愛,其實我們都看反了。台北:高寶。
6.吳明富,、黃傳永(2013)。藝樹園丁。台北:張老師文化。
7.吳振能、傅世良、陳營生譯(2000)。性格型態(原作者Riso)。台北:遠流。
8.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陳品惠譯(2012)。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原作者Edward Teyber、Faith Holmes McClure)。台北:雙葉。
9.宋文理譯(2014)。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原作者Carl Roger)。新北市:左岸文化。
10.李天命(2008)。存在主義概論。台北:學生。
11.阮凱利(2010)。游於藝:交織交融 的教學與藝術經驗。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藝術(625-642)。台北市:五南。
12.周素鳳譯(2003)。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原作者Anthony Giddens)。台北:巨流。
13.易之新譯(2012)。榮格人格類型(原作者Daryl Sharp)。台北:心靈工坊。
14.林群華(2005)。你,到底是誰。台北:布波。
15.林群華、黃翎展譯(2009)。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愛的根源回溯找回個人生命力量(原作者Liebermeister, S. R.)。台北:生命潛能。
16.胡因夢、劉清彥譯(1998)。恩寵與勇氣(原作者Ken Wilber)。台北:張老師。
17.胡因夢譯(2004)。鑽石途徑I(原作者Almaas, A. H)。台北:心靈工坊。
18.若水譯 (1997)。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原作者Lefebvre, A.)。台北:桂冠。
19.李明輝譯(2015)。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原作者康德)。台北:聯經。
20.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21.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22.陳正文、帥文慧、車先蕙、李燦如、張明玲譯(2004),丁興祥校閱。人格理論(第二版) (原作者Schultz, D. & Schultz, S. E.)。台北:揚智。
23.陳思宏(2011)。我的第一本圖解人格九型。新北市:我識出版社。
24.陳麗芬譯(2011)。海寧格自傳訪談錄(原作者Hellinger Bert)。台北:海寧格機構。
25.馮朝霖(2007)。技術乎‧騙術乎‧藝術乎?—後現代教 育美學論述的可能性。黃乃熒主編,後現代思潮與教育發展(頁195-216)。台北:心理出版社。
26.趙可式、沈錦慧譯(1983)。活出意義來(原作者Frankl)。台中:光啟。
27.劉千美譯(1988)。存有心理學探微: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原作者Maslow, A. H)。台北:光啟。
28.劉嘉玲譯(2009)。探尋真我與生命之道:人格九型的療癒之旅(原作者柯德蘭)。台北:光啟。
29.蔡淑雯譯(2012)。這麼想就對了:哲學家教你破除11種負面想法(原作者Elliot D.Cohen)。台北:心靈工坊。
30.鄭昭明、陳億貞譯(2006)。普通心理學(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台北市:雙葉。
31.簡成熙(2010)。教育哲學導論(三版)。台北:五南。
32.龔卓軍譯(1999)。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原作者Jung, C. G.)。台北:立緒。
二、英文參考文獻
1.Baumeister, R. (1991). Meanings of lif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2.Burr, V. (2003). Social Constructionism. Routledge.
3.Hsu, F. L. K.(許烺光)(1971).Psycho-social homeostasis and Jen:Conceptual tools for advancing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73,23-44.
4.Hsu, F. L. K.(許烺光)(1985)The self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A. J. Marsella, G. DeVos &F.L.K.Hsu(許烺光)(Eds.),Culture and Self:Asia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New York:Tavistock Publications.
5.Jenkins, Richard (1996)。Social Identity .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6.Malchiodi, C. (2007). The art therapy sourcebook (2nd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7.Pervin, L. A., Cervone, D., & John, O. P.(2005).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9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8.Riso, Don Richard, Russ Hudson(1996).Personality Types:Using the Enneagram for Self-Discovery.New York: Mariner Books.
三、期刊
1.丁興祥、賴誠斌(2006)。「回觀心理「科學」: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人文科學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期,頁 113-132。2.孔令堅、陳海珊(2014)。生命教育在海星。學生事務與輔導,53(2),頁65-71。
3.朱湘吉(2003)。超個人心理治療初探。社會科學學報,11期,頁1-27。
4.江學瀅(2014)。成年人藝術創作依戀行為之個案研究:以 Moya 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8期,頁1-30。5.吳珍梅、趙淑珠(2013)。家族排列應用於督導情境的受督者學習經驗。教育心理學報,44(3),頁647-668。
6.周金城(2004)。教師的教學困擾。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12期。
7.孫效智(2009)。臺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 ,12(3),頁1-26。8.張德銳、丁一顧、陳育吟(2003)。初任教師導入方案:一個亟待推動與研究的教改方案。初等教育學刊,14期,頁83-103。
9.郭生玉(1990)。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心厭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期,頁131-146。10.陸洛(2003)。人我關係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現身。本土心理學研究,20期,頁139-207。11.馮朝霖、蔣興儀(2006)。關於反思性與主體性弔詭的一些聯想。應用心理研究,31期,頁133-137。12.愛迪、招雁翔(2005)。從敘說中開展的自我建構歷程:以一位幼教老師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8期,頁223-252。
13.劉秋固(2008)。超個人心理學的美感經驗。宗教哲學,46期,頁149-164。14.黎建球(2004)。哲學諮商的理論與實務。哲學與文化月刊,31(1),頁3-17。15.薛秀宜、陳利銘、洪佩圓(2006)。人格理論新紀元:人格五因素模式之測驗工具與其研究應用。教育與發展,23(1)。頁109-118。
四、網路資料
1.九型人格專題網站。http://o3o.cc/wp/ninetest/levels-of-development/,(2016.02.28)
2.胡挹芬(2008)。胡挹芬,九型人格。http://www.ctrueself.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47&Itemid=51。(2015檢視)
3.張輝誠(2014)。翻轉教室@台灣。ttp://www.fliptw.org/#!sharestar1/c5dy。(2015.11.04檢視)
4.鄭捷(2015)。我與我的鄭捷學長。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25/616103/ (2016檢視)
5.親子天下(2014)。翻轉教育2.0。http://topic.parenting.com.tw/issue/2014/flipedu/。(2015檢視)
五、未出版論文
1.李宗燁(1995)。惦記的世界:童年經驗的現象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2.陳曉雯(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初任教師遭遇之困擾問題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