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19: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雯琳
研究生(外文):Hsu Wen-Ling
論文名稱:吳宏一《論語新繹》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Wu Hong-I’s Study about the New Interpretatoin of Confucius Analects.
指導教授:馮曉庭馮曉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eng Shiau-T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吳宏一論語新繹孔子論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吳宏一的《論語新繹》帶領現代人再一次重新認識《論語》,真正暸解孔子千古之經典學說,汲取孔子思想中的精華。帶給現代人閱讀傳統經典思想的新觀點。
第一章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以吳宏一的生平及學術著書背景為中心,了解吳宏一認為現代人必讀的經典,人生三書之一《論語》,進而研究吳宏一的《論語新繹》成書一因。第三章探討《論語新繹》的詮釋型態、解釋取向及特色。再者討論吳宏一對古代訓解的接受與修訂。及《論語》思想的現代轉化。第四章談及《論語新繹》啟發與作用,從對於社會現狀的梳理、對於教育作用的伸張、對於現代生活的啟示、教學現場的輔助四點來做論述及整理。
本文筆者希望藉由〈吳宏一《論語新繹》的研究〉,找出《論語新繹》在現今社會文化的貢獻。傳遞孔子學說精神在於行,而不在於說;說,不如親自去做。如何讓更多人習讀《論語》、讓學生不再排斥《論語》、不再認為《論語》是深澀難解,最終希望藉由探討《論語新繹》後,能從《論語》中得到待人處世、求學做事的訓勉,將孔子思想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延續兩千年以來的孔子所要傳遞之理念,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實踐人生深度思考與反省,期達到閱讀者自身及社會的理想狀態。讓我們能將孔子的思想真正內化於生活。教我們學會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仁」。
Dr. Wu Hong-I's "The new interpretatoin of Analects of Confucius" not only leads modern people to rediscove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nce, truly understand the classic theory of Confucius and absorb the essence of Confucius' thoughts, but also bring modern people a new perspective on reading classic thought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background of Dr. Wu Hong-I's life and academic writing to understand what classics that Dr. Wu think modern people should read. One of the Three books must read in life is”The Analects”, then research reasons of why Dr. Wu Hong-I wrote“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third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interpretation, explanation ori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 And then, discuss how Dr.Wu accept and revise on ancient lexis exegesis and hermeneutics, transformer modern thoughts from“The Analects”. The fourth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enlightenment and effect of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Analects of Confucius. By teasing out the status quo of the society, the extension of education functions, th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life, and the auxiliary of the teaching sites makes statements and organiz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hopes to find ou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 today's social culture through the study of Dr. Wu Hong-I’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Passing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 To do a thing is better than to say a thing. To take practice by yourself is better than just to say. In order to let more people read The Analects, let students no longer reject The Analects, and no longer think that the Analects are profoundl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uthor finally hopes after discussing the new interpretati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y can get lessons from the methods of treating others, learning to do things, and practicing Confucius's thoughts in daily life. People continually convey the concept that Confucius has been passing down for two thousand years, and applying it to our lives, practicing deep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of life, and reaching the readers themselves and their ideal status of society. Let us truly internalize Confucius's thoughts into life. Teaching us to learn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 "Benevolence."
摘要 I
誌謝辭 III
目次 IV
表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向 6
一、 研究範圍 6
二、 研究方向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一、 研究方法 8
二、 研究步驟 9
第二章 吳宏一的生平及其學術著書背景 11
第一節 吳宏一的生平 11
第二節 學術著作地位與專長 13
第三節 著書背景與《論語新繹》特色 31
一、 寫作緣起 32
二、 《論語新繹》一書內涵及編排特點 34
第三章 論語新繹的詮釋型態 39
第一節 詮釋說解模式與方法 39
一、 簡述《論語》及《論語新繹》相關成書及編次 40
二、 《論語新繹》的解釋取向及特色 41
三、 不易直譯以「為政篇」列舉 45
四、 歷來歧說異義疑考之例 48
第二節 對古代訓解的接受與修訂 56
一、 《論語新繹》與古代訓解新舊涵養 56
二、 倫理道德實踐之「孝」 57
三、 淺談朋友相處之道 65
第三節 《論語》思想的現代轉化 71
一、 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引申現代化精神 72
二、 人生的指導書—「好學之要」 77
第四章 《論語新繹》的啟發與作用 85
第一節 對於社會現狀的梳理 85
一、 淺談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85
二、 求實精神 86
三、 生命的智慧 91
第二節 對於教育作用的伸張 96
一、 至聖先師的教育觀 96
二、 樂與教誨 97
三、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99
第三節 對於現代生活的啟示 107
一、 讀《論語》有什麼用? 107
二、 對於教學現場的輔助 111
第五章 結論 114
參考文獻 117
一、專書
(一) 古籍文本
《論語》傳注(依朝代排列)
[魏]何晏:《論語集解》,新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南朝]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論語集註》,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宋]邢昺:《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中華書局,1967年。
其他古籍資料(依時代排列)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年八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檀弓》卷十,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

(二) 今人論著
楊樹達:《論語古義》,北京:商務印書館發行,1934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熙元:《論語通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懷瑾述著;蔡策紀錄:《論語別裁》,臺北: 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增 訂注音,十六版)
林義正:《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出版社,1987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傅佩榮:《論語的智慧》,臺北:皇冠出版社,1993年。
文幸福撰:《孔子詩學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3月。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論語》,臺北:立緒文化,1999年。
李澤厚:《論語今讀》,臺北:允晨文化,2000年。
牛澤群:《論語札記》,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曾昭旭:《讓孔子教我們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三民書局東大出版社,2004年。
世紀出版集團:《漢語大辭典普及本》,上海:商務印刷館,2004年3版。
松川健二:《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2006年。
蕭兵撰:《孔子詩論的文化推繹》,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劉瑛:《論語新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6年。
吳文學:《隱藏的論語》,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傅佩榮:《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8年。
凌永放:《學校沒教過的孔子智慧》,新北市:好優文化,2008年。
黃懷信主撰:《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于德昌編:《一次讀完論語最精華的智慧》,臺北:宇河文化出版社,2008年。
李零:《去聖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臺北:三聯書局,2008年。
趙雪章:《論語的魅力》,新北市:智慧小房子,2009年。
趙本毅:《論語好好讀》,新北市:典藏閣,2010年。
江闊:《論語的核心思想探研-對仁禮義的解讀》,臺北:蘭臺出版社,2011年。
渡邉美樹:《讀論語,有什麼用?》,臺北:大市文化,2011年。
楊逢彬:《閱讀無障礙本 論語》,北京:岳麓書社,2011年。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上篇),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中篇),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傅佩榮:《論語三百講》(下篇),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
胡楚生編:《新論論語新編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2013年3月再版)。
梁淑芳:《錢穆論語新解研究:以比較為主要進路的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高喜田:《君子之道:一生受用的處世哲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3年。
傅佩榮:《論語的人文之美》(第ㄧ部),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
傅佩榮:《論語的生命解惑》(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二部),臺北:九歌出版社,2014年。
王雲五主編、毛子水註解:《論語今註今譯‧三版》,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 年。
楊朝明:《細讀論語:吟味與全解》(白話文義解,難字注音),新北:商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

(三) 吳宏一研究相關論著
吳宏一:《白話論語》,臺北:新生報出版社,1980年。
吳宏一:《儒家傳統與道德實踐》,臺北:中央日報「教師節特刊」,1982年。
吳宏一:《微波》,臺北:,中央日報出版,1989年6月。
吳宏一:《文學與修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4月。
吳宏一:《論語生活》(合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1994年,頁736。
吳宏一教授六秩晉五壽慶暨榮修論文集編輯小組:《吳宏一教授六秩晉五壽慶暨榮
修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7月。
吳宏一:《論語新繹》,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年5月。
吳宏一:《讀古文想問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0年。
吳宏一:《中國文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臺北:天宏出版社,2011年。

二、期刊論文
李成蹊:〈《論語譯注》獻疑〉,《孔子研究》,1988年第2期,頁111-114。
張松輝:〈讀《論語譯注》〉,《古籍點校疑誤匯錄(四)》,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頁347-352。復旦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國際交流辦公室合編:《儒家思想與未來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1年4月,頁421-425。
傅佩榮〈環繞生命教育的省思〉,《北縣教育》第 33 卷(2000 年 3 月),頁 17-25。
王邦雄〈孔孟儒學的生死智慧〉,《北縣教育》第33期,2000年3月,頁 33-43。
朱榮智〈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教育資料集刊》第26卷期(2001年12月),頁 81-82。
趙中偉:〈「仁」的詮釋之轉化與延伸--以朱熹《論語集注》為例〉,《輔仁國文學報》,2006年1月,頁 99-120。
劉金雙、江朝源、和雙麗:〈《論語》譯注隨談〉,《人文社會科學專輯》,2008 年第1期,頁38-40。
丁桃源:〈《論語譯注》中引用朱熹《論語集注》的訓釋類別及特點〉,《現代語文》, 2008 年第 4 期,頁108-110。
陳金木:〈民國以來《論語》的多元詮釋〉,《東海中文學報》,第20期(2008年七月),頁31-35。
朱晶晶:〈《論語譯注》訓釋三則辨析〉,《現代語文》,2008 年第12期,頁 139-140。
劉國英、張燦輝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儒家 思想現代文化及有關的問題〉,2009 年,頁261。
張建國、王緒琴:〈孔子仁學思想對現代生態倫理的建構及其意義〉,《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9年第6期。
陳煒舜、程中山︰〈研經立說,徵實弘文︰專訪吳宏一教授〉,《國學新視野》 2012年夏季號,頁26-33。
周國正:〈孔孟儒學由仁而仁義的理論發展需要〉,《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第3期,頁 37-70。

三、學位論文
王家泠:《皇侃論語義疏與邢昺論語正義解經思想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俊興:《孔子道德哲學思想及其歷史演變》,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羅惠齡:《試論程廷祚《論語說》對朱熹《論語集注》評議之研究》,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姚輝:《楊樹達、楊伯峻叔姪《論語》注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2年。
王家泠:《從玄學到理學--魏晉、唐宋之間《論語》詮釋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陳燕芬:《孔子思想對情緒管理的啟示-以《論語》為中心》,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高榮鴻:《上博楚簡論語類文獻疏證》,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13年。
劉振宏:《儒家友道研究:以《論語》為中心》,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曹嘉玲:《儒家生死學──以《論語》為核心展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鐘信昌:《宋代《論語》經筵講義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論文,2014年。
黃姿榕《《論語》融入國中品德教育教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姚乃今:《君子之道——《論語》中「君子」概念的分析》,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林雅惠:《修己安人—《論語》仁學思想之闡析》,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曾祥茹:《《論語》「禮」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蔡曉慧《高中《論語》教學方法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羅詠郡:《朱子道德哲學之研究:以《論語集注》為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靜怡:《倫理秩序與道德實踐 — 以《論語》所涵義理為核心》,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5年。
李常君:《《論語》「仁」字探討》,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溫子琳:《《論語》之君子觀》,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洪慧文:《王若虛及其《論語辨惑》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杜競哲:《真實美善: 《論語.述而》的生命啟發》,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林佩琪:《從《論語.學而》論孔子之「學」》,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許詠晴:《論語》與《孟子》的生命觀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郭瑋倫:《楊伯峻《論語譯注》義理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7年。

四、網址資料
大家藝文天地: http://ourartnet.com/ 檢索日期:2018年9月。
吳宏一生平學經歷參考:教授簡介,學經歷資料(含著作目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網站http://www.cl.ntu.edu.tw/people/bio.php?PID=118#personal_writing檢索日期:2018年10月。
儒學與現代化社會: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11-201012/page05.3.htm檢索日期:2019年1月。
謝居憲:台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http://www.ct.taipei.gov.tw/zh-tw/C/Ideology/Ideology/1/1%7C22/46.htm檢索日期:2019年1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