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3 03: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金英
研究生(外文):LIU-CHIN-YING
論文名稱:太巴塱部落與馬太鞍部落之接觸、衝突、部落認同
指導教授:黃雯娟黃雯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鄉土文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秀姑巒阿美族衝突族群認同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9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計畫將探討位在光復鄉之太巴塱部落及馬太鞍部落,以上兩部落皆屬秀姑巒阿美族。這兩部落以花蓮溪為界,西為馬太鞍部落及其勢力範圍區,東為太巴塱部落及其勢力範圍,兩地相隔僅一公里,但由於兩部落遷移路線相異且建社有先後,太巴塱的祖先來自貓公(Bakoc),即豐濱轄區內的崎拉嘎撒安(Cilagasan)山上,後來遷居至今日東富村11鄰轄區的撒庫撒克(Saksakai)定居。但由於人口漸多,加上原居地的腹地太小且不適耕種而遷到今日的太巴塱部落位置;馬太鞍的祖先來自掃叭,後來遷居至馬太鞍,因此對祖先源流產生不同的認知。因地理位置甚近,因此部落間多次因邊界土地問題及界河水權的爭議而衝突不斷,其衝突模式在早期屬群體武裝械鬥,演變至近代則多為觀念意識衝突,導致現今兩部落有「世仇」之說。台灣社會族群的矛盾與衝突,從過去到晚近一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研究議題,族群意識(ethnicity)與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往往是隱含在族群議題中最重要的環節。
早期衝突對太巴塱部落及馬太鞍部落所造成的影響,由於部落族群認同加深,以致在政治方面呈現明顯的區隔,此兩部落在議員的選舉期間,雖屬同一選區但是候選人的票源卻有顯著的地域差異。在婚姻方面,在六十年代之前兩部落通婚皆是被反對的,不僅是雙方父母反對,甚至整個家族皆群起抗議,可見其部落族群意識的穩固。針對以上政治、婚姻二方面衝突的影響,將於第五章作詳盡的探討。
本研究共有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及文獻探討,第二章探討太巴塱部落及馬太鞍部落及其異同之處,第三章主要探討部落衝突的起因是由部落接觸開始,早期與近代的接觸模式由於社會的變遷導致其接觸模式改變,因接觸模式改變,其衝突引發形式也不同。第四章探討部落衝突的原因,分別針對地理面、歷史面及外部因素,透過部落耆老及相關文獻探討其衝突內容。雖然太巴塱部落與馬太鞍部落皆屬秀姑巒阿美族,但對於其部落族群認同卻是相異,本章節亦將探討衝突對於其認同加深程度。第五章將針探討衝突後的部落族群認同對其部落通婚及政治的影響。第六章為結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6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範圍………………………………………….7
一、研究方法
(一)口述歷史
(二)文獻分析法
二、研究範圍………………………………………………..….9
三、 研究架構………………………………………………….10
第四節 文獻探討
一、 名詞解釋…………………………………………………..10
二、 文獻回顧……………………………………………….….12

第二章 太巴塱及馬太鞍部落源流及社會組織
第一節 阿美族的歷史文化……………………………………….29
第二節 太巴塱部落……………………………………………….34
第三節 馬太鞍部落…………………………………………….…50
第四節 太巴塱部落與馬太鞍部落的差異……………………….60

第三章 部落接觸
第一節 接觸理論……………..……………………………….….70
第二節 早期部落接觸模式(1000年~1600年).………….….74
第三節 近代部落接觸模式(1600年~1962年).………….….79

第四章 衝突分析
第一節 衝突理論……………..………………………………..….84
第二節 追溯部落衝突記憶…………………………………….…86
第三節 部落合作………………………………………………….93
第四節 部落族群認同再建構…………………………………….95

第五章 部落接觸與社會形塑……………………………………..105
第一節 婚姻關係……………………………….…………….……106
第二節 選舉行為……………….…………………………….……116

第六章 結論…………………………………………………….….130

專書:
1.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台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 黃應貴,《戰後台灣人類學對於台灣南島民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3. 康培德,《續修花蓮縣志.[2].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族群篇》,花蓮:花蓮縣政府,2005。
4.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02。
5. 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板橋:稻鄉出版社,1999。
6. 吳明義,《阿美族比撒那安(Pisana'an)氏族的盛衰史─地誌書寫與城鄉想像: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2000年。
7. 宮本延人,《台灣的原住民》,台中:晨星,1992。
8. 石忠山,《太巴塱部落志》,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2008年。
9. 移川子之藏、楊南郡,《台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台北市:南元,2005。
10. 移川子之藏,《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市: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調查,1996。
11. 達西烏拉灣‧畢馬(田哲益),《臺灣的原住民:阿美族》,臺北市:臺原出版,2001。
12. 潘繼道,《日治時期「七腳川社之役」研究》,臺北市: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2006。
13. 許木柱,《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市:中研
院,1993。
14. 駱香林,《花蓮縣志》,花蓮:花蓮縣政府,1979。
15. 黃宣衛,《異族觀、地域性差別與歷史:阿美族研究論文集》,台
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5。
16. 劉斌雄,《秀姑巒阿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1965。
17. 李景崇,《阿美族歷史》,台北市:師大書苑,1998。
18.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臺東市:東臺灣研究會,2008。
19. 李亦園,《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1962。
20.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移》,台北:常民文化,1997。
21. 邱苡芳,《花蓮地區之族群分佈及族群關係--晚清迄日治時期》,
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2005。
22. 黃宣衛,《阿美族》,台北:三民書局,2008。
23. 李如和,《台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第八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
會,1972。
24. 汪明生、朱斌妤《衝突管理》,台北:五南圖書,1999。
25.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26.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探險台灣:烏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
27. 黄政傑、林佩璇《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1996。
28. 楊南郡譯註,《台灣百年花火》,台北:吳氏圖書總經銷,2002。
29. 鍾利德,《續修花蓮縣志 卷十三 文教》,花蓮:花蓮縣政府,1995。
30. 鄭勝華、劉德美等譯、華昌宜主編;Paul Claval 原著,《地理學思想史》台北:五南書局,2003。
31.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年4月。
32.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Cultural Nationalism》,台北:揚智文化,1997。
33. 吳天泰,《族群與社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
34. Karen Wigen,The Making of a Japanese Periphery,1750-192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35. Brass,Paul R.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Identity Formation,
Ethnicity,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Smith,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36. Barth, Frederick (editor). 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A group of essays which are the results of a symposium of Scandinavian social anthropologists. Boston: Little, Brown. 153 pages. Location: Dallas SIL Library 572.072 B284. Interest level: specialist.
37. Gaertner, S. L., Dovidio, J. F., Anastasio, P. A., Bachman, B. A., & Rust, M. C. The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 Recategoriza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intergroup bias. In W. Stroebe & M. Hewstone (Eds.),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 1993.
38. Malinowski Bronislaw , The Dynamics of Culture Changes: A Inquiry into Race Relations in Africa.Phyllis M. Kaberry e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5。
39. Thomas Diez,et al.“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Border Conficts,”Working Paper Series in Eu Border Conflict Studies,No.1,U.K.: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January 2004.
40. Peet, R. 《現代地理思想》,台北:群學,2005。
41. Jorfensen, Stephen R. “Social Class Heterogamy, Status Striving, and Perceptions of Marital Conflict: A Partial Replication and Revision of Pearlin’s Contingency Hypothe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77. 39: 653-661.
42. Kalmijn, Matthijs and Henk Flap.. “Assortative Meeting and Mating: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ed Setting for Partner Choices.” 2001,Social Forces 79(4): 1289-1312.
43. Horowitz, Donald L. 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期刊、學位論文
1. 李美枝,〈台灣地區族群與國家認同的顯性與隱性意識〉《本土心理
學研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台北:台大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
究室,2003》。
2. 丘昌泰,〈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
5(台北:2008.12)。
3. 莊耀嘉,〈族群與偏見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社會認同理論的檢驗〉
《本土心理學研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台北:台大心理學系本
土心理學研究室,2003》。
4. 莊富源,〈臺灣族群政治的昨日、今日與未來--我國政治發展經驗的反思〉《人文學報》,29 ,台北,2002。
5. 簡明捷,《族群、歷史與邊界:恆春群阿美族人的遷移與認同》,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2005。
6. 張華蓀,《蝸行20年:女性主義地理學在臺灣的發展》,台北:地理學報,2006。
7. 平敷令治,(奇美のアミ(中部アミ) の宗教〉,《沖大論叢》8:1(1968):2-37。
8. 倉田勇,(年齡階層と燒佃耕作─アミ族タパロン社會の場合〉《現代諸民族の宗教と文化,1971》。
9. 常見純一,(台灣アミ族の住居と方位觀〉《住未いの原型Ⅱ》(東京:鹿島出版社,1973)。
10. 林開世,《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台大文史哲學報〉,59(2003)。
11. 中村孝治,〈蘭人時代舊社戶口表〉,台北:南方土俗第四卷第一號,1936。
12. 洪泉湖等,〈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台北:時英出版社,1997。
13. 鄭政賢,〈我國地方選舉制度改革之研究-以花蓮縣第十五屆縣議員選舉為例〉,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2005。
14. 張家碩〈台灣族群接觸與其接納度之探討:以「接觸理論」為研究途徑〉,臺北: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5. 徐君臨,(族群、認同與地方~以台灣原住民青少年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16. 鍾幼蘭,《族群、歷史與意義—以大社巴宰族裔的個案研究為例》1995。
17. 王甫昌,〈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4。
18. 江孟芳,〈族群運動與社會過程:當代「葛瑪蘭」認同現象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1997。
19. 謝繼昌,〈文化、族群與認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香港專上院校聯合教學中心、景嶺教育基金會會編,《全球劃下中華文化的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002。
20. 陳文俊,〈統獨議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二期,1995。
21. 伊慶春、熊瑞梅,〈擇偶過程之網絡與婚姻關係:對介紹人、婚姻配對和婚姻滿意度之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4。
22. 陳麗華,〈台北市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999。
23. 盧錦華,〈信仰與社會工作的關係〉,台北:衛理公會城中教會,2006。
24. 戴萬平,〈族群政治與國家角色-新加坡的個案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2001。
25. 王甫昌,〈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0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二期,台北:1998。
26. Hallinan and Sorensen, “Ability Grouping and Student Friendship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85,vol.22,No.4,p485-499.
27. Buttimer, Anne“ Reason, rationality and human creativity”.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1979.
28. Cresswell, W. 1996. Surprise as a winter hunting strategy in sparrowhawks Accipiter nisus,peregrines Falco peregrinus and merlins F.columbarius. Ibis 138: 684-692.
29. Kaufmann C, Cron TA, Meier C, Staub JJ, Oberholzer M, Osswald S. [Amiodarone-induced thyrotoxicosis]. [Article in German].2000 Oct 28;130(43):1610-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