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史料:
東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2版)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南朝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版)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2版)
東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楊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南朝梁・陶弘景著,[日]吉川忠夫,麥谷邦夫註,朱越利譯《真誥校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南朝梁・劉勰〈滅惑論〉,收錄於《弘明集》,《四部叢刊》(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第81冊
南朝梁・宗凜《荊楚歲時記》(叢書集成初編,第302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民63(1974)),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收於四部叢刊第83冊)
唐・許嵩《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0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6月)
宋・李昉 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李昉 等編《太平御覽》(四部叢刊,子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宋・張君房《雲笈七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
道藏類史料,採用《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作者不詳《赤松子章曆》,《正統道藏》,第18冊
作者不詳《無上秘要》,《正統道藏》第42冊
作者不詳《陸先生道門科略》,《正統道藏》第41冊
作者不詳《玄都律文》,《道藏》第5冊
作者不詳《太上洞淵神咒經》,《正統道藏》第10冊
作者不詳《女青鬼律》,《正統道藏》第30冊
作者不詳《太上正一呪鬼經》,《正統道藏》第48冊
作者不詳《太上洞玄靈寶玉訣妙經》,《正統道藏》第10冊
作者不詳《太上洞玄靈寶五符序》,《正統道藏》第10冊
唐・王懸河,《上清道類事相》,《正統道藏》第42冊
專書:
王伊同,《五朝門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田餘慶於《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朱大渭 主編《中國農民戰爭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任繼餘 主編《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李豐楙著《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5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7年(1988))
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2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帛書出版社,民國71年)
唐長孺《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寅恪著,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馮君實 著《晉書孫恩盧循傳箋證》(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9月)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龔鵬程《道教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8年6月)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的北府》(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74年(1985)6月)
黎幼蓮《東晉南朝的貴族、寒族與道教》(台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劉玉菁《東晉南朝江東世族與道教之關係—以葛洪、陸修靜、陶弘景為中心》(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日]宮崎市定《科舉前史-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日]宮川尚志《中國宗教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3年3月)
[日]大淵忍爾《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昭和三十九年(1964)3月)
[日]神塚淑子《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99年2月)
[日]吉岡義豐《道教經典史論》(東京:道教刊行會,昭和30年(1953)9月)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Max Weber(1864-1920)著,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7月16日)
單篇論文:
陳寅恪 著〈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收錄於《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文理出版社,民國66年(1977)4月),頁365-404。
朱大渭,〈孫恩徐道覆起義的性質及其歷史作用〉,收於《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豐楙〈仙道的世界-道教與中國文化〉,《敬天與親人》(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台北:聯經出版社,200年5月)
李豐楙〈《道藏》所收早期到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咒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第三期,1993年3月,頁417-454。
李豐楙〈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新五期,138-159。都築晶子則加以延伸闡發,參見〈六朝時代的江南社會與道教〉,收錄於[日]谷川道雄主編《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王明〈農民起義所稱的李弘和彌勒〉《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19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
蕭耦〈東晉末年的孫恩盧循起義〉,《文史哲》,1955,12
萬繩楠〈五斗米道與孫恩起兵〉《江淮論壇》1981年05期,頁55-59。
漆澤邦〈孫恩盧循起義的社會階級基礎及其他〉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 03期 ,43-51
柯有根〈孫恩盧循起義的社會階級基礎及其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01期,頁76-85
梁贊英〈略論孫恩、盧循起義的性質〉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 01期,57-61
汪廷奎〈盧循在廣東的行跡與影響〉學術研究,1985年 03期 ,85-86
關治中〈也論東晉末年孫恩集團的性質〉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 04期,109-114
賴衛紅〈重論孫恩、盧循起兵的性質〉東岳論叢,1997年 01期,88-90
關治中;王克西〈東晉末年盧循集團的性質〉渭南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 02期,45-49
[日]渡邊信一郎〈元會的構造──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一文,收錄於《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