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內政部。(1990)。臺灣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1994)。臺閩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1)。臺閩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臺北市:內政部。
文崇一。(1988)。中國傳統價值的穩定與變遷。收錄於楊國樞主編。(1988)。中國人的心理。臺北市:桂冠。
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臺北市:三民。
王仕圖、官有垣。1999。社會政策過程中行政科層與國會互動之研究:以1997年社會救助法之修訂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141-176。王順民。1999。貧窮的歷史性解釋─以英美兩國為例。收錄於王順民、郭登聰、蔡宏昭等著。1999。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台北市:亞太圖書。
王衛平。(1999)。論中國古代慈善事業的思想基礎。江蘇社會科學,2:116-121。
王衛平。(2000)。唐宋時期慈善事業概說。史學月刊,3:95-102。
立法院內政及民族委員會編輯。(2001)。法律案專輯第285輯─社會救助修正案。臺北市:立法院公報處。
立法院秘書處。(1981)。法律案專輯第35輯─社會救助法案。臺北市:立法院秘書處。
朱育慧。(1996)。反貧窮政策中的工作倫理---從美國經驗論台灣反貧窮政策的發展。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亮演。(1990)。社會救助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桂冠。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市:聯經。
余新忠。(1997)。清中後期鄉紳的社會救濟─蘇州豐豫義莊研究。南開學報,3:62-70。
呂寶靜。(1995)。民意與社會福利。收錄於林萬億等著。(1995)。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市:五南。
李庚霈。(1997)。社會需求、公平與正義。收錄於郭靜晃等編著。(1997)。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市;揚智。
李明政。(1998)。意識型態與社會政策。台北:洪葉。
李明譯、Judah Matras著。(1990)。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市:桂冠。
李淑容。(1996)。由中美貧窮線現制之檢討論我國貧窮線之研擬。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61-182。沈豪然。(1996)。美國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研究。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峰燦。(2000)。論現代貧窮的出現─一個人形想像的觀念史考察。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淑貞譯、Robert Wright著。1997。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臺北市:張老師。
林萬億。(1995)。論中國國民黨的社會福利觀。收錄於林萬億等著、中華民國現代社會福利協會編輯。(1995)。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市:五南。
林萬億等著、中華民國現代社會福利協會編輯。(1995)。臺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臺北市:五南。
林端。(2001)。社會福利與人權─社會學家的看法。社區發展季刊,95:373-379。洪璞。(1998)。試述明清以來宗族的社會救助功能。安徽史學,4:38-41。
唐文慧、王宏仁。(1993)。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市:巨流。
孫健忠。(1996)。臺灣地區社會救助政策發展之研究。臺北市:時英。
孫健忠。(1999)。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以社會救助為例。台大社工學刊,1:77-109。
孫健忠。(2002)。臺灣社會救助制度實施與建構之研究。臺北市:時英。
徐震。(1989)。我國社會救助體系整體規劃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袁志君。(2000)。貧窮家庭的福利探討-以花蓮縣秀林鄉原住民兒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世雄。(1996)。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臺北市:唐山。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87。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台北市:張老師。
張君玫譯、Jonathan H. Turner著。(1996)。社會學。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巨流發行。
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等譯、Charles Zastrow著。(1998)。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臺北市:洪葉文化。
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社會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市:巨流。
梁其姿。(1993)。「貧窮」與「窮人」觀念在中國俗世社會中的歷史演變。收錄在黃應貴主編。(1993)。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梁其姿。(1997)。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市:聯經。
許瑞麟。(1999)。我國社會救助法制之研究.-以德國聯邦社會救助法為借鏡。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正昭譯,Richard Hofstadter著。(1981)。美國思想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臺北市:聯經。
郭美蘭譯,Victor George & Paul Wilding著。(1988)。社會價值、社會階級與社會政策。收錄在古允文等譯。(1988)。社會福利發展:經驗與理論。臺北:桂冠。
陳正峰、王德睦、王仕圖、蔡勇美。(1999)。老人單身家戶、女性單親家戶與貧窮:嘉義縣低收入戶的貧窮歷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529-561。陳建甫。(1996)。台灣相對貧窮家戶的現況與變遷。社區發展季刊,75:95-116。彭懷恩、張力可譯,Alan Swingewood著。(2000)。社會學思想史。臺北市:風雲論壇。
程之行譯,Harvey Wish著。(1981)。美國近代社會思想發展史。臺北市:聯經。
黃春長。(1997)。我國現階段社會救助法制的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8:46-51。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收錄於楊國樞、余安邦等編。(1993)。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臺北市:桂冠。
楊劍利。(2000)。晚清社會災荒救助功能的演變─以“丁戊奇荒”的兩種賑濟方式為例。清史研究,4:59-64。
楊懋春。(1988)。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收錄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1988)。中國人的性格。臺北市:桂冠。
萬育維、孫健忠。(1997)。從歷史脈絡的觀點反省社會救助的本質與未來。跨世紀的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研討會。台北:國際社會福利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萬育維。(1993)。美國貧窮政策的演進與省思─兼論貧窮政策上的爭議。經社法制論叢,11:93-116。萬育維。(1998)。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三民。
萬育維。(1998)。從自立自尊的觀點反省社會救助與貧窮問題。社會建設,97:16-31。萬育維編著。(2000)。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臺北:雙葉書廊。
葉啟政。(1993)。當前臺灣社會重利愛財之價值取向的解析。收錄於楊國樞主編。(1993)。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的觀點。臺北市:桂冠。
詹火生。(1988)。社會福利理論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系。
詹火生。(1995)。政府在社會政策中的角色與功能─中美兩國的比較。收錄於鄭麗嬌主編。(1995)。中西社會福利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中研院歐美所。
賈裕昌。(1999)。社會救助與人權保障─一個社會學的批判反思。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建伶。(2001)。從貧窮救助到國民保險:以衛布夫婦(Sidney and Beatrice Webb)及英國濟貧法皇家委員會報告書(The Minority Report of the Poor Law Commission)為討論對象(1905~1912)。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潘皓。(1991)。中國社會福利思想與制度。臺北市:臺灣中華。
蔡漢賢、林萬億。(1984)。中外社會福利行政比較研究。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鄭麗珍。(2000)。親屬互助原則與社會救助審查─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
政大社會學報,30:113-143。
燕國材。(1993)。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收錄於楊國樞、余安邦等編。(1993)。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臺北市:桂冠。
薛承雄譯,Robert Pinker著。(1988)。社會福利理論的根源。收錄在古允文等譯。(1988)。社會福利發展:經驗與理論。臺北:桂冠。
謝美娥。(1995)。大台北地區一般民眾與低收入民眾社會福利意識型態與社會福利需求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4:173-210。
藍采風。(2000)。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Brewer, R., (1994) The Science of Ecology. Orlando, Florida: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Claeys, G., (2000).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the Origins of Social Darwinism.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61(2): 223-240.
Crook, P., (1996). Social Darwinism: The Concept.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22(4): 261-274.
Dickens, P., (2000). Social Darwinism.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Dolgoff, R., Feldstein, D. & Skolnik, L., (1993). Understanding Social Welfare 3rd, NY: Longman.
Halliday, R. J. (1971). Social Darwinism: A Definition. Victorian Studies, 14(4). In J. Offer (ed.) (2000). Herbert Spencer: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II. London: Routledge.
Kornblum, W. & Julian, J., (1995). Social Problem 8th.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acarov, D.,(1995). Social Welfar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Miller, W. L., (1972). Herbert Spencer’s Theory of Welfare and Public Policy.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4. In J. Offer (ed.) (2000). Herbert Spencer: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IV. London: Routledge.
Offer, J. (1983). Spencer’s Sociology of Welfare.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31(4). In J. Offer (ed.) (2000). Herbert Spencer: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IV. London: Routledge.
Offer, J. (1999). Spencer’s Future of Welfare: A Vision Eclipsed.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7(1). In J. Offer (ed.) (2000). Herbert Spencer: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IV. London: Routledge.
Pusey, J. R., 1983.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網頁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網頁http://volnet.moi.gov.tw/sowf/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