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6: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慈音
研究生(外文):Huang, Tzu-Yin
論文名稱:社會達爾文主義影響作用的考察─以社會救助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Inquiry of Social Assistance in Taiwan with Reference to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指導教授:孫健忠孫健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n, Chien-C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救助貧窮價值觀意識型態
外文關鍵詞:Social DarwinismSocial AssistancePovertyValueside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06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由於貧窮者是現代社會中的弱勢者,也常被視為是處於社會階層底部的人,更是被社會達爾文主義視為是不適於生存者的一群人。如果我們想更清楚地透視與貧窮相關的社會福利政策,就必須先瞭解這個社會問題背後的社會價值觀。因此本研究採用意識型態探究法及文獻分析法,試圖找出社會達爾文主義對社會福利的看法,並分析在社會救助中反映出社會達爾文主義價值觀的判準。並針對中國傳統思想做初步地探究,從傳統的價值觀以及對貧窮、救助的觀念,分析是否有與西方社會達爾文主義相類似之處。再藉由這些價值觀的討論,來檢視現行社會救助的不同層面,以瞭解貧窮者的福利狀況,並藉此做進一步的討論。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如下:1.探討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意涵,及其對社會福利的看法,並分析社會達爾文主義反映在社會救助政策面與執行面中的判準。2.以分析出的判準做為指標用以檢視與貧窮者相關的福利服務,以瞭解相關服務的本質與價值觀。3.探討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適用性與正負面效應,評估其對社會福利問題解決的成效,並提出對政策的建議。
研究結果方面,社會達爾文主義對於社會福利,是充滿著責備受害者、強調工作倫理與工作福利、資格嚴苛、給付微薄、強調烙印的效果、避免政府擴大福利範圍、強調家庭責任及個人慈善心、著重機會的有無及給予而非結果的差異、避免社會及其他人的負擔…等觀念。至於社會救助,也是抱持近似於放任主義、反集體主義、自由主義等的看法,以殘補式的福利形式,或者是選擇保險的形式為主,儘量縮小國家的責任,以貢獻度而非需求為思考的基礎,服務的範圍與對象也有所侷限,不是每個人可以獲取福利,並儘量鼓勵個人的慈善行為或將福利服務交由民間來做。
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一樣,同樣重視崇尚節儉、勤勞,社會制度亦屬於階級社會,加上傳統的家族主義、宗教慈善、高道德的言行標準,所以國人認為國家有責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但是以殘補式的措施為主,並以貢獻、功績來論其所獲。在我國的社會救助中,也帶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色彩,如在政策方面,政策發展是被動的,使社會控制的功能為主,非國家主要責任,需求不是主要的資源分配依據,強調道德與家庭的責任要求,重視工作倫理等,在執行方面,資格限制嚴格,貧窮線偏低,給付水準不高,服務人員具有守門員的角色,服務有烙印的效果,案主的地位低等。
The poor is the disadvantage and the underclass in a modern society. They are viewed as unfit to survive in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Darwinians.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y for the poor more clearly, we have to figure out the values behind this policy.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explore the standpoints and norms of Social Darwinism. Besides, this research probes in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values regarding poverty,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ocial Darwinism and the Chinese idea of poverty. Finally, the previous discussions would be used to examine th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are:
1.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Social Darwinism, its viewpoints on social welfare,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assistance.
2.To examine social assistance services with the norms derived from Social Darwinism,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values of social assistance.
3.To discuss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effects of Social Darwinism on social assistance,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this research are:
1.The standpoints of Social Darwinism on social welfare are such as blaming the victim, emphasizing work ethic, implementing strict qualifications and low benefits, stressing stigma, reducing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emphasizing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charity etc.
2.The standpoints of Social Darwinism on social assistance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anti-collectivism and laissez-faire. Believers of Social Darwinism would choose the model of residual welfare or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to provide social services and to reduc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The distribution of welfare is according to contributions not need. The target and range of public services are narrow in terms of scope. Besides, they want to transf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aring to the private sector.
3.Just like the West, the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es frugality, diligence, classes, familism, charity, morals and ethics. Most people think the government has responsibility for ensuring a basic standard of life for people. But they prefer a residual model of welfare and emphasize more on contributions.
4.As far as social assistance in Taiwan is concerned, there are some features of Social Darwinism. For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is passive and the function of social control is obvious. The distribution of welfare is not based on need but on contribution. Morals, ethics,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ethics are emphasized. The qualification is strict and the level of benefits is low. There are effects of stigma in social assistance services. And sometimes the administrators are just like gatekeeper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第二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與社會福利的理念分析……………………10
第一節 演化論……………………………………………………10
第二節 社會達爾文主義…………………………………………13
第三節 社會達爾文主義與社會福利……………………………29
第三章 中國文化與社會達爾文主義…………………………………39
第一節 中國文化與價值觀………………………………………39
第二節 中國社會的貧窮與救濟…………………………………46
第三節 中國貧窮觀與社會達爾文主義…………………………55
第四章 我國社會救助服務的發展與實施……………………………63
第一節 社會救助服務的發展……………………………………63
第二節 社會救助服務的現況……………………………………68
第三節 社會救助執行的評估……………………………………79
第五章 社會救助服務的考察─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檢證……………87
第一節 政策面的考察……………………………………………87
第二節 執行面的考察……………………………………………101
第三節 綜合分析…………………………………………………113
第六章 結論……………………………………………………………120
第一節 研究發現…………………………………………………120
第二節 政策啟示…………………………………………………123
參考書目…………………………………………………………………130
表目次
表2-1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23
表2-2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社會福利觀點…………………………………34
表2-3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社會救助觀……………………………………38
表3-1中國社會的貧窮觀與社會達爾文主義觀點的比較………………62
表4-1最低生活費用標準(單位:元/人/月)……………………………71
表4-2低收入戶的類別及條件一覽表……………………………………72
表4-3我國近年來低收入戶數與人數……………………………………73
表4-4九十二年度直轄市、縣(市)政府對低收入戶採行之服務措施…75
表4-5社會救助各項目補助人次與金額…………………………………77
表5-1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社會救助觀點與我國社會救助現況的對照…119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內政部。(1990)。臺灣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1994)。臺閩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1)。臺閩地區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臺北市:內政部。
文崇一。(1988)。中國傳統價值的穩定與變遷。收錄於楊國樞主編。(1988)。中國人的心理。臺北市:桂冠。
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臺北市:三民。
王仕圖、官有垣。1999。社會政策過程中行政科層與國會互動之研究:以1997年社會救助法之修訂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3(1):141-176。
王順民。1999。貧窮的歷史性解釋─以英美兩國為例。收錄於王順民、郭登聰、蔡宏昭等著。1999。超越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另類選擇。台北市:亞太圖書。
王衛平。(1999)。論中國古代慈善事業的思想基礎。江蘇社會科學,2:116-121。
王衛平。(2000)。唐宋時期慈善事業概說。史學月刊,3:95-102。
立法院內政及民族委員會編輯。(2001)。法律案專輯第285輯─社會救助修正案。臺北市:立法院公報處。
立法院秘書處。(1981)。法律案專輯第35輯─社會救助法案。臺北市:立法院秘書處。
朱育慧。(1996)。反貧窮政策中的工作倫理---從美國經驗論台灣反貧窮政策的發展。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亮演。(1990)。社會救助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桂冠。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市:聯經。
余新忠。(1997)。清中後期鄉紳的社會救濟─蘇州豐豫義莊研究。南開學報,3:62-70。
呂寶靜。(1995)。民意與社會福利。收錄於林萬億等著。(1995)。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市:五南。
李庚霈。(1997)。社會需求、公平與正義。收錄於郭靜晃等編著。(1997)。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市;揚智。
李明政。(1998)。意識型態與社會政策。台北:洪葉。
李明譯、Judah Matras著。(1990)。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市:桂冠。
李淑容。(1996)。由中美貧窮線現制之檢討論我國貧窮線之研擬。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61-182。
沈豪然。(1996)。美國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研究。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峰燦。(2000)。論現代貧窮的出現─一個人形想像的觀念史考察。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貞譯、Robert Wright著。1997。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臺北市:張老師。
林萬億。(1995)。論中國國民黨的社會福利觀。收錄於林萬億等著、中華民國現代社會福利協會編輯。(1995)。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市:五南。
林萬億等著、中華民國現代社會福利協會編輯。(1995)。臺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臺北市:五南。
林端。(2001)。社會福利與人權─社會學家的看法。社區發展季刊,95:373-379。
洪璞。(1998)。試述明清以來宗族的社會救助功能。安徽史學,4:38-41。
唐文慧、王宏仁。(1993)。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市:巨流。
孫健忠。(1996)。臺灣地區社會救助政策發展之研究。臺北市:時英。
孫健忠。(1999)。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以社會救助為例。台大社工學刊,1:77-109。
孫健忠。(2002)。臺灣社會救助制度實施與建構之研究。臺北市:時英。
徐震。(1989)。我國社會救助體系整體規劃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袁志君。(2000)。貧窮家庭的福利探討-以花蓮縣秀林鄉原住民兒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雄。(1996)。社會福利的理念與社會安全制度。臺北市:唐山。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87。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台北市:張老師。
張君玫譯、Jonathan H. Turner著。(1996)。社會學。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巨流發行。
張英陣、彭淑華、鄭麗珍等譯、Charles Zastrow著。(1998)。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臺北市:洪葉文化。
張德勝。(1989)。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社會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市:巨流。
梁其姿。(1993)。「貧窮」與「窮人」觀念在中國俗世社會中的歷史演變。收錄在黃應貴主編。(1993)。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梁其姿。(1997)。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市:聯經。
許瑞麟。(1999)。我國社會救助法制之研究.-以德國聯邦社會救助法為借鏡。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昭譯,Richard Hofstadter著。(1981)。美國思想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臺北市:聯經。
郭美蘭譯,Victor George & Paul Wilding著。(1988)。社會價值、社會階級與社會政策。收錄在古允文等譯。(1988)。社會福利發展:經驗與理論。臺北:桂冠。
陳正峰、王德睦、王仕圖、蔡勇美。(1999)。老人單身家戶、女性單親家戶與貧窮:嘉義縣低收入戶的貧窮歷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4),529-561。
陳建甫。(1996)。台灣相對貧窮家戶的現況與變遷。社區發展季刊,75:95-116。
彭懷恩、張力可譯,Alan Swingewood著。(2000)。社會學思想史。臺北市:風雲論壇。
程之行譯,Harvey Wish著。(1981)。美國近代社會思想發展史。臺北市:聯經。
黃春長。(1997)。我國現階段社會救助法制的探討。月旦法學雜誌,28:46-51。
楊國樞。(1993)。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收錄於楊國樞、余安邦等編。(1993)。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臺北市:桂冠。
楊劍利。(2000)。晚清社會災荒救助功能的演變─以“丁戊奇荒”的兩種賑濟方式為例。清史研究,4:59-64。
楊懋春。(1988)。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收錄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1988)。中國人的性格。臺北市:桂冠。
萬育維、孫健忠。(1997)。從歷史脈絡的觀點反省社會救助的本質與未來。跨世紀的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研討會。台北:國際社會福利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萬育維。(1993)。美國貧窮政策的演進與省思─兼論貧窮政策上的爭議。經社法制論叢,11:93-116。
萬育維。(1998)。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三民。
萬育維。(1998)。從自立自尊的觀點反省社會救助與貧窮問題。社會建設,97:16-31。
萬育維編著。(2000)。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臺北:雙葉書廊。
葉啟政。(1993)。當前臺灣社會重利愛財之價值取向的解析。收錄於楊國樞主編。(1993)。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的觀點。臺北市:桂冠。
詹火生。(1988)。社會福利理論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系。
詹火生。(1995)。政府在社會政策中的角色與功能─中美兩國的比較。收錄於鄭麗嬌主編。(1995)。中西社會福利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中研院歐美所。
賈裕昌。(1999)。社會救助與人權保障─一個社會學的批判反思。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建伶。(2001)。從貧窮救助到國民保險:以衛布夫婦(Sidney and Beatrice Webb)及英國濟貧法皇家委員會報告書(The Minority Report of the Poor Law Commission)為討論對象(1905~1912)。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皓。(1991)。中國社會福利思想與制度。臺北市:臺灣中華。
蔡漢賢、林萬億。(1984)。中外社會福利行政比較研究。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鄭麗珍。(2000)。親屬互助原則與社會救助審查─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
政大社會學報,30:113-143。
燕國材。(1993)。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收錄於楊國樞、余安邦等編。(1993)。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臺北市:桂冠。
薛承雄譯,Robert Pinker著。(1988)。社會福利理論的根源。收錄在古允文等譯。(1988)。社會福利發展:經驗與理論。臺北:桂冠。
謝美娥。(1995)。大台北地區一般民眾與低收入民眾社會福利意識型態與社會福利需求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4:173-210。
藍采風。(2000)。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英文部分:
Brewer, R., (1994) The Science of Ecology. Orlando, Florida: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Claeys, G., (2000).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the Origins of Social Darwinism.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61(2): 223-240.
Crook, P., (1996). Social Darwinism: The Concept. 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 22(4): 261-274.
Dickens, P., (2000). Social Darwinism. Philadelphia,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Dolgoff, R., Feldstein, D. & Skolnik, L., (1993). Understanding Social Welfare 3rd, NY: Longman.
Halliday, R. J. (1971). Social Darwinism: A Definition. Victorian Studies, 14(4). In J. Offer (ed.) (2000). Herbert Spencer: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II. London: Routledge.
Kornblum, W. & Julian, J., (1995). Social Problem 8th.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acarov, D.,(1995). Social Welfare: Structure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Miller, W. L., (1972). Herbert Spencer’s Theory of Welfare and Public Policy.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4. In J. Offer (ed.) (2000). Herbert Spencer: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IV. London: Routledge.
Offer, J. (1983). Spencer’s Sociology of Welfare.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31(4). In J. Offer (ed.) (2000). Herbert Spencer: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IV. London: Routledge.
Offer, J. (1999). Spencer’s Future of Welfare: A Vision Eclipsed.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7(1). In J. Offer (ed.) (2000). Herbert Spencer: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 IV. London: Routledge.
Pusey, J. R., 1983. China And Charles Darw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網頁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網頁http://volnet.moi.gov.tw/sowf/inde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