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1.王志弘(1993),「後現代的空間思考:愛德華索雅思想評介」,《空間雜誌》,第53期,頁112-118。
2.王志弘譯,M. Castells著(1997),「流動空間:資訊化社會的空間理論」,《城市與設計學報》,第1期,頁1-15。
3.王金永等譯,Deborah K. Padgett著(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4.王柏山(1996),「社會地理學的研究觀點和方法」,《社會科教育研究》,第1期,頁87-100。5.王俊秀(1998),「新竹市『檳榔景觀』的調查與分析:『環境正義』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關係研究學報》,第九期,頁23-31。
6.王蜀桂(1999),《台灣檳榔四季青》,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7.朱元鴻(1991),「消費-政治經濟學之外」,《當代》,第67期,頁12-23。8.江朝貴(2000),「從『檳榔西施』探討青少年的價值觀」,《學生輔導》,第70期,頁26-43。9.李健鴻(1996),《快感消費文化》,台北:前衛出版社。
10.林壯沛等(1995),「山坡地栽植檳榔文化對水土保持的探討」,《台灣水土保持》, 第11期,頁10-14。
11.吳乃德(1997),「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臺灣社會學研究》,第1期,頁137-167。12.邱花妹(1999),「檳榔西施與八家將的世界」,《天下雜誌》,第221期,頁234-242。13.高熏芳等譯,Joseph A. Maxwell著(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14.高燦榮(2001),「檳榔、檳榔攤、檳榔西施」,《藝術論衡》,第7期,頁121-176。
15.莊舜惠(1999),《台北地區檳榔攤空間特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6.鑄九、王志弘(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17. 陳其南(1999),《後工業與後現代的台灣經濟景觀-檳榔文化的深度探索》,聯合報文化觀測站。
18.陳其澎(1999),「身體與空間:一個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間研究」,《中原設計學報》,第一卷第1期,頁85-107。19.陳金英(2000),「對檳榔西施的再思考--檳榔西施質性研究」,《生活應用科技學刊》,第一卷第2期,頁181-203。20.陳坤宏(1991),《空間結構-理論、方法論與計劃》,台北:明文書局。
21.陳信雄(1994),「檳榔-台灣水資源的另一殺手」,《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第8期,頁99-102。
22.陳睿以(1995),《台灣地區檳榔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產運銷研究所碩士論文。23.傅祖壇(2000),「檳榔之產銷、消費及產業未來走向分析」,《農業金融論叢》,第43期,頁111-145。
24.張文詔(1996),《檳榔水土保持調查》,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5.黃萬傳(1995),「檳榔產銷的農經問題」,《農藥世界》,第142期,頁55-61。26.黃應貴主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27.劉維公(1991),《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8.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生活風格(lifestyles)與生活美學(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東吳社會學報》,第11期,頁113-136。29.劉還月(1997),《台灣產業誌》,台北:常民文化出版,頁152-162。
30.薛玲(1991),「台灣地區檳榔產銷問題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第25期,頁131-192。31.韓良俊(1995),《我為什麼催生「檳榔學」》,中國時報4月28日11版。
32.羅世宏(1992),「波笛爾的文化社會學初探」,《當代》,第77期,頁42-51。
33.楊國樞、葉啟政主編(1991),《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4.趙慕嵩(1999),《辣妹傳奇:台灣辣妹面面觀》,台北:萬象出版社。
35.星野克美編、彭德中譯(1992),《新消費文化剖析》,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36.星野克美等著、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37.鄧景衡(1996),「櫥窗-生活方式烏托邦的積木(上)」,《空間》,第88期,頁65-80。38.鄧景衡(2002),《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上)、(下)》,台北:田園城市出版公司。
外文書目
1.Featherstone, M(1991), The Baby in Consumer Culture: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Sage.
2.Flowerdew, R(1997), Methods in Human Geography, Harlow:Longman
3.Johnston, R. J.(1983), 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 (6th ed.), London:Edward Arnold
4.Lefebvre, H(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 Oxford:Blackwell
5.Sack, R. D.(1980), Conceptions of Space in Social Thought: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
6.Werlen, B(1993), Society , Action and Space:An Alternative Human Geography. London: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