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日抗戰之目的,在於爭取國家民旋之獨立與自由。然而,抗戰時間,身任中國 國民黨副總裁、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國民參政會議長諸要職的汪精衛,意然受到敵 國日本「以華制華」政治策略之運用,以及周佛海、高宗武第一幫低調主義份子所策 動之「和平運動」的蠱或,脫離抗戰陣營,潛赴淪陷區的南就建立偽政權。此一汪偽 政權,不僅在抗戰時期激起國人莫大之公憤,而且是影響國際視聽的重大事件。其持 續近五年半時間,終隨日本戰敗投降而潰散。關於它的來龍去脈,一般揣測紛紜,應 該是在現代史中值得加以平實探討的重大課題之一。 本論文含緒言、結論,凡七章十四節,每節各統二至三個小節,都二十六萬餘言;內 容之概要如下: 第一章,緒言。闡明維護抗戰信史之重要意義。為期抗戰史之研究趨向於全面性,自 不宜顧慮本質善惡問題而忽略汪偽政權之歷史。國內外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堪稱豐富 ,但在研究方面國內卻較諸國外及中共均要遜色,尚有待於有系統的客觀研究。 第二章,汪精衛主和派脫離抗戰陣營。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七月盧溝橋事變以 後,抗戰到底即成火政府既定之方策。汪精衛等主和派,獨持懷疑態度。他們脫離抗 戰陣榮之主要原因,乃由於失敗主義作崇,以及日本政治策略之運用。從他們與日本 代表秘密在上海簽定「重光堂協議」,即可瞭解他們的出走過程係經過相當周密的計 劃。 第三章,汪精衛偽政權之籌建。論述汪精衛一幫人潛抵河內,發表「艷電」,公然主 張議和;進而開始籌建偽政權。初擬在非日運佔領之四南地區建立一「和平」組織, 後因主、客觀情勢變化,轉赴淪陷區上海積極推動。經日本政府幕後操縱,逐漸整合 原已存在於華北、華中之偽組織。首先,潛取國民黨名義,推展勢力,為建立偽政權 之先聲。 第四章,汪偽政權僭立於南京。論述在日本政府刻意扶植之下,民國二十九年(一九 四0)三月三十日,汪偽政權正式僭立於南京;為淆惑國內外視聽起見,偽政府之名 號、組織形態、旗幟等一概竊用政府原有者。這一切,則係汪精衛等人與一本談判、 簽訂嚴苛的條件後始換得之結果。充分顯示所謂「和平運動」不過為賣國運動之代名 詞而已。 第五章,汪偽政權的重要措施。論述汪偽政權成立後,為強化本身力量,先後在淪陷 區鼓吹「東亞聯盟運動」、「新國民運動」及推行「清鄉」工作。此外,並設置「中 央儲備銀行」發行偽幣,建立號稱六十萬人的偽運,形成偽政權兩項基礎力量。它們 的真相如何,亦為本章探討的重點所在。 第六章,步向覆亡。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汪偽主 動要求「參戰」;惟日本基於自身利益考量,無意讓汪偽「參戰」。其後日本在太平 洋戰爭中的情勢趨於惡化,需要汪偽之協力,至三十二年(一九四三)一月始允許其 對英、美宣戰。汪偽注定要與一本同歸於盡。汪精衛死後,偽政權內部陷於乘離紊亂 的境地,終隨日本投降,而於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八月十六日宣告解散。戰後,偽 政權要員都受到國法應行給予的嚴厲制裁。 第七章,結論。綜括汪偽政權從醞釀、形成、建立、發展至覆亡之歷程,分為五個階 段;分析汪偽政權具有的特質。並就若干疑問,如蔣、汪是否唱雙簧等,提出說明。 並對汪精衛領銜「和平運動」僭立偽政權之舉,予以評論。蓋汪精衛這個人缶乏定見 ,受周佛海、陳璧君等人影響,自毀歷史;而日本利用汪偽政權假「和平」之名,行 侵略之實的詭謀,也從而揭露無遺,非任何偽飾詭辯所能變易的一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