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一)古籍文本
不著撰人: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2月第一版。
不著撰人:《儀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台三版。
不著撰人:《古今文鈔》(一)、文體芻言。
(周)呂不韋:《呂氏春秋》卷二十,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臺一版。
(周)李耳撰:《老子》第三十六章,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臺一版,頁21。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1月第二次印刷。
(漢)班固著、陳立疏證:《白虎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台一版。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年2 月第1 版。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出版,2002 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年。
(漢)賈誼:《新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台一版。
(漢)鄭玄:《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七版。
(漢)鄭玄:《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七版。
(漢)鄭玄注:《孝經‧開宗明義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收錄
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孝經類》151 冊。
(漢)戴德:《大戴禮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頁131。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一二四冊經部禮類。
(魏)王弼等:《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年。
(魏)王弼等:《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年。
(魏)王弼等:《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年。
(魏)王弼等:《十三經注疏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年2 月第1 版第1 刷。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年8 月第2次印刷。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百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南朝梁)任昉撰、陳懋人注:《文章緣起》,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11 月臺一版。
(南朝粱)劉勰:《文心雕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年,台三版,四部叢刊初邊縮本109 冊。
(南朝粱)蕭統:《文選》,台南:台南北一出版社,1974 年8 月初版。
(南朝粱)蕭統:《文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 年10 月初版八刷。
(唐)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唐)宋若華、宋若昭合撰:《女論語》,收錄於明‧陶宗儀《說郛》,(《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0 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宋若華、宋若昭合撰:《女論語》,收錄於陳宏謀《教女遺規》卷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5月臺二版。
(唐)宋若華、宋若昭合撰:《女論語》,收錄於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閨媛總部》卷3,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再版。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6月第1版。
(唐)劉知幾:《史通》,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4月初版。
(唐)鄭氏撰:《女孝經》,台北:藝文印書館,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津逮秘書》。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0年12月再版。
(唐)魏徵等撰:《隋書》,台北:宏業書局,1974 年7 月1 日出版。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商務印書館,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65 冊史部正史類。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674 冊史部目錄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宋)司馬光:《家範》,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697 冊子部儒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第一版,2006。
(宋)司馬光:《涑水家儀》,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881 冊子部雜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9 月初版5刷。
(宋)邢昺:《十三經注疏爾雅》,台北:廣文書局印行,1972年8月再版。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有限公司,1968年,臺一版。
(宋)歐陽修撰:《新唐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印行,台一版,1965 年。
(元)陶宗儀編:《說郛》,收錄在《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
881 冊,北京: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 年。
(明)仁孝文皇后:《內訓》,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711冊子部儒家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明)王相:《狀元閣女四書集註》,清光緒乙酉(1885年)刊本。(庋藏
於中研院文哲所)
(明)王相:《女子四書》,上海:宏善書局、廈門:宏善書局、上海道德書局發行所,1936年影印本(庋藏於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郭廷以圖書館)
(明)王相註:《繪圖女子四書讀本》,上海市:廣義書局,據中國國家圖書館書之書目紀錄,推定為民國初年間(1912 年以後),(庋藏於台北國家圖書館。)
(明)王相註:《女子四書讀本》,上海:鴻文書局,1916 年。(庋藏於台北國家圖書館。)
(明)呂坤:《閨範》,收錄於《教女遺規》,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5月臺二版。
(明)吳納:《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明)姚舜牧:《藥言》,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楊忠愍公遺筆及其他五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9 年12 月初版。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頁140。
(明)徐士俊:《婦德四箴》,收錄於《女誡-女性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明)張居正:《女誡直解》,收錄於《新刻張太岳文集》該文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1346 冊集部別集類十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一版。
(明)梅鼎祚編《東漢文記》,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61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龐尚鵬:《龐氏家訓》,台北:藝文印書館,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之九十三嶺南遺書》。
(清)王鳴盛撰,陳文和、王永平、張連生、孫顯軍校點:《十七史商榷》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年1 月第1 版。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清)王闓運:《周易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 年,8 月初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 年,8 月初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 年,8 月初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 年,8 月初版。
(清)沈德潛選輯:《古詩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台一版。
(清)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9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12月3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清)陳孟雷:《古今圖書集成》,台北:文星出版社,1964年。
(清)陳宏謀:《五種遺規》,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清)張廷玉等奉敕修:《明史》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第293 冊史部正史類,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 年第1 版。
(清)裘毓芳:《女誡註釋》,收錄於《進德叢書》第五編,上海醫學書局排印進德叢書本,民國五年(1916)(庋藏於台北國家圖書館善本室)。
(清)藍鼎元:《女學》,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410冊影印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年。
(日)藤原佐世撰:《日本國見在書目錄》,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 月初版五刷。
(二)今人論著
1、不著撰人:《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天一出版社。
2、不著撰人:《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華正書局編輯部1984年8月。
3、 不著撰人:《華夏婦女名人詞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
4、 于光華編:《評注昭明文選》,台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9月再版。
5、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修訂版。
6、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年9 月初版。
7、王璧寰、陳禮彰:《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版社,2011 年3 月。
8、 王夫之:《莊子解》,北京:中華書局,1964 年10 月第1 版。
9、 王守謙、金秀珍、王鳳春:《左傳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年3 月第5次印刷版。
10、 王力、岑麒祥、林燾等編,增訂者蔣紹愚、唐作藩、張萬起:《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 年第4 版。
11、王利器:《文心雕龍校證》,台北,明文書局,1985 年10 月2 版。
12、王定華:《中國婦女史話》,中央婦女工作會印行,1975 年初版。
13、戈公振:《中國報學史》民國叢書第二輯49 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年。
14、石觀海:《中國文學編年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朱倓:《班昭》,重慶:勝利出版社,第三輯學術先進,1945 年3 月渝再版,1946 年2 月,滬一版。
16、朱永嘉、王如常:《新譯春秋繁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 月。
17、杜學元:《中國女子教育通史》,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 年8 月第1版。
18、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一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7月初版。
19、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5月初版。
20、李曉東:《中國封建家禮》,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年8月初版。
21、李卓主編:《家族文化與傳統文化》中日研究比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7 月第一次印刷。
22、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年9 月第1 版。
23、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8 月再版。24、沈謙:《修辭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5 年元月修訂。
25、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 月2 版。
26、林 尹:《周禮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27、周才珠、齊瑞端:《墨子》,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初版。
28、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修訂第三版。
29、姜義華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2版1刷。
30、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新1版。
31、施廷鏞編撰:《中國叢書綜錄續編》,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2、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等著:《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第5次印刷。
33、 姚松、朱恆夫譯注:《史通》外篇,台北:台灣古籍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 月初版。
34、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初版。
35、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6月修訂版。
36、 高振益:《古籍知識手冊》I,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7 年8 月。
37、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4 月第1版。
38、孫立、師颷:《先秦兩漢文學史》,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年1 月第1版。
39、孫雍長、熊毓蘭校點:《太平御覽》第八冊,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40、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1 月初版。
41、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台北:雲龍出版社,1990 年10 月臺一版。
42、翁麗雪:《詩經問答》,台北:里仁書局,2010 年9 月10 日初版。
43、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1,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4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月,台第1版。
45、唐宇元:《中國倫理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46、陳三井:《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初版。
47、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 年9 月台一版第十一次印刷。
48、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8 月第1 版。
49、陳立撰、吳則虞典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4 年8 月第1 版。
50、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2003 年3 月。
51、梁乙真:《中國婦女文學史綱》,上海:上海書店,收錄於《民國叢書》第二編60 文學類。
52、郭建勳註譯:《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1月初版。
53、陶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年6 月第1 版。
54、 畢 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初版。
55、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台灣商印印書館,1968年。
56、 張明葉:《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簡史》,審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57、 張福清:《女誡-女性的枷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58、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5 月一版。
59、張壽康主編:《文章學概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年版。
60、張德明著:《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年10月初版。
61、張愛芳輯:《中國古代史學家年譜》,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5 年6 月第1 版。
62、張峰屹、趙季:《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8 月第1 版。
63、張濤:《經學與漢代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12 月第1 版。
64、莊濤等主編:《寫作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 年4 月
一版一刷。
65、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89年8月五版。
66、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12 月北京第1 版。
67、 黃嫣梨:《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史研究論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年初版。
68、 黃清泉注譯:《新譯列女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初版。
69、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局,1986年三版,頁3。
70、黃侃:《文心雕龍札記》零玉碎金第二輯,台北:新文豐,1978年。
71、程千帆:《史通箋記》,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年8 月第1 版。
72、裴普賢編著:《詩經評注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 年1月初版。
73、 喬以鋼:《中國女性的文學世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74、彭衛:《漢代婚姻型態》,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75、于智榮:《賈誼新書譯注》,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二次印刷。
76、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78年12月初版。
77、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月初版
78、費政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全漢賦校注》,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2005 年9 月第1 版。
79、葛晨虹:《中國古代的風俗禮儀》,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初版。
80、雷良波、陳陽鳳、熊賢軍:《中國女子教育史》,湖北:武漢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
81、熊賢君:《中國女子教育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年4 月第1 版山西第二次印刷。
82、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 月二版。
83、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 年10 月初版。
84、 劉詠聰:《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初版。
85、 劉寧元:《中國女性史類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86、 劉增貴:《漢代婚姻制度》,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1月初版。
87、 劉德漢:《東周婦女問題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3月初版。
88、 劉勵操:《寫作方法一百例》,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10月初版。89、 劉孟宇、褚孝正:《寫作大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第4版。
90、劉慧珍:〈漢代易學的特殊問題-易象陰陽五行化試論〉收錄於《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7月。
91、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92、歐陽哲生:《胡適文集》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11 月。
93、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縣板橋市:稻香出版社,1999年再版,頁268。
94、蔣重躍:《儒林女聖》班昭,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年6 月第1 版。
95、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初版。
96、盧秀貞:《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2月初版。
97、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
98、謝無量、梓潼編:《中國婦女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31 年6 月8版。
99、蕭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7月第一版。
100、魏英敏:《孝與家庭倫理》,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 年12月第一版。
101、韓復智、葉達雄、邵台新、陳文豪編著:《秦漢史》,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1月30日增訂一版。
102、藤志賢:《新譯詩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5月2版。
103、羅世烈:《秦漢史話》,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年初版。
104、譚正壁:《中國女性文學史》,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年。
105、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台北:莊嚴出版社,1982 年2 月初版。
106、嚴一萍:《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107、蘇冰、魏林著:《中國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4 月初版,頁43。
108、瞿同祖:《漢代社會結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4 月第1 版。
109、(日)山崎純一:《教育からみた中國女性史資料の研究-『女四書』と『新婦譜』三部-》,東京:明治書院,昭和61(1986)年10月。
110、(日)三浦藤作:《中國倫理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8月台二版。
111、(日)太田秀雄:《新譯女四書》,東京:榮文館,大正3 年(1914 年)。
112、(日)井口愛泉:《女大學與女四書的批判》,東京市:家庭協和會,大正10(1921)年。(庋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台灣學研究中心)
113、(日)太田秀雄:《新譯女四書》,東京市:榮文館書店,大正3(1914)年。(庋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台灣學研究中心)
114、(日)嘉悅孝子譯述:《女四書》,東京市:聚芳閣出版,大正15(1926)年。(庋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台灣學研究中心)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1、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 月。2、王宇鑫:〈對班昭與《女誡》的重新剖析》,陝西師範大學,2010 年5 月。
3、史娜:〈中國古代《女四書》中女子教育思想研究〉,陝西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8 年五月。
4、李憶湘:〈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7 月。5、宋昌基:〈中國古代女性倫理觀--以先秦兩漢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
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
6、李輝:〈中國古代女訓中的女性道德教育研究〉,中南大學,碩士論文,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院,2007 年4 月。
7、余恒森:班昭研究─以《女誡》為中心〉,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8、金璐璐:〈班昭及其著述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5月。
9、林麗娥:〈漢代女性觀-以《列女傳》與《女誡》為例〉,玄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10、姜賢敬:〈中韓女誡文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年4 月。11、陳香吟:〈中國古代女子教育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所國語文教育教學碩士班,2001 年。12、陳文和:〈女論語〉,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年6 月。
13、陳雅琳:〈藍鼎元《女學》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 月。14、陳怡芬:中國傳統儒學女性觀之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15、胡正娟:〈漢代儒家女教研究〉,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5 月。
16、黃麗玲:〈《女四書》研究〉,私立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12 月。17、楊名聲:〈儒家女性教育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年6 月。18、趙惠英:〈班昭與《女誡》〉,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年5 月。
19、趙海霞:〈對班昭研究中若干問題的再認識〉,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5 月。
(二)期刊論文
1、 王暉:班昭《女誡》論,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9 卷,第2 期,1996 年6 月,頁57-61 頁
2、 支德河:淺談班昭的《女誡》,山東電大學報,第1 期,1998 年,頁25-28。
3、 王海雯:〈淺析《女誡》中體現的婦女操性規範〉,科教文化,2010 年4 月,頁61-62。
4、 田素蘭:〈大家出名門─班婕妤與班昭〉,國文天地,1988 年3 月,頁30-33。5、 朱維錚:〈班昭考〉中華文史論輯,第八十二輯,頁7-42 頁。
6、 向葉平:〈論《詩經》中“男尊女卑”的女性觀〉,池州師專學報,第17 卷第6 期,2003 年12 月,頁58。
7、 李彤:論班氏兩位女作家的漢賦創作,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 期,2004年,頁29-31。
8、 李彤:〈東漢文化史上的班昭〉,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7 1-75。
9、 李慶華:論《女誡》的成書原因,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 年5 月,頁5-6。
10、李甲孚:〈後漢的史學家兼文學家-班昭女史〉,婦女雜誌,1987 年7 月,頁56-57。11、余恒森:〈《漢書》《女誡》續寫並重─簡論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班昭〉,遼宁行政學院學報,第9 卷,第3 期,2007 年,頁210-211。
12、吳韻慧:從《禮記》看儒家家庭禮儀規範,文化學刊,第2 期,2010 年3月,頁179。
13、宋琰:〈從《詩經》婚戀詩看古代女性地位的變遷,昆明師範高等學院專科學校學報,第2 期,2007 年6 月,頁50。
14、沈時蓉、劉瑩:〈中國傳統女訓的當代審視─以班昭《女誡》為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 期,2001 年9 月,頁36-40。
15、周峨:班昭《女誡》再解讀,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 期,2006年3 月,頁736-738。
16、孟憲剛:《女誡》研究,遼宁稅專學報,第2 期,1997 年8 月,頁49-49。
17、金璐璐:〈從班昭的文學創作看齊道家思想〉,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3 期,2010 年6 月。
18、 金璐璐:〈班昭的文學創作與儒家思想〉,古代文學名作欣賞,頁12-14。
19、 俞世玲:〈論班昭《女誡》及其創作背景〉,南京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研究2008 年,頁66-96。
20、 胡捷:〈試論東漢班昭的婦女價值觀〉,株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9 卷,第1 期,2004 年2 月,頁88-104。
21、 韋石:〈世界第一部系統的女子教育專著〉,中小學管理,1994 年12 月,頁36-37。
22、 高宋媚:〈淺談中國古代的女子教育〉,選自《華夏文化》,2009 年,第3 期。
23、 徐杰:〈論劉大饋《論文偶記》字句者,音節之美〉,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5 卷第2 期,2009 年2 月,頁38。
24、 唐潤鈿:〈漢書班昭與女誡〉,中央月刊,1974 年3 月,頁122-128。25、 秦草:〈班門三杰著《漢書》─東漢史學家班彪、班固、班昭〉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4 期,2000 年12 月,頁57-59。
26、 張鈺佩:〈漢代女教典籍中女性的家庭角色與地位〉,教育研究,7 期,1999年7 月,頁169-179。27、 張秀春:〈班昭稱謂考〉,烟台師範學院學報,第23 卷,第1 期,2006 年3月,頁17-20。
28、 張天星:《我國最早女報人裘毓芳卒年考證》,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 卷第8 期,2008 年4 月,頁109。
29、 賀科燕:〈試論班昭《女誡》的女性道德觀〉,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27 卷,第1 期,2010 年1 月,頁65-67。
30、 楊桂杰:〈中國女子教育觀的變遷〉,立法院院聞,1999 年8 月,頁45-52。31、 楊向時:〈禮記內則中的女子教育〉,教育與文化,1966 年8 月,頁19-25。32、 趙海霞:〈東漢才女—班昭的多角度解析〉,文教資料,2008 年2 月號中旬刊,頁8-9。
33、 趙惠英:〈重評班昭《女誡》的女性倫理觀〉,南都學壇,第6 期,2007 年。
34、 趙連穩:〈班昭和漢書〉,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7 卷,第6 期,2005 年1 月,頁86-88。
35、 葛亮:〈中國史學史和東漢政治史上的班昭〉,天津教育學院,歷史人物,頁65-68。
36、劉筱紅:規矩與方圓-中國古代《女誡》思想述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5 期,1995 年3 月,頁36-42。
37、劉利利:〈對班昭貞潔觀的在認識及對《女誡‧專心》誤讀的疏正〉,蘭州學刊,第8 期,2006 年,頁58-59。
38、劉利利:〈論班昭的婦女儀容觀及其復活儒家古禮的努力〉東獄論叢,第
28 卷第5 期,2007 年9 月,頁138-140。
39、 劉穎、邵龍寶:〈當議中國傳統家庭女子道德教育特點〉,學術論壇,2010年第9 期,頁164-167。
40、 劉美玲:〈《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有關女性著作的探討〉,書目季刊,第37 卷第2 期,2003 年9 月,頁18。41、 蔡鋒:〈對中國古代女性文化教育知識內容的考察〉,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4年8 月,第16 卷第4 期,頁55-60。
42、 蔡荷芳:〈論班昭《女誡》的創作背景〉,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30 卷,第4 期,2009 年8 月,頁73-80。
43、應俊:〈從《列女傳》看劉向的開拓之功〉,綏化學院學報,第28 卷第3 期,2008 年6 月,頁57。
44、關綠茵:〈古代的名才女〉,中國國學,1980 年7 月,頁237-243。
45、 羅芝芸:〈淺談傳統女子教育〉,教育資料文摘,1998 年10 月,頁174-184。46、 蘇萍:〈班昭《女誡》的教育思想探析〉,婦女研究論叢,第1 期,2005 年1月,頁42-46。
47、 蘇萍:〈試論一代女史學家班昭的心裡悲劇及其價值〉,理論界,第5 期,2004 年5 月,頁279-280。
48、 鐘翠紅:〈《女誡》之女性觀透視及其歷史意義〉,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8卷,第5 期,2006 年10 月,頁73-77。
49、 權雅寧:〈《女誡》對中國女性道德的第一次系統影響〉,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2 卷,第5 期,2006 年10 月,頁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