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9 05:1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石紫瀅
研究生(外文):
SHIH,TZU-YING
論文名稱:
元曲四大家科諢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The Study on the Buffoonery in Four Great Yuan Dramatists' Zaju
指導教授:
嚴立模
指導教授(外文):
YEN, LI-MO
口試委員:
黃惠菁
、
游宗蓉
口試委員(外文):
HUANG, HUI-JING
、
YU, TSUNG-JUNG
口試日期:
2015-06-14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科諢
、
關漢卿
、
白樸
、
馬致遠
、
鄭光祖
外文關鍵詞:
buffoonery
、
GUAN, HAN-QING
、
BAI, PU
、
MA, ZHIY-UAN
、
ZHENG, GUAN-GZU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719
評分:
下載:46
書目收藏:1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代代表的劇作家,所以後代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很多,但比較四人雜劇中科諢片段的文章則有限。所以本篇論文將以元曲四大家雜劇中的科諢為研究主題,章節安排如下:
第二章從科諢談起,討論科諢在雜劇演出過程中有什麼功能和特色。第三章研究關漢卿所寫的雜劇作品中的科諢,分析不同的寫作方法與特色。第四章先列出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雜劇中的科諢,再分別分析這三人各自的寫作特色與方法。最後比較四人在安排科諢的寫作方法和寫作風格的相同與相異,研究科諢安排的特色與功用以此作為結論。
Guan Hanqing, Bai Pu, Ma Zhiyuan,and Zheng Guangzu were representative of dramatists in Yuan Dynasty. Though many scholars engage in relevant researches, the aritcles in comparison of buffoonery among the four are limited.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will focus on the buffoonery of Four great Yuan dramatists. The chapters are arranged as follows:
Chapter Two discusses about the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drama performance of buffoonery. Chapter Three studies the buffoonery in drama which was written by Guan Hanqing, as well as analyzes the different ways of writing and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four first displays the buffoonery in Bai Pu, Ma Zhiyuan, and Zheng Guangzu’s dramas, and then, analyzes their own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es and differences of writing methods and styles among the four while arranging buffoonery. The conclusion will be drawn from the research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arranging buffooner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1
第二節 研究概況…………………………………………………………………………………………………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目的……………………………………………………………………………………9
第四節 章節分配…………………………………………………………………………………………………11
第二章 科諢………………………………………………………………………………………………………13
第一節 科諢的重要性……………………………..……………………………………………………………15
第二節 滑稽與諷刺……………………………………………………………………………………………..20
第三章 關漢卿雜劇中的科諢類型………………………………………………………………………………31
第一節 人物………………………………………………………………………………………………………31
第二節 表演手法…………………………………………………………………………………………………39
第三節 語言………………………………………………………………………………………………………50
第四章 白樸、馬致遠、鄭光祖雜劇中的科諢描寫類型………………….……………………………………61
第一節 白樸雜劇中的科諢描寫類型………………………………………….…………………………………61
第二節 馬致遠雜劇中的科諢描寫類型……………………………………………………………………….…63
第三節 鄭光祖雜劇中的科諢描寫類型………………………………………………….………………………68
第五章 結語………………………………………………………….……………………………………………79
徵引及參考文獻……………………………………………………………………………………………………84
書籍
明 王驥德《曲律》,收錄於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集(43-195頁)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8月初版。
清 李漁《閒情偶繼》,收錄於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集(1-114頁)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8月初版。
林語堂:《幽默縱橫集》,台南:正業書局,1975年7月初版。
盧元駿:《關漢卿考述》,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4月初版。
僶勉出版社:《元曲六大家資料研究彙編》,台北:僶勉出版社,1978年6月初版。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81年2月再版。
青木正兒:《元人雜劇序說》,台北:長安出版社,1981年11月二版。
元•鍾嗣成: :《錄鬼簿》,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1月再版。
葉慶炳:《關漢卿》,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5月初版。
吳國欽:《中國戲曲史漫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劉勰:《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孫楷第:《元曲家考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一卷)、(第二卷)、(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月初版。
馬威:《戲劇語言》,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昂利•柏格森:《笑──論滑稽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9月初版。
湯哲聲:《中國現代滑稽文學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溫凌:《關漢卿》,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5月初版。
應裕康、王忠林:《元曲六大家》,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月三版。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2月二版。
傅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謝美生:《悠悠寫戲情——關漢卿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發展之研究——從先秦觝到元代雜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吳國欽校注:《關漢卿戲曲集(上)(下)》,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11月初版。
柯潤璞:《元雜劇的戲場藝術》,高雄: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9月初版。
劉禎:《民間戲劇與戲曲史學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四刷。
游宗蓉:《元雜劇排場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3月初版。
漢․司馬遷:《史記》,新北市: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初版。
期刊論文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4年1月。
王漢民〈戲曲科諢的淵源及形式特徵〉,《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4年。
李錦超、高靜〈悲喜交融的藝術風格──談白樸雜劇藝術特色〉,《語文學刊》,第5期,1996年。
許灝〈關漢卿喜劇初探〉,《求是學刊》,第6期,1996年。
敖鳳翔〈插科打諢〉,《臺灣戲專學刊》第2期,2000年,頁35-51。
謝遂聯〈戲曲科諢的文化闡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0年。
郭偉廷〈元雜劇利用作科諢的語言及俗事研究〉,《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0年。
羅麗容〈戲曲科諢之名稱、淵源、承傳及演變再探〉,《東吳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頁197-221。
張光賓〈元四大家年表(上)〉,《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9期,2000年,頁101-177。
周凡生〈淺談戲曲的科諢藝術〉,《安徽新戲》,第2期,2001年。
張光賓〈元四大家年表(中)〉,《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0期,2001年,頁161-243。
張光賓〈元四大家年表(下)〉,《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1期,2001年,頁133-205。
黃淑貞〈淺析「救風塵」中所呈現的主題〉,《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1年,頁45-62。
謝裕琳〈馬致遠「任風子」雜劇中的人物與思想研究〉,《臺灣戲專學刊》第3期,2001年,頁35-60。
熊道麟〈「倩女離魂」與元雜劇中的夢〉,《嶺東學報》第12期,2001年,頁343-359。
徐子方〈試析《謝天香》、《金線池》的幽默喜劇本質——關漢卿編劇藝術論系列之一〉,《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
王衛紅、王曉靖〈論科諢對戲劇的影響〉,《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02年。
高婉瑜〈白樸及馬致遠的散曲比較--以語言風格為考察中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4期,2002年,頁79-102。
何悅玲〈關漢卿與馬致遠雜劇之比較〉,《固原師專學報》第2期2003年。
張錦瑤〈由戲曲「抒情化」趨向論關、王、馬雜劇風格〉,《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年,頁335-366。
柯香君〈試從接受美學論「元曲四大家」〉,《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8期,2006年,頁253-278。
李惠綿〈論「天人」關係在《竇娥冤》雜劇之演變及其涵義〉,《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4期,2006年,頁73-102。
邊秀芳、王德慧〈論《竇娥冤》中的插科打諢〉,《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6卷第2期,2007年4月。
游宗蓉:〈戲曲「科諢」義界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年7月,頁173-205。
丁一清〈論關漢卿雜劇中的詼諧手法〉,《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3期2007年。
諶湛〈影視劇集《竇娥冤》之改編與新創〉,《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第5期,2009年,頁79-108。
李彩云、任剛〈元代包公戲的喜劇化效果〉,《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2009年。
游宗蓉〈關漢卿雜劇科諢探究〉,《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12月,頁65-93。
劉信成〈從關漢卿《竇娥冤》論當代兩岸歌仔戲詮釋的樣貌〉,《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2010年,頁39-67。
汪詩珮〈宿命.平反.教化觀 : 論兩本《竇娥冤》〉,《戲劇學刊》第11期,2010年,頁129-161。
張錦瑤〈論馬致遠戲劇中「神仙道化」的抒情本質〉,《高師大國文學報》第11期,2010年,頁63-93。
何麗麗〈無端笑哈哈,不覺淚紛紛——元雜劇苦樂相錯、悲喜交融的特點簡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期,2010年,頁49-50。
楊旺生、周輝國〈論鄭光祖的喜劇藝術〉,《大眾文藝》第1期2011年,頁1-2。
翁敏華〈論關漢卿劇作笑謔性語言品格——以《救風塵》為主要考察對象〉,《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1年,頁79-86。
鄭曉云、聞怡玲〈論關漢卿雜劇的喜劇性特徵〉,《長城》第8期,2011年,頁94-95。
戚光宇、楊海鳳〈關漢卿、馬致遠雜劇題材來源比較研究〉,《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第4期,2012年,頁86-88。
博碩士論文
張李碧華:《白樸考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
唐桂芳:《馬致遠雜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李競華:《關漢卿「救風塵」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朴三洙:《馬致遠雜劇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盧乃愛:《關漢卿雜劇中之婦女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李哲洙:《關漢卿現存雜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李金恂:《白樸「天籟集」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朱文慧:《關漢卿旦本戲主角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蔡靜娟:《元雜劇科諢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高仁淑:《元雜劇關馬白王四家作品中女性角色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江碧珠:《關漢卿戲曲語言之派生詞與重疊詞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劉幼嫻:《關漢卿雜劇的生命情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權敬姬:《馬白鄭三家雜劇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高怡梅:《白樸《梧桐雨》與《牆頭馬上》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張滿萍:《古典悲劇中的「悲劇科諢」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吳賢陵:《《風月救風塵》研究》,台北: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許淑子:《性別、主體、對話:重讀關漢卿旦本戲》,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年。
徐鴻文:《白樸《牆頭馬上》雜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依蓉:《論馬致遠「以劇寫詩」的創作傾向》,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蘇倍儀:《《東籬樂府》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卓惠婷:《白樸及其《天籟集》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論文,2003年。
黃月銀:《馬致遠神仙道化劇及其接受史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王湘瓊:《拜月亭戲文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許巧云:《關漢卿雜劇介詞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聶心蓉:《馬致遠雜劇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翔羚:《元曲四大家曲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張錦瑤:《關王馬三家雜劇特色及其在戲曲史上的意義》,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劉飛飛:《關漢卿雜劇動詞配價語法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馬琳娜:《論白樸和他的《天籟集》》,江蘇: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林喦:《論白樸和他的《天籟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吳鈴淑:《關漢卿雜劇中的天人關係》,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王淑華:《關漢卿雜劇復音詞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覃柳平:《論關漢卿的社會劇》,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高原:《關漢卿雜劇時空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孫愛月:《試論虛無主義思想對馬致遠文學創作的影響》,江蘇: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何光濤:《論元雜劇中插科打諢的“雅”和“俗”》,銀川:寧夏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劉麗萍:《元雜劇科諢研究》,江蘇: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張石川:《白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徐鴻文:《元雜劇四大家作品之美感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何鑫:《“元曲四大家”雜劇連詞研究》,江蘇: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李云麗:《從“科諢”看中國傳統戲劇美學精神》,江蘇: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緯甄:《元曲四大家的婚戀敘說研究─女性的「礙」與「愛」》,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孫穎瑞:《關漢卿雜劇創作中的婚姻習俗述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周娟:《關漢卿戲劇語言的通俗特質研究》,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常芳:《關漢卿、馬致遠音樂思想對比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馬振亞:《馬致遠作品助詞簡論》,信陽:信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崔鳳飛:《關漢卿雜劇連詞研究》,太原: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林少緯:《關漢卿戲劇文本中的後設元素-以《西蜀夢》、《蝴蝶夢》、《竇娥冤》與《魯齋郎》為例》,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席宏達:《關漢卿旦本雜劇的詞彙風格-以代詞、成語典故為例》,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曹連志:《白樸及其《牆頭馬上》研究》,台中: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鄭翔文:《馬致遠雜劇中歷史人物之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史冰如:《“元曲四大家”作品在明代曲選(譜)的收錄情況及其曲學意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
2.
元雜劇關馬白王四家作品中女性角色研究
3.
馬白鄭三家雜劇研究
4.
馬致遠雜劇之研究
5.
馬致遠雜劇研究
6.
白樸及其《天籟集》研究
7.
《風月救風塵》研究
8.
白樸《梧桐雨》與《牆頭馬上》之研究
9.
關漢卿戲曲語言之派生詞與重疊詞研究
10.
馬致遠神仙道化劇及其接受史研究
11.
性別、主體、對話:重讀關漢卿旦本戲
12.
論馬致遠「以劇寫詩」的創作傾向
13.
關漢卿雜劇的生命情感
14.
白樸考述
15.
關王馬三家雜劇特色及其在戲曲史上的意義
1.
敖鳳翔〈插科打諢〉,《臺灣戲專學刊》第2期,2000年,頁35-51。
2.
羅麗容〈戲曲科諢之名稱、淵源、承傳及演變再探〉,《東吳中文學報》第6期,2000年,頁197-221。
3.
黃淑貞〈淺析「救風塵」中所呈現的主題〉,《修平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1年,頁45-62。
4.
謝裕琳〈馬致遠「任風子」雜劇中的人物與思想研究〉,《臺灣戲專學刊》第3期,2001年,頁35-60。
5.
熊道麟〈「倩女離魂」與元雜劇中的夢〉,《嶺東學報》第12期,2001年,頁343-359。
6.
高婉瑜〈白樸及馬致遠的散曲比較--以語言風格為考察中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第4期,2002年,頁79-102。
7.
張錦瑤〈由戲曲「抒情化」趨向論關、王、馬雜劇風格〉,《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年,頁335-366。
8.
柯香君〈試從接受美學論「元曲四大家」〉,《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8期,2006年,頁253-278。
9.
游宗蓉:〈戲曲「科諢」義界之探討〉,《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年7月,頁173-205。
10.
游宗蓉〈關漢卿雜劇科諢探究〉,《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12月,頁65-93。
11.
劉信成〈從關漢卿《竇娥冤》論當代兩岸歌仔戲詮釋的樣貌〉,《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2010年,頁39-67。
12.
汪詩珮〈宿命.平反.教化觀 : 論兩本《竇娥冤》〉,《戲劇學刊》第11期,2010年,頁129-161。
1.
元曲四大家曲律研究
2.
元曲四大家的婚戀敘說研究─女性的「礙」與「愛」
3.
元曲中的博戲研究
4.
《全元曲》雜劇賓白研究
5.
白樸及其《牆頭馬上》研究
6.
探討個人特質、雙因子理論對留營意願之影響—以國軍職業軍人為調查對象
7.
徐文長之傳說與故事研究
8.
張九齡交往詩研究
9.
元雜劇中「鬼魂元素」之研究 ──以編創技法為考量
10.
白樸及其《天籟集》研究
11.
嘉義新港舞鳳軒北管總綱抄本用字研究
12.
外臺歌仔戲唱唸即興創作機制──以「四句聯」為主要探討對象
13.
公立幼兒園園主任工作壓力與困境探討─以屏東縣為例
14.
社區藝術與人文美學旅遊之研究—以雲林縣草根藝術祭為例
15.
客家布袋戲與客家文化傳承:以「戲偶子劇團」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