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適宜性分析方法出現於三十年代,是因應土地開發利用及管理之需求 發展而成,經歷40多年及無數規劃人員之研究,各規劃人員所使用之方法 有所不同,遂有型態法、數學組合法、同質區界定法,邏輯關係組合法等 出現。各種方法優點不一,型態法簡單方便,數學組合法則可作數學運算 ,同質區界定法則可以解決因子相依之問題,邏輯組合法則沒有量化之問 題。另外缺點則以邏輯組合法較少。山坡地災害之發生,部份與不當開發 有密切之關係,引用邏輯關係組合法中之階層規則組合法,對高雄甲仙地 區進行山崩潛感及開發適宜性分析,以環境地質調查作基礎,收集分析所 需資料,以電腦疊圖作業,組合因子包括節理密度、節理位態、地層位態 、岩石強度、風化程度、土壤厚度、土壤種類、植生密度及坡度,獲得山 崩潛感圖,以植生密度、土壤透水性、地層性質、土壤性質、土地現況及 山崩潛感組合而得開發適宜性。同時利用工研院能資所採用之方法對同一 地區進行分析,比較兩者之結果。結果顯示高雄縣甲仙地區由南莊層、關 刀山砂岩、十六份頁岩、錦水頁岩、台地堆積及沖積層所構成,地質構造 則有內門斷層阿里關向斜及甲仙背斜。本區地質災害包括崩塌、向源侵蝕 、指溝侵蝕、河岸侵蝕及崩塌土等。本區之山崩地點大部份皆落於階層組 合法所得之山崩高潛感地區,証明此法具正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