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5: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思慧
論文名稱:正典與權力:以六藝為中心論漢代學術與政治的互動
指導教授:黃俊傑黃俊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六藝漢代學術政治思想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一、前言
本篇論文以漢代為主要討論範圍,希望透過觀察獲得官方支持後的儒家學者,如何藉助詮釋經典的途徑,在政治場域中發揮影響,來探討學術與政治間的互動。文中所指涉的經典,僅限於收列在官學中為官方權威認可的典籍,亦即所謂的正典,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課題,乃是因為做為中國思想重要成分的「通經致用」觀念,雖多為歷代士人所習,實則以經典為國之大法,與政治的實踐做真正密切結合的,唯漢一朝而已。換言之,漢代提供了一個最明顯的例證,讓我們能探討學者如何在兼顧經書內容的完整性及時代的特殊境況下,對經典做出解釋。對此一問題的探究,不僅有助於瞭解知識與權力相互滲透的形式,亦可增進對中國經典詮釋策略的認識。
二、問題的提出與史料的選擇
題目以正典與權力為名,著重的自是為官方權威認可的六藝之學,呈顯、作用於政治場域中所象徵的意義。也因此,本文將以發生標誌著六藝官學化的兩次重大歷史事件-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與元朔五年以博士弟子補吏-的武帝時代,作為討論的起點,而以東漢亡國為討論的時間下限。這是因為雖然六藝的官學地位,在東漢末年能發揮的實際政治作用已趨極微,畢竟其存在的正當性並未受到巨大的挑戰。然而即便將討論的時間局限於兩漢,六藝做為官學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不僅歷東西京有很大的變化,即便同為西漢一朝,不同帝王間對經典的認識與運用策略,也有差異。筆者不敢忽視這些轉變,但本篇論文更著意於探討這些差別相背後所反映、象徵的共同之理。並且由於過去關於個別經典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如《春秋》決獄、《春秋》、《尚書》或禮書學對漢代政策與官制的影響等論題的討論,已有相當的成就,是以本篇論文不擬在這些問題上再多做著墨。而擬就前三史為主要史料,觀察兩漢君臣往來的奏詔中,對於六藝經典的引用,並輔以部分思想性的著作,討論以六藝、儒家思想為代表的漢代官學,究竟在實際的政治場域的作用裡,呈現了何種風貌。
三、論文的內容與架構
本篇論文除去第一章的導論、及最末的結論外,共分三章。第二章主要討論六藝概念自先秦至漢代以來的轉變及其象徵意義。原本先秦時,六藝中的部分個別經典,多以可資施政借鏡的先王政典的面貌為人所認識,自戰國末期以來,六藝逐漸形成一系統性的學問。秦代以厲行法家思想之故,嚴禁以古非今,藉《詩》、《書》以論政,是則除卻講卜筮的《易》以外,其餘經書皆在禁絕之列。及至漢代,武帝重復王官之學,六藝成為唯一官學,並被奉為治國大法,政治對特定學術的支持,既改變了此一學術的地位,也使得學術自身的意涵發生變化。而晚周以來諸子融合的傾向,同樣改變了後人對六藝的解釋。本章共分二節,第一節藉比較先秦與漢代對六藝看法的差異處,說明政治力對學術的影響,及學術為回應時代需求,所產生的種種在解釋上的轉變。第二節則討論六藝作為官學一事,對先秦儒學的繼承及改造。相較於第一節著重於探討古典學術為因應新的帝國形勢所展現的活潑的創造力,本節則偏重於當代學術對傳統思想的繼承及轉化。
而藉著詮釋學認為任何的理解皆非純然的知識活動,亦為實踐的行為之概念,第三章環繞著漢代通經致用中最具特色的「傅經義以論事」的現象,討論在實際的政治運作中,漢人傅經義以論事的思想基礎、策略方法,及其所面臨的解釋困境。全章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中國傳統中,「寓理於事」的論證方式及「志古之道」的情懷對經典詮釋的影響。第二節以分析漢代於政治上運用最為深廣的《春秋》經的解釋法為主軸,說明在一般狀況下,漢人依經論事的基本策略。末節觀察當政治意見出現歧異時,士大夫們依據相異經典或對經典作出不同方向的解釋以支持自己的論點的各項手段,以探求經典詮釋在面對政治現實時所展現的應變之道及其困境,希望由此得知,作為官學的六藝,於漢代晚期後逐漸失去作用及力量的原因,並對權力及知識間的張力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最後在末章,討論的是兩漢經學衰落的緣由、及其象徵的意義。關於此一問題的研究,前人已有十分豐富精彩的見解,本文自承無力超越前修,所以關於本章的論述,多為綜合性之整理。惟將此一問題置於終章之目的,乃在於經學初興既深受政治力之影響,而其衰落亦和漢末局勢有重大關聯。再者,由先秦入兩漢,以承載治國之道為主的六藝系統的解釋建立後,直至漢魏之際又起了重大的變化。本文既著重於說明政治力量對六藝概念轉變所造成的影響,不得不對標誌著兩漢經學概念成形及結束的兩個重要時段有所說明。所著重者則在於,因應著由封建進入帝國的情勢下,在漢初完成的六藝為治國大法的解釋建構,在面對帝國形式穩固、新的社會政治課題產生下,面臨的困境。

第一章、 導論
前言
一、研究史回顧
二、問題的提出與史料的選擇
三、內容概要
第二章、「六藝」概念在漢代的轉變及其意義
前言
一、「六藝」概念在漢代的轉變
二、從「獨尊六藝」到「獨尊儒術」──以「天人三策」為中心的討論
結語
第三章、傅經義以論事
前言
一、「寓理於事」的論證方式與「志古之道」的情懷
二、傅經義以論事的基本策略
三、傅經義以論事中衝突的解釋
結語
第四章、「漢代經學」的衰落
前言
一、「漢代經學」衰落的軌跡
二、「漢代經學」衰落的原因
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一、古籍與考古出土文獻
(一)經部
《周易注疏》,王弼、韓康伯注, 孔穎達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易圖明辨》,胡渭撰,臺北:廣文書局,1971。
《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廖名春撰,收於《續修四庫全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尚書注疏》,舊題孔安國傳,孔穎達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書經集傳》,蔡沈 撰,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五十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毛詩注疏》,毛亨撰, 鄭玄箋,孔穎達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詩三家義集疏》,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1987。
《韓詩外傳箋疏》,韓嬰撰、屈守元箋疏,四川:巴蜀書社,1996。
《儀禮注疏》,鄭玄注, 賈公彥疏,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禮記注疏》,鄭玄注、孔穎達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春秋左傳注疏》,杜預集解,孔穎達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春秋公羊傳注疏》, 何休解詁,徐彥疏,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春秋穀梁傳注疏注疏》,范甯集解, 楊士勛疏,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春秋繁露義證》,蘇輿撰,北京:中華書局,1992。
《論語注疏》,何晏集解, 邢昺疏,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論語集釋》,程樹德撰,北京:中華書局,1990。
《孝經注疏》,唐玄宗注,邢昺疏,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孟子注疏》,趙岐注,孫奭疏,北京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
《說文解字注》,許慎撰,段玉裁注,臺北:天工書局,1996。
〈六藝論〉,鄭玄撰,收於王謨所輯《漢魏遺書鈔》第六冊,臺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叢書集成續編,1970。
《龍魚河圖》,收於中村璋八、安居香山輯《(重修)緯書集成》下,河北:河北人出版社,1994。
《春秋演孔圖》,收於《(重修)緯書集成》中。
《孝經援神契》,收於《(重修)緯書集成》中。
《孝經中契》,收於《(重修)緯書集成》中。
《孝經鈎命決》,收於《(重修)緯書集成》中。
(二)史部
《史記》,司馬遷撰,裴駰等三家注,北京:中華書局,1959。
《漢書》,班固撰,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
《漢書補注》,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1983。
《後漢書》,范曄撰,李賢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八家後漢書輯注》,周天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漢官儀》,應劭撰,收於《漢官六種》,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漢舊儀》,衛宏撰,收於《漢官六種》。
《兩漢三國學案》,唐晏撰,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三國志》,陳壽撰,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隋書》,魏徵等撰,臺北:鼎文書局,1996。
《資治通鑑》,司馬光撰,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讀通鑑論》,王夫之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
《通典》,杜佑撰,臺北:新興書局,1965。
《通志》,鄭樵撰,臺北:新興書局,1965。
《廿二史劄記》,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文史通義》,章學誠撰,臺北:里仁書局,1984。
(三)子部
《商君書錐指》,蔣禮鴻撰,北京:中華書局,1986。
《莊子集釋》,郭慶藩撰,臺北:天工書局,1989。
《荀子集解》,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韓非子集釋》,陳奇猷撰,臺北:華正書局,1987。
《山海經校注》,袁珂撰,四川:巴蜀書社,1993。
《呂氏春秋校釋》,陳奇猷撰,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新語》,陸賈撰,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賈誼集校注》,賈誼撰,王洲明、徐超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撰,北京:中華書局,1989。
《白虎通疏證》,陳立撰,北京:中華書局,1994。
《論衡校釋》,黃暉撰,北京:中華書局,1990。
《鹽鐵論校注》,桓寬撰,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潛夫論箋校正》,王符撰,汪繼培箋,彭鐸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昌言》,仲長統撰,收於《諸子集成補編》(二),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
《孔子家語》,王肅,臺北:古今文化出版社,1963。
《中論》,徐幹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顏氏家訓》,顏之推撰,北京:中華書局,1996。
《朱子語類》,朱熹撰,臺北,正中書局,1982、北京:中華書局,1986。
《四庫全書總目》,紀昀撰,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四)集部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輯,北京:中華書局,1987。
《顧亭林文集》,顧炎武撰,臺北:新興書局,1956。
(四)其餘史料
《郭店楚墓竹簡》,郭店市博物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井上聰,《先秦陰陽五行》,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修訂本第一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山東:齊魯書社,1984。
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杜正勝,《編戶齊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胡適,《四十自述》,收於《胡適文集》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馬勇,《漢代《春秋》學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馬勇,《曠世大儒-董仲舒》,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8。
袁長江,《先秦兩漢詩經研究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陳柱,《公羊家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北京:中華書局,1958。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
章權才 ,《兩漢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1。
張恆壽,《莊子新探》,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本,1995。
許抗生,《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
黃彰健,《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
黃啟書,《董仲舒春秋學中的災異理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卷二,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
湯志鈞、華友根、承載、錢杭,《西漢經學與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劉德漢,《從漢書五行志看春秋對西漢政教的影響》,臺北:華正書局,1979。
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
鍾肇鵬,《讖緯論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蔣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
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57。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
錢鍾書,《管錐編》第一冊,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
嚴平,《高達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加賀榮治,《中国古典解釈史‧魏晉篇》,東京:勁草書房,1964。
渡邊義浩,《後漢國家の支配と儒教》,東京:雄山閣出版株式會社,1995。
濱久雄,《公羊傳の成立とその展開》,東京:國書刊行會,1992。
Henderson, John B., Scripture, Canon, and Commentary-A Comparison of Confucian and Western Exegesi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Heidegger, Martin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
Lewis, Mark Edward.,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Early Chin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9).
Palmer,Richard E.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Queen, Sarah A., From chronicle to canon-The hermeneutic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ccording to Tung Chung-shu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1996).
Van Zoeren, Steven., Poetry and Personality-Reading, Exegesis, and Hermeneutics in traditional China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1991).
(二)論文
王國維,〈漢魏博士考〉,收於《觀堂集林》卷四,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收於《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李淑珍,〈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九卷三期,1999.9,頁3-31。
李澤厚,〈漢代思想史‧序〉,收於《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李澤厚,〈秦漢思想簡議〉,收於《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
李澤厚,〈荀易庸記要〉,收於《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呂宗力、欒保群,〈(重修)緯書集成‧序〉,收於《(重修)緯書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邢義田,〈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收於《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林毓生,〈五四反傳統思想與中國意識的危機〉,收於《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思想中的經權問題〉,收於《文史哲學報》第三十八卷,1990.12,頁313-333。
周予同,〈《孝經》新論〉,收於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周予同,〈經今古文學〉,收於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
徐復觀,〈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收於《兩漢思想史》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徐復觀,〈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性與天道〉,收於《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徐復觀,〈從心善向心知-荀子的經驗主義的人性論〉,收於《中國人性論史》。
徐復觀,〈陰陽觀念的介入-易傳中的性命思想〉,收於《中國人性論史》。
高亨,〈《左傳》、《國語》的《周易》說通解〉,收於《周易雜論》,濟南:齊魯書社,1979。
高明士,〈皇帝制度下的廟制系統-以秦漢至隋唐作為考察中心〉,收於《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四十期,1993.6,頁53-96。
夏長樸,〈論漢代學術會議與漢代學術發展的關係-以石渠閣會議的召開為例〉,收於《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2000.12。
張亨,〈天人合一觀的原始及其轉化〉,收於《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
張傳璽,〈論秦漢時期三種鹽鐵政策的遞變〉,收於《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張嘉鳳、黃一農,〈中國古代天文對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收於《清華學報》新20卷第2期 ,1990,頁361-378。
黃俊傑,〈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收於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
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注‧前言〉,收於《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張廣慶,〈從《春秋公羊解詁》論何休對賈逵之反擊〉,收於《經學研究論叢》第三輯,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5。
章權才,〈論兩漢經學的流變〉,收於林慶彰編《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勞榦,〈漢代察舉制度考〉,收於《勞榦學術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傅樂成,〈漢法與漢儒〉,收於《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收於韓復智編《中國史論集》中冊,臺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1989。
葛志毅,〈史官制度的淵源與《尚書》《春秋》的編纂〉,收於《經學研究論叢》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鄭欽仁,〈鄉舉里選-兩漢的選舉制度〉,收於鄭欽仁編《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
蔡彥仁,〈比較宗教經典與儒學研究-問題與方法學芻議〉,收於《漢學研究》第十五卷第二期,1997.12,頁239-253。
蒙傳銘,〈《山海經》作者及其成書年代之重新考察〉,收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編《中國學術年刊》第十五期,1994.3,頁244-252。
廖名春,〈從郭店楚簡論先秦儒家與《周易》的關係〉,收於《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6,頁55-71。
劉師培,〈古學出於史官論〉,收於《劉師培辛亥前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98。
劉異,〈孟子春秋說微〉,收於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四卷第三期,1935.6,頁509-547。
劉逖,〈我國古代傳統治邊思想初探〉,收於馬大維主編《中國古代邊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錢玄同,〈論獲麟後續經及春秋例書〉,原刊於《北京大學國學門週刊》第一期,1925.10.14,現收於《古史辨》第一冊(據樸社1926年版重印),香港太平書局, 1962。
盧瑞容,〈儒家「通經致用」實踐之考察-以西漢朝廷「春秋決事」為中心的探討〉收於《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七期,1997.1,頁107-138。
嚴耕望,〈秦漢郎吏制度考〉,收於《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
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收於《燕京學報》第六期,1929.12,頁967-1006。
小島祐馬著,馬導源譯,〈左傳引經考證〉,收於《日本漢學研究論文集》,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編審委員會,1960。
西嶋定生,〈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結構特質的問題所在〉,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
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形成史論〉收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
Gadamer,Hans-Georg著,洪漢鼎譯,〈作為理論和實踐雙重任務的詮釋學〉,收於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
Tsai, Yen-zen (蔡彥仁)著,“Scripture and Authority: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Han Wu-ti’s Canonization of the Five Classics” 收於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New Brunswick(U.S.A) and London(U.K.):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0.
Morawski, Stefan 著“The Basic Functions of Quotation ,” in the Sign ,Language, Culture, ed. Algridas Julien Greimas, The Hauge Houton,1970,p690-69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