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郭達芳(1980),「臺灣區室內健身器材行銷之研究」,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陳更生、林唐裕(1989),「OEM?還是自創品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134期,頁44-48。
3.陳詩豪、孫盈哲(1989),從經濟學的觀點看自創品牌」,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 134 期,頁 31-35。
4.黃蕙娟(1989),臺灣企業國際上自創品牌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5.黎堅(1989),「自創品牌的檢討」,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二卷第二期,頁19-25。
6.黃蕙娟(1989),「臺灣企業國際上自創品牌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7.李小娟(1989)年,「產品的第二生命」,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十二卷第二期,頁41~43。
8.鄭志富( 1990 ),體育教學的管理。國民體育季刊,19(1),頁 86-91 。9.中華民國自創品牌協會、卓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品牌行銷實戰---12家企業自創品牌成功歷程。
10.賴大衛(1991)年,「我國自創品牌廠商實例研究報告」,外貿協會市場調查報告。
11.江顯新(1992),「國際行銷資訊之蒐集與運用」,華商經貿月刊,第 306 期,頁9-12。12.胡若堯(1993),「自創品牌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3.胡若堯(1993),自創品牌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研究所 未出版碩士論文。
14.洪順慶(1996),自創品牌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85-2416-H-004-016-E6。
15.施振榮(1996),再造宏�痋A初版,台北:天下遠見。
16.陳時奮(1997),「何時是建立國際品牌的時機」,EMBA 世界經理文摘,131 期。17.劉欣靜〈1997〉,「台灣廠商自創品牌之決策過程-以交易成本理論為分析架構」,政大國貿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8.李文娟(1997),「運動用品業策略形態之比較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傅成仕(1997),產業經濟,189期
20.李吉仁、陳振祥(1998),「中小企業轉型與升級經營模式之研究-由OEM轉型為ODM、自有品牌模式」,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託研究,期末報告。
21.湯明哲、李吉仁(1999),「外包與專業製造廠商-雙贏的策略」,遠見雜誌12月號, 頁172-174。22.張秀屏(2000),「自創品牌策略、核心資源類型對品牌權益績效關係之研究國際化企業策略聯盟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23.于卓民、巫立宇、吳習文、周莉萍、龐旭斌(2000),國際行銷學,初版,台北: 智勝文化,頁222-408。
24.吳克振譯(2001),品牌管理,初版,台北:華泰,譯自 Kevin Lane Keller。
25.高登第譯(2001),品牌管理—哈佛商業評論,初版,台北:天下,譯自John Quelch & David Kenny。
26.張谷森(2001),體育用品工業之現狀分析,運動管理季刊,創刊號27.王文信(2002),「台灣健身器材產業西進大陸策略分析-以喬山為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28.謝杏敏 (2002),「高科技產業品牌策略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29.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30.王靜怡(2004),「企業創新管理活動與績效之研究-以台灣健身器材產業為例」,東海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31.吳榮林(2004),「組織學習、組織能力與經營型態的演進--以台灣中部某運動器材廠商為例」,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32.陳聰達(2004),「台灣健身器材產業核心競爭策略探討-以眾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33.蔡政良(2004),「國內室內健身器材產業之研究發展、價值網路、品牌通路之研究-以喬山公司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4.留榮燦(2004),「台灣中小企業成長策略之研究-以喬山健康科技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5.江京芳(2005),「廠商自創品牌決策關鍵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健身器材廠商為例」,東海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36.黃秀媛譯 (2005), (藍海策略),天下文化。
37.施慶塗(2006),「台灣健身器材產業競爭優勢之探討 -以期美公司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8.洪若眉(2006),「組織學習與國際行銷能力之建構-以台灣健身器材廠商為例」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39.徐子琳(2006),「室內健身器材國際品牌大廠之全球佈局策略研究」,東海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40.黃意丹 (2006),喬山健康科技公司,國科會個案研究與發展計畫成果,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企所。
41.喬山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 95 年公開說明書。
英文部分
1.Aaker, D.A.(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 New York:The Free Press.
2.Aaker, J.L.(1998),”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 35, No. 3, pp.347-356.
3.Blackeet, T.(1991), “The Valuation of Brands”,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Vol. 9, No 1, pp.27-35.
4.Doyle, P. (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 The Strategic Op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7, 5-20.
5.Farquhar, P.H.(1990), “Managing Brand Equity”,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Vo1. 30, No. 4, Aug/Sep , pp.7-12.
6.Kotler, P.(1994),Marketing Managen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on, and Control,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7.Onkvisit, S.&J.J. Shaw(1993),Internatioal Marketing,2th ed., N.Y.: Macmillan
8.Publishing Company.
9.Paustian, C.(1994), “Marketers Rebuild Their Brand Muscle-image Strengthens Competitive Edge”, Business Marketing, Vol.79, No.9, Sep, pp.B-3-B-4+
10.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Y: Free Press.
11.Richard, A.D. (1994), Hypercompetition: 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Maneuvering, New York: WirtschaftsWoche,
12.Weihrich, Heinz (1982), "The SWOT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 15, No. 2, p60.
相關網站
1.經濟部產業技術網站http://www.runride.com/
2.經濟部中小企業處http://www.moeasmea.gov.tw/
3.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http://www.taitra.com.tw
4.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http://www.cnfi.org.tw
5.台灣區體育用品工業同業公會http://www.sports.org.tw/
6.工業技術研究院 http://www.itri.org.tw
7.http://www.iconfitness.com/
8.http://www.lifefitness.com/
9.http://www.precor.com/h
10.http://www.nautilus.com/
11.http://www.johnsonfitn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