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12: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鍾紫筠
研究生(外文):CHUNG,TZU-YUN
論文名稱: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之公共利益與分配正義問題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Public Interest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Urban Renewal Volume Reward System
指導教授:曾明遜曾明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ENG,MING-HSUN
口試委員:徐世榮李承嘉曾明遜
口試委員(外文):HSU,SHIH-JUNGLEE,CHEN-JAITSENG,MING-HSUN
口試日期:2018-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6
中文關鍵詞: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公共利益分配正義
外文關鍵詞:Urban renewalVolume rewardPublic interestDistributive just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0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變遷,早期發展的都市正面臨建物老舊衰頹、功能性退化等等的問題,都市更新成為都市發展的必要手段。伴隨都市更新實施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政府為提升整體市容並促進公共利益的展現,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伴隨著都市更新因應而生,主要以容積為獎勵,提升民間參與都市更新的意願,該制度亦成為促進民間參與都市更新的主要誘因。然而,容積獎勵制度須如何運作,使其確實符合都市更新之目的,進而降低政府財政與執行壓力是個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
都市更新條例開宗明義講述其目的是為促進公共利益。但是,近年來,執行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過程中呈現出「公共利益」的存疑問題,獎勵項目與額度之妥適性?公益與私益之間的衡量性?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容積在都市空間分布與發展上不符合「分配正義」的情形,為何會特別集中於某些區域?制度本身設計上是否有些許問題?是什麼引導著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的發展路徑?導致其無法完全邁向公益與正義的方向?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法、政策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深入理解學術面與實務面對於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的爭議與差異,以公共利益與分配正義觀點剖析現行制度,並探討新自由主義與現行制度間之關聯性。最後,針對容積獎勵制度提出相關改善對策與執行方向,以供未來政府於法令與政策上的參考。
本研究發現:第一,現行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為忽略負外部性、公共利益欠缺明確性。第二,現行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為幾近空間不正義的制度。第三,現行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的路徑發展受新自由主義影響甚深。第四,面對現行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之爭議與困境,應逐步將各容積獎勵項目列為基本要求與調降獎勵值。

With modern progress and changes, cities that developed in earlier periods are faced with such issues as the decay and functional deterioration of buildings. Urban renewal has become a necessary aspect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the constant emergence of new diverse urban renewal methods,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n urban renewal volume reward syste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city and promote public interests. The reward is mainly volume-based and aims to increase the people’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urban renewal. This reward system has become the main incentive for promoting civil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newal. However, more in-depth analyses are requir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how the volume reward system should operate, so a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urban renewal and reduce financial and execution pressure imposed on the government.
It is st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Urban Renewal Act that its objective is to promote public interests. However, “public interests” have been recently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open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process for implementing the urban renewal volume reward system. Are the reward items and quotas appropriate? How should public and private welfare be measured? Why “distributive justice” in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is not met in certain areas? Are there problems in the system’s design? What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enewal volume reward system? What prevents it from developing toward public welfare and justice? This study carried out a literature review, policy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trovers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cademic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urban renewal volume reward system. The current system wa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interests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Furthermore, the link between neoliberalism and the current system was discussed. Finally,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execution direc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volume reward system, providing the government with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current urban renewal volume reward system was found to have neglected negative externalities and lacked 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interests. Second, the current urban renewal volume reward system is unjust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Thi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urban renewal volume reward system is deeply affected by neoliberalism. Finally, due to the controversie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urrent urban renewal volume reward system,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each reward item should be listed and the reward value should be adjusted accordingly.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8
第二章 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之概念 11
第一節 都市更新容積獎勵之空間分布 11
第二節 都市更新容積獎勵之發展歷程 17
第三節 現行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規範內容與程序 22
第三章 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之公共利益問題分析 35
第一節 容積獎勵的外部性理論基礎 35
第二節 公共利益基本概念 38
第三節 從公共利益論容積獎勵制度之私益與公益 51
第四節 小結 57
第四章 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之分配正義問題分析 59
第一節 分配正義基本概念 59
第二節 從分配正義論容積獎勵利益之分配制度 70
第三節 小結 75
第五章 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之調整方向 77
第一節 現行容積獎勵制度發展路徑之困境 77
第二節 深度訪談與分析 84
第三節 小結 11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21
附錄一:深度訪談問題綱要 129
附錄二:受訪者逐字稿 133


專書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臺北:聯經。
李承嘉,2012,《臺灣土地政策析論─從改革到投機的福爾摩沙》,臺北:五南。
徐世榮,2016,《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新北:遠足。
張金鶚,2011,《張金鶚的都市更新九堂課》,臺北:方智。
陳明燦,2013,《土地徵收導論》,臺北:新學林。
陳新民,1999,《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臺北:氏著。

期刊論文
王珍玲,2012,論都市更新地區範圍或更新單元之劃定等相關問題—兼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字第883號判決,《政大法律評論》,第130期,頁1-50。
王進祥,2012,都市更新程序正義與公共利益之檢討─以「文林苑」都更案為例,《現代地政》,第344期,頁122-148。
王榮章,2009,「臺北好好看」房產低迷下的超大利多--讓建商「解套」,更賺到容積獎勵,《財訊》,第322期,頁228-230。
江明修,1997,談公共利益的實際內涵,《公務人員月刊》,第11期,頁2。
江尚書、周素卿、吳幸玲,2010,都市再發展與新自由主義治理的經驗模式:以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之開發為例,《都市與計劃》,第37卷,第2期,頁167-191。
沈宗瑞,2002,兩種公民資格觀的歷史發展與對話,《教育與社會研究》,第3期,頁1-34。
李建良,1987,論公益概念具體化在立法及法律適用上之原則,《憲政時代》,第12卷第3期,頁72-92。
何彥陞,2012,都市更新條例的法制議題與修法方向,《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卷,第3期,頁12-20。
李慶賢,2016,從健康城市環境指標論臺北市多元容積獎勵政策,《都市前瞻》,第9期,頁99-109。
吳綱立,1998,規劃思潮與公共利益概念的演變:建構一個新的典範來找尋公共利益,《人與地》,11-12月。
林明鏘,2012,對「都更條例」之十點修法意見,《全國律師》,第16卷,第11期,頁36-50。
林明鏘,2014,臺灣都市計畫法總體檢,《月旦法學》,第233期,頁173-196。
周素卿,1999,再訪老台北:台北市都市更新政策的分析,《地理學報》,第25期,頁15-44。
周志龍、陳台智,2014,新自由主義都市開發策略的多尺度治理挑戰-大臺北新都會的案例分析,《地理學報》,第72期,頁31-55。
周素卿、吳幸玲、江尚書,2009,後工業化臺北與新自由主義都市政治,《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43期,頁15-32。
胡海豐,2015,都市更新、建築容積移轉與獎勵的經濟效率性,《建築學報》,第93期,頁105-124。
胡海豐,2016,從「都市治理」到「公司治理」:都市更新的可行性探討,《都市與計劃》,第43卷,第1期,頁31-57。
許戎聰,2000,台北市都市更新課題與策略之探討─以開發商觀點,《人與地》,第196期,頁29-38。
陳明燦,2016,析論公共利益與都市更新,《台灣法學雜誌》,頁39-51。
陳新民,1986,「公共利益」的概念及「公益徵收」之目的,《政大法學評論》,第34期,頁217-263。
游千慧,2012,我國實施都市更新制度之檢討與修法方向研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1卷,第2期,頁23-30。
黃兆偉,2013,土地徵收之公共利益要件之認定─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九十五年度訴字第二一三號判決評析,《全國律師》,第17卷,第5期,頁92-106。
傅玲靜,2013,我國法制中容積獎勵制度運用之檢討─以都市更新容積獎勵為中心,《台灣環境與土法學雜誌》,第1卷,第5期,頁179-200。
詹秋賢,2016,高雄市容積獎勵及容積移轉對高雄都市發展的影響─原高雄縣容積管制課題分析,《都市前瞻》,第9期,頁49-56。
詹秋賢,2016,高雄市容積獎勵及容積移轉對高雄都市發展的影響─高雄環狀輕軌車站周邊增額容積分析,《都市前瞻》,第9期,頁57-61。
溫豐文,1983年,土地所有權之私益性與公益性《東海學報》,第24卷,頁47-56。
盧宗成、何彥陞,2013,以「公共利益」觀點探討都市更新條例「多數決」精神之妥適性,《現代營建》,頁10-23。
蕭高彥,2002,西塞羅與馬基維利論政治道德,《政治科學論叢》,第16期,頁1-28。
謝登旺,2001,盧梭社會契約概念的探討,《三民主義學報》,第23期,頁137-154。
鍾麗娜、徐世榮,2012,從權力的觀點審視土地徵收之結構性問題,《社會科學論叢》,第6卷,第2期,頁70-99。
鍾麗娜,2016,最夯的容積獎勵是「解藥」?還是「毒藥」?《臺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22期,頁111-131。
顏亮一,2014,都市規劃、公共利益與社會正義—從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談起,《城市與設計學報》,第21期,頁 115-138。
顏亮一,2016,資本積累、土地使用與空間正義—塭仔圳市地重劃案的省思,《建築師》,第42卷,第1期,頁98-102。
藍逸之、李承嘉、林宜璇,2015,從擴大租隙解析都市更新條例之新自由主義邏輯:地產博弈或優質再生?《都市與計劃》,第2卷,第42期,頁109-152。

會議論文
柯于璋、林建君,2016,我國都市更新利益與分配正義之分析,《TASPAA線上學術研討會議》,頁1-25。
劉小蘭、高平洲,2000,容積獎勵對都市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頁175-190,屏東。
劉煥雲,2013,儒家的義利觀與現代社會公平正義之實踐,《國學與當代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中華義理經典教育工程工作年會》,中國陝西。
韓台武、李開濟,2013, 民主社會的共識: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政治哲學的歷史發展與對話,《八十九週年校慶學術研討會》,頁83-92,高雄。

碩博士學位論文
尹華龍,2000,我國憲法言論自由權之研究---以憲法第十一條為中心,《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立心,2004,國民教育經費分配模式公平性與適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王祖隆,2010,建築容積獎勵對都市更新實施之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王敏穎,1997,邁向""美麗新世界""?!從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剖析都市更新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西潭,1994,約翰彌勒與孫中山:自由、平等與民主觀,《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李建良,1986,從公法學之觀點論公益之概念與原則,《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吳宣緻,2010,台北市都市更新獎勵容積公益設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士學位論文》。
林欣雨,2008,鄉村仕紳化及其構成因素之研究─以「後生產論」觀點,《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許文傑,1990,公共政策與社會正義:以勞斯<<正義論>>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文棋,2011,土地徵收法制有關公共利益衡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全勝,2003,論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對房地產投資報酬率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段三小段709、717地號都市更新案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怡蓁,2012,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制度對公益設施提供之效果─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義權,2001,都市更新容積獎勵實施後對地區環境影響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程雲鵬,2004,正義理論及其在教育上之意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志恆,1986,約翰•洛爾斯正義理論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楊福銘,2002,從公共利益觀點探討都市計劃之民眾參與,《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廖富英,2012,都市更新綠建築容積獎勵制度之研究—以台北都會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佳其,2009,從環境品質面探討都市更新公益性及規劃設計容積獎勵妥適性之研究-以台北市中山區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蔡錫清,2008,自由主義之正義與平等理論--其思想發展軌跡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盧宗成,2013,都市更新與公共利益之法制分析,《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蘇昱彰,2006,國有非公用財產特殊讓售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政府報告
行政院,2013,內政編,《行政院公報》,第19卷,第95期,頁18785-18788。
行政院,2015,都市更新發展計畫(104-107年)。
盧珽瑞,2008,推動都市更新之獎勵補助制度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行研究報告》。

會議記錄
戴秀雄,2012,都更條例的法制修法與機制探討座談會會議紀錄,《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卷,第3期,頁21-45。

收錄於書中的獨立文章
干學平、黃春興,荀子的正義理論,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
朱堅章,泛談正義─生活中的公道,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
何信全,海耶克對社會正義概念的批判,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
林天河,聖多瑪斯正義觀之分析與反省,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
張福建,羅爾斯的差異原則及其容許不平等的可能程度,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
鄔昆如,柏拉圖《理想國》的「正義」概念及其現代意義,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
蔣年豐,荀子與霍布斯的公道世界之形成,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
戴華,個人與社會正義:探討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道德人」,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
蘇文流,《克里圖》中正義與服從的關係:一個初步的分析,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北。

網際網路
王价巨,變態的獎勵 金權的城市:我們的都市為什麼那麼醜?上網日期:2016年10月3日,檢自:http://e-info.org.tw/node/84982
王价巨,防災不該是容積大放送的道德外衣,上網日期:2017年4月22日,檢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112/1033531/papersec_right
內政部營建署都市更新組,上網日期:2017年2月26日,檢自: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8067&catid=92&Itemid=54
中華百科全書,上網日期:2016年11月18日,檢自: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98&forepage=1
中央通訊社,政院通過修正都更條例 明定拆釘子戶程序,上網日期:2017年11月23日,檢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711230184-1.aspx
李永展,容積獎勵了公益還是私利?上網日期:2016年10月3日,檢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55/article/1373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創造我們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上網日期:2017年3月20日,檢自:www.ptcf.org.tw/ptcf2/modules/myproject/cache/1111129589.doc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2011,事業概要,http://www.ur.org.tw/knowupdate_detail.asp?ku_sn=64&kuc_sn=2&mshow=2
都市更新網,上網日期:2018年5月17日,檢自:http://twur.cpami.gov.tw/urquery/county-1.aspx?MP=MQ
陶東風,直面空間正義,上網日期:2017年10月16日,檢自:http://www.cnu.edu.cn/docs/2015-12/20151208151938693731.pdf
張恒山,正義追尋之始─個人正義,上網日期:2017年9月1日,檢自: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1263694.htm
陳朝建,授權明確性原則--行政法專業名詞解析,上網日期:2016年11月28日,檢自:http://www.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parent_path=,1,1648,&article_category_id=1170&job_id=59466&article_id=28857
維基百科,上網日期:2016年11月19日,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7%BE%A4%E4%B8%BB%E7%BE%A9
維基百科,上網日期:2017年4月15日,檢自: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Goodsell
維基百科,古典自由主義,上網日期:2017年3月15日,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85%B8%E8%87%AA%E7%94%B1%E4%B8%BB%E4%B9%89
維基百科,社群主義,上網日期:2017年3月15日,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7%BE%A4%E4%B8%BB%E7%BE%A9。
賴丕仁,行政裁量與不確定法律概念,上網日期2016年11月19日,檢自:http://lawtw.com/article.php?template=article_content&parent_path=,1,188,&job_id=28625&article_category_id=219&article_id=13884

英文文獻
Cicero, De Officiis, Latin Text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Walter Mill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ess,
Rawls,J.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isch,M.2002, Defining social justice in a socially unjust world. Families in Society.83(4), pp.343-354.
Shivesh, C. T.1996,Religion and Social Justice. London: Macmillan.
Soja, Edward W.2010, Seeking Spatial Justice,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Solomon , Robert C. & Murphy , Mark C.(Ed.), 2000 , What Is Justice?: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Hobbes , 1981 , Leviathan. New York : Penguin Books .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