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部分》
1.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2006 年8 月。
2. 王兆鵬等七人合著,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實踐,2004年9月。
3. 朱石炎,刑事訴訟法(上),2003年10月。
4. 吳巡龍,刑事訴訟與證據實務,2006年11月。
5. 林永謀,刑事訴訟法(中),2007年.2月。
6. 林朝榮,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2005年4月。
7. 林朝榮、林芸澧,傳聞法則之比較研究-理論與實務之排比,2005年4月。
8. 林朝榮,傳聞法則之理論與實務,2005 年1月。
9.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2010年9月。
10. 林鈺雄,嚴格證明與刑事證據,2002年9月。
11. 林俊益,傳聞法則之研究,台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
12. 陳佑治,證據法案例解說,2009年11月。
13. 陳樸生,刑事訴訟法實務,1993年10月。
14. 陳樸生,刑事證據法, 1992年10月。
15. 陳運財,直接審理與傳聞法則,2001 年11月。
16. 黃東熊,證據法綱要,中央警官學校,1980年9月。
17. 黃朝義,刑事證據法研究, 2000年4月。
18.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證據篇》,2002年10月。
19.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1999年。
20. 張麗卿,司法精神醫學,2004年。
21. 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003年6月。
22. 刑事證據法—祝賀呂庭長潮澤榮退、紀庭長俊乾優遇,2008年12月。
23. 刑事訴訟法起訴狀一本主義及配套制度,法條化研究報告(上),最高法院學術研究會叢書(六)。
24. 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著,證據法入門 美國證據法評釋及實例解說,2002年12月。
25. 土本武司著,宋英輝、董璠輿譯,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 1997年5月。
26. 蔡墩銘譯,德日刑事訴訟法, 1993年7月。
《期刊論文部分》
1. 司法院,民刑事訴訟新制論文集,2002年12月。
2. 王梅英,證據能力與嚴格證明之研究,1999年,士林地方法院八十八年度研究發展項目研究報告。
3. 王兆鵬,傳聞法則之過去與未來,全國律師第七卷第八期,2003年8月。
4. 王兆鵬,論最新修正刑事訴訟法之傳聞法則,萬國法律第一二八期,2003年4月。5. 王茂松,「傳聞法則之研究」,中興法學,第30期,1990年4月。6. 林俊益,本土化傳聞法則之實踐--實施一年後之實務分析,月旦法學第一一四期,2004年11月。
7. 林俊益,論修正刑訴法之傳聞法則及其例外,全國律師2002年9月號,2002年9月。
8. 林鈺雄,德國證據禁止論之發展與特色,律師雜誌,八十九年一月,第二三二期。9. 林鈺雄,蓋上潘朵拉的盒子—大法官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終結第六種證據方法?,收錄於釋字五八二號解釋對刑事訴訟實務之影響研討會會議手冊及文章。
10. 吳巡龍,對質詰問權的保障與限制—釋字第五八二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115 期,2004 年12 月。11. 李聖隆我國醫療糾紛鑑定實務的檢討
12. 李佳玟,檢查一體原則與鑑定報告的證據能力—評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第6648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9期2007年10月。
13. 范清銘,刑事訴訟法傳聞法則修正評析,法令月刊第54期第7卷,2003年7月。
14. 黃東熊教授「談傳聞法則」,軍法專刊第三十五卷第一期。
15. 黃朝義,論刑事證據法上之傳聞法則,東海法學研究第十三期,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16. 陳運財,傳聞法則之理論及其實踐,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 年6 月。17. 顧立雄、許純琪,從美國法檢討我國傳聞法則之規定,法官協會雜誌第五卷第二期,2003年12月。
18. 趙春碧,依新修正刑事訴訟法論傳聞法則,司法研究年報第二十五輯,司法院,2005年11月。
19. 楊雲樺,「德國刑事訴訟法對傳聞證據的處理」,台灣本土法學,43期,2003年2月。
20. 褚劍鴻,「論傳聞法則」,法令月刊,第41 卷第6 期(1990.6)。21. 劉邦繡,性侵害犯罪案件訴訟上對被告對質詰問權限制之探討,軍法專刊,第48 卷第8 期。22. 關重熙譯,蔡兆誠校訂,證據排除法則,以美國加州為例,律師雜誌,八十九年一月,第二三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