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冊
中島利郎,《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方耀乾,《台語文學的起源與發展》(台南:弘陽印刷有限公司,2005)。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草根文化出版社,1998)。
史明,《台灣民族主義與台灣獨立革命》(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江寶釵、林鎮山,《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聯合文學,2009)。
江寶釵,《台灣全志.卷十二.文化志.文學篇》(南投:台灣文獻館,2009)。
宋澤萊,《台灣人的自我追尋》(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宋澤萊,《宋澤萊談文學》(台北:前衛出版社,2004)。
李喬,《台灣人的醜陋面》(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李喬,《文化.台灣文化.新國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1)。
李勤岸等,《台灣文學正名》(台南:台灣海翁台語文教育協會,2006)。
李靜玫,《《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化》、《新文化》雜誌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
杜文靖,《台灣歌謠歌詞呈顯的台灣意識》(台北:北縣文化局,2005)。
杜建坊,《歌仔冊起鼓:語言、文學與文化》(台北:台灣書房,2008)。
呂興昌編,《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
林央敏,《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
林央敏,《台灣人的蓮花再生》(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
林媽利等,《再現西拉雅──2007台南地區平埔族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7)。
吳幅員,《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四輯:清世宗實錄選輯》(台北:台灣大通書局,1977)。
施正鋒,《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台灣教授協會,1996)。
施敏輝,《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灣結與中國結的總決算》(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
翁聖峰,《日據時期台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
陳芳明,《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台北:敦理出版社,1988)。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2002)。
陳淑容,《1930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
陳瀅巧,《圖解文化研究》,(高雄:城邦文化事業,2008)。
張春凰、江永進kap沈冬青,《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台灣意識》(台北:自立晚報,1993)。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的研究》(高雄:文鶴出版社,1993)。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曾貴海,《戰後台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葉石濤,《葉石濤全集(評論卷:七)》(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
楊碧川,《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
蔣為文,《語言、認同與去殖民》(台南:成功大學,2005)。
劉峯松、李筱峯,《台灣歷史閱覽》(台北:自立晚報,1994)。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台北:自由時報出版社,1988)。
蕭玉貞,《鄭坤五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k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文化,1999)。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9)。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著,梁永安譯,《文化與抵抗》,(台北:立緒文化事業,2007)。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5)。
二、期刊論文
丁鳳珍,〈Àn陸地siû向海洋,uì蕃薯tńg做海翁──李勤岸台語詩ê「台灣」意象ê探討〉,《海翁台語文學》61期(2007.01),頁4-40。王貞文等,〈台文戰線台語小說座談(一)──「台語小說」的界定(北京語版)〉,《台文戰線》6號(2007.04),頁8-37。
宋澤萊,〈台語小說簡史──撰寫台語小說史可能面臨的問題〉,《台文戰線》8號(2007.10),頁6-51。
宋澤萊,〈評胡長松的台語短篇小說〈貓語、烏布合貓e民族〉敘述觀點、講述、象徵、反諷、後殖民的一系列分析〉,《台文戰線》4期(2006.10),頁147-171。
宋澤萊,〈咱來湊陣用台語唸詩!〉,《台灣新文化》2期(1986.10),頁68-70。
宋澤萊,〈論台語小說中驚人的前衛性與民族性──試介賴和、黃石輝、宋澤萊、陳雷、王貞文的台語小說〉,《台灣新文學》10號(1998.06.15),頁262-290。吳錫德,〈翻譯空間:論傅雷的「神似」理論〉,《編譯論叢》2卷1期(2009.03),頁1-25。
林宗源,〈母語活在咱的心〉,《笠》107期(1982.02),頁45。
明 哲,〈保衛台語〉,《台灣文化》3期(1986.12),冊皮頭頂。
周華斌,〈「蕃薯詩社」佮「蕃薯詩刊」初探〉,《海翁台語文學》58號(2006.10),頁4-43。胡長松,〈台語小說史、《大頭兵黃明良》kap新歷史批評(下)〉,《台文通訊》160期(2007.07),頁3-6。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93期(1981.01),頁23-56。
廖咸浩,〈「台語文學的商榷」:其理論的盲點與商囿限〉,《台大評論》2期(1989.06),頁103-114。
三、研討會論文
丁鳳珍,〈為beh óa近土地kap鄉親poa̍h感情:台灣日治時期漢字小說中ê台語書寫探討〉,「中山醫學大學第二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2007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中山醫大主辦,台中,2007.10.06-07)。
方耀乾,〈是意識形態抑是不學無術?──台語文學Tī「台灣文學史」缺席的原因探討〉,「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台東大學主辦,台東,2004.12.18)。呂美親,〈召喚苦澀原汁,延長賞味期限:論析清文小說《虱目á ê滋味》中失落語詞ê積極意涵〉,「2005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台南,2005.10.29-30)。
李勤岸,〈賴仁聲白話字文學中ê跨語言現象〉,「2006中山醫大第一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中山醫大台灣語文學系主辦,台中,2006.04.29-30)。
呂興昌,〈詩卅歌中的台灣意象〉,「第二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成大中文系、台文所主辦,台南,2000.03.11-12)。
呂興昌,〈台語文學的邊緣戰鬥──以1989年台灣文學論爭為中心〉,「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研討會」,(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主辦,台北,2001.12.21-23)。
宋澤萊,〈撰寫台語小說史可能面臨的問題〉,「文學的民族學思考與文學史的建構學術研討會」,(政大主辦,台北,2007.06.01)。
施炳華,〈論歌仔冊的改編佮創作──以梁松林編著「祝英台坐自轉車出嫁」做例〉,「2009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台南,2009.10.17-18)。
張復聚、張學謙、楊允言、劉杰岳,〈未來台語文字ê發展及走向〉,「2001民視台語文研討會」,(民視主辦,台北,2001.08.05)。
陳萬益,〈論賴和的台灣意識與台灣人意識〉,「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清大主辦,新竹,2005.11.19-20)。
廖瑞銘,〈地方英雄與國族意識──論林金地所呈現的台灣典型〉,「中台灣文學論壇:《台灣大風雲》學術研討會」,(中山醫大主辦,台中,2007.12.01)。
蔡佳泓、鄭夙芬,〈1990年代台灣族群的流動〉,「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主辦,台北,2003.12.13-14)。
蔣為文,〈台灣白話文學ê源頭是世界文學〉,「2004台灣羅馬字國際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主辦,台南,2004.10.09-10)。蔡瑋芬,〈1990年代初期台語文運動ê雙箭──論《蕃薯詩刊》kap《台文通訊》tī運動中的角色〉,「2006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台灣羅馬字協會主辦,台南,2006.10.28-29)。
鄭雅怡,〈《Hiong-sú pó͘-kì》tiong Si-lá-iah ê Le̍k-sú Chài-hiān kap jīn-tông kiàn-kò͘〉,「中山醫學大學第三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第四屆台灣羅馬字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山醫大主辦,台中,2008.11.08-09)。
四、學位論文
方耀乾,〈Uì邊緣kà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ê主體建構〉(博士論文,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8)。王明月,〈林央敏鄉土關懷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2008)。江國豪,〈非主流音樂之台灣意識研究:以1980年代後之歌曲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2004)。周暉泰,〈台灣意識下的兩岸政治定位政策〉(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8)。邱藍萍,〈賴仁聲兩個時代台語小說中的借詞比較〉(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8)。張繻月,〈歌仔戲劇本中的台灣意識研究──以《東寧王國》、《彼岸花》、《台灣,我的母親》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2006)。楊斯顯,〈陳明仁台語小說中ê台灣人形象kap價值觀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4)。蔡瑋芬,〈戰後台語文學運動ê開展:1986-1991〉(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鄭雅怡,〈陳雷台語作品ê去殖民精神──用《鄉史補記》做中心〉(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8)。潘惠華,〈當代台語電視新聞換讀之研究〉(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謝麗君,〈戰後台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碩士論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7)。五、報紙
李筱峯,〈假使蔣渭水不早逝〉,《自由時報》,2006.08.06,A19版。
張我軍,〈新文學運動的意義──白話文學的建設、台灣語言的改造〉,《台灣民報》,1925.08.26,19版。
陳若曦,〈台語寫作要不得〉,《中國時報》,1996.06.10,副刊。
彭歌,〈不談人性,何有文學〉,《聯合報》,1977.08.17-19,副刊。六、網路資料
楊允言的網站,〈白話字台語文網站〉,
http://iug.csie.dahan.edu.tw/taigu.asp,2009.07.13參考。
白話字台語文網站(舊站),〈線頂讀台文〉,
http://iug.csie.dahan.edu.tw/TG/chu/chu.asp,2009.08.23參考。
白話字台語文網站(舊站),〈白話字台語文相關研討會〉,http://iug.csie.dahan.edu.tw/giankiu/GTH/gth.asp,2009.04.13參考。
台語文記憶計畫網站,〈台語文記憶〉,
http://iug.csie.dahan.edu.tw/memory/TGB/mowt.asp,2009.07.12參考。
台灣字雜誌(Tâi-ôan-jī cha̍p-chì)的網站,〈Taioanji台灣字〉,
http://taioanji.blogspot.com/,2009.04.14參考。
自由時報網站,〈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23/today-specialreport2.htm,2010.04.21參考。
自由時報網站,〈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17/today-life11.htm,2009.07.17參考。
文建會網頁,〈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974&Keyword=%E8%81%96%E8%A9%A9%0D,2010.06.01參考。
呂興昌,〈白話字中的台灣文學資料〉,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heng-chhiong/peh-oe-ji.htm,2009.08.10參考。
呂興昌,〈台灣文學工作室〉,https://mail.google.com/mail/?ui=2&ik=3735f78585&view=att&th=129548ac10a44d20&attid=0.1&disp=vah&zw,2008.04.10參考。
林俊育,〈台語信望愛〉,http://tailo.fhl.net/index.html,2010.05.15下載。
胡長松的blog,〈南方的溫度──胡長松的文學工作室〉,
http://blog.yam.com/tiongsiong/article/19027326,2009.08.22參考。
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站,〈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電子報〉,http://www.feja.org.tw/modules/wordpress/?p=87,2009.10.21參考。
陳金順,〈春天e霧〉,http://mypaper.pchome.com.tw/19660329/category/4,2009.08.24參考。
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推行委員會〉,
http://www.edu.tw/mandr/,2010.06.23下載。
國語推行委員會,〈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http://twblg.dict.edu.tw/tw/index.htm,2009.07.14參考。
國家台灣文學館委託計畫,〈台語文數位典藏資料庫(第二階段)〉,
http://iug.csie.dahan.edu.tw/nmtl/dadwt/pbk.asp,2009.07.14參考。
黃連,〈阿滿部屋〉,http://tw.myblog.yaho͘.com/jw!nOCnEJ2aEwOiaAfi5WqT/article?mid=52,2009.08.02參考。
楊嘉芬,〈Siaw Daigixzi〉,http://www.taconet.com.tw/Daigixzi,2009.08.27參考。
學生台灣語文促進會的網站,〈TGB〉,
http://taioanchouhap.myweb.hinet.net/0_TGB.htm,2009.10.21參考。
鹽分地帶文藝營網頁,〈鹽分地帶文藝營〉,
http://www.twcenter.org.tw/g01/main_g01/htm,2009.09.30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