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何定樑(1991)。物理-力學(初版)。臺北市: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
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1994)。新世紀機械大百科。(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譯)。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88年)
金毅泉、張賢淑(1999)。力的世界(初版)。(譯自:Science study guide in cartoon )。臺北市:國際少年村。(原著出版年﹕1990年)
劉正良(1996)。機械文明(再版七刷)。臺北市:錦繡文化企業、圖文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懿偉(2002)。魔法宅即變:80個科學魔術玩透透(初版)。臺北市: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洪正雄(1987)。槓桿與力(再版)。嘉義市:明統圖書公司。
張春興、林清山(198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戴吾三(2003)。解開成語中的科學密碼(初版)。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再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林清山(譯)(1996)。R.E.Mayer著。教育心裡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施惠(2009)。南一版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八冊。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重吉(2001)。A review of studies on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for students in Taiwan。論文發表於國際認知科學與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重吉(2006)。南一版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五冊。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初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第2卷,第3期,89-110。江新合(1992)。《我國學生自然科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之研究:(Ⅱ)分析中學生具有浮力迷思相關概念的變項及補救教學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0-01110-s-017-08-D。
林振霖(1993)。國中學生的分子概念為基礎的化學反應概念學習與診斷教學的研究。中華民國第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頁147-176。
林生傳(1994)。《概念學習與發展的階次模式理論研究(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2-0301-H-017-005。
楊文金(1993)。多重現象與電學概念理解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頁135-160。蔡嘉興(2002)。資訊融入理化科教學促進國中生電磁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教育部行動研究結案報告。
許榮富(1990)。科學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研究合作計畫芻議。科學發展月刊18卷2期,頁150-157。徐綺穗(1995)。概念教學模式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8期,199-218。
鄭麗玉(1993)。認知心裡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江文慈(1993)。槓桿認知能力發展的評量與學習遷移歷程的分析動態評量之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珊珊(1993)。我國國三學生酸鹼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良榮(1997)。科學課文結構對於科學學習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樊雪春(2000)。學生科學迷思概念的法則分析與建構取向教學法之實驗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游光純(2000)。利用臨床晤談探究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對槓桿概念的另有想法。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丁鋐鎰(2001)。國中氧化還原概念之精熟學習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春來(2003)。探討國中生對摩擦力的迷思概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余秀麗(2003)。探討國中三年級學生對於重力概念之瞭解及心智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張志民(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槓桿迷思概念之二階層診斷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明照(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槓桿迷思概念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意欣(2005)。學習槓桿原理對國小學童判斷簡單機械省力費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昆諭(2006)。國中學生力與運動的迷思概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劉秀娟(2007)。探討教-學序列對八年級學生建立電解質概念及心智模式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文瑋(2008)。探討高中生氧化還原心智模式及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英文部分:
Beasley W. & Heikkenen, H.W.(1983).Mental practice as a technique to improve laboratory skil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0(6), 488-489.
Dececo, J.P.(1968).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nglewood Cbiffs, N.J.: Prentice-Hall.
Drive, R.(1981). Pupils’alternative frameworks in sc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3(1),251-257.
Driver, R.(1989).Beyond appearances: the conservation of matter under physical and 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In R. Driver, E. Guesne, A. Tiberghien(Eds.), Children’s ideas of science.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Eaton, J. F., Anderson, C.W. & Smith, E.L.(1984).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terfere with science learning: case studies of 5th grade student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4, 365-379。
Fisher, K.M.(1985). A misconception in biology: Amino acids and transl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1), 53-62.
Gilbert, J.K., Osborne, R.J., & Fensham, P.J.(1982). Children’s scienc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66(4), 623-633.
Gilbert, J.K., & Watts K.M.(1983). Concepts, misconception and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changing perspectives in science education.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0, 61-98.
Hewson, M.G.,& Hewson, P.W.(1983). Effect of instruction using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and conceptual change strategies on science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20(8),731-743.
Hashwen, M.(1988).Descriptive studies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5(2),121-134.
Mariana, G. & Hewson,A.B.(1985).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 in the origin of conceptions:An exploratory study。
Novak, J.D.(1977). An alternative to Piagetian psychology for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61(4), 453-477.
Novak, J.D.(1988). Learning science and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15,77-101.
Pella, M.O.(1966).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Science Teacher,33(9), pp.31-34
Siegler, R.S.(1983).How knowledge influence learning. American Science, 71, 631-638.
Tolumin, S.E.(1972). Human Understanding, Volume 1: The Collective Use Evolution of Concept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