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古籍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新校本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8。
〔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收入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第8冊,頁425-478。
〔東漢〕竺大力、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收入《大正藏》,第3冊,頁461-472。
〔東漢〕劉熙,《釋名》,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221冊,頁383-423。
〔三國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收入《大正藏》,第3冊,頁472-483。
〔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維摩經》,收入《大正藏》,第14冊,頁519-536。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收入《大正藏》,第12冊,頁265-279。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收入《大正藏》,第9冊,頁63-134。
〔西晉〕竺法護譯,《彌勒下生經》,收入《大正藏》,第14冊,頁421-423。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收入《大正藏》,第3冊,頁483-538。
〔後秦〕鳩摩羅什譯,《思惟略要法》,收入《大正藏》,第15冊,頁297-300。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收入《大正藏》,第12冊,頁346-348。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收入《大正藏》,第14冊,頁428-434。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收入《大正藏》,第9冊,頁1-62。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收入《大正藏》,第14冊,頁537-557。
〔後秦〕鳩摩羅什譯,《彌勒下生成佛經》,收入《大正藏》,第14冊,頁423-425。
〔南朝宋〕沮渠京聲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收入《大正藏》,第14冊,頁418-420。
〔南朝宋〕�膘}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收入《大正藏》,第12冊,頁340-346。
〔南朝宋〕劉義慶,《宣驗記》,收入魯迅,《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第1卷,頁269-280。
〔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過去現在因果經》,收入《大正藏》,第3冊,頁620-653。
〔南朝齊〕王琰,《冥祥記》,收入魯迅,《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第1卷,頁313-411。
〔南朝梁〕沈約,《宋書》,《新校本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記集》,收入《大正藏》,第55冊,頁1-114。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新校本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
〔南朝梁〕釋僧祐,《弘明集》,收入《大正藏》,第52冊,頁1-96。
〔北魏〕吉迦葉、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收入《大正藏》,第50冊,頁297-322。
〔北齊〕魏收,《魏書》,《新校本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延壽,《北史》,《新校本北史》,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房玄齡等,《晉書》,《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3。
〔唐〕姚思廉等,《梁書》,《新校本梁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費長房,《歷代三寶記》,收入《大正藏》,第49冊,頁22-127。
〔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收入《大正藏》,第52冊,頁404-435。
〔唐〕魏徵,《隋書》,《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收入《大正藏》,第52冊,頁97-360。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收入《大正藏》,第50冊,頁425-707。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893-901冊。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089冊,頁1-70。
〔清〕陸增祥編,《八瓊室金石補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896-898冊。
〔清〕楊守敬,《書學邇言》台北:藝文印書館,1957。
〔清〕端方,《陶齋藏石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金石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905冊,頁337-791。
二、中日文論著
大村西崖,《中國美術史彫塑篇》(原《支那美術史彫塑篇》復刻版),東京:國書刊行會,1917。
大橋修一,《書藝術全集》,第5卷,東京:雄山閣,1991。
小杉一雄,〈懸裳座考〉,《佛教藝術》,5號(1949),頁41-53。
小野勝年,〈浙江剡縣ソ石城寺シガソ彌勒像〉,收入江上波夫教授古稀記念事業會編,《江上波夫教授古稀記念論集•歷史篇》(東京:山川出版社,1977),頁125-144。
山本智教,《ユ⑦Э美術史大觀•寫真篇》,東京:每日新聞社,1990。
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文物》,1972年3期,頁20-29。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8•畫像石畫像磚》,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方初惠,〈北魏飛天圖像表現類型──雲岡、龍門石窟飛天圖像略析〉,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頁252-269。
水野清一,〈北魏石佛ソ系譜──平城時代〉,《佛教藝術》,21號(1954),頁3-41。
水野清一,〈敦煌石窟вみЬ〉,《佛教藝術》,34號(1958),頁8-44。
水野清一,《中國ソ雕刻》,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60。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龍門石窟ソ研究》,東京:座右寶刊行會,1941。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編,《雲岡石窟》,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2-1956,第1卷至第16卷。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王建中,《漢代畫像石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王景荃,〈豫北地區景明年間佛教石刻造像初探〉,《中原文物》,2002年5期,頁66-72。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3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4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石松日奈子,〈龍門古陽洞初期造像ズれんペ中國化ソ問題〉,《佛教藝術》,184期(1989),頁49-69。
石松日奈子,〈維摩和文殊造像的研究──作為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中左右對置表現的一個例子〉,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頁9-22。
石松日奈子,〈北魏河南ソ一光三尊像〉,《東方學報》,京都第69冊(1997),頁247-286。
吉川忠夫,〈北魏孝文帝借書考〉,《東方學》,96輯(1998),頁47-54。
吉川忠夫,〈島夷シ索虜ソやゆク──典籍ソ流傳メ中心シウギ南北朝文化交流史〉,《東方學報》,72期(2000),頁134-158。
吉村怜,〈雲岡ズ於んペ蓮花化生ソ表現〉,原載《美術史》,37號(1960),後收入同氏,《中國佛教圖像ソ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74),頁35-53。
吉村怜,〈雲岡ズ於んペ蓮華裝飾ソ意義〉,原載《美術史研究》,第3冊(1964),後收入同氏,《中國佛教圖像ソ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74),頁55-73。
吉村怜,〈龍門北魏窟ズれんペ天人誕生ソ表現〉,原載《美術史》,69號(1968),後收入同氏,《中國佛教圖像ソ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74),頁75-93。
吉村怜,〈南北朝佛像樣式史論〉,原載《國華》,1066號(1983),後收入同氏,《中國佛教圖像ソ研究》(東京:東方書店,1974),頁177-197。
吉村怜,〈龍門樣式南朝起源論──町田甲一氏ソ批判ズ答りサ〉,《國華》,1121號(1989),頁7-18。
吉村怜,〈天人ソ語義シ中國ソ早期天人像〉,《佛教美術》,193號(1990),頁73-90。
吉村怜,〈雲岡石窟編年論──宿白•長廣學說批判〉,《國華》,1140號(1990),頁13-29。
吉村怜著•卞立強、趙瓊譯,《天人誕生圖研究──東亞佛教美術史論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簡報〉,《文物》,1998年11期,頁4-20。
朱大渭、劉馳、梁滿倉、陳勇,《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東京國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集,《中國國寶展》,東京:朝日新聞社,2000。
西川寧,〈龍門ソ書法シガソ源流〉,收入同氏,《西川寧著作集》(東京:二玄社,1991),第1卷,頁397-403。
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原載《史學雜誌》,86編10號(1977),後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56-115。
佐藤智水,〈雲岡佛教ソ性格──北魏國家佛教成立ソ一考察〉,《東洋學報》,59卷1-2號(1977),頁27-66。
吳元真編,《北京圖書館藏龍門石窟造像題記拓本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第1冊。
呂采芷,〈北魏後期的三壁三龕式窟〉,收入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第2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日文版1990〕),頁213-218。
李文生,〈我國石窟中的優填王造像──龍門石窟優填王造像之早之多為全國石窟之最〉,《中原文物》,1985年4期,頁102-106。
李文生,〈龍門石窟北朝主要洞窟總敘〉,收入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第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日文版1987〕),頁265-280。
李文生、孫新科,〈龍門石窟佛社造像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3期,頁42-50。
李玉昆,〈從龍門造像銘記看北朝的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84年2期,頁72-77。
李玉昆,〈龍門石窟的彌勒造像與我國的彌勒信仰〉,收入葉萬松主編,《洛陽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陽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頁321-327。
李玉昆,〈我國的觀世音信仰與龍門石窟的觀世音造像〉,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頁157-165。
李玉昆,〈龍門碑刻及其史料價值〉,收入劉景龍、李玉昆編,《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彙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頁8-85。
李玉�鴃A〈河北早期的佛教造像──十六國和北魏時期〉,《故宮學術季刊》,11卷4期(1994夏),頁1-80。
李玉�鴃A〈敦煌莫高窟二五九窟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期(1995),頁1-26。
李玉�鴃A〈南北朝觀世音造像考〉,收入邢義田主編,《中世紀以前地區文化、宗教與藝術──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頁235-331。
李榮村,〈北魏楊大眼將軍造像題記之書成年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本,第3分(1993),頁545-570。李靜杰,〈早期金銅佛譜系研究〉,《考古》,1995年5期,頁451-465。
李靜杰、田軍,〈早期單體石佛區域性分析〉,《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2期,頁30-42。
李�蛂A《北魏平城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角井博等編,《中國法書選20•龍門二十品》,東京:二玄社,1988。
周到、呂品、湯文興,《河南漢代畫像磚》,台北:丹青圖書,1986。
周軍、曹社松,〈龍門地區地質地貌考──兼談地質作用對龍門石窟的影響〉,原載《中原文物》,1993年4期,後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頁327-336。
周鼎初,〈試論孝文帝改革後北魏的特殊政治形態〉,《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3期,頁192-199。
岡田健,〈關於優填王造像的若干報告──討論東南亞對中國唐代佛教造像的影響〉,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頁144-150。
林保堯,《法華造像研究──嘉登博物館藏東魏武定元年石造釋迦像考》,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
松原三郎,《中國佛教彫刻史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
金申,《中國歷代紀年佛像圖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金維諾,〈龍門石窟•序〉,原載於龍門保管所編,《龍門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後收入同氏著,《中國美術史論集》(台北:南天書局,1995),下集,頁400-410。
長廣敏雄,《飛天ソ藝術》,東京:朝日出版社,1924。
長廣敏雄,〈東西洋ソ裝飾意匠シ文樣〉,原載淺野清等編,《世界考古學大系》,第16卷(1962),後收入同氏,《中國美術論集》(東京:講談社,1984),頁68-106。
長廣敏雄,〈龍門石窟ソ六日間〉,《書論》,第9期(1976),頁41-44。
長廣敏雄,〈雲岡石窟第9、10雙窟的特徵〉,收入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第2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日文版1990〕),頁193-207。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南京博物院,〈江蘇丹陽胡橋南朝大墓及磚刻壁畫〉,《文物》,1974年2期,頁44-56。
南京博物院(尤克振執筆),〈江蘇丹陽縣胡橋、建山兩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年2期,頁1-17。
倪建林,《中國佛教裝飾》,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
宮大中,《龍門石窟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宮大中,《龍門石窟藝術(增訂本)》,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袁曙光,〈四川茂汶南齊永明造像碑及有關問題〉,《文物》,1992年2期,頁67-71。
國家文物局教育處編,《佛教石窟考古概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宿白,〈參觀敦煌第285號窟札記〉,《文物》,1956年2期,頁16-21。
宿白,〈雲岡石窟分期試論〉,《考古學報》,1978年1期,頁25-38。
宿白,〈南朝龕像遺跡初探〉,《考古學報》,1989年4期,頁389-412。
宿白,〈敦煌莫高窟現存早期洞窟的年代問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卷(1989),頁15-32。宿白,〈平城實力的集聚和“雲岡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收入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第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日版1989〕),頁176-197。
常盤大定、關野貞,《中國文化史蹟》(原《支那文化史蹟》復刻版),京都:法藏館,1975。
張乃翥,〈龍門石窟維摩變造像及其意義〉,《中原文物》,1982年3期,頁40-45。
張乃翥,〈龍門石窟始平公像龕造像年代管窺〉,《中原文物》,1983年3期,頁91-93。
張肖馬、雷玉華,〈成都市商業街南朝石刻造像〉,《文物》,2001年10期,頁4-18。
張承宗、魏向東,《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張英莉、戴禾,〈義邑制度述略──兼論南北朝佛教混合之原因〉,《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4期,頁48-55。
張寶璽,〈炳靈寺的西秦石窟〉,收入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炳靈寺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日文版1986〕),頁182-192。
張寶璽,〈龍門北魏石窟二弟子造像的定型化〉,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頁23-35。
曹汛,〈萬佛堂石窟兩方北魏題記中的若干問題〉,《文物》,1980年6期,頁63-69。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陳傳席編,《六朝畫家史料》,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曾布川寬,〈龍門石窟ズれんペ北朝造像ソ諸問題〉,收入礪波護編,《中國中世ソ文物》(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3),頁181-223。
曾布川寬,〈南北朝時代ソ繪畫〉,收入曾布川寬、岡田健編,《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3•三國•南北朝》(東京:小學館,2000),頁105-110。
曾布川寬、岡田健編,《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3•三國•南北朝》,東京:小學館,2000。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大出版社,1997。
華人德,〈分析《鄭長猷造像記》的刊刻以及北魏龍門造像記的先書後刻問題〉,《中國書法》,2002年8期,頁43-46。
賀世哲,〈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與禪觀〉,原載《敦煌學輯刊》,1980年1期,後收入敦煌文物研究所編,《敦煌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頁122-143。
賀世哲,〈關於北朝石窟千佛圖像諸問題(二)〉,《敦煌研究》,1989年4期,頁42-53。
賀世哲,〈關於十六國北朝時期的三世佛與三佛造像諸問題(一)〉,《敦煌研究》,1992年4期,頁1-21。
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第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日文版1989〕。
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第2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日文版1990〕。
黃征,〈南京栖霞寺飛天的考察〉,《敦煌研究》,2001年1期,頁23-27。
塚本善隆,〈龍門石窟ズ現ホギペ北魏佛教〉,收入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編,《龍門石窟ソ研究》(東京:座右寶刊行會,1941),第2冊,頁143-242。
塚本善隆,《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篇》,東京:弘文堂書房,1943。
楊泓,〈鄧縣畫像磚墓的時代和研究〉,原載《考古》,1959年5期,後收入同氏,《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103-114。
溫玉成,〈古陽洞研究〉,原載《考古與文物》,1983年6期,後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頁143-212。
溫玉成,〈龍門石窟的創建年代〉,《文博》,1985年2期,頁34-35。
溫玉成,〈龍門北朝小龕的類型、分期與洞窟排年〉,收入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第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日文版1987〕),頁170-224。
董玉祥,〈龍門石窟北魏型造像風格的形成與發展〉,《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頁158-164。
寧強、胡同慶,〈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千佛畫研究〉,《敦煌研究》,1986年4期,頁22-36。
趙昆雨,〈雲岡石窟造像服飾雕刻特徵及其演變〉,《文物世界》,2003年5期,頁16-22。
劉汝醴,〈關於龍門三窟〉,原載《文物》,1959年12期,後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頁56-61。
劉志遠、劉廷璧,《成都萬佛寺石刻藝術》,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
劉建華,〈遼寧義縣萬佛堂北魏石窟分期研究〉,《考古學報》,2001年2期,頁159-188。
劉景龍,《龍門石窟開鑿年代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劉景龍、李玉昆編,《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彙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劉景龍、楊超杰等編,《龍門石窟總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9卷。
劉景龍編,《龍門二十品──碑刻與造像藝術》,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
劉景龍編,《古陽洞──龍門石窟第1443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劉景龍編,《蓮花洞──龍門石窟第712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劉慧達,〈北魏石窟與禪〉,《考古學報》,1978年3期,頁337-350。
廣川堯敏,〈淨土三部經〉,收入牧田諦亮、福井文雅編,《敦煌シ中國佛教》(東京:大東出版社,1984),頁81-114。
樓宇烈,〈東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觀世音靈驗故事雜談〉,《中原文物》,1985年特刊,頁100-114。
蔣人和,〈早期佛像火燄式紋身光之演變及古陽洞起源的一些探想〉,收入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頁210-219。
蔡宛霖,《雲岡石窟第六窟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黎虎,〈漢魏晉北朝中原大宅、塢堡與客家民居〉,《文史哲》,2002年3期,頁128-134。
龍門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編,《中國石窟•龍門石窟》,第1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日版1987〕。
龍門石窟研究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編,《龍門石窟窟龕編號圖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龍門流散雕像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
謝振發,《雲岡第七、八雙窟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韓昇,〈魏晉隋唐的塢壁和村〉,《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2期,頁99-105。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關百益,《伊闕石刻圖表》,河南:河南博物館,1935。
三、英文論著
Abe, Stanley K., Ordinary Image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Bush, Susan, “Floral Motif and Vine Scrolls in Chinese Art of the Early Sixth Centuries A.D.,” Artibus Asiae, vol. 38, no. 1 (1976), pp. 75-83。
Chavannes, E., Mission arch�聰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 Paris, 1909-1915.
Rawson, Jessica, Chinese Ornament: The Lotus and the Dragon, London: British Museum, 1982.
Siren, Osvald, 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Bangkok, Thailand: SDI Publications, 1998.
Soper, A. C., Literary Evidence for Early Buddhist Art in China, Ascona: Artibus Asia Publishers, 1959.
Tsiang, Katherine R., “Disjunctures of Time, Text, and Imagery in Reconstruc-tions of the Guyang Cave at Longmen,” 收入巫鴻主編,《漢唐之間的宗教藝術與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頁313-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