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4: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晨綺
研究生(外文):Hung, Chen-Chi
論文名稱: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下之律師權與實質有效辯護
論文名稱(外文):The right to counsel and the effective assistance under Taiwan’s reformed adversarial system
指導教授:林志潔林志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Chih-Chie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當事人武器對等律師權辯護人在場權實質有效辯護律師執業過失
外文關鍵詞:right to a fair trialright to counseleffective assistancemalpract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7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為改進舊制職權主義下,法官須全程主導證據調查、主動蒐集對被告不利之證據等審判者與追訴者混淆之現象,於民國九十二年修法改採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此一新制之設計釐清法官與檢察官的權責分際,開啟了法官中立聽審之門,然而,也因為法官與檢察官於新制下各司其職,法庭之證據調查活動改由當事人主導,當事人兩造武器之對等成為落實公平審判不可或缺的前提要件,而被告之辯護人則是被告唯一擁有、得以與檢方相抗的武器,因此兩造當事人是否武器對等、訴訟程序是否公平,端賴被告之辯護人是否確實為被告為實質有效之辯護與協助。
然而,自新制實施以來,我國就此議題並未有深入之學術著作或實證研究,因此,本文嘗試以觀察我國實務見解之角度出發,檢視我國律師於刑事訴訟程序中為被告辯護之情形,藉以觀察新制下,當事人兩造之武器是否對等、訴訟是否具備公平審判之制度,並以此檢視新制改革之成效。
為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文透過整理我國學者之教科書、期刊、國內碩士論文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之判決與期刊文章,以介紹、說明我國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與被告律師權之制度背景。進而,再透過以我國最高法院為主,高等法院為輔之判決整理,以觀察、呈現我國修法實施新制後之實務於起訴前及起訴後之各重要階段中,辯護人未能實質有效辯護之問題為何,並比較實行當事人進行主義制度之美國面對此問題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與學說見解,以作為我國解決此一問題時之參考。最後,並站在當事人立場,思考辯護人未盡實質有效辯護之執業義務時,當事人可主張何種救濟方式以保障其權利,並藉以提升我國律師之執業環境,以因應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下辯護人角色日益重要之變化。
To avoid the judges taking the roles of both the judge and the prosecutor inevitably in the old criminal procedure, Taiwan’s criminal procedure has transformed into reformed adversarial system in 2003. This new system clarifies the duties of the judge and the prosecutor respectively and has opened the door of fair trial. However, once the judge no longer takes the whole responsibility to dig out the fact under the new system, the parties will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instead, that is, the prosecutor and the defendant have to go all out to attack and defend for the fact-finding. In this condition, the attorney’s effective assistance becomes the crucial prerequisite to a fair trial because the attorney is the defendant’s sole weapon i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to fight off the prosecutor’s accusation against him.
Since there is not much discussion nor much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is issue in Taiwan, whether the attorneys in Taiwan have fulfilled their responsibility to offer effective assistance to the defendants remains an question to be found out. This thesis therefore aims at observing the practices of Taiwan’s attorneys in criminal procedures by searching the judgments so as to see whether the defendants’ right to a fair trial has been achieved through the new system.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above, first,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ed adversarial system and the defendant’s right to counsel by extrac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textbooks, the articles, the thesis and the judgments of the U.S. Supreme Court. Second, this thesis presents the situations and points out the issues that the attorneys could not offer effective assistance to the defendants in the crucial stages, whether before trial or after trial, by searching the judgments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Taiwan and Taiwan High Court, and also by illustrating the viewpoints of the U.S. Supreme Court and related journals. Finally, in the event of the attorney’s malpractice,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responsibilities the attorney may assume and the remedies the defendant may adopt so as to protect his own right and to improve the legal practice environment under the new reformed adversarial system.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5
第四節 論文架構 8
第二章 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與律師權保障 11
第一節 前言 11
第二節 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 12
第一項 定義 12
第二項 立法目的 13
第三項 證據調查程序,職權主義之色彩 15
第四項 證據調查程序,當事人進行主義之色彩 16
第三節 律師權保障 18
第一項 何謂律師權 18
第二項 美國法之律師權 29
第四節 小結 36
第三章 現行實務辯護制度之問題探討 42
第一節 前言 42
第二節 起訴前 43
第一項 司法警察(官)詢問程序,辯護人之在場權與放棄 43
第二項 指認程序,辯護人之在場權 61
第三項 羈押審查程序,羈押訊問時之辯護人在場權 77
第三節 起訴後 86
第一項 強制辯護案件,辯護人於審判期日之缺席與未為明確辯護 86
第二項 共同辯護,多數被告間利害相反 100
第三項 審判中勘驗,辯護人在場權 108
第四章 律師未為實質有效辯護之處理 116
第一節 前言 116
第二節 美國律師之執業過失 117
第一項 「法律執業過失」之責任屬性 117
第二項 構成「法律執業過失」之要件 117
第三項 律師執業過失之懲處—紀律維護機構之懲戒或民事責任之負擔 127
第三節 我國律師執業過失之責任探討 129
第一項 律師對當事人之民事責任 129
第二項 律師對當事人之刑事責任 134
第三項 律師懲戒 135
第四節 小結 137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研究成果與建議 139
第二節 後續研究 148
第六章 結論 150
參考文獻 152

一、 中文書籍
? 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臺北:翰蘆,2000年。
? 王兆鵬,〈自美國法看我國刑事被告之律師權〉,《自由、責任、法-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元照,2005年。
?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臺北:元照,2007年。
?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臺北:元照,2008年。
?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臺北:元照,2010年。
? 王兆鵬,《刑事救濟程序之新思維》,臺北:元照,2010年。
? 吳巡龍,《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全集》,臺北:新學林,2008年。
? 吳俊毅,《辯護人論》,臺北:正典,2009年。
?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臺北:自版,2000年。
?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臺北:自版,2007年。
?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臺北:自版,2010年。
? 姜世明,《律師民事責任論》,臺北:元照,2004 年。
?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臺北:五南,2007年。
二、 英文書籍
? DEBORAH L. RHODE & DAVID LUBAN, LEGAL ETHICS, FIFTH EDITION (Foundation Press 2008).
? MIKEL A. ROTHENBERG, M.D., PREPARING ORTHOPEDIC DISABILITY CASES (Aspen Publishers 2006).
? SUSAN SAAB FORTNEY & VINCENT R. JOHNSON, LEGAL MALPRACTICE LAW: problems and prevention (Thomson West 2008).
三、 中文期刊
? 王兆鵬,〈論證據排除法則(上)〉,《司法周刊》,第1150 期,2003年9 月。
? 王兆鵬,〈受有效律師協助的權利,以美國法為參考〉,《月旦法學》,第123期,2005年8月。
? 吳俊毅,〈辯護人與被告交流權之探討-透過接見以及使用書信方式的情形〉,《月旦法學》,第137期,2006年10月。
? 何賴傑,〈告知義務及第三審上訴之限制〉,《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期,1999年。
? 林永謀,〈關於修正刑事訴訟法之事實審理諸原則(上)〉,《司法週刊》,第1198期,2004年8月。
? 林志潔,〈是公平的保障還是一襲國王的新衣?論對抗制下律師失職行為與被告律師權的保障〉,《月旦法學》,第137期,2006年10月。
? 林裕順,〈偵查程序為何需要「公費」辯護制度-實質、有效辯護的關鍵機制 〉,《全國律師》,2008年12月。
? 林裕順,〈權利告知乃莊嚴的承諾-實質有效辯護之國家宣誓〉,《臺灣法學雜誌》,第152期,2010年5月。
? 姜世明,〈律師倫理及律師民事責任之規制交錯〉,《月旦法學》,第196期,2011年9月。
? 張永宏、陳昭龍,〈論告知義務〉,《軍法專刊》,第53卷第5期,2007年10月。
? 邱忠義,〈辯護權及其界限-兼論釋字第六五四號解釋之因應〉,《全國律師》,頁40,2009年3月。
? 陳運財,〈被告接受辯護人援助之機會〉,《月旦法學教室》,第24期,2004年10月。
? 陳運財,〈刑事訴訟法之修正與刑事辯護〉,《月旦法學》,第137期,2006年10月。
? 蔡名堯,〈從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觀點看公訴之減縮〉,《檢察新論》,第6期,2009年7月。
? 蔡榮耕,〈Gideon’s Trumpet 被告的受有效辯護權〉,《全國律師》,2008年12月。
? 羅秉成,〈在錯認與認錯之後─談指認制度的建立與落實〉,《司法改革雜誌》,第41期,2002年10月。
? 羅秉成,〈律師在場權與實質辯護─以偵查中律師陪訊制度改革為中心〉,《全國律師》, 2008年12月。
四、 英文期刊
? Daniel Kanstroom, The Right to Deportation Counsel in Padilla V. Kentucky: The Challenging Construction of the Fifth-And-A-Half Amendment, 58 UCLA L. REV. 1461 (2011).
? Douglas L. Colbert, Thirty-Five Years after Gideon: The Illusory Right to Counsel at Bail Proceedings, 1998 U. ILL. L. REV. 1 (1998).
? Douglas L. Colbert, Ray Paternoster, & Shawn Bushway, Do Attorneys Really Matter? The Empirical and Legal Case for the Right of Counsel at Bail, 23 CARDOZO L. REV. 1719 (2002).
? Elizabeth Gable & Tyler Green, Wiggins v. Smiths: The Ineffective Assistance of Counsel Standard Applied Twenty Years after Strickland, 17 GEO. J. LEGAL ETHICS 755 (2004).
? James W. Diehm, The Introduction of Jury Trials and Adversarial Elements into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Other Inquisitorial Countries, 11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 Policy 1 (2001).
? Note and Comments, An Historical Argument for the Right to Counsel During Police Interrogation, 73 YALE L.J. 1000 (1964).
? Notes, Prejudice and Remedies: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Ineffective Assistance Length-of-Sentence Claims, 119 HARV. L. REV. 2143 (2006).
? Randolph N. Jonakait,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Adversary System: America Before England, 14 WIDENER L. REV. 323 (2009).
五、 中文碩士論文
? 林妍汝,〈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的憲法權利〉,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 沈依玲,〈被告在刑事程序中受律師協助權之研究〉,銘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 柯清達,〈刑事程序上當事人對等原則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 顏華歆,〈論律師契約義務之具體化—以律師倫理規範充實律師契約義務之可能性〉,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六、 網路資料
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work/work02/work02-01.asp (最後點閱日期:2010年9月28日)。
?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網站,http://www.jrf.org.tw/newjrf/RTE/myform_detail.asp?id=3361 (最後點閱日期: 2011年12月26日)。
? 張靜薰,〈我國刑事實務指認程序之研究〉,司法官訓練所學員報告,第48期,http://ja.lawbank.com.tw/pdf2/2037-2055.pdf(最後點閱日期:2012年2月19日)。
? 戚瑛瑛,〈論辯護人在刑事程序之權利-以偵查階段為中心〉,司法官訓練所學員報告,第48期,http://ja.lawbank.com.tw/pdf2/2225-2243.pdf(最後點閱日期:2011年10月4日)。
七、 其他資料
? 盧亨龍,〈指認程序淺探〉,《法學研究報告合輯(第四輯)-司法官第46期》,2007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臺北:元照,2007年。
2. ? 吳俊毅,〈辯護人與被告交流權之探討-透過接見以及使用書信方式的情形〉,《月旦法學》,第137期,2006年10月。
3. ? 何賴傑,〈告知義務及第三審上訴之限制〉,《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期,1999年。
4. ? 林永謀,〈關於修正刑事訴訟法之事實審理諸原則(上)〉,《司法週刊》,第1198期,2004年8月。
5. ? 林志潔,〈是公平的保障還是一襲國王的新衣?論對抗制下律師失職行為與被告律師權的保障〉,《月旦法學》,第137期,2006年10月。
6. ? 林裕順,〈偵查程序為何需要「公費」辯護制度-實質、有效辯護的關鍵機制 〉,《全國律師》,2008年12月。
7. ? 邱忠義,〈辯護權及其界限-兼論釋字第六五四號解釋之因應〉,《全國律師》,頁40,2009年3月。
8. ? 陳運財,〈被告接受辯護人援助之機會〉,《月旦法學教室》,第24期,2004年10月。
9. ? 陳運財,〈刑事訴訟法之修正與刑事辯護〉,《月旦法學》,第137期,2006年10月。
10. ? 蔡榮耕,〈Gideon’s Trumpet 被告的受有效辯護權〉,《全國律師》,2008年12月。
11. ? 羅秉成,〈在錯認與認錯之後─談指認制度的建立與落實〉,《司法改革雜誌》,第41期,2002年10月。
12. ? 羅秉成,〈律師在場權與實質辯護─以偵查中律師陪訊制度改革為中心〉,《全國律師》,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