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富雲(2002)。教育網站的設計。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2),186-197。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王智玄(2000)。新的學習策略—網路合作式學習之探討。資訊與教育,78,42-50。王鈺雯(2003)。壹北市青少年網路咖啡消費動機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震宇(1996)。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情況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江玉卉(2003)。實施休閒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十二至二十四歲民間人口)。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5)。青少年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2)。週休二日青少年休閒狀況與態度調查。台北市:作者。
朱國光(1998)。網路輔助學習系統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利亞蒨(2001)。網路輔助教學在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學習成效、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妤慧(2004)。網路輔助教學的互動式多目標師生配對與分組決策支援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金泉(2001)。非同步式網路輔助教學之研究—以技職校院工業安全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貴慈(1998)。網際網路在地理教育上之應用--以台北市永吉國中國一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宗哲(2003)。網路輔助教學的互動式多目標師生配對與分組決策支援之研究—以臺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明隆(1998)。電腦網路學習特性及其相關問題的省思。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簡訊,8709,23-39。
吳清山、林天佑(1996)。建構教學。教學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3。
吳斯茜(2005)。網路輔助電腦樂高課程影響學童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慧珍(1999)。探討學生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合作學習對其科學過程技能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宋幸蕙(1999)。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教師對休閒教育課程期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建政(1994)。休閒教育的發展。台灣教育,523,18-20。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余嬪(1996)。學校休閒教育與青少年休閒價值觀之架構。載於青少年休閒生活研討會論文集(頁85-95)。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余嬪(2000)。休閒教育的實施與發展。大葉學報,9(2),1-13。何榮桂、郭再興(1996)。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網路上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55,25-31。周文欽、歐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心理。
周鳳琪(2000)。國中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周學珮(2000)。國中生個人休閒情意自我覺察輔導方案規劃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林平勺(2002)。生活科技網路輔助教學模式建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東泰(1992)。當前休閒教育的課題。社教雙月刊,52,32-37。林東泰(2002)。休閒教育及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弦逸(1998)。Internet遠距教學在自學上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1(7),31-36。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網際網路與國小教育。資訊與教育,58,2-11。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雜誌,67,34-49。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鈺婷(2002)。網路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學習領域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岳修平(1999)。網路教學於學校教育之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2(4),61-76。岳修平(2001)。非同步教學網頁輔助學習成效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55,27-35。邱貴發(1998)。網路世界中的學習:理念與發展。資訊研究與教育,6(1),20-27。
施清發(1999)。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求間之關係。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范靖惠(1990)。休閒覺知自由與青少年自我概念。學生輔導,60,58-67。范靖惠(1996)。性別、休閒覺知自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洪榮昭、劉明洲(1997)。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孫孟君(1998)。身體障礙青少年休閒自由、休閒偏好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孫春在(1994)。超媒體網路與遠距合作式電腦輔助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21,29-30。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高琇鈴(2000)。一個離婚女性在諮商中自我改變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涂淑芳(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
張文耀(2000)。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提昇自尊心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張史如(1997)。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39-48。張再明(1998)。建立國小網路教學環境。教師之友,39(1),1-5。張良漢(2001)。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張惠芬(2000)。探討青少年戒菸課程之成效。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鳴鳳(2003)。遠距教學系統—「數位學習教室」應用於高職計算機概論重補修課程成效之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年興(2003)。網路教學的課程設計與班級經營。圖書館與資訊科學,29,05-14。
陳明琪(2003)。多媒體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比較—以商業類科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63,49-64。陳信安(1999)。休閒參與的覺知自由與阻礙之研究—台北縣淡水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陳萌智(2004)。網路教學理論與實作。台北市:文魁資訊。
陳雅君(2005)。中學生網路非行相關問題之研究中學生網路非行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錦章,丘富宏(2001)。網路學習環境建構的新理念:融入後設認知策略與認知工具的網路學習環境建置的概念。教學科技與媒體,58,2-12。
陳錫麟(2004)。國中學生視覺藝術網路輔助學習效果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許東華(2002)。網路化問題解決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許繼德(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連桂珍(2003)。休閒教育方案之規劃與實施—台中縣一所國中的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淑玲(1995)。國民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休閒教育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靜晃(2001)。青少年休閒需求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4,358-363。梁朝雲(1997)。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的遠具學習環境—簡介LEAD前導計畫的研發現況。教學科技與媒體,34,28-41。游又嘉(2004)。休閒教育成效與休閒滿意度之探討—以大葉大學和彰師大學生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印通(2002)。網路輔助教學對整體型、局部型思考風格之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就之影響—以自然科認識顯微鏡下的生物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武原等(2002)。多媒體討論互動系統在數學教育應用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1,15-32。
黃郁涵(2003)。E世代的評量方式—網路教學評量。教師之友,44(5),100-107。黃政傑(1996)。青少年休閒教育的重要課題。載於青少年休閒生活教育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4-19)。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黃淑真(1996)。正視青少年休閒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8,10-13。黃意文(2003)。臺中縣國小教師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彭郁歡(2003)。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立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馮嘉玉(2002)。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元卉(2003)。北部地區登山者之個人特質與休閒自由感間的關係。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廖桂菁(2000)。情境式網路學習環境對科學學習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劉子利(2001)。休閒教育的意義、內涵、功能與其實施。戶外遊憩,14(1),33-53。
鄭昌明(1993)。自情境學習的認知觀點探討電腦輔助教學中教材內容的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12,3-4。
鄭淑文(2004)。台灣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教育態度與進修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鄭照順(1999)。青少年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斐寧(2005)。啟發式網路輔助教學系統之建置與評估—以國小數學科「空間與方位」單元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盧信彰(2000)。「網路學習環境」建置之探討。生活科技教育,33(6),14-20。賴奕璇、張瓊穗、王尹玲、甘珮甄(2003)。網路教材介面設計之原則與實例探討—以「土石e點流」教學網站為例。資訊教育,94,81-91。
賴敏雄(2004)。國中理化科網路輔助教學對學習成果及其態度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謝明材(2000)。高中體育班休閒活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市:幼獅。
顏妙桂(1994)。休閒與教育。台灣教育月刊,523,15-17。
顏妙桂(2001)。許學生一個快樂學習的未來:兼論「休閒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臺灣教育,602,2-8。顏妙桂(譯)(2002)。Edginton, C. R.等著。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Leisure Programming- A Service-Centered and Benefits Approach /3rd ed.)。台北市:桂魯。
顏妙桂(2004)。青春活力—從心理社會發展觀點論述青少年的休閒投入。學校體育,14(2),14-21。顏龍源(1996)。Internet上遠距教學系統設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蕭慧雯(2003)。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網路輔助教學融入問題導向生涯發展課程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羅美華(2005)。國中生內外控信念與休閒覺知自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蘇俊吉(2006)。網路輔助教學、學習風格對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國中社會領域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西文部份
Bergmann, F. (1977). On being free.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Bregha, F. J. (1980). Leisure and freedom reexamined. In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ssues in an era of change (pp. 30-37).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Bloland, P. A. (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291-294.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attilo, J., & Murphy, W .D. (1991).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Dattilo, J. (1999).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 systematic approach.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Gunter, B. G. (1987). The leisure experience: selected proper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 115-130.
Iso-Ahola, S. E. (1980).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pringfield, Ill.: C. C Thomas.
Joswiak, K. F. (1989). Leisure education: program materials for person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Kelly, J. R. (1990). Leisure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Kelly, J. R. (1996). Leisure (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ieberman, J. N. (1977). Playfulness: 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undy, J., & Odum, L. (1979).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Wiley.
Mundy, J. (1998).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Champaign, Ill.: Sagamore.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research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eisure. Springfield, Ill.: C.C. Thomas.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l.: C.C. Thomas.
Searle, M. S., & Mahon, M. J. (1991). Leisure education in a day hospital: the effects on selected socio-psychological variables among older adults,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10, 95-109.
Stumbo, N. J. (2002). Leisure education I: a manual of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
Westland, C. (1987). Toward a leisure centred society: the ‘why’, ’what’ and ‘how’ of education for leisure.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2(3-4), 222-232.
Witt, P. A., & Ellis, G. D. (1989). The leisure diagnostic battery- users manual.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 (1993). WLRA 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Leisure Education. In Drafted and approved at the WRLA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Leisure Education (pp.1-15). Jerusalem, Israel: 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