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中文專書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中共國務院台灣辦公室,2000年2月21日公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共重要法規彙編1977-1982年,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83年。
「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3年7月5日。
「立法院臨時提案」,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民國80年6月14日。
「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2,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10月31日。
「迎接未來任重道遠」,李總統登輝先生言論選集,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9年2月。
「專題綜合研討會會議形及結論報告—兩岸關係議題」,國家發展會議秘書處,民國85年12月。
1990中共年報,台北:中共雜誌社,1990年,。
2000中共年報,下冊,台北:中共雜誌社,1990年。
二十一世紀台海兩岸的軍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0年。
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主編,1981-1983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4年。
中央通訊社,1995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民國84年3月。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
中共中央統戰部研究所,「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個國家,兩種制
度,第1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4年10月。
中共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199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中共全國台灣研究會,台灣問題實錄上冊,北京:九洲出版社,2002年6月。
中共國台辦研究局,「波茨坦公告」,台灣問題文獻資料匯編。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國防,北京: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998年7月27日。
中共國務院對台辦,「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北京:2000年2月21日。
中國外交199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中國共產黨七十年,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1/2002,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8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199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
中華民國參與聯合國,台北:外交部,民國82年5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報告書,台北:民國85年。
內政部統計處編印,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內政統計提要,台北:內政部,民國81年。
反擊共匪統戰參考資料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大陸工作會,民國76年。
日本外務省特別資料室編,日本占領及管理重要文書集,第一卷基本篇,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49年。
毛主席革命外交語錄,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牛軍,「論克林頓政府對華政策的演變及其特質」,克林頓治下的中國,北京:中國社會學院,1998年。
王人傑,「國際法上的承認」,丘宏達編,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2年。
王永欽,統一之路,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玉玲,由兩岸關係探討台灣的統獨問題—以博奕理論分析之,台北:桂冠,民國85年。
王鐵崖,國際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年。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
丘宏達,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
丘宏達,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丘宏達主編,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
丘宏達編輯,現代國際法參考文件,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0年4月。
包宗和,現階段「一個中國」的詮釋,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編印,「一個中國政策」學術研討會論文輯,台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民國81年12月。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8年3月。
外交部外交報告書編輯委員會,外交報告書:對外關係與外交行政,台北:外交部,民國81年12月。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編,我國與世界各國關係一覽表(83),台北:外交部,民國83年10月。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編,我國與世界各國關係一覽表(84),台北:外交部,民國84年10月。
外交部新聞文化司編,中共與各國建交聯合公報彙編,台北:外交部新聞文化司,民國88年1月。
外交部編,外交部聲明及公報彙編(民國74年1月至12月),台北:外交部,1985年。
弘文編著,中美峰會解讀-合作還是對抗,北京:金城出版社,1998年1月。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民主進步黨政策白皮書(綱領篇),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3年。
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秘書處編印,民主進步黨黨章·黨章(小冊),台北:民主進步黨,1995年。
民主進步黨的族群與文化政策―多元融合的族群關係與文化,台北:民進黨中央黨部,1993年8月。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7月。
石之瑜、李念祖合著,「規範兩岸關係」—人道努力與制度安排,台北:五南書局出版1992年4月。
石之瑜、黃競涓等,「一國兩制」論述注批,台北:遠景基金會,民國90年5月。
立法院公報,第83卷第41期(下),台北:立法院,民國83年6月1日。
共中國台辦、國務院新聞辦,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北京:2000年2月。
共軍的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0年。
宇佐美滋、蘇起,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決策人訪問記,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76年。
朱新民,「開展兩岸關係到統一之路沒有時間表」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民主基金會,民國80年11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辜汪會談」及其預備性磋商背景說明,台北:陸委會,民國82年4月3日。
行政院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行政院外交部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行政院外交部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行政院外交部編,外交部聲明及公報彙編,民國78年元月至12月,台北:外交部,1989年。
行政院外交部編,外交報告書:外交關係與外交行政,台北:外交部,1992年12月。
行政院外交部檔案,外交部亞東司收文字第5449號。
行政院陸委會,「現階段大陸政策兩岸關係―中華民國的立場與作法」,台北:陸委會,民國87年6月。
行政院陸委會,「對中共『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的看法―只有『中國問題』,沒有台灣問題」,民國82年9月16日。
行政院陸委會,兩岸直航問題與展望,台北:陸委會,民國83年5月20日。
行政院新聞局編,和平之旅,台北:新聞局,1993。
吳玉山,「台灣的大陸政策:結構與理性」,爭辯中的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8年3月。
吳玉山,抗衡與扈從,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10月。
吳安家,「論中共『一國兩制』的構想」,大陸研究會會員論文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86年4月。
吳昱輝編,自決與獨立,高雄:新台政論雜誌社。
吳新興,海峽兩岸交流,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民國87年5月。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4年8月。
呂思勉,歷史研究法,上海:永祥印書館,1948年再版。
李宏,「鄧小平外交思想初探」,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
李英明,「定位中共的『現實』與『理想』」,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民主基金會,民國80年11月。
李登輝,李總統登輝先生八十年言論選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81年。
李登輝,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84年。
李總統登輝先生接受媒體專訪論及兩岸關係之輯要,台北:民國82年8月19日。
李鍾桂,「國際法人」,王雲五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點,第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
沈玄池、洪德欽編,歐洲聯盟:理論與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8年1月。
辛華編,構築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美首腦互訪實際,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7月。
阮銘,透視總書記:江澤民文選導讀,台北:財訊出版社,民國87年。
周大員,揭開塵封的歷史傷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
周洪鈞,「台海兩岸關係評析」,曹建明主編,上海台灣研究,第一輯,上海:台灣研究所,2001年4月。
林中斌,核霸,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林文程,中共談判的理論與實務—兼論台海兩岸談判,台北:麗文文化公司,2000年8月。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7年11月。
林正義主編,1988-1989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91年。
林佳龍,「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亞洲中心與台灣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1999年11月16-17日。
林桂龍、郭臨伍,「從雙層賽局看『兩國論』」,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文化公司,2000年5月。
林濁水,路是這樣走出來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10月。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岐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民國87年2月。
邱坤玄,二十一世紀中共的外交策略,(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60-9/no161.htm)。
柳金財,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台北:時英出版社,民國87年2月。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
香港移交週年情勢之評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年8月。
唐天日等著,「時代的強音-大國加強合作」,王樹柏主編,全球大調整,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4月。
唐耐心,不確定的友情:台灣、香港與美國1945至199,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1995。
夏功權,夏功權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5年。
海峽交流基金會八十年年報,台北:海基會,民國81年。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辜汪會談紀要。
郝伯村,八年參謀總長日記,台北:天下文化,2000年。
馬英九,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民國81年3月。馬起華,「一國兩制的初步研究」,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實錄,台北:中華會,民國81年12月。
高孔廉,兩岸經貿現況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2年3月。涂懷瑩,「主權」,王雲五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點,第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現代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1年9月。
國家藍圖委員會撰寫,新世紀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1,台北: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 1999年11月。
張士丞,我國對台澎之主權的法理依據,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66年。
張五岳,「分裂國家探討模式」,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五南圖書公司,民國88年3月。
張五岳、李文志、李守正,「終止動員戡亂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民主基金會,民國80年11月。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1月。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1年2月。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2月。
張京育主編,自由之血、民主之花,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
張保民,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11月。
張麟徵,「務實外交的理論基礎—雙重承認理論之建構」,民國79年2月23日,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與時報文教基金會主辦之「『台灣經驗』新階段:持續與創新」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公司,1996年。
統一戰線工作手冊,上海:上海市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1989年12。
莊萬壽,中國論,台北:玉山社出版公司,1996年7月。
郭立民編,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台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
郭瑞華,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法務部調查局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85年12月。
陳水扁,「外交政策白皮書」,新世紀新出路 陳水扁國家藍圖,台北:陳水扁競選指揮中心,1999年11月。
陳有為,天安門事件後中共與美國外交內幕,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陳東龍,中共軍備現況,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陳治世,國際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
陳春山,兩岸經貿政策解讀,台北:月旦出版公司,民國85年7月。
陳啟懋編著,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公司,民國89年3月。
陳梓龍、林文程,中共對台政治性談判策略之研究,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第四研究所,1999年3月。
陳德昇,兩岸政經互動、政策解讀與運作分析,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3年6月。
陳慶,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79年12月。
彭勃,「國家主權不容分割-從學理角度看李登輝的『兩國論』」,曹建明主編,上海台灣研究,第一輯,上海:台灣研究所,2001年4月。
菲德羅斯,國際法中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鈕先鍾譯,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5月。
黃昆輝,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民國80年12月。黃剛,文獻析述:中華民國/台灣與美國間關係運作之建制(1979-1999),台北:國立政大國研中心,2000。
黃鑄,「『一國兩制』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第5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4年10月。
楊永明,「民主主權:政治理論中主權概念之演變與主權理論新取向」,政治科學論叢,台北:民國85年5月第7期。楊清海,中共統一戰線剖析:組織、演變、論證,台北:龍文出版社,1991年。
虞義輝,「從民族主義的歷史發展看中共的愛國主義」,復興崗學報,台北民國86年6月)。虞義輝,台灣意識的多面向(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91年11月)。
裘兆琳主編,1985-1987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9年。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2-1994,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6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公司,1999年5月。
趙春山,建構跨世紀的兩岸關係-正視一個分治中國的現實問題,台北:「中共建政與兩岸分治五十年」學術研討會,民國88年9月22日、23日。劉達人,劉達人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7年。
劉學銚,淡水河邊談國史―你是中國人嗎?,台北:三友圖書公司,民國84年11月。
蔣經國,國家國策國運,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民國69年3月。
鄭安國,「『九二共識』見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國91年10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鄧小平,鄧小平論香港問題,香港:三聯書廚,1993年。
蕭蔚雲編,一國兩制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0年。
謝希德、倪世雄,曲折的歷程:中美建交廿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鏞,「兩岸關係、雙重承人,與多體系國家」,如何進入國際社會論文集,如何進入國際社會研討會,中華會主辦,民國82年4月。
嚴家其,「一國兩制的科學涵意及其特徵」,「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理論與實踐文獻資料選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蘭德公司翻譯,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原著:Zahmay M. Khalilzad, Abram N. Shulsky, Daniel L. Byman, Roger Cliff, David T. Orletsky, David Shlapak, Ashley J. Tell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9年10月。
顧速、董方合譯,James R. Townsend, Brantly Womack原著,中國政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龔春生,論海峽兩岸直航的必要性,北京:海峽兩岸第6屆學術研討會,1996年7月。
貳、中文期刊
「『一國兩制』適合中國國情」,中國政治,第8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2年10月13日,頁46。
「和平演變與和平消化」,爭鳴月刊,總250期,香港:1998年8月,頁45。
「學習『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輔導材料(連載三)」,海峽瞭望,福州:海峽瞭望編輯部,2000年9月號。
丁俊萍,「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爭議」,中國政治,第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5年8月,頁26-31。
于有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6月,頁14-15。于沐,「在曲折中走向穩定和政治對話-兩岸關係二十年的回顧和展望」,瞭望新聞週刊,第52期,香港:1998年12月28日,頁26。
中共『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際」,共黨問題研究叢書,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89年,頁7。
中共外交公報,第2卷第1期。
中共外交部,「周恩來斥責美國武裝侵略台灣的聲明」,外交公報,第1卷第2期,1950年6月28日。
中共研究雜誌社,「兩岸情勢總觀察:在美『中』交鋒浪頭上險行的兩岸關係」,中共研究,第36卷第5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5月,頁11。中共研究雜誌社資料室,「每月兩岸關係大事記」,中共研究,第36卷第6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6月,頁217。中國政治,「實踐『一國兩制』解決澳門問題」,中國政治,第6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4年8月13日,頁128。
中國國民黨大陸工作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306期,台北:大陸工作會,民國88年2月24日,頁40。
毛治國,「境外航運中心發展方案」,商業職業教育,第63期,台北:1996年2月,頁49。牛軍,「期待信任能化解矛盾」,兩岸雙贏,第21期,2000年10月,頁36-39。
王兆平、雷永貴,「論『一國兩制』基本格局」,中國政治,第8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4年10月13日,頁42-45。
王俊南,「兩岸統合岐見之探討:理論與實務」,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2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90年12月,頁9。王新生,「『一國兩制』與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中國政治,第12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7年2月13日,頁26-30。
王道南,「『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和香港平穩回歸」,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157期,北京:1997年4月。
任孝琦,「魏鏞:我為何提出『雙重承認』的構想」,天下雜誌,民國77年5月15日,頁102、107-109。
朱景鵬,「歐洲聯盟與中共雙邊互動經驗之探討-兼論歐盟之對外關係」,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4月,頁45。朱新民,「對『一國兩制』之剖析」,中國大陸研究教學參考文摘,第42期,民國75年6月1日,頁109。
西門聖,「國民黨召開十五全『兩國論』納入決議文爭議」,展望,總第395期,台北:民國88年10月,頁19。
余承柏,「中共『十五大』後對外及對台經貿政策之研討」,中共研究,第31卷第10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7年10月,頁78。冷溶,「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的來龍去脈」,瞭望月刊海外版,1992年7月20日,頁4。
吳子丹,「中共對我參與聯合國之阻撓」,外交部通訊,第20卷第9期,台北:民國81年1月,頁5。吳玉山,「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遠景季刊,第1卷第3期,台北:遠景交流基金會,2000年7月,頁8。吳建璠,「『一國兩制』與香港基本法」,新華文摘,第224期,北京:新華文摘社,1997年8月1日,頁9-15。
吳福寶,「夥伴關係重塑中共大國地位之成效分析」,中共研究,第35卷第2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2月,頁112。宋達溪,「當前兩岸安全情勢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6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91年6月15日,頁88。李家泉,「『一國兩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的創造」,統一論壇,北京:統一論壇雜誌社,1993年9月20日,頁4-9。
每月兩岸關係大事紀,中共研究,第36卷第9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9月,頁119。每月兩岸關係大事記,中共研究,第35卷第12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頁243。沈君山,「『一個中國兩個制度』的和平競爭」,七十年代,第171期,香港:1984年4月,頁69-73。
阮銘,透視總書記:江澤民文選導讀,台北:財訊出版社,民國87年。
尚定,「用誠意推動兩岸交流與互動」,瞭望新聞週刊,第40期,香港:1998年10月5日,頁6。
承侯,「中共對台工作」,中共研究,第33卷第1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1年1月,頁91。承侯,「中共對台工作」,中共研究,第33卷第1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1年1月,頁92。社論,「兩岸情勢總觀察:兩岸復談面面觀」,中共研究,第34卷第8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0年8月,頁17。社論,「兩岸情勢總觀察:美『中』戰略關係變動下面臨轉機的兩岸關係」,中共研究,第35卷第5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5月,頁16。社論,中共研究,第35卷第2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2月,頁16。
邱坤玄,「中共大國外交與獨立自主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1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雜誌社,2000年11月,頁5。
邱坤玄,「中共高層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雜誌社,1999年12月,頁9。邱坤玄,「胡錦濤訪美的意涵與發展」,中共研究,第36卷第5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5月,頁19-21。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年夏季,頁23-38。芮正皋,「參與聯合國及其週邊組織的研析」,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10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2年10月,頁14。施漢榮,「『一國兩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涵」,中國政治,第7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4年9月13日,頁24-32;
柳金財,「論九○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的持續與變遷」,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4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90年4月,頁12。胡凡,「軍事鬥爭: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保證」,中國評論,北京:中國評論文化公司,2000年第6期,頁48-49。
胡志強,「中共大國外交及我國因應之道」,政策月刊,第50期,台北:政策月刊,1999年9月,頁32-33。胡塞翁,「國際動態述評」,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10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2年10月,頁89。
海峽瞭望編輯部,「學習『一個國原則與台灣問題』輔導材料(連載二)」,海峽瞭望,總第91期,2000年8月,頁34-35。
海峽瞭望編輯部,「學習『一個國原則與台灣問題』輔導材料(連載三)」,海峽瞭望,總第92期,2000年9月,頁37-38。
翁松燃,「從香港經驗看統一:自決和『一國兩制』」,中國論壇,第289期,台北:1987年10月,頁172。
高長,「以務實態度面對兩岸加入WTO的局面」,投資中國,2000年10月號,台北:實聯文化公司,頁118-120。
張亞中,「『一個中國』的雙贏策略」,兩岸雙贏,第21期,2000年10月,頁10-14。
張亞中,「兩岸統合之理論與實踐」,美歐季刊,第14卷第1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頁2、54-55。張亞中,一個中國之法律定位—一中兩國,財團法人民主基金會主辦,「兩岸關係與中國前途」學術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刊於中國論壇,第319期,民國78年1月,張虎,「『中』港『終審權』之爭」,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99年3月,頁1-2。
張惠玲,「從香港模式觀察一國兩制實踐之矛盾與困境」,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3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91年3月,頁22。張廣芳,「『一國兩制』戰略決策的時代意義」,中國政治,第5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4年7月13日,頁27-29。
張蔭廉,「試論兩岸關係法律問題之學術理論建構—以經貿為例」,理論與政策,第4卷第3期,第50頁以下。
張顯超,「從『兩國論』析主權爭執及兩岸前景」,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台北:遠景基金會,2000年1月,頁19-47。梅可望,「統一的模式:大中華國協」,天下雜誌,民國77年2月1日,頁118-120。
連戰,「讓正義的心聲,無遠弗屆!」,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10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2年10月,頁1、4。
郭瑞華,「中共『一國兩制』產生背景分析(下)」,共黨問題研究,第14卷第9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77年9月,頁10。郭瑞華,「中共對台統戰的演變」,共黨問題研究,第14卷第5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88年5月,頁1-23。
郭震遠,「撥開兩岸關係迷障,世紀之交國際環境的變化與中國統一的緊迫性」,中國評論,香港:1998年12月,頁6-7。
郭錫嘏,「一九九七年中共的外交動向」,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7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86年7月,頁8。
陳一新,「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訂過程-個案研究」,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台北:遠景基金會,2000年1月,頁108。陳毛弟,「汪道涵談海協會」,半月談,總第282期,香港:1992年11月25日,頁8。
陳弘毅,「『一國兩制』中的兩個法制」,廣角鏡月刊,第297期,香港:廣角鏡出版公司,1997年6月16日,頁10-12。
陳英,「『鬥而不破』的中共與美國關係」,中共研究,第36卷第6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6月,頁40。新華月報,「堅持『一國兩制』方針長期不變」,新華月報,第633期,北京:新華月報社,1997年7月30日,頁13-15。
楊力宇,「『一國兩制』面臨考驗―從海外看香港回歸」,動向,第143期,香港:1997年7月15日,頁56-58。
楊力宇,「從『一國兩隊』到『一國兩席』」,九十年代,第180期,1985年1月,頁66-67。
楊力宇、高英茂,「論統一問題:對於瞭望週刊專文的回應」,九十年代,第217期,香港:1988年2月,頁71-73。
董玉正,「『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統一論壇,第6期,北京:統一論壇雜誌社,1990年3月20日,頁4-6。
趙建民,「中共對台獨因素的互動解釋」,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3期,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5年3月,頁29-40。趙春山,「錢其琛談話中的戰略堅持與策略轉變」,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民國90年12月,頁1-3。趙國材,「論亞洲開發銀行之中國會籍問題」,問題與研究,第25卷第9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心,1986年6月,頁169-176。劉孝良,「毛澤東的『和平統一』和鄧小平的『一國兩制』-論毛澤東與鄧小平和平實現祖國『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統一論壇,第29期,北京:統一論壇雜誌社,1994年1月20日,頁9-13。
劉紅,「關於『一個中國』原則的思考」,台灣研究,總第45期,北京:台灣研究雜誌社,1999年3月,頁6-13。
劉清波,「兩岸人民交流立法的法理和國家整合」,法令月刊,第41卷第7期,頁6。劉慶元,「後冷戰時期美國對台軍售意涵」,中共研究,第36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21-131。劉慶元,「後冷戰時期美國對台軍售意涵」,中共研究,第36卷第1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1月,頁121。蔡裕淵,「後九一一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嬗」,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58。
蔡瑋,「中共對台政策的決策組織與過程」,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7年5月,頁48。鄧小平,「一個意義重大的構想-鄧小平同志談『一個國家,兩個制度』」,瞭望週刊,北京:瞭望週刊社,1984年10月15日,頁8-9。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共外交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30卷第3期,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3月,頁26-27。蕭萬長,「『戒急用忍,行穩致遠』-行政院蕭萬長院長對大陸經貿政策的談話記要」,交流月刊,第23期,台北:交流月刊雜誌,1995年10月,頁24。
蕭懷湘,「海峽兩岸關係紀要」,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90年1月,頁111。
蕭懷湘,「海峽兩岸關係紀要」,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91年10月,頁124。
蕭懷湘,海峽兩岸關係紀要,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9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89年9月,頁115。
蕭懷湘,海峽關係紀要,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9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2002年9月,頁121。
錢復,「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之重要性」,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10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2年10月,頁6。
謝志淵,「『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後的台海情勢發展與展望」,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1期,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國88年11月,頁64。謝敏傑,「唯一選項或民主選擇-台北、北京、華府關於兩岸關係前景的爭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9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90年9月,頁28。
蘇格,「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推進跨世紀中國外交事業」,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11期,北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1997年11月,頁43-44。
龔春生,「論兩岸商機與『境外航運中心』」,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9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6年9月,頁33、34。?H叁、英文書刊
Brzezinski, Zbigniew. Power and Principle:Memoir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1977-1981.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1983.
Bush, Richard "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s Taiwan, "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USA/ROC Business Councils, November 19, 1999. AIT Text File. BG-99-18, Dec. 77, 1999.
Bush, Richard "The United States Role in the Taiwan Strait Issue, " in Paul H., Tai, ed.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 Bridges for A New Millennium.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1999.
Carter, Ashton and William Perry. Preventive Defense: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9.
Carter,Jimmy. Keeping Faith.New York: Bartam Books,1982.
Chang Joanne, Jaw-ling. “Negotiation of the August 17,1982 US-PRC Arms Communique Beijing's:Negotiation Tactics, ” in Jaw-Ling Joanne Chang ed. ROC-USA Relations, 1979-1989. Taipei: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1991.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Hostility to Engagement 1960-1998. Washington,D.C. :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s,1999.
Chiu, Hungdah. and Robert Downen, eds., Multi-system N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Germany, Korea and China. Occasional Papers/Reprints Series in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 No.8. Baltimore:School of Law, University of Maryland,1981.
Christopher, Warren. In the Stream of History : Shaping Policy for a New Er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Convention on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 signed at Montevideo, 26 December 1933,165 L.N.T.S. 19;28 AM. J. Int'l L.:SUPP.75(1934)。
Dean, Arthur H., "International Law and Current Problem in the Far East. " Proceedings of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Washington,D.C.: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1955.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22(1950)。
Gates,Robert. From the Shadows. New York: Simon Dschuster,1997.
Geldenhuys,Deon. Isolated States:A Comparative Analysis.1990.
Glahn, Gerhard von. Law among Nations. 7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1996.
Haas, Ernst B. Beyond the Nation-State: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Haas, Ernst B.& Philippe C. Schmitter, “Economics and Differential Patterns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Projections about Unity in Latin America,”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 Anthology.New York:Anchor Books, 1966.
Hackworth, Green H. Digest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1.(1940),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
Haig, Alexander Jr., Caveat.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84.
Hard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2.
Harris, D.J. 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ternational Law 103.4th ed.1991.
Henderson, Gregory Ned Lebow Richard, and G. Stoessinger John, eds. Divided Nations in a Divided World. N.Y.:David Mckay,1974.
Holdridge, John. Crossing the Divide. N.Y.: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1997.
Jennings, Fsir Robert & Sir Arthur Watts, ed. 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 9th edition, Volume I,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2.
Jennings, Robert. & Arthur Watts,(EDS), 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Peace 121;§34(1992)。
London:Syeven & Sons;New York:Praeger,1960 ,pp.147-148.
Mann,James. About Face: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New York: Knopf, 1999.
Matrny, David. A working Peace System: An Argument for the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hicago: Quadrangle Book,1966.
Morelleo,Frank P.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Status of Formosa.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66.
Raiffa, Howard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Reagan, Ronald. An American Life. N.Y. : Simon and Schuster,1990.
Republic of China in Photo Opportunity, Auckland, New Zealand, Sept.11, 1999.
Resolution on Representation of China(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Oct.25, 1971. G.A. Res. 2758, 26 GAOR Supp. 29)(A/8429),at 2.
Restatement(3th)of Foreign Relations Law §201,Comment(d)。
Ross, Robert. Negotiating Cooperation.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Ross, Robert. The 1998 Sino-American Summit.N.Y. : Asia Society, June, 1998.
Schwarzenberger, Georg. A Manu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4thed.
Security Adviser 1977-1981.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1983.
Shambaugh, David. The 1997 Sino-American Summit. N.Y. :Asia Society, October 1997.
Starke, Joseph Gabriel.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5thed.London:Butterworths,1963.
Steinberger, Helmut. "Sovereignty", in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stallment 10.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and Company, 1987.
"Transcript:Clinton Press Conference, July 21,1999", USIS Washington File., July 21,1999.
Talmon, Stefan. Recognition of Governments:An Anlysis of the New British Policy and Practice. 58 BRIT.YB. Int'l L.(1992)。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on December 4, 1982 by the Fif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 at its Fifth Sessio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83.
U.N. Security Council, Office Record, 490th Session, U.N. Doc. S/1715(25 August, 1950)。
U.N.doc. A/191(Chinese),August 27,1993;A/200(Chinese), August 27,1993。
U.N.Doc.A/CONF.39/27(1969)。
U.N.GAOR,U.N.Doc.A/PV.1479(1996)。
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Basic Facts about the United Nations 289.(1998);Sales No. E.98.I20.
Vance,C. Hard Choice.New York: The Century Foundation,2000.
Walt ,Stephen M.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nd President Jiang Zemi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Photo Opportunity. Auckland, New Zealand, Sept.11, 1999.
肆、英文期刊
Beijing Review, October 8, 1984,pp.7。
Chang, Jaw-ling Joanne "Lessons from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Orbis(Winter,2000),pp.65-67.
Chien, Fredrick F. "A View From Taipei," Foreign Affairs. Winter 1991/2,pp.97-99.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79,No.2022.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 87, No.2122.(May 1987)。
Gochman, Charles S. & Zeev Maoz,“Militarized Interstate Dispute, 1816~1976:Procedures, Patterns, and Insights, ”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28, No.4(Dec.1984),p.588.
Stein, Peter and Erik Guyot, "President Tackles Taiwan's Concern-Relations With U.S. and China Bring Out the Statesman in Chen", 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May 10,2001, p.1.
Sui, Chi.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1990s," Issues & Studies, Vol.29, September 1993,p.7.
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125(1951),p.454.(Spring 1999), pp.237-256.
Wu, Yu-Shan "Taiwanese Elections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mainland Policy in Flux," Asian Survey. Vol. 39, No.4, July/August 1999, pp.565-587.
伍、報紙暨電台
人民日報
中共中央電台
中共海峽之聲電台
中國時報
太陽報(香港)
文匯報(香港)
自由時報
明報(香港)
星島日報(香港)
聯合報
Boston Tribune
Los Angeles Times
New York Times
Straits Times
陸、網路資源
一、官方網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newmofa/index.htm
中華民國海基會:http://www.sef.org.tw
中華民國陸委會:http://www.mac.gov.tw/cschrono/sc.htm
美國國防資訊中心:http://www.cdi.org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index.cfm
二、兩岸網站:
中央社:http://www.taipei.org/teco/cicc/news/chinese/index.htm
中共新華社網站:http://www.xinhua.org
中國台灣網:http://big51.chinataiwan.org
中國新聞網站:http://www.chinanews.com.cn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
兩岸事務網站: http://www.future-china.org
新華網:http://gptaiwan.org.tw/~cylin/China/2002_1_24.htm
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www/html/koo2.htm。
中時電子報:
http://tw.news.yahoo.com/2002/10/27/polity/twdaily/3613360.html。
專家時論:
http://china.management.org. tw/InvChina/9907/9907-009.html
中廣新聞網電子報:
http://tw.news.yahoo.com/2002/09/24/twoshore/bcc/3553442.html。
台灣日報:
http://tw.news.yahoo.com/2002/09/24/polity/twdaily/3551283.html。
中共人民網:
http://www.peopledaily.com.cn/BIG5/shizheng/16/20021117/868436.html。
大洋新聞:http://dailynews.
民視網站:2002年11月9日,
http://tw.news.yahoo.com/2002/11/09/polity/ftv/3638273.html
台灣日報:
http://tw.news.yahoo.com/2002/11/14/polity/twdaily/3647551.html。
二、政黨網站:
台聯黨:http://www.tsu.org.tw
民進黨:http://www.dpp.org.tw
國民黨:http://www.kmtpcc.org.tw
新黨:http://www.np.org.tw
三、智庫網站
美國出版之中國研究論著:
http://www.taipei.org/teco/cicc/journal/select.htm
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http://www.stimson.org
蘭德公司(RAND):http://www.rand.org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http://www.iiss.org/scripts/index.asp
四、其他網站:
http://www. Whitehouse.gov/WH/New/China/speeches.html
http://www.igc.org/infocus/vo13/v3n19chi.html
http://www.dpp.org.tw/e/n-990508-2.htm
http://web.oop.org.tw/web/OOPSRCH:.c52fo48256904003158eb?NOPEN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