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04: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玉如
研究生(外文):Yu-Ju Chou
論文名稱:混合車流中汽車防撞策略之研究---以視覺模擬為例
指導教授:許添本許添本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1
畢業學年度:89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視覺模擬混合車流防碰撞系統防碰撞策略
外文關鍵詞:visual simulationmixed traffic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collision avoidance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3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應用通訊與控制技術之防碰撞系統(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CAS),能有效輔助駕駛人控制車體,提高駕駛人的洞察力,達到提昇道路安全的目的,系統控制策略之相關研究多著眼於發生在汽車與汽車間之事故特性;然國內混合車流環境對汽機車行車安全深具威脅,發展防碰撞系統的控制策略時,若沒有詳加考量汽機車間之衝突特性,將影響防碰撞系統的實行效益甚鉅。同時有鑑於目前汽車之防碰撞系統技術發展較純熟,本研究將構思一適用配備於汽車車體,但考慮機車混合車流特性之防碰撞系統的控制策略。
本研究深入分析汽機車肇事之交通衝突特性,由肇事資料統計分析得知,路段引發汽機車肇事之交通衝突以同向衝突最多,佔78.22%,其中又以同向直行衝突、同向直行停等衝突為最多,佔同向衝突之44.89%。
本研究之防碰撞系統控制策略,乃以同向衝突引發之碰撞型態為目標碰撞型態,以縱向與側向距離碰撞時間作為控制參數,以縱向臨界安全時間間距、與側向臨界安全時間間距做為危險判斷準則,且發展考量車輛速度前進方向角之距離碰撞時間與碰撞型態之方法;同時利用視覺模擬技術,在模擬模式中引用了混合車流二維跟車模式,建立出與真實世界相彷之汽機車混流環境,進行視覺模擬實驗,求取較佳之系統側向臨界安全間距與掃描時階。
綜合整個研究過程與績效分析,研究成果可概述如下:
使用本研究之混合車流防碰撞系統控制策略,可將平均旅行時間之延長幅度降至1.5%以下,且舒適性(平均加速擾度)提高,但平均橫向亂度會提高。駕駛人在接收到系統警告訊息之後,反應行為以剎車為主。在策略參數對使用此防撞策略之系統績效影響方面:相同掃瞄時階下,側向準則愈長時,旅行時間之延長幅度愈小,加速擾度、與橫向亂度之提高幅度愈大;相同側向準則下,掃瞄時階愈長時,旅行時間延長幅度愈長,加速擾度與橫向亂度愈低。系統較佳策略參數建議:掃瞄時階1秒、側向準則3秒為較佳。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內容及範圍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防碰撞系統的定義與發展目的
2.2 防碰撞系統組成要件與運作方式
2.3 防碰撞系統控制策略
2.4 視覺模擬於交通上之應用
2.5 混合車流跟車模式
2.6小結
第三章 關連車種為汽車與機車肇事分析
3.1 肇事資料與蒐集與分析項目說明
3.2 一般肇事特性比較分析
3.3 路段交通衝突與潛在事故型態
3.4 路段肇事資料交通衝突統計分析
3.5 小結
第四章 防碰撞系統之控制策略
4.1 防碰撞系統控制策略
4.2 防碰撞系統控制流程
4.2 碰撞可能性與碰撞型態之判斷方法
4.4 小結
第五章 視覺模擬環境之構建
5.1 實驗目的
5.2 實驗方法與流程
5.3 實驗情境設計
5.4 視覺模擬環境之構建
5.5 跟車模式之建構
5.6 實驗環境設計成果
5.7 實驗程序
5.8 模式確認與驗證
第六章 防碰撞系統控制策略績效評估
6.1 防碰撞系統績效評估指標
6.2 視覺模擬結果分析
6.2.1 1秒掃瞄時階下,1秒側向準則之績效分析
6.2.2 1秒掃瞄時階下,2秒側向準則之績效分析
6.2.3 1秒掃瞄時階下,3秒側向準則之績效分析
6.2.4 2秒掃瞄時階下,1秒側向準則之績效分析
6.2.5 2秒掃瞄時階下,2秒側向準則之績效分析
6.2.6 2秒掃瞄時階下,3秒側向準則之績效分析
6.3 同一掃瞄時階下,不同側向準則之影響
6.3.1 1秒掃瞄時階
6.3.2 2秒掃瞄時階
6.4 同一側向準則下,不同掃瞄時階之影響
6.4.1 1秒側向準則
6.4.2 2秒側向準則
6.4.3 3秒側向準則
6.5 系統功能類型對各項績效之影響
6.6 駕駛者收到警告訊息後之行為反應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7.2 建議
1.周義華,陳天賜,「混合車流模擬方法之初步研究」,中國工程學刊,第六卷第二期,民國72年,pp.65~71
2.黃國平,「混合車流二維座標模擬模式之建立及驗證」,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
3.魏健宏,「混合車流狀況下市區道路V/C比值與車流延滯之關係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民國73年。
4.傳耀南,「以混合車流模擬方法設計單一交叉路口號誌時制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5.游淑玲,「混合車流駕駛行為對道路容量及服務水準影響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6.許添本,「多車種組合式模組化車流模擬模式之研究」,國科會委託專題研究計畫,民國83年。
7.饒智平,「號誌化交叉口風險分析及安全檢核評估方法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8.盧嘉棟,「先進車輛控制系統下公車專用道運作績效評估模擬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台大土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9.楊德劭,「電腦視覺模擬應用於機車專用道設計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10.詹炳源,「以交通衝突理論分析交叉路口及研擬改善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9年。
11.賴以軒,自動導航公路系統ADVANCE-F之行車間距政策及容量評估,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12.黃泰林,「構建智慧型適應性網路號誌控制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3年。
13.張劭卿,「汽車駕駛模擬系統之行車動態影像製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14.張劭卿、何志宏,「簡單型汽車模擬器實驗結果可靠度分析研究」,民國87年。
15.張劭卿,「固定基底型小汽車駕駛模擬系統開發之驗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8年。
16.林鄉鎮,「高速公路小汽車跟車行為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17.郭信義,「利用汽車駕駛模擬系統從事駕車行為研究中有關道路環境之驗證分析」,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7年。
18.蘇昭彰,「利用汽車駕駛模擬系統 從事駕車行為研究中有關受測駕車者行為之驗證分析」,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7年。
19.Robert Ervin,“Evaluating Active Safety Technologies for the Motor Vehicle” ,U.S.DOT DTFH61-94-R-00076,1994
20.R.Wade Allen,“The Driver Role in Collision Aoidance Systems”,U.S.DOT DTFH61-94-R-00076,1994
21R.Knipling,M.Mironer,D.L.Hendricks,L.Tijerina,J.Everson,J.C.Allen,and C. Wilson,“Assessment of IVHS countermeasures for Collision Avoidance:Rear-end Crashes,”DOT HS 807 995,NHTSA,1993.
22.Y.Fujita, K. Akuzawa, and M. Sato. Radar Brake System. In 1995 Annual Meeting of ITS America, vol. 1, pages 95-101, Washington, D.C., March 1995.
23.A. Doi, T.Butsuen, T.Niibe, T.Yakagi, Y.Yamamoto, and H.Seni.“ Development of a Rear-End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with Automatic Braking Control.” JSAE Review, 15(4):335-340, October 1994.
24.Eugene Farber and Paley Michel.“Using the REAMACS model 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Alternative Rear-end Collision-Warning Algorithms.”Proceedings of the XIVth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n the Enhanced Safety of Vehicles.Munich,May,1994
25.E.I.Farber,“Using Freeway Traffic Data to Estim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r-end Collision countermeasure,”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ociety of America,page 260,April 14-17,1993,Washington,DC.
26.McGehee,D.V.,T.A.Dingus,and A.Horowitz.“An Experimental Field Test of Automotive Headway Maintance/Collision Warning Displays.”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Society 38th Annual Meeting.Humanx Factors and Ergonomic Society,Santa Monica,Calif.,1994
27.NHTSA Benefits Working Group,“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Crash Aoidance Systems Benefits.”Version Ⅱ,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U.S.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December 1996.
28.U.Kohler. “A Strategy for Distance Control of Motor Vehicles. ”Transportation Science, vol13. No.2 1979
29.「Superscape VRT — User Guide」,Superscape Ltd, UK, 1998.
30.Barrie Sherman & Phil Judkins, “Glimpses of Heaven, Visions of Hell”,時報出版社。
31.Mourant, R. R. And Rockwell, T.H., “Strategies of Visual Search by Novice and Experienced Drivers,” Human Factors 14, 1972, pp.325-33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