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5 06: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如儀
研究生(外文):Cheng, Juyi
論文名稱:情緒色彩-彩墨人物創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olors of Emotions: A Study of Figure Painting in Ink
指導教授:涂璨琳涂璨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u, Tsanlin
口試委員:涂璨琳蘇峯男劉素真
口試委員(外文):Tu, TsanlinSu, FengnanLiu, Suchen
口試日期:2012-03-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水墨壓抑自我內在情感
外文關鍵詞:InkSuppressionSelfInner feeling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情緒色彩-彩墨人物創作研究〞是關於自我內在情緒面貌的探究,並向外延伸。以壓抑的情緒作為出發點,引伸至自我與社會、家庭之間的對應與情感之間的相互關係。藉由水墨創作的表現及轉化,試圖檢視自我及回歸自我內心的情緒狀態,並誠實面對。這是內心的探求與情感的告白,也藉此在藝術的視覺表現上找尋自我的藝術語言,透過階段性所專注的問題及在創作上的探索與自我檢視,更進一步的找出核心價值。全文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敘述。
第一章 : 緒論
包括創作動機、創作目的、創作內容及創作方法。
第二章 : 學理依據
分為形式與內容探討。形式包括水墨人物畫之發展、走向。內容涵蓋心理學,關於壓抑的因素與情緒表現。
第三章 : 情緒色彩之創作觀
分為壓抑的自我內在、我與社會及我與家庭,三個系列作為討論,並舉例東西方畫家作為輔助與參照。技法方面以實體操作並加以比對與紀錄作為形式上的表現。此章節為〝情緒色彩〞之核心部份。
第四章 : 作品解說
將〝情緒色彩〞分為三系列作品,並以作品意涵與媒材技法分別詳加以討論。
第五章 : 結論
對於未來的展望與省思,並檢視自我創作成果及釐清創作思維走向。
關鍵字 : 水墨、壓抑、自我、內在情感。



Colors of Emotions: A Study of Figure Painting in Ink is an exploration and an outward extension of the artist’s inner feelings and their various guises. With suppressed emotions laying the background, the study covers the artist’s correspondence with society and famil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emotions. Through expressions and conversions within ink figure paintings, the artist looks at her inner self to recapture and face certain emotional states with honesty. This is an exploration of inner feelings and a confession of emotions. From the visual expressions of the artworks, the artist searches for an artistic language that belongs to her own. Through a layered approach that focuses on various issues as well as conducts a creative exploration and self reflection through art, core values are further established.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discuss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An introduction on the creative motivation, purpose, content, and methods.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Bases
Discussions on form and content. The discussion on form center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s of ink figure painting, while the one on content covers topics of psychology, such as elements of emotional suppression and expression.

Chapter Three: Creative Perspective on the Colors of Emotions
This section consists of a discussion on three themes: the suppression of one’s inner self, the self and society, and the self and my family. Examples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painters are included for referential and supplemental information. In terms of methods involved, the comparison and recording of the actual process serves as the expressive form. This chapter establishes the core idea behind the notion, “colors of emotions.”

Chapter Four: Artwork Explanation
Categorizing “colors of emotions” into three series of works, this section elaborates on the meanings and creative techniques behind the artwork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 vis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future, this section identifi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artist’s creations and clarifies the ideas behind the artworks.
Keywords: Ink, Suppression, Self, Inner feeling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動機……………………………………………………1
第二節 創作目的……………………………………………………3
第三節 創作內容……………………………………………………5
第四節 創作方法……………………………………………………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水墨人物畫之發展…………………………………………7
第二節 壓抑的形成與表現…………………………………………11
一、壓抑的因素……………………………………………………11
二、壓抑的情緒表現…………………………………………………13
第三章 情緒色彩之創作觀……………………………………………………14
第一節 自我的情緒色彩………………………………………………14
一、 壓抑的自我內在探索……………………………………………14
二、 關於這個城市的情緒色彩………………………………………20
三、 家庭與自我之間的關係…………………………………………26
四、 返回自我心境……………………………………………………35
第二節 創作技法與創作歷程………………………………………….39
一、光影與筆墨………………………………………………………….39
二、造型與空間………………………………………………………….44
三、膠、墨與紙的結合運用…………………………………………..45
四、創作轉化過程……………………………………………………..48
第四章 作品解說………………………………………………………………50
一、壓抑的自我內在探索系列作品……………………………………50
二、自我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系列作品…………………………………67
三、自我與家庭之間的關係系列作品…………………………………81
第五章 結論……………………………………………………………………96
參考書目………………………………………………………………………98


1.陳傳席著,《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

2.羅淑敏著,《對焦中國畫:國畫的六種閱讀方法》,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

限公司,2009。

3.李可染著,《李可染畫論》,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

4.洛斯奈著,《精神分析入門》,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1。

5.弗里茲.李曼著,《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

台北市,商務出版社,2003。

6.佛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論新講》,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8。

7. 荷妮著,《焦慮的現代人》,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5。

7. Anthony Bateman,Jeremy,Holmes著,《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

台北市,五南出版社,1999。

8. 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市,遠流出

版社,1991。

8. 何政廣主編,《孟克:北歐表現派先驅》,台北市,藝術家出版,1996。

9. 廖雪芳著,《百年.孤寂.王攀元》,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10. 蔣勳著,《孤獨六講》,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11. 余秋雨著,《人生風景》,台北市,時報文化書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12. 王慶生著,《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台北市,淑馨出版社,1992。

13. 熊碧梧著,《中國繪畫中的形與色》,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

14. 洪惠鎮著,《中西繪畫比較》,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

15. 黃舒屏撰文,《傑克梅第:存在主義藝術大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003。

16.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

17. 楊家駱,藝術叢編第一集第八冊《南朝唐五代人畫學論著》,台北市,世界

書局印行,1975。
期刊雜誌
18.謝東山撰,〈前衛水墨─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後出路〉,《今藝術》,台北,2002。
19.劉曦林《中國巨匠美術周刊-蔣兆和》,總號119期,中國系列019期,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網路資料
http://pub.mlc.edu.tw/viewitem.jsp?itemid=000000000153092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2/72/72-07-1.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