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日本國土交通省(2012),第1回熊野川の総合的な治水対策協議会,簡報資料。
2.日本國土交通省(2012),第2回熊野川の総合的な治水対策協議会,簡報資料。
3.日本國土交通省(2013),第3回熊野川の総合的な治水対策協議会,簡報資料。
4.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11),石門水庫防淤策略對下游河道影響之評估研究。
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水土保持工程管考系統,http://mis.swcb.gov.tw/swcbtaojr/ntaojr.aspx。
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5),水土保持手冊,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0),合望溪集水區整體治理規劃,南投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
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5),眉溪集水區整體治理調查規劃,南投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
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9),眉溪集水區復建規劃,南投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南投分局。
1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2),曾文水庫達邦壩上游集水區防砂目標下之保育治理措施及土砂變遷監測計畫。
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11),集水區整體調查規劃工作參考手冊。
12.南區水資源局(2013),曾文水庫集水區攔砂壩改善綜合評析計畫。
13.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11),南部地區重大土砂災害及堰塞湖緊急調查評估計畫,臺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
14.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2012),101年度臺南分局清疏作業專案管理計畫,臺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南分局。
15.曹鼎志、蕭震洋、邵國士等(1999),野溪清疏之防災效益評估-以仁愛鄉南豐村眉溪為例,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大地工程研究中心。
16.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7),「美國國家計算水科學及工程中心河道變遷模式之引進及應用研究(1/3)」。
17.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8),「美國國家計算水科學及工程中心河道變遷模式之引進及應用研究(2/3)」。
18.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2009),多砂河川流路變遷穩定工法之研究。
19.葉克家等(2007),美國國家計算水科學及工程中心河道變遷模式之引進及應用研究(1/3)。
20.葉克家等(2009),美國國家計算水科學及工程中心河道變遷模式之引進及應用研究,第十三屆海峽兩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討會。
21.葉克家等(2011),石門水庫防淤策略對下游河道影響之評估研究。
22.葉昭憲(2009),河川的水砂平衡現象,雪霸國家公園生態保育專欄。
23.臺灣河川復育網(2009),河川復育理念與應用,第二章:河川演變相關概念。
24.錢寧、張仁等(1989),河床演變學,北京:科學出版社。
25.錢寧(1991),泥砂運動學,北京:科學出版社,第三版。
26.闕帝旺(2013),野溪淤積土砂清疏之數值模擬-以來社溪為例,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27.顏詒星(2011),防砂壩壩體改善對於河道穩定及生態棲地影響之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28.CCHE1D 3.0 Technical Manual(2002), CCHE1D Version 3.0-User’s Manual.
29.Graf. W. H.,(1984), “Hydraulics of Sediment Transport”.
30.Schumm, S. A.,(1977), “The Fluvial System”,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
31.Lane E. W.,(1957), “A study of the shape of channels formed by natural streams flowing in erodible material”, M. R. D. Sediment Series No.9, US. Army Engineering Division, Missouri River, Corps of Engin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