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部分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梁‧慧皎:《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後秦‧僧肇:《肇論》,《大正藏》,第4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隋‧吉藏:《百論序疏》,《大正藏》,第4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唐‧道世:《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宋‧贊寧:《宋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唐‧房玄齡等撰,清‧湯球、吳翊寅校,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
》,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7版。
二、近人研究專書
于凌波:《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初版。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第4版。
冉雲華:《中國禪學研究論集》,臺北:東初出版社,1991年2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1版。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修訂1版。
印順:《佛教史地考論》,新竹:正聞出版社,2003年新版。
牟鐘鑒:《中國宗教與文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5年初版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23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
金會,2001年初版。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3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
會,2001年初版。
101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4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
會,2001年初版。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60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
金會,2001年初版。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62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
金會,2001年初版。
吳汝鈞:《印度佛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初版。
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初版。
李潤生:《僧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初版。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出版。
涂豔秋:《鳩摩羅什般若思想在中國》,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初板。
區結成:《慧遠》,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初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8冊—佛典翻譯文論》,臺北:大乘文化出版
社,1978年初版。
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2冊—禪宗思想與歷史》,臺北:大乘文化出
版社,1978年初版。
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初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臺2版。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8年1版。
圓香等:《經論指南:藏經序文選譯》,高雄:佛光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6
年初版。
趙樸初、任繼愈:《佛教與中國文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初版。
劉果宗:《竺道生研究》,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初版。
102
賴海勇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宗派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
版。
鄭郁卿:《鳩摩羅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初版。
韓延傑:《三論宗通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魏承思:《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1版。
三、期刊論文
(一)臺灣期刊
賴鵬舉:〈中國佛教義學的形成—東晉外國羅什「般若」與本土慧遠「涅槃」之爭〉,《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2000年。
(二)大陸期刊
王嶸:〈簡論鳩摩羅什與佛教文化〉,《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25卷第1期。
李清淩:〈魏晉十六國北朝西北各政權的人才興國〉,《絲綢之路》,2009年第18期
。
周健、張嘉軍:〈東晉南北朝時期南北之間的佛教交流〉,《許昌師專學報》,1999
年第18卷第4期。
季羨林:〈鳩摩羅什時代及其前後龜茲和焉耆兩地的佛教信仰〉,《孔子研究》,2005
年第6期。
尚永琪:〈鳩摩羅什譯經時期的長安僧團〉,《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1期。
屈大成:〈廬山慧遠的戒律觀及其實踐〉,《世界宗教研究》, 2010年第3期。
府建明:〈慧遠佛學思想的內在矛盾與展開〉,《學海》,2010年6月。
孫敏:〈淺談佛學思想家僧叡的翻譯貢獻〉,《科技信息》,2008年第33期。
宮哲兵:〈般若真諦慧遠與羅什之爭〉,《湖湘論壇》,2001年第1期。
桑榮:〈鳩摩羅什研究概述〉,《西域研究》,1994年第4期。
103
郝勇:〈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28卷。
馬納克:〈慧遠與佛經翻譯〉,《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
高人雄:〈佛教譯經中的胡漢文化合流〉,《西域研究》,2008年第3期。
張育英:〈慧遠研究三題〉,《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2期。
張金陵:〈長安文化和中國古代佛經翻譯〉,《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
張淼、劉輝萍:〈試論鳩摩羅什的大乘般若思想—兼與慧遠的佛學思想作比較〉
,《新疆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曹虹:〈慧遠及其廬山教團文學論〉,《文學遺產》,2001年第6期。
陳寒:〈略論鳩摩羅什時代的龜茲佛教〉,《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2月第32卷第1期。
陳熾、李廣踐:〈我國古代佛經譯場制度對當代科技翻譯活動的影響〉,《湖北師
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9卷第3期。
傅惠生:〈我國的佛經譯論體系〉,《上海翻譯》,2010年第1期。
黃創夏:〈四十五年來中國大陸鳩摩羅什研究的綜述〉,《佛學研究》,1994年。
溫金玉:〈追尋慧遠的弘法遺跡〉,《中國宗教》,2006年3月。
劉長慶:〈我國古代譯場制度的發展及其影響〉,《襄樊學院學報》,2007年4月第
28卷第4期。
劉苗:〈南北朝佛教僧官制度初探〉,《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4月
第10卷第2期。
劉國防:〈紀念鳩摩羅什誕辰16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西域研究》,1994
年第4期。
劉劍鋒:〈涅槃「有」與般若「空」義理論爭的發展—從廬山慧遠到竺道生〉,《
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11月。
劉躍進:〈六朝僧侶: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104
談宏慧:〈鳩摩羅什佛經翻譯的社會接受視角〉,《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4月第29卷2期。
鄭中求、寇學敏:〈鳩摩羅什和嚴復對讀者的關照及原因探究佛經翻譯思想〉,《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4月第26卷第4期。
霍旭初:〈鳩摩羅什「破戒」問題瑣議〉,《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7年7月第35卷第4期。
羅志英:〈鳩摩羅什「逍遙園」位置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2期。
羅志英:〈鳩摩羅什在長安〉,《文獻季刊》,2001年1月第1期。
李惠玲:〈鳩摩羅什與中國古代譯場制度的確立〉,《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5年11月第32卷第6期。
四、學位論文
吳素真:《龜.‧克孜爾石窟佛教壁畫之研究》,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0年。
李明芳:《僧肇中觀思想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胡梅子:《鳩摩羅什與大乘般若空慧》,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粘凱蒂:《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活動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5年。
楊如雪:《支謙與鳩摩羅什譯經疑問句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葉宣模:《舊譯漢傳佛教論典翻譯品質諍論之研究─以《大智度論》與《中邊分
別論》為主》,私立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董靜宜:《道生法師佛性論之研究》,私立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蔡佳玲:《漢地佛經翻譯論述的建構及其轉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105
士論文,2006年。
蔡衍廷:《漢魏晉南北朝外國僧人來華活動史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6年。
王冠中:《魏晉南北朝外來文化之輸入及其對時人生活的影響》,私立逢甲大學中
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