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15: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佩君
研究生(外文):CHAO, PEI-CHUN
論文名稱:王陽明「知行學說」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Discussion on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Praxis"
指導教授:孫善豪孫善豪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n Shan Hao
口試委員:蔡家和孫善豪伍至學
口試委員(外文):TSAI, CHIA-HESun Shan HaoWu, Zhi-xue
口試日期:2013-07-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9
中文關鍵詞:王陽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外文關鍵詞:Wang Yang-MingMind is reasonUnity of knowing and practiceExtention of consci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知行學說」是中國哲學中特有的內容。王陽明以其「心學」為基礎,繼承並且發展了儒家先聖的教育思想,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者,完整的構成了他的哲學體系,其中「知行合一」論是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體悟的哲學理論、在教育內容上主張以德教為先的道德理論之重要組成,在其整個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他重視受教育者的思想人格和道德修養的培養與發展,以「學為聖人」為道德修養的最終目標,
本文於緒論之後,分為三個部份進行論述王陽明以良知為本的知行合一思想,強調實踐的重要:
第一部份,首先論述了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意義、理論及淵源,再分析「知」與「行」的概念及其類別,提出知行合一學說中蘊含的道德內涵。
第二部份,以王陽明「心學」為主軸,分別論述其學說中「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間的關係,說明唯有通過道德實踐方能達到這一想境界。
第三部份,從王陽明的教育觀,強調以培養德性高尚的聖人為教學目的,達到「人人得以成聖」的境界。這種思想對於當時的教育的確有深遠的影響。
最後總結王陽明的「知行學說」,是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致良知。追求博文、約禮、至善的理想社會,成就一個「滿地皆聖人」的心靈崇高境界。

關鍵詞: 王陽明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moral knowledge and its practice is a specific issue in Chinese philosophy. Wang Yang-Ming, with his heart learning,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education thought of Confucian saints’. The system of Wang’s thought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mind is reas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practice”, and the third part is” extension of conscience”.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practice” was a concrete teaching practice in realizing the philosophical theories in which Wang advocated moral education in composing the education contents. This “unity of knowing and practice ” held an important status in Wang’s ideology. Wang valued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arners’ ideological personality and moral training.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moral training was to be a Sain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1 is a 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origin and the system of Wang’s theory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practice. Analyze the concept and categories of knowing and practice . Put forward, present the moral connotation implied within the theory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practice.
Part 2 is according to Wang Yang-Ming, with his heart learning for the spindle, whose doctrines respectivel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 “mind is reason”, “unity of knowing and practice”, and”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ing”.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is ideal realm is through moral practice.
Part 3 From Wang Yang-M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mphasizing moral culture noble virtues of the saints for teaching purposes, Achieve "Everyone sanctified" realm. The idea for the then Education did have a profound impact.
Summary of Wang’s "theory of praxis ", learning in practice, conscience in practice. Pursuit of extensive knowing, about ritual and perfection of the ideal society. Achievement of a noble realm of the mind that the "saints are all over the world" .

Key words :Wang Yang-Ming, Mind is reason, Unity of knowing and practice, Extention of conscience

目次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問題的提出 2
第二章 歷史背景 3
第一節 王陽明的生平 3
第二節 「知、行」觀念在中國哲學史的發展與淵源 4
第三章 心、理、知、行 11
第一節 心即理 11
第二節 格物以致知 23
第三節 知行相互涵攝 27
第四章 王陽明的工夫/教育觀 35
第一節 知行合一的目的 36
第二節 知行合一的具體工夫 46
第五章 結論 53
參考書目 57
原典 57
原典註解 57
專書 59


參考書目
原典
1.孟子,《孟子‧告子篇》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藝文印書館出版。
2.《禮記中庸‧哀公問政篇》十三經注疏5,重刊宋本,藝文印書館出版。
3.李翱,《復性書》,作於貞元十五年(799年)。
4.《朱子語類》,成化重刻本。
5.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大學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6.程顥,《程氏遺書》,第二十五。
7.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台北:中華書局,2004年。
8.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9.王陽明,《傳習錄附大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80年。
10.王艮,《王心齋語錄》,日本永嘉元年和克本。
11.沈自彰,《張子全書‧誠明篇》,台北:臺灣中華,1988年。
12.孫其逢,《理學宗傳》,26卷,清康熙六年刻本。
13.陸九淵,《陸象山全集》,江西:世界書局。
14.黃宗羲,《明儒學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原典註解
1.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台北:學生書局,2006年。
2.李生龍譯注,《傳習錄新譯》,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09年。
3.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出版,2009年。

專書
1.王壽南、陳水逢編,《中國之行學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2.王先謙《荀子集解•不苟篇》,中華書局,1997年版。
3.牟宗三等,《新當代儒學論文集‧總論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4.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5.牟宗三著,《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6.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7.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台北:幼獅文化,1993年。
8.李明輝,《孟子重探》,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9.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10.杜維明,《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11.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12.屈萬里,《尚書全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13.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14.吳康,《錫園哲學文集》下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
15.周世輔,《三民主義的哲學體系》,台北:陽明出版社,1995年。
16.胡美琦,《陽明教育思想》,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17.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
18.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台北:東大圖書,1984年。
19.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台北:學生書局,1975年。
20.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
21.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
22.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23.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24.陳多旭,《教化與工夫—工夫論視域中的陽明心學系統》,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
25.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下冊),台北:張君勱先生獎學金基金會,1980年。
26.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卷四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36年。
27.郭沫若,《文藝論集匯校本‧偉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陽明》,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28.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11年。
29.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台北:三民書局,2012年。
30.勞思光,《文化哲學講演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31.勞思光,〈王門功夫問題之爭議及儒學精神之特色〉,收入,《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台北:東大圖書,1996年。
32.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33.馮契《中國古代的邏輯發展》(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4.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
35.楊伯峻,《孟子注釋》,上海:中華書局,2000年。
36.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
37.楊承彬撰,《中國知行學說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38.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95年。
39.鄧克銘,《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
40.鄭吉雄,《王陽明—躬行實踐的儒者》,台北:幼獅文化,1990年。
41.劉宗賢、蔡德貴,《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2.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43.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44.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45.錢穆,《楊明學述要》,台北:九州出版社,2011年。
46.羅光,《中國哲學認識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
47.羅爾斯(John Rawls),《正議論》,李少軍等譯,台北縣:桂冠出版社,2003年。

期刊論文
1.朱承,〈王畿哲學的政治向度〉,《中州學刊》,第3期,2011年。
2.李幼蒸,〈從陽明心學到宗羲史學——論21世紀「誠學」的時代意義〉,加州《國際陽明學研討會》,2011年。
3.陳弱水,〈復性書思想淵源再探—漢唐心性觀念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3期,1998年9月。
4.劉梁劍,〈黃宗羲「一本萬殊」思想的一個面向〉,《學燈》,第二十二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