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02: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美慧
論文名稱:《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音系比較─兼論明代官話的演變與傳承
指導教授:竺家寧竺家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0
中文關鍵詞:韻略易通韻略匯通明代官話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7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音系比較
──兼論明代官話的演變與傳承
語音史的研究就是某種語言的語音發展的歷史。其探討和研究語音內部發展的規律,及發展變化的特殊方式,必須統觀全局,彙整各種音韻語料,更要能結合各期語音發展的線索,依循語音演變的規律性,適切且合理的解釋不同時間、地域下所衍生出多樣的語音現象。
近代語音中有十分豐富的材料,提供了中古音到現代音演化的訊息。透過這些語料的分析,使我們知道現代漢語音韻各成分的來源和形成的脈絡。我們以斷代專書音韻的研究為基礎,企圖釐清共時平面的音韻結構,如此一來,便可貫通各時代音韻系統的分合現象,尋求出音韻系統語音演變的規律。
傳統聲韻學研究重點多放在中古音系《廣韻》系統韻書、韻圖及上古音的研究。關於近代音方面,很少有學者將注意力放在此階段,所以近代音的研究相較之下,便缺乏許多,但因其語言資料來源最為豐富、完整,且研究上可承貫中古音系,下接現代國語、閩語等方言來源,是處於一橋樑性、過渡時期的重要材料。由前人研究資料顯示,近代音中研究最為豐富的,莫過於《中原音韻》一書,其餘明代、清代等語料,仍有待後學去發掘此塊處女地,故本論文即以近代音研究為主,因明代語音的研究比起其他各期要遜色得多,所發表的論文不過十篇左右。故選擇明中葉蘭茂《韻略易通》與明末畢拱辰《韻略匯通》為本論文研究的主要語料。
明中葉蘭茂作《韻略易通》與明末畢拱辰作《韻略匯通》,分別代表明代中葉至末葉北方官話系統中,為「應用便俗」而編撰的重要韻書。《韻略易通》是官話區韻圖韻書的前驅和重要代表作,《韻略匯通》乃是以《韻略易通》為原本,其收字有所增減,有其增減去取之原則。既然二書有如此關係,其間差異處,是否因作者個人語言習慣、或當時實際語音,而有所不同呢?二書相隔二百年,一者為明代中葉,一者為明代末葉,其差異處是否有語音演變的規律可尋?是否可以代表明代官話系統的演變與傳承性,這些都是我們關切的問題。
前人研究資料顯示二書個別的音韻系統,各家學者或多或少談及。故本篇論文將二書音韻系統,作一詳盡的描述,參酌各家學者的論述結果,試圖作出公允的論證。本篇論文創新之處乃是將二書音韻系統作一詳盡的比較,探求二書中個別字音演變的情況。個別字音的演變,正代表北方官話系統的分合現象。我們企圖由此擬測近代音語音歷史演變的軌跡。在此基礎下,上推中古音,下證現代方言的脈絡,以詳盡本篇論文的內容。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此論題的動機及方法等相關問題。
第二章《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成書背景,說明二書作者、版本、體例及反切相關問題。
第三章共時平面的研究,此章分別說明二書音系的聲母、韻母、聲調系統。
第四章二書反映的明代音變,第一節將二書音系的聲母、韻母、聲調系統做一比較,最後還比較了總字數及音節數目,由此以求二書音系的不同。第二節據鄭再發先生論文中所提及的音變特點,一一比較了二書聲母、韻母、聲調系統,以見明代語音的音變特質。
第五章是將二書個別字音的變化,用圖表的方式,清楚地呈現出個別字在其書中的地位。另外還探討了幾個特殊的語音現象,如附音字,類化現象及一字多音現象,以詳盡本篇論文的音變特質。
第六章歷時貫通的研究,將焦點放在歷時的考察上,以求上推中古音,下證現代方言的來源,關於相關韻書也在此章一併討論。
第七章結論
《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音系比較
──兼論明代官話的演變與傳承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6
【本章附註】………………………………………………………………………11
第二章 《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成書背景………………..12-29
第一節 《韻略易通》作者與成書………………………………..12-19
壹、成書年代………………………………………………..12
貳、作者……………………………………………………..12
參、成書 ……………………………………………………13
肆、版本 ……………………………………………………14
伍、體例說明 ………………………………………………17
陸、注釋體例 ………………………………………………18
柒、反切 ……………………………………………………18
第二節 《韻略匯通》作者與成書……………………………….19-27
壹、成書年代 ………………………………………………19
貳、作者 ……………………………………………………19
參、成書 ……………………………………………………20
肆、版本 ……………………………………………………21
伍、體例說明 ………………………………………………21
陸、注釋體例 ………………………………………………23
柒、反切 ……………………………………………………23
第三節 相關韻書 ……………………………………..27-29
壹、《中原音韻》 ……………………………………………27
貳、《洪武正韻》 ……………………………………………28
參、《五方元音》 ……………………………………………29
【本章附註】 ……………………………………………………………………..29
第三章 共時平面的研究………………………………………..30-67
第一節 《韻略易通》音系……………………………………….30-62
壹、《韻略易通》聲母系統………………………………..30
一、脣音………...…………………………………… 32
二、舌音 …………………………………………….. 34
三、齒頭音 ………………………………………….. 36
四、齒音 …………………………………………….. 37
五、喉音 …………………………………………….. 39
六、牙音 …………………………………………….. 40
貳、《韻略易通》韻母系統 ……………………………….43
一、陽聲韻 …………………………………………...44
二、陰聲韻 ……………………………………………50
三、入聲韻 ……………………………………………55
參、《韻略易通》聲調系統 ………………………………..58
肆、附音字的增添 …………………………………………59
第二節 《韻略匯通》音系 …………………….…………………62-67
壹、《韻略匯通》聲母系統 ………………………………..62
貳、《韻略匯通》韻母系統 ………………………………..63
參、《韻略匯通》聲調系統 ………………………………..65
肆、附音字的增添 …………………………………………65
【本章附註】 ……………………………………………………………………..66
第四章 二書反映的明代音變…………………………………..68-124
第一節 二書音系的比較…………………...……………………..68-116
壹、聲母系統的比較………………………………………..68
貳、韻母系統的比較………………………………………..68
參、聲調系統的比較………………………………………..109
肆、總字數與音節的比較…………………………………..111
第二節 明代語音系統的演變…………………………………….116-124
壹、聲母系統的演變……………………………………….. 116
貳、韻母系統的演變……………………………………….. 120
參、聲調系統的演變………………………………………..123
【本章附註】……………………………………………………………………..124
第五章 二書個別字音的變化…………………………………..125-196
第一節 個別字在其書中的地位…………………………………125-160
壹、聲母的變化……………………………………………...125
貳、韻母的變化……………………………………………...135
一、陽聲韻………………………………………………...135
二、陰聲韻………………………………………………...151
三、入聲韻………………………………………………...155
第二節 附音字的探討……………………………………………161-163
第三節 類化現象探討 ………………………………………… 164-184
壹、由《韻略易通》所見的類化音變……………………...165
貳、國語發生變化而《韻略易通》尚未發生……………...170
參、《韻略易通》與《韻略匯通》類化作用的差異處…….179
肆、國語豐富的類化作用…………………………………...182
第四節 一字多音現象探討……………………………………185-195
壹、《韻略易通》所見一字多音現象……………………….188
貳、一字多音現象探析………………………………………191
【本章附註】 ………………………………………………………………… 195
第六章 歷時貫通的研究………………………………………..197-218
第一節 二書音系的中古來源…………………………………..197-206
壹、聲母系統………………………………………………………197
一、全濁聲母之清化……………………………………………197
二、次濁聲母「以」、「云」、「疑」之清化……………………200
三、次濁聲母「泥」、「娘」之歸併……………………………200
四、次濁聲母「明」、「微」、「來」、「日」之並存…………….200
五、知、莊、章三系合流……………………………………….202
貳、韻母系統……………………………………………………….203
參、聲調系統……………………………………………………….204
第二節 二書音系與相關韻書…………………………………….206-213
壹、中原音韻……………………………………………………….206
貳、洪武正韻……………………………………………………….208
參、五方元音……………………………………………………….210
第三節 二書與國語及現代方言的聯繫 ………………………. 213-217
壹、國語…………………………………………………………….213
貳、雲南方言……………………………………………………….214
參、山東方言……………………………………………………….215
【本章附註】……………………………………………………………………….218
第七章 結論……………………………………………………….219-224
【參考書目】………………………………………………………..225-229
【附錄圖表】………………………………………………………..230
一、《韻略易通》音系表…………………………………………………………..230
二、《韻略匯通》音系表…………………………………………………………...233
三、書影 …………………………………………………………………………...235
【參考書目】(依作者筆畫排列)
一、古籍
丁度 《集韻》 中華書局 1970
周德清 《中原音韻及正語作詞起例》 學海書局 1978
陳彭年等 《大宋重修廣韻》 黎明書局 1960
樊騰鳳 《五方元音》寶旭齋藏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藏
樂韶鳳等 《洪武正韻》 韓國亞細亞文化社印本 1973
藍茂、畢拱辰 《韻略易通、韻略匯通合訂本》 廣文書局 1962
二、專書
王力 《中國語言學史》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年
王力 《漢語史稿》 科學出版社 1958年
王志成 《多音字分讀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
北大中文系教研室等編 《漢語方音字匯》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62年
朱星 《中國語言學史》 洪葉文化事業 1995年
吳金娥等《國音及語言運用》 三民書局 1993
李思敬 《漢語兒 [O] 音史研究》 商務印書館 1994年
李新魁 《漢語等韻學》 中華書局 1983
李新魁 《韻學古籍述要》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3
那宗訓 《中原音韻與其他三種元明清韻書之比較研究》 廣文書局
周振鶴等著《方言與中國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
林尹 《中國聲韻學通論》 黎明書局 1986
竺家寧 《古音之旅》 國文天地雜誌社 1987
竺家寧 《近代音論集》 學生書局 1994
竺家寧 《音韻探索》 學生書局 1995
竺家寧 《聲韻學》 五南圖書公司 1991
金周生 《中原音韻入聲字多音字音證》 輔仁學誌13期 1984
耿振生 《明清等韻學通論》 語文出版社 1992
袁家驊 《漢語方言概要》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9年
袁賓 《近代漢語概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高本漢 《中國音韻學研究》 商務印書館 1995
國委會 《國音標準彙編》 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1994
張正男 《多音字實用手冊》 台灣師大中教輔委會 1994年
張玉來 《韻略匯通音系研究》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4
陳壬秋 《漢語音韻學概要》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5
陳新雄 《中原音韻概要》 學海書局 1984
陳新雄 《音略證補》 文史哲出版社 1980
陳新雄 《聲類新編》 學生書局 1982
陳慧劍 《入聲字箋論》 東大圖書公司 1993年
陸志韋 《陸志韋近代漢語音韻論集》 商務印書館 1988
黃典誠 《漢語語音史》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
董同龢 《語言學大綱》 中華叢書 1964
趙蔭棠 《中原音韻研究》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4
趙蔭棠 《等韻源流》 文史哲出版社 1985年
廣文編輯《國音中古音對照表》 廣文書局 1994
蔣紹愚 《近代漢語研究概況》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蔣紹愚 《蔣紹愚自選集》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4
濮之珍 《中國語言學史》 書林書局 1991年
謝雲飛 《中國聲韻學大綱》 學生書局 1987
謝雲飛 《語音學大綱》 學生書局 1987
三、期刊論文
丁邦新 <與中原音韻相關的幾種方言現象> 史語所集刊五十五本 1984
王平 <從五方元音和中原音韻的差異看近代漢語語音的發展> 語文研究
第三期 1989
王平 <五方元音音系研究> 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 1989年第一期
王松木 <台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 漢學研究通訊14卷 1995
平山久雄<從聲調調值演變史的觀點論山西方言的輕聲前變調> 方言 1998年
何大安 <近五年來台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 漢學研究通訊2卷 1983
何大安 <雲南漢語方言中與顎化音有關聲母的演變> 史語所輯刊56本 1985
何大安 <濁上歸去與現代方言>第六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1988
何大安 <聲調的完全回頭演變是否可能> 史語所輯刊65本 1994
吳傑儒 <有關蘭茂韻略易通的幾個問題> 大仁學報 1994
吳傑儒 <韻略匯通初探> 大仁學報 1993
吳傑儒 <蘭茂韻略易通之聲母系統> 國立屏東商專學報 1995
忌浮 <中原音韻的調值> 語言研究 1986
忌浮 <中原音韻無入聲內證> 音韻學研究第一輯 1984年
忌浮 <切韻指南入聲韻兼配陰陽試析> 漢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1991年
忌浮 <試談近代漢語語音的下限> 語言研究2期 1987
李啟文 <近代漢語共同語入聲字的演變> 中國語文 1996年第一期
李新魁 <關於中原音韻音系的基礎和入派三聲的性質> 中國語文 1963
李新魁 <近代漢語全濁音聲母的演變> 中國語言學報第四期 1991年
李新魁 <四十年來的漢語音韻研究> 中國語文 1993年1期
李新魁 <漢語音韻學研究概況及展望> 音韻學研究第一輯 1984年
杜其容 <論中古聲調>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九卷三期 1976年
沈建民、楊信川 <也談本悟韻略易通之重×韻> 中國語文 1995年第一期
那宗訓 <全濁上聲字是否均變為去聲> 中國語文 1995年第一期
周世箴 <論切韻指掌圖中的入聲> 語言研究 1986年第二期
周同春 <語音學的一種研究方法> 方言 1993年3期
竺家寧 <宋代入聲的喉塞音韻尾> 第六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1988
竺家寧 <宋代語音的類化作用> 淡江學報22期 1985
竺家寧 <近代漢語零聲母的形成> 中語中文學第四輯 1982
竺家寧 <漢語音變的特殊類型> 學粹雜誌16卷1期 1974
竺家寧 <論近代音研究的現況與展望> 第十四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1996
姚榮松 <近五年來台灣地區漢語音韻研究論著選介> 漢學研究通訊8卷 1989
施向東 <中古漢語合口介音的一個來源> 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991年
耿振生 <論近帶書面音系研究方法> 古漢語研究 1993
袁賓 <論近代漢語> 廣西大學學報1期 1987
尉遲治平<說之-兼論跟舌音相通的章組的上古音> 漢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1年
張玉來 <近代漢語官話入聲的消亡過程及其相關的語音性質> 山東師大學報
1991
張玉來 <論韻略匯通的入聲> 語言學國際研討會 1991
張玉來 <韻略匯通的語音性質> 山東師大學報第一期 1992
張琨 <切韻侯韻明母字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演變> 中國語文1995年第五期
曹正義 <近代-m韻嬗變證補> 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1年
莊惠芬 <韻略匯通與廣韻入聲字的比較研究> 淡江學報8期 1969
許寶華 <論入聲> 音韻學研究第一輯 1984年
陳其光 <漢語鼻音韻尾的演變> 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1年
陳重瑜 <中古音之前入聲舒化的路線> 中國語文 1992年第五期
陸志韋 <記五方元音> 燕京學報34期 1948
陸志韋 <記畢拱辰韻略匯通> 燕京學報33期 1947
陸志韋 <記蘭茂韻略易通> 燕京學報32期 1947
陸志韋 <釋中原音韻> 燕京學報31期 1946
麥耘 <切韻知莊章組及相關諸聲母的擬音> 語言研究 1991年第二期
麥耘 <由尤幽韻的關係論到重紐的總體結構及其他>語言研究1988年二期
楊亦鳴 <李氏音鑒音系的性質> 語言研究 1989年第二期
楊秀芳 <論交泰韻所反應的一種明代方言> 漢學研究5卷2期 1987
楊耐思、曹廣順 <近代漢語研究講座> 承德教育學報 1991-1992
楊時逢 <雲南方言特點及分區概說> 史語所集刊35本 1964
楊時逢 <雲南方言聲調的分佈> 史語所集刊30本 1959
溫端政 <試論山西晉語的入聲> 中國語文 1986年第二期
群一 <本悟韻略易通的兩個刻本> 中國語文研究第十期
葉寶奎 <洪武正韻與明初官話音系> 廈門大學學報 1994
董紹克 <入派三聲論> 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 1995年第一期
詹秀惠 <韻略易通研究> 淡江學報第十一期 1973
趙振鐸 <廣韻的又讀字> 音韻學研究第一輯 1984年
慧生 <讀<本悟《韻略易通》的兩個刻本>後> 中國語文 1988年第五期
暴拯群 <試論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 洛陽師專學報 1989
蔣紹愚 <近代漢語研究概述> 古漢語研究4期 1990
鄭仁甲 <漢語卷舌聲母的起源和發展> 漢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 1991年
鄭再發 <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 史語所36本 1966
鄭錦全 <明清韻書字母的介音與北音顎化源流的探討> 書目季刊14卷 1980
黎新第 <中原音韻清入聲作上聲沒有失誤> 中國語文 1990年第四期
黎新第 <近代以來的北方方言中古莊章知組聲母的歷時變化> 漢語言學國際
學術研討會 1991年
龍莊偉 <讀韻略易通之重×韻辨> 中國語文第三期
龍莊偉 <五方元音音系研究> 語言研究 1989年第二期
龍莊偉 <讀韻略易通劄記> 中國語文研究第十期 1992
應裕康 <洪武正韻反切之研究> 政大學報5期 1962
應裕康 <洪武正韻聲母音值之擬訂> 中華學苑6期 1970
應裕康 <洪武正韻韻母音值之擬訂> 許詩英先生文秩誕辰論文集 1970
四、碩、博士論文
林平和 《明代等韻學之研究》 政大博士論文 1975
王松木 《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系統 中正碩士論文 1994
石俊浩 《五方元音研究》 文大碩士論文 1993
朴奇淑 《正音咀華》音系研究 高師大碩士論文 1992
陳盈如 《李氏音鑑》中「三十三問」研究 中正碩士論文 1992
楊美美 《韻略易通研究》 高師大碩士論文 1988
權容華 《洪武正韻釋訓》之正音與俗音研究 東吳碩士論文 199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