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一)古籍篇:(依照年代順序)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2001年)。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整理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2001年)。
《春秋左氏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2001年)。
《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2001年)。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2001年)。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臺北:新文豐,2001年)。
《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新編墨子》上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漢.王充:《論衡》收於《四庫備要》子部354冊卷二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漢.劉熙:《釋名》(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天工書局,1985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錦繡出版社中國百本名著系列叢書,1992年)。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吳.韋昭注:《國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郭璞注:《山海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南朝梁‧劉勰着,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南朝梁.鍾嶸:《詩品》,臺北:台灣古籍,1996年)。
宋.王觀國:《學林》(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宋.嚴粲:《詩緝》,《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范處義:《詩補傳》,《四庫全書》第72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鄭樵:《六經奧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修:《詩本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漢欣出版社,1993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朱熹:《詩經集註》(臺北:群玉堂,1991年)。
宋.朱熹:《詩序辨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
元.許謙:《詩集傳名物鈔》(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何楷:《詩經世本古義》,《欽定四庫全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開明書局,1941年)。
清.張西堂:《詩經六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清.劉熙:《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顧炎武:《日知錄》,《萬有文庫薈要》,王雲五主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清.王鴻緒:《詩經傳說彙纂》(臺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1967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范家相:《詩瀋》,《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篇》卷六,《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清.吳闓生:《詩義會通》(臺北:洪氏,1977年)。
清.紀昀等纂:《國語》,《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惠周惕:《詩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顧炎武:《詩本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楊名時:《詩經劄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清.姚際恆:《儀禮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卷八,《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
清.陳壽祺撰,陳喬樅述:《三家詩說遺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魏源:《詩古微》,《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97年三版)。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廣文書局,1999年)、(學生書局,1986年七版)。
(二)近現代篇:(依照姓氏筆劃)
中國詩經學會:《詩經研究叢刊》(第一輯到第九輯)(北京:學苑出版,2001~2006)。
中國詩經學會:《詩經要籍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中國詩經學會:《1933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一屆(1933)~第六屆(2005)(北京:學苑出版社)。
王力:《詩經韻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王力:《詩經韻讀 楚辭韻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國維:《樂詩考略》,《學術叢編 1》(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河洛圖書公司,1975年)。
王靖獻著、謝謙譯:《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創作方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貴民、應永深、楊升南等著:《中國小通史—春秋篇》,(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年8月)。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臺中:青蓮出版社,1995年)。
日.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臺一版,華國出版社,1975年)。
日.白川靜:《說文新義》卷九上,林潔明譯,(引《金文詁林補》第五冊1982年)。
日.白川靜:《中國古代民俗》,何乃英譯,(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古時代.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任自斌等主編:《詩經鑑賞辭典》(河海大學出版社,1994年)。
向熹:《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向熹:《詩經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向熹:《詩經語文論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成傳均、唐仲揚、向宏業等主編:《修辭通鑑》,(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臺灣開明,1975年)。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朱孟庭:《詩經與音樂》,(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朱孟庭:《詩經重章藝術》(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何丹:《詩經四言體起源探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李辰冬:《詩經研究方法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78年)。
李辰冬:《詩經通釋》(臺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
李零:《上博楚簡三篇校讀記》(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李衡眉:《先秦史論集.續篇》,(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周嘯天:《詩經鑑賞集成》(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周振甫:《詩經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孟世杰:《先秦文化史》(北京:文化學社,1929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年)。
洪湛侯:《詩經學史》(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姚小鷗:《詩經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瑞典】高本漢著、董同龢譯:《高本漢詩經注釋》(上)、(下)(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中華叢書,1960年)。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臺北:雲龍出版社,1990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1993年)。
夏傳才:《思無邪齋詩經論稿》,(北京學院出版社,2000年9月)。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11月)。
馬持盈:《詩經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張其昀:《中華五千年史》第三冊春秋史,(臺北:華岡出版社,1976年)。
張春榮:《修辭散步》,(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張光裕編:《郭店楚簡研究》(臺北:藝文出版社,1999年)。
張啟成:《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張啟成:《詩經研究史論稿》(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釋頌》(臺北:中華書局,1956年)。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4年)。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郭克煜:《魯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陳子展:《詩經直解》卷二十九,(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年四版)。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火鳳凰學術叢書,2001年)。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
程俊英:《詩經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
程俊英:《詩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童書業:《春秋史》,(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
馮浩菲:《歷代詩經論說述評》(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黃振民:《詩經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局,1984年)。
黃忠慎:《朱子《詩經》學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
黃忠慎:《詩經選注》(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楊合鳴、李中華編著:《詩經主題辨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晉龍:〈《詩經》學研究概述〉,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詩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錢宗範:《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聞一多:〈風詩類鈔〉,《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1999-2000年)。
裴普賢編著:《詩經評註讀本》,下冊,(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1月)
趙制陽:《詩經名著評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趙明主編:《先秦大文學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劉毓慶:《雅頌新考.雅頌詩的斷代》(山西:聯合高校出版社,1996年)。
劉毓慶:《詩經圖注(國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馮浩菲《歷代詩經論説述評—〈魯頌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趙敏俐、譚家健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先秦兩漢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一)、(二)、(三)、(四)(臺北:三民出版社,1991年)。
蘇東天:《詩經辨義》,(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聶石樵:《先秦兩漢文學史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修訂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韓高年:《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藩樹雲:〈《詩經》與圖騰崇拜〉《詩經宗教文化探微》(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風雅頌之別》(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顧頡剛:《古史辨》第三冊下編(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5年)。
二、期刊論文:
王暉:〈周初改制考〉,(中國史研究,第二期)2000年。
王長華:〈〈魯頌〉產生時代新考〉,《詩經研究叢刊 第二輯》中國詩經學會夏傳才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王卿敏:〈從《詩經》的功用來理解孔子的『思無邪』〉,(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5年。
白新良:〈〈詩經.閟宮〉的寫作年代及其史料價值〉,原載《南開史學》第二期, 1984年。
李蹊:〈「思無邪」別解及孔子的論《詩》系統〉,(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2年。
李金坤:〈關於《詩經》頌詩評價的幾個問題〉,(鎮江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3
年)。
李樹軍:〈《詩經》篇章的結構探析〉,(文學評論—遼寧大學學報),2005年。
李淑雲:〈從《詩經》中有魯頌而無魯風來談『禮』〉,(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19卷)2006年。
周延良:〈《詩經》〈頌〉詩名義考原),(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 2004 年。
夏傳才:〈國外《詩經》研究新方法論的得失〉《文學遺產》第6期2000年。
張啟成:〈海外與台灣的《詩經》研究〉,《貴州大學學報》第2期1995年。
談雲雷:〈《詩經》有魯頌、商頌而無魯風、宋風解〉,(江蘇:常州師範專科學校,第5期20卷)2002年。
郭令原:〈〈魯頌〉—頌僖公圖復周公之業,爭霸諸侯也〉,(甘肅社會科學報,第2期)1997年。
姚小鷗:〈〈魯頌.泮水〉與先秦禮樂制度的中興〉,(鄭州大學學報第31卷第1期)1998年。
姚小鷗:〈〈魯頌.有駜〉與西周禮樂制度的文化精神〉,(北京廣播學院,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文藝學研究)2001年。
姚小鷗:〈〈魯頌.駉〉篇與周禮關係及其文化意義〉,(文化遺產:第6期)2002年。
徐仲舒:《先秦史稿論》,(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文物》第3期)1978年。
陸侃如:〈三頌研究〉,北京述學社編:《國學月報彙刊第1-2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
陳世輝:〈墻盤銘文解說〉,《考古》第5期)1980年。
傅斯年:〈〈周頌〉說〉、《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1928年刊印)。
傅斯年:〈大東小東說〉,收錄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二集,1930年)。
劉起釪:〈周初的「三監」與邶、鄘、衛三國及衛康叔土地問題〉,(《歷史地理》第2期)1982年。
劉毓慶:〈頌為「儀式敘述」說〉,(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2002年。
楊晉龍:〈《詩經》學研究概述〉輯錄於林慶彰編《五十年來之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趙敏俐:〈樂歌傳統與《詩經》的文體特徵〉,(學術研究,第9期)2005年。
藍麗春:〈魯頌.駉〉篇析論(臺灣:嘉南學報第30期,2004年)。
三、學位論文
林佳蓉:《詩經雅頌中德治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陸銀湘:《《詩經》「頌詩」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楊明哲:《詩經》獸類意象研究(臺灣: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劉玉華:〈《詩經‧魏風》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簡怡美:〈《詩經》三《頌》與《楚辭.九歌》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三、網路、電子資源
中國歷代帝王表http://www.millionbook.net/lszl/y/yiming/qt/002.htm,2007/06/2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7Etdbproj/handy1/。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http://cnki.csis.com.tw/。
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http://cnki.csis.com.tw/。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臺灣師大圖書館【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140.122.127.253/dragon/。
漢學研究中心─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資料庫:http://ccs.ncl.edu.tw/ccs/TW/ExpertDB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