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9 18: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世鵬
研究生(外文):Kuo. Shih Peng
論文名稱: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
論文名稱(外文):Art Expression of Spiritual Image and Humane Concern
指導教授:鄭寶宗鄭寶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o-tsung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心靈意象人文關懷藝術表現
外文關鍵詞:spiritual imagehumane concernart express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7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
藝術表現的思考重點在於:藝術要表現什麼?應如何表現?前者乃藝術之主題與內容;後者則渉及藝術之表現形式、風格、媒材與技法。然而,不論是藝術表現的主題內容或藝術表現的形式風格,皆涉及創作者的心靈意象。
心靈不只是包含整個神經系統,它也蘊含整個宇宙。當心靈無限延伸,可感知任何時空的事物。意象是經由內心體驗所產生的幻象,是一種虛的實體,是意識與潛意識瞬間合成產物。心靈意象乃吾人之生活、經驗、記憶、人格...所綜合而成的意識、潛在意識或價值取向。因此,心靈意象可被視為藝術表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佳創作源泉。
從十八世紀末期呼籲「解放心靈」至兩次世界大戰浩劫後,人類重新思考科技理性與心靈直覺的定位。研究者透過自省、批判,深感唯有透過人文省思與關懷,提昇心靈的品質,才能避免工業化、資訊化之洪流的物化與異化。人文關懷意指對「人」的關懷,重視心靈的自由或精神的解放,亦即自古以來人文主義者所欲重建之人性自覺。
研究者透過理論發展與創作自省,發現個人的心靈意象偏好於自然、環境、社會、和文化的內容,如動物、植物與自然環境的意象,也相當注意當前社會時事議題,顯示研究者對人文的關心。故本論文研究,以人文關懷為主軸,以表現性為風格,目的在於運用心靈深處的豐富意象,傳達研究者對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的關懷。據此,研究者將創作理念定名為「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並逐步進行理論的探討與創作的實踐。為呈現創作之理念,在創作的實踐上,研究者分別完成「生命的尊重」、「社會的批判」、「生態的關懷」等三層面的二十一件作品。
從本創作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得到許多寶貴的體驗、感動和啟示,對於藝術表現、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的內涵及其關係,有更深入的認識。茲以七個重點,簡述如下:
一、藝術源於真誠的關懷與感動:美來自於感動,感動源於心靈之真誠與關懷。
二、藝術是內在生命的追求:意象有其內在本質,藝術有其內在生命。
三、藝術是人文精神的統合:藝術應傳達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可調合理性與感性的失衡,能統整傳統及自我的背離。
四、統合絕對價值與時代價值能引起共鳴:藝術能扮演時代的要角,並能引起普遍性的心靈共鳴。
五、同時性與與自動性的交融能揭露心靈意象:在藝術作品中,交融運用意象重疊、時空交錯、自動性...等技法,能揭露深層的心靈意象。
六、知覺與觀念的互動能轉化意義:藝術是傳達溝通的媒介,在此知覺意象與主題觀念相互激盪,創作者與欣賞者互動溝通,轉化新的意義。
七、突顯文化特色能建立藝術風格:藝術內涵源於人性自覺,表現形式來自心靈意象,而欲建立獨特的藝術風格,必須能突顯地域和文化的特色。
Abstract
Art Expression of Spiritual Image and Humane Concern
The focus of art expression is: what is art to express, and how to express? The former question is related to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art, while the latter is related to its expressive form, style, media, and skills. Nevertheless, whether the theme and content, or the style and form of art expression, they are both associated with the soul image of the creator.
The soul consists not only of the entire nerve system, but also of the whole universe. As the soul extends infinitely, it can sense any matter and objects in any space and time. Image is, however, the vision generated from inner experience; it is an vision entity which is a product through instantaneous combina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sub consciousness. Soul image is the consciousness, sub consciousness, or value orientation made up of our life, experience, memory, personality…etc. Hence, soul image can be deemed as the inexhaustible fountain of inspiration for art expression.
From the appeal of “emancipation of the soul” at the end of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calamity of two world wars, human beings started to re-contemplate the positioning of technological sense and soul intuition. Through introspection and criticism, the researcher perceives that only by grace of human reflection and concern, and elevating the quality of soul, can we avoid the objectification and alienation resulted from industrial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Human concern refers to the concern on “human”, with emphasis on the liberation of soul or the emancipation of spirit, which is precisely the self-awareness of human nature that humanists attempted to rebuild ever since ancient time.
Through theory development and creation introspection, the researcher determines that the content of personal soul image is centralized in nature,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in the images of animals, plant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it also encompasses the concern on current social issues, which reveals the researcher’s care for human nature. Therefore, the gist of this research is human nature set on humane concern, with its style focused on expressiveness, and its purpose is to, by employing rich images deep in the soul to exhibit the researcher’s concern on nature,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culture. Accordingly, the researcher entitled the ideal of the creation as “the art expression of soul image and human concern”, by which gradual discussion of theory and realization of creation shall be conducted.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ideal of the creation, in terms of its realization, the creator has accomplished 21 works regarding three layers of aspects: “the respect for life”, “the criticism on society”, and “the concern on ecology”.
Through the researching process of this creation, the researcher has gained much precious experience, touching elements, and inspiration; thus acquired further acknowledgement on the content and correlation among art expression, soul image, and human concern. Stated below are with 7 key points of this research:
1.Art derives from earnest concern and touching essence: beauty emerges from touching essence, which arises from the sincerity and care of the soul.
2.Art is the pursuit of inner life: image is equipped with inner nature, and art with inner life.
3.Art is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spirits: art should express human spirit, which is functional of adjusting the unbalance in reason and sensibility, and of regulating the divergence of self from tradition.
4.Resonance can be inspired by the incorporation of absolute value into epochal value: art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an epoch, and is capable of inspiring general spiritual resonance.
5.Soul image can be disclosed with the fusion of simultaneity and automation: in art works, the fusion of skills like images-overlap, space-time interlacing, and automation…etc, is capable of revealing deep hidden soul images.
6.Significance can be transform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rceptions and concepts: art is the media of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which perceptive images and theme concepts would be mutually affected, while creators and appreciators interact reciprocally to form new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
7.Art style can be established by accentuating cultural features: art content initiates from self-awareness in human nature, with its expressive form originating from soul image. To build up unique style, regional and cultural traits must be highlighted.
目 次
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 2
目 次 7
圖 次 9
第一章 緒 論 12
第一節 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12
第二節 研究之方法與步驟 1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21
第二章 藝術之「表現」與藝術表現 23
第一節 藝術之「表現」意涵 23
第二節 藝術表現之理論詮釋 26
第三節 藝術表現類型 32
第四節 小結 38
第三章 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 40
第一節 心靈意象與藝術表現 40
第二節 人文關懷與藝術表現 45
第三節 小結 48
第四章 「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創作實踐 51
第一節「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創作主題與題材內容 51
第二節「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創作形式與媒材 57
第三節 「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創作體驗 64
第四節 「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創作作品詮釋 68
第五節 小結 93
第五章 結論 95
參考書目 97
附錄:相關作品簡述 101
中文
丁履譔(1986) 。美學與藝術詮釋。高雄市:復文書局。
王元貞譯(1996)。Jeanne Siegel編。藝聞錄:八○年代早期藝術對話。台北市:遠流。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書局。
王宏建 袁寶林。(1994)。美術概論。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林(1993)。美術形態學。亞太書局。
王雅各譯(1998)。Suzi Gablik 著。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遠流。
司徒立(2000)。模仿、抽象與仿真。http://www.cuhk.hk/ics/21c/issue/article/000320.htm
朱光潛(2001)。談美。台北市:尼羅河。
朱光潛(2003)。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
何政廣(1996)。世界名畫家全集-魏斯。 台北:藝術家。
何懷碩(1998)。創造的狂狷。台北:立緒。
余珊珊譯(1995)。Herschel B. Chipp著。現代藝術理論Ⅰ,台北市:遠流。
余珊珊譯(1995)。Herschel B. Chipp著。現代藝術理論Ⅱ。台北市:遠流。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
吳玉成譯(2001)。Harry Focillon著。造形的生命。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吳奚真(1978)。牛津英英英漢雙解字典。台北市:東華。
吳煥加(1998)。論現代西方建築(二刷)。台北市:田園城市。
吳瑪俐譯(1985)。康丁斯基著。點線面。台北市:藝術家。
吳瑪俐譯(1998)。康丁斯基著。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
呂健忠譯(1998)。Hal Foster主編。反美學:後現代文化論集。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呂清夫(1984)。造型原理。台北市:雄獅。
呂清夫(1995)。後現代的造形思考。台北市:傑出文化。
呂清夫譯(1989)。嘉門安雄著。西洋美術史。台北市:大陸。
李長俊(1979)。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獅。
李長俊譯(1976)。Rudolf Arnheim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
李霖燦(1994)。中國美術史稿。台北:雄獅美術。
那薇( 1994)。道家的直覺與現代精神。大陸秦皇島市:中國社會科學。
周浩中(1991)。藝術哲學。台北市:水牛。
周憲(2002)。美學是什麼What is aesthetics?。台北市:揚智。
周麗蓮譯(1996)。Harold Rosenberg著。拆/解藝術。台北市:遠流。
宗白華(1987)。美從何處尋。台北縣板橋市:駱駝。
林明澤、羅秀芝譯(1995)。Caws. Kuenzli. Raaberg編。超現實主義與女人。台北市:遠流。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林春輝(1976)。國語圖解辭典。台北市:弘盛。
武夫譯(2002)。Cory Bell著。現代藝術Modern Art。香港:三聯書店。
雨云譯(2000)。E.H.Gombrich著。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
姜一涵(1994)。石濤畫語錄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姚一葦(1996)。藝術批評。台北市:三民。
倪再沁著(1995)。:藝術家 台灣美術:細說從頭二十年 。藝術家出版社。
孫旗 (1987) 。藝術概論。台北市:黎明。
徐宗林(1988)。現代教育思潮。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慶節等譯。海德格。(1989)。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
秦夢群(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安治(1995)。墨海精神。台北市:東大。
張恬君等著(1997)。映象藝術。台北縣蘆洲鄉:空大。
張婉真譯(2002)。Anne Cauquelin著。法國當代藝術。台北市:麥田。
梅丁衍(1994)。臺灣美術中的臺灣意識。台北市:雄獅。
許立一(1996)。後現代主義與公共行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郭小平、翟燦譯(1992)。Rudolf Arnheim著。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市:台灣商務。
郭世鵬(1992)。郭世鵬畫集。新竹市:新竹市文化中心。
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市:書林。
郭繼生主編(1991)。當代臺灣繪畫文選 1945--1990。臺北:雄獅圖書。
郭繼生編選(1995)。台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台北市:藝術家。
陳伯沖(1997)。建築形式論-邁向圖像思維。台北市:田園城市。
陳奇相(2002)。歐洲後現代藝術L’art post-moderne en Europe。台北市:藝術家。
陳秉璋陳信木(1993)。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
陳英德(1984)。在巴黎看新寫實畫。台北市:藝術家。
陳梅英譯(1973)。R.L.Brett著。幻想力和想像力。台北市:黎明。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市:五南。
陳傳席(1997)。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東大。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 :三民。
陳韻琳譯(2000)。Alan Bullock著。西方人文主義傳統 。台北縣:究竟。
陶東風等譯(1997)。Ellen Winner著。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Invented Worlds-The Psychology of the Arts。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曾堉、葉劉天增譯(1992)。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原著。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書局。
曾雅雲譯(1987)。Heinrich Wölfflin著。藝術史的原則。台北市:雄獅圖書。
黃麗娟譯(1996)。Robert Atkins著。藝術開講。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葉惟廉(1992)。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市:東大。
葛路著(1980)。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丹青。
虞君質(2000)。藝術概論(二版)。台北市:大中國圖書。
熊偉編(1994)。現象學與海格德。台北:遠流。
薛珣譯(1999)。瑪格麗特.魏特罕著。空間地圖。台北:台灣商務。
翟本瑞(1993)。心靈、思想與表達法(上冊)。台北市:唐山。
趙惠玲(1997)。美術鑑賞。台北市:三民。
劉大悲(1979)。禪與藝術。台北市:天華。
劉文潭(1967)。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劉自荃譯(1995)。Christopher Norris著。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台北縣板橋市:駱駝。
劉明、張澎著。(1997)。油畫。審陽市:遼寧美術。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藝術創作與欣賞之實際理論(三版)。台北市:藝術家。
劉家鈞(2001)。繪畫語言及其構成探討暨個人創作研究。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豐榮(1997)。幼兒藝術表現模式之理論建構與其教育意涵之研究。台北市:文景。
滕立平譯(1995)。Gablik, S.著。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市:遠流。
蔣勳、黃雲海、倪再沁。(1992) 東西方藝術欣賞。台北縣:空大。
鄭寶宗(1999)。心靈呼喚與社會關懷-鄭寶宗油畫創作理念與作品詮釋。台中市:興台印刷。
魯樞元(1987)。創作心理研究。河南省:黃河文藝出版社出版。
謝東山(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The Boundary of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鴻鈞譯(1990)。榮格著。榮格分析心理學。台北市:結構群。
羅青(1989)。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學生書局。
英文
Burr, V.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 Routledge.
Roukes, N.(1988): Design Synectics. Massachusetts: Davis Publica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英忠、張肇松、杜佩蘭(2002)。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公辦民營以公立醫院為例,醫院管理,醫院,第35卷,第1期,10—24頁。
2. 曾惠明、楊長興、李淑雅(2001)。病人滿意度與醫療照護者工作滿意度,醫療品質,醫院,第34卷,第4期,16—23頁。
3. 曾倫崇(1996)。提昇醫療服務品質的新思維,品質管制月刊,1996.12,35—35頁。
4. 郭宜中、湯玲郎(2001)。醫院服務品質與住院病患滿意度之研究-以二區域教學醫院為例,醫院,第34卷,第5期,23-48頁。
5. 巫喜瑞、周逸衡(2001)。內部行銷導向在醫院護理人員管理上之應用,企銀季刊,第二十三卷,第三期,125—133頁。
6. 吳瑪俐譯(1998)。康丁斯基著。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
7. 韓揆(2003)。論醫學中心之任務及醫管組評鑑要旨,醫務管理期刊,第4期,第2卷,2003.6,1—23頁。
8. 陳文隆(2003)。全面防堵醫療缺口-建構優質服務承諾,品質月刊,第39卷,第6期。
9. 陳清軒、鄭雪容、盧耀華、林婉玉(2003)。公私合營醫院的住院病患滿意度探討-以南部某公立醫院為例。醫務管理期刊,2003,第4卷,第3期。
10. 廖宏恩、周穎政、李丞華(2001)。未來十年醫院的挑戰與因應,醫院,第34卷,第3期。
11. 劉蓓芳、陳穎修(2001)。模糊多準則決策於醫療門診服務品質之應用,醫務管理期刊,2001,第2卷,第4期。
12. 蘇雲華、陳正男(1996)。對服務品質領域現行理論模式邏輯思維之評論,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第五卷,第二期,35 —45頁。
13. 史有為,〈從日本看漢字和漢文〉載《華文世界》,台北:1993年6月 頁30-34
14. 李基文,〈有關韓國語和中國語的接觸〉載《韓國學報》,台北:1991年6月,頁1-6
15. 宋孟韶,〈方言中遺留的日語語詞〉載《中國語文》,北京1981年第6期,頁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