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0 06: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廣量
研究生(外文):Chang,Kuang-Liang
論文名稱:「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再定義」對台海安全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陳鵬仁陳鵬仁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美日聯盟美日安保條約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21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在亞洲的外交政策,基於國家利益考量,一改早期孤立主義轉變為干預政策,並在東北亞區域與日本,各自劃分勢力範圍,或敵或友,競逐於中國大陸。二次大戰期間,美國被迫參戰,並與中國合作共禦日本侵略行為。戰後,美蘇正式揭開「冷戰」序幕,美國為遏止蘇聯軍事擴張決定採行圍堵戰略,並寄望在亞洲的中共政權能發生「狄托效應」,加入西方國家共同對抗蘇聯共產陣營;同時決定保障日本安全,以避免其安全受到蘇聯軍事侵犯。美國為免激怒中共,甚至排除台灣納入西太平洋之防衛線。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盱衡國際情勢轉變,決定改造日本成為美國的盟邦,同時派出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執行「阻共防台」政策。鑒於「中」蘇簽署結盟,對美國在太平洋的戰略平衡造成莫大影響,美國不得不加快與日本簽訂和約,並要求日本同意與美國簽訂一項安全條約;此外,在美國亞太戰略考量的要求下,日本並與中華民國完成簽署《中日和平條約》。從而,《美日安保條約》與「兩岸關係」之間,不論其內涵或本質上的形成,實已互為關聯。冷戰期間,「美日安保體制」經過二次大幅修訂,其變遷明顯與美國、日本、蘇聯和中共等四國的互動息息相關,而台灣以位居遠東樞紐,與安保戰略防線環環相扣更不待言。
冷戰終結後,傳統強國如日本、中共,以及新興勢力如台灣和東協國家都紛紛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加上亞太地區沒有一個有強制力的安全機制,導致亞太國家積極從事國防軍事,並開啟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1995、96年發生的台海飛彈試射危機,雖然在美國艦隊巡戈台灣海峽下平息,不過潛藏的衝突依然存在。因此,美日兩國在1996年於東京簽署《美日共同安全宣言》,並在1997年9月24日修訂《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取代了1978年冷戰時期議定的舊指針,以面對亞太安全新形勢。由於新指針重心從「日本有事」擴展到「日本周邊有事」,並將台灣隱含在「美日安保體制」之內,所以引發中共強烈的不滿。中共認為日、美兩國在干預「中國」內政,更助長台獨思維的發展,並破壞亞太原有的軍事平衡,使原有穩定的三邊戰略格局轉為二對一的對抗態勢,導致區域的安全趨向複雜化。為此,美、日兩國乃在新條款公佈後,隨即與中共展開了一連串的高峰會談行動,以化解中共對安保條約擴大所造成的疑慮,除展開一連串的元首高峰會議,並極力推動兩岸對談,以交流取代對抗,俾符合大國間的國家戰略利益。
《美日新安保防衛合作指針》在這種各方利益交錯之下,所衍生的「台灣問題」難免夾雜著濃厚的戰略因素,無論美國、日本、中共、台灣四方都面臨新的局勢與邏輯。從台灣「三不」問題、美國對台軍售,到台灣納入TMD等情事,都隱含著某種程度的政治作用與美、日、「中」大國間更深層的戰略目的。1999年7月9日,李登輝總統提出「兩國論」便印證了這種矛盾所產生的新危機。2000年3月,具有台獨背景的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屆總統,所引發的緊張局面,又再次印證華盛頓-北京-台北之間潛在的不對稱關係。2001年1月,小布希總統上台並表示,「竭盡所能協防台灣」,同時敲定大批對台軍售,其規模之大實為近年罕見。但是,在面對長遠的國家利益來看,美國與中共畢竟仍有很多領域有共同利益存在,因此未來美「中」雙邊關係終將趨向於「建設性關係」。儘管美國仍須以「美日安保體制」來降低次區域衝突的發生,然而「中」美關係的正面發展對美國戰略佈局依然相當重要。所以,美日延續《美日安保條約》的目的,或許不是在於「圍堵」中共,但卻形同監控中共,以及監督防止中共有任何不軌行為出現。此外,日本雖然是美國的盟邦,也是安保條約的締約國,但是為預防日本「軍國主義」再起,所以美國與日本再延續安保條約的用意,無寧亦有預防與防衛的旨趣在其中。
此次東亞戰略生態再調整的過程中,台灣的戰略地位重新被凸顯出來,成為美日聯防中共潛在威脅的重要一環,這有利於台灣的安全環境,並具有正面意義。然而,在國際政治環境,朋友與敵人沒有絕對的,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所以台灣絕不可因此依賴這個保護傘。因為促使美日同盟的是,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使然,而非理想主義的國際正義。台灣為長遠國家發展考量,應該從經濟、政治、文化及軍事上加強本身實力,同時取得兩岸同胞相互諒解與信賴,以期降低兩岸間的衝突,並延續此區域對美日聯防的誘因,繼續吸引美日兩國將利益的焦點,放置於亞太地區,再共同維護此區域的和平穩定。此外,台灣應積極協助「中國」推動希望工程,化對抗為合作,既合乎台灣人民的整體利益,也符合中華民族及世界長遠利益。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範圍 11
壹、研究途徑 11
貳、研究範圍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4
第二章 美日安保條約形成與再定義 16
第一節 美日安保體制的建立 19
壹、戰後美國遠東政策的轉變 19
貳、美日安保條約簽訂的過程及內容 28
第二節 冷戰期間美日安全關係的調整 31
壹、六0年代安保條約的強化 31
貳、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的簽訂 36
第三節 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再定義 41
壹、亞太新情勢下的安全戰略格局 41
貳、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再定義的經過 47
參、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再定義的內容 52
第四節、新安保體制下美、日、中共的三角關係 54
壹、新安保防衛指針的戰略特點 54
貳、美日安全同盟關係再強化之意涵 58
參、美日與中共在亞太區域競爭格局的形成 71
第三章 《新安保防衛指針》對台海安全的戰略效應 77
第一節 美國對台海情勢的戰略意圖 80
壹、美國在亞太區域利益的維持 80
貳、預防安全的重建與強化 89
參、介入台海事務的政治作用 93
第二節 日本對周邊安全保障的體認 98
壹、日本海權保障的意圖 98
貳、消弭中共擴張霸權的隱憂 104
參、政治大國的實現 112
第三節 中共對新安保防衛指針的態度 118
壹、對國家戰略利益的影響 118
貳、與國家主權相衝突 125
參、增強經略海洋的體認 132
第四節 新安保防衛指針與台灣安全 139
壹、台灣對國際保障應有之省思 139
貳、建構多邊化的台灣安全 146
第四章 《新安保防衛指針》後續發展之「台灣問題」 151
第一節 柯江會談 155
壹、柯江會談的背景與經過 155
貳、柯林頓政府的「新三不政策」 163
參、會談結束後三邊關係的變化 171
第二節「中」日關係中之「台灣問題」 183
壹、「中」日高峰會對「台灣問題」之歧見 183
貳、「周邊事態法」與台海安全 189
第三節 美國對台軍售 202
壹、「台灣關係法」下的軍售機制 202
貳、TMD與台灣安全 214
第五章 結論 228
參考書目 239
附錄
附錄一 一九五一年美日安保條約 248
附錄二 一九六0年美日安保條約 251
附錄三 一九九六年美日安全保障共同宣言 255
附錄四 美日新安保防衛合作指針 258
附錄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政府聯合聲明 264
附錄六 「中」美建交公報 265
附錄七 「台灣關係法案」 267
附錄八 一九九七年第一次柯江會談聯合聲明 272
附錄九 一九九八年「中」日高峰會談聯合聲明 275
附錄十 周邊事態法 277
圖表目錄
壹、圖目錄
圖  柯林頓總統的亞太安全戰略 64
貳、表目錄
表2-1 日本防衛力的規模 66
表2-2 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1996~2000年)中裝備取得計畫 67
表2-3 新「防衛計畫大綱」與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防衛規模比較 69
表4-1 1949年來「中」、美領袖歷次面對面會談 159
表4-2 美國歷來對「一個中國」政策的官方表述 168
表4-3 台灣政府部門就兩岸關係定位的內涵比較 177
表4-4 『新指針』所定『日本受武力攻擊時的應變行動』 195
表4-5 『新指針』所定『日本周邊地區發生狀況對日本和平與安全有重要影響時的合作』 196
表4-6 中共戰術彈道飛彈性能諸元之比較 219
表4-7 中共1985與1997戰略核武之比較 222
參考書目
中文文獻部分
一、專書
于 群。美國對日政策研究:1945-1972。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 瑋。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776-1995。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王雲五。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國際關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12月。
王振鎖。日本戰後五十年:1945-199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中共雜誌社。中共周邊國家軍力調查研究。台北:中共雜誌社,民國86年7月。
中央通訊社編。台灣關係法二十年。台北:中央通訊社編,1999年10月。
江振昌。國際新秩序的探索與中共。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2年6月初版。
------,兩岸三地的政經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5年6月。
江澤民。江澤民、李鵬談台灣問題。北京: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編,1997年8月。
朱陽明主編,陳舟、程廣中、鮑斌等副主編。亞太安全戰略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安德烈‧平可夫。世紀之交的台海危機:中日美大對決。台北:全球防衛雜誌社有限公司,2001年3月。
米慶余。國際關係與東亞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李正中。國際政治學:世界政治發展與變遷(上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0年。
李本京。美國外交政策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6年9月初版。
李文志。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出版社,1997年。
李玉、湯重南。二十一世紀中國與日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李英明、張亞中。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2月初版。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4年8月。
宋連生、鞏小華主編。中美首腦外交實錄。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
吳學文、林連德、徐之先著。當代中日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5年4月初版。
吳玉山。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10月初版。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1997)。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6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9年10月再版。
林正順。美日安保體制之研究。台北:知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一版。
林中斌。國防外交白皮書。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民國81年3月。
------,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2月。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一中共與美國的影響。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
林宗達。戰區飛彈防禦與台灣安全。台北:時英出版社,2000年2月。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12月。
周 煦。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之和平與安定。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所,民國82年6月。
------,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
邵玉銘。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9年版。
卓南生。日本告別戰後。台北:八方文化公司,2000年7月。
胡耀邦。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胡為真。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柴成文、黃政基、張長僅合著。三大突破:新中國走向世界的報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
俞正梁。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郝雨凡。美國對華政策內幕。北京:台海出版社,1998年6月。
高平、唐芸、陽雨編著。對日索賠紀實。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5月。
宮少朋、朱立群、周啟朋等著。冷戰後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孫恪勤。遏制中國:神話與現實。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年6月。
唐正瑞。中美棋局中的台灣問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1版。
倪孝銓。美中蘇三角關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5年10月。
陳漢文。在國際舞臺上一西方現代國際關係學淺說。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民國69年9月出版。
陳毓鈞。一個中國與台北-華府-北京。台北:環宇出版社,民國85年3月。
陳鵬仁。富士山頭雜感集。台北:帕米爾書店,民國55年10月初版。
------,日本當前政情(一九八九-一九九九年)。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88年12月。
陳雲林等主編。中國台灣問題。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
張季良。國際關係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
張彞鼎。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國際關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4月。
張保民。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11月。
張近海。後冷戰時期亞太戰略情勢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兵學研究所,淡江大學戰爭事務與戰略研究所主辦,1993年5月18、19日。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3月。
張蘊嶺。轉變中的中、美、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伙伴還是對手-調整中的中美日俄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
張建邦總策畫。二0一0年中共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許介鱗、李文志、蕭全政著。台灣的亞太戰略。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
章示平。中國海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12月。
彭懷恩。政治學。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5年2月。
鈕先鍾。戰略研究與軍事思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1年。
------,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5月。
廖文中。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
劉赤忠。海洋與國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杜,民國82年。
劉君祖。巡洋艦隊。台北:牛頓出版杜,1986年。
樊勇明、談春蘭著。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 82年6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
------,為台灣歸回祖國實現國家統一而努力(四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2月初版。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盧子建。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共外交。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0年。
閻學通等著。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1月1版。
------,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蔡 緯。中共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89年3月初版。
薛朝勇。「從戰略地緣看台灣在亞太棋盤上的安全定位」。跨世紀兩岸軍力發展與區域安全研討會,空軍軍官學校主辦,1999年12月。
鄭 劍等。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腦外交50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7月。
日本防衛廳。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防衛白書1982年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72年10月。
日本防衛廳。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98年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2月。
吉田茂。陳鵬仁譯。決定日本的一百年。台北:學術出版社,民國59年10月初版。
石原慎太郎。陳鵬仁譯。仍然應該說「No」的日本。中央日報出版部,民國79年10月。
和泉太郎著。李毓昭譯。日美台三國同盟。台中:晨星出版社,民國88年9月。
桃井真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1年日本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8年6月。
飯田健一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東亞戰略概觀1996-1997。防衛研究所,1996年。
Art ,Robert J.胡祖慶譯。「美國外交政策」,載於Roy Macridis ed.當代各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and World Politics)。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0年5月。
Binnendijk,Hans.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國1997戰略評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7年10月。
Bernstein,Richard.and Ross H. Munro.許綬南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Carter,Ashton B.and William F. Perry.許綬南譯。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
Curtis,Gerald L.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美日關係的新觀點。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3月。
Ellings,Richard J.and Aaron Friedberg.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2001-02至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3月。
Friedman,George. and Meredith.Lebard.沈彬康譯。未來美日大戰。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
Greenstein,Fred I.and Nelson W. Polsby.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編譯。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5年12月3版。
Green,Michael J. and Patrick M.Cronin.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0年7月。
Keylor, William R. 蔡百銓譯。二十世紀國際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78年5月。
Meirion. and Susie Harries.沈彬康譯。藏劍入鞘記-日本之非軍事化。台北:金禾出版社,1993年。
Nogee, Joseph L.and Robert H. Donaldson。黃宗浩譯。蘇聯二次大戰後的外交政策。台北:幼獅編譯部,民國73年10月初版。
Person, Frederick S.and Martin J.Rochester. 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78年。
Schaller,Michael. 郭俊鉌譯。亞洲冷戰與日本復興。台北:金禾出版社,民國81年1月。
二、期刊
丁永康。「日本恢復對中共貸款之影響一資本能力概念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三卷第四期(1990年10月)。
------,「美國總統布希的『世界新秩序』初探」,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卷第十一期(民國80年11月)。
------,「冷戰後美國的大戰略:建立單極霸權體系之挑戰」,美歐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民國88年夏季號)。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四卷第二期(民國90年2月)。
王昭麟。「九O年代的美國亞太防衛政策」,美國月刊,第五卷第一期(民國79年5月)。
中華民國統計月報(台北)。第三六三期(民國85年6月5日)。
中共研究月刊社。「中共『十五大』後全面強化外交工作研析」,中共研究,第三十一卷第十一期(1997年11月)。
中共「領海及毗連區法」,中共研究,第三十卷第五期(1996年5月)。
台灣研究所。中華民國總覽一九九五年版(台北:台灣研究所,民國84年)。
朱少先。「日美安保條約與日本防衛」,問題與研究,第九卷第九期(民國59年6月)。
------,「日毛建交後的日本危機」,問題與研究,第十二卷第二期(民國61年11月)。
------,「日美關係與遠東安全」,問題與研究,第十五卷第十二期(民國65年9月)。
------,「日本與中共締約的得失與影響」,問題與研究,第十七卷第十二期(民國67年9月)。
------,「日本是否會恢復『軍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二期(民國74年11月)。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八期(民國88年8月)。
「江澤民主席和喬石委員長分別會見馬哈迪總理」,新華月報(北京),(1993年6月)。
江澤民。「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報告」,新華月報(北京),(1992年11月)。
吳鵬義。「八0年代美國與中共關係的調整-自『國家利益』角度剖析」,美國月刊,第三卷第八期(民國77年12月)。
宋鎮照。「美國、中共與東協三角關係與台灣的因應之道」,美歐月刊,第十卷第十期(民國84年10月)。
宋國誠。「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測算」,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九卷第九期(民國85年9月)。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六卷第三期(民國86年3月)。
宋學文。「『特殊國與國關係』之決策及其發展:3i模型的決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十一期(88年11月)。
何 方。「處在歷史轉折時期的日本」,日本學刊,1996年第三期(1996年5月)。
李 明。「美國在東北亞:從歐洲冷戰說起」,美國月刊,第五卷第八期(民國79年12月)。
「李鵬總理歡宴馬哈蒂總理並同馬哈迪總理舉行會談」,新華月報(北京),(1993年6月)。
周世雄。「論當前歐亞安全體系之建構:多極體系下之運作模式」,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一卷第四期(民國81年4月)。
周 煦。「柯林頓政府的亞太政策」,美國月刊,第八卷第六期(民國82年6月)。
------,「全球情勢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十期(民國85年10月)。
周煥彩。「美日安保新防衛指南」影響兩岸情勢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八十六冬季刊(民國 86年12月)。
林岩哲。「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問題與研究,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民國75年10月)。
林郁方。「中共擴軍與軍售對美國、中共關係之影響」,美國月刊,第八卷第一期(民國83年1 月)。
------,「柯林頓政府的亞太政策」,美國月刊,第九卷第一期(民國83年1月)。
林文程。「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國家安全策略」,美國月刊,第八卷第六期(民國82年6月)。
林正義。「『八一七公報』後美國對台軍售政策」,歐美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民國82年9月)。
林宗達。「中共對亞太地區飛彈威脅之探討」,中共研究,第三十三卷第十二期(1999年12月)。
金榮勇。「一九九0年日本的亞太政策」,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二卷第六期(民國82年6月)。
------,「日本『橋本主義』下的東亞情勢與互動」,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六卷第九期(民國86年9月)。
坪田敏孝。「冷戰後中華民國與日本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十期(民國85年10月)。
柴永忠。「亞洲,正日益成為美國軍火的傾銷的」,國防,1997年第五期。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二期(民國88年2月)。
殷天爵。「美日安保防衛指南修訂對中共亞太政策之影響」,中華戰略學刊,八十八年春季刊(民國88年3月31日)。
唐威遐。「中共海軍潛艦戰力發展概況」,中共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五期(1998年5月)。
唐明輝。「第二次柯江會談後三邊關係的發展趨勢」,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四卷第九期(1998年9月)。
袁 楊。「日本防衛政策調整及其對亞太安全形勢的影響」,國防,一九九六年第九期。
馬玉安。「日本近期調整對台政策的原因和意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一九九七年第三期(1997年9月)。
張隆義。「日本防衛與美日協調」,問題與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一期(民國70年10月)。
------,「日本的專守防衛戰略原則」,問題與研究,第二十四卷第十二期(民國74年9月)。
------,「日本擴軍與亞太均勢」,問題與研究,第二十五卷第九期(民國75年6月)。
------,「冷戰後日本防衛政策的轉變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七期(民國85年7月)。
------,「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訪日突顯雙方矛盾」,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一卷第十一期(87年11月)。
------,「從安保觀點看冷戰後日本對中共的政策」,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八卷第一期(民國88年1月)。
張雅君。「中共與美、日的亞太海權競爭:潛在衝突與制度性競爭機制」,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一卷第五期(民國87年5月)。
------,「世紀之交中共的軍事政策與亞太安全:防禦取向模糊性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三期(民國88年3月)。
陳一新。「美國與亞太新安全體系」,美國月刊,第七卷第十一期(民國81年11月)。
------,「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五)」,美歐月刊,第十卷第四期(民國84年4月)。
陳欣之。「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十一期(民國85年11月)。
陳永康、翟文中。「中共海軍現代化對亞太安全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七期(民國88年7月)。
曹異美。「論日本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席位」,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三卷第十二期(民國83年12月)。
陶文明、陳森寶。「日本發展遠洋型海軍」,現代軍事(北京),一九九七年第七期(1997年7 月)。
「從陳總統六二0演說看兩韓高峰會與『九二年共識』」,政策月刊,第六十期(2000年7月)。
粵 儒。「終極截殺1」,全球防衛雜誌,一七四期(1999年2月)。
黃仁傳。「一個好的基礎-中美經濟的互助作用」,世界知識(北京),第六期(1991年3月16日)。
楊逢泰。「雷根總統的外交政策」,美國月刊,第三卷第十期(民國78年2月)。
楊伯江。「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意謂著什麼,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六年第六期。
楊 丹。「1000海浬+X:日本海上自衛隊新走向?」,艦船知識,(1997年11月)。
莫大華。「從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檢視美國的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美歐月刊,第十一卷第九期(1996年9月)。
------,「從美國海外軍事干預準則預判美國在台海軍衝突的角色」,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六卷第六期(民國86年6月)。
廖文中。「中國海洋與台灣戰略地位」,中共研究,第三十卷第八期(民國85年8月)。
------,「中共躍向遠洋海軍戰略」,中共研究,第二十八卷十二期(1996年12月)。
------,「中共軍隊建設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十期(民國88年10月)。
鄧公玄。「論美國亞洲政策」,問題與研究,第六卷第一期(民國55年10 月)。
劉 吉。「二十一世紀中美關係的選擇」,海峽評論,第八十四期(1997年12月)。
葉國興。「日本邁向日美同盟下的『普通國家』-評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相關法案的通過」,戰略與國際研究,第一卷第三期(1999年7月)。
閻學通。「國家利益的判斷」,戰略與管理,1996年,第3期。
蔡 瑋。「由F-十六軍售案看當前的美國-台灣-中共三角關係」,美國月刊,第七卷第十一期(民國81年11月)。
------,「亞太新局勢與美國之角色」,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二卷第九期(民國82年9月)。
------,「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台灣、中共的三角互動」,東亞季刊,第二十七卷第六期(民國85年10月)。
------,「由九八年柯江會談看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一期(88年1月)。
蔡增家。「美日安保條約的政經意涵與制度的調適」,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七卷第九期(民國87年9月)。
戴萬欽。「冷戰結束後的美國全球戰略」,美國月刊,第六卷第八期(民國80年8月)。
羅致政。「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九期(民國85年9月)。
蕭朝琴。「中共導彈攻台之可行性評估」,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十二期(民國88年12月)。
鄭 寅。「亞太地區的五方多角關係」,現代國際關係,一九九五年第五期。
三、論文
石原忠浩。中共與日本關係之間的台灣因素。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7月。
李世暉。日美安保體制變遷之中共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沈綸桂。冷戰後美、日、中共對『台灣問題』關係互動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何思慎。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3月。
李儀平。後冷戰時期日美安保體制對遠東區域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金中燮。一九九0年代「中國威脅論」之形成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12月。
林風佑。冷戰後中共與日本的安全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4月。
段繼開。中國大陸全球化趨勢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7月。
曾永光。日美安保體制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劉長泰。後冷戰時期美日安保條約研究(1989-1996)-以美國角度視之。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12月。
葉怡君。從柯林頓-江澤民會談(1997-1998)檢視美國對中共政策。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簡佩芩。美日安保條約再協議後之美、日、「中」三角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12月。
蘇耀仁。全球化發展趨勢中兩岸經貿互動影響我國家安全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四、報章雜誌
人民日報(北京)
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
文匯報(香港)網路版
文匯報(香港)
中國時報(台北)
中時晚報(台北)
中央日報(台北)
中國新聞社(北京)
台灣時報(台北)
自由時報(台北)
自立早報(台北)
明報(香港)
星島日報(香港)
產經新聞(日本)
解放軍報(北京)
聯合報(台北)
聯合晚報(台北)
讀賣新聞(日本)
五、網路資訊
http://www.cc.ntu.edu.tw/~yang/paper -11.htm,2002/10/12
http://netcity1.web.hinet.net/UserData/wut1/tsp/chapt5.htm,2002/11/9
http://www.scu.edu.tw/politics/member/lowww/reports/bi.htm,2002/11/9
六、其他
一九九六美國國防報告書。三軍大學譯。台北:三軍大學,民國85年。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民國55年。
國防要聞譯文選粹。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5年3月。
日文文獻部分
一、專書
小澤一郎著。日本改造計劃。日本講談社,1993年8月。
加藤秀治郎編。日本 安全保障 憲法。日本南窗社,1998年。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現代日本社會7國際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阿部純一。彈道 米中關係一TMD 東 安全保障。
張茂森。台灣 戰略-逆襲 。東京:株式會社DHC, 1995年3月。
崛江湛,池井優編。日本 政黨 外交政策一國際現實 落差。東京:慶應通信株式會社,1980年11月。
增田弘,木村昌人編著。日本外交史 -解說 資料。東京:有信堂高文社,1996年。
歷史學研究會,日本史研究會編。講座日本歷史-12現代II。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I月。
豐下楢彥。安保條約 成立。東京:岩波書局,1996年。
. -(Francois Joyaux)原著。中島嶺雄,渡邊啟貴譯。中國 外交。東京:白水社,1995年9月。
二、政府出版品
日本防衛廳編。防衛白書1985年版。東京:大藏省印刷局,1985年8月。
日本防衛廳編。防衛白書1996年版。東京:大藏省印刷局,1996年8月。
日本防衛廳編。防衛白書1997年版。東京:大藏省印刷局,1997年8月。
三、期刊
井尻秀憲。「台灣問題 國際 意味」,國際問題,一九九九年九月號,頁49。
前田壽夫。「安保本位 新『防衛計畫大綱』」,軍縮問題資料,1996年5月號。
英文文獻部分
一、專書
Alfred Thayer Marhan.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London: Mithuen, 1965.
Booth,Ken .“Alliances” ,Contemporary Strategy (I).London: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lnc. 1987.
Easton, David. A Frame 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1965.
Fedder, Edwin H. The Concept of Alliance ,in David S. McLellan C.olson & Fred A. Sondermann ed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nglewood Cliffs: Prentixe-Hall, Inc., 1974.
Henry A. Kissinger.White House Years.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79.
Hull, Cordell. The Memories of Cordell Hull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8.
Isaak, Alan C. Scop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Science.revised edition Illinois,The Doreey press,1975.
Kennan, George F. Memories 1925-1950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1967.
Kinnard, Douglas. President Eisenhower and Strategy Management.Lexington: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77.
Kenneth B. Pyle , The Japanese Question.Washington , D.C.: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 1992.
Liska, George F. Nations in Alliances: The Limits of lnterdependenc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1962.
Morgenthau,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4th ed. New York:nopf,1967.
Nye, Joseph S. Bound to Lead.New York:Basic Book, 1990.
Osgood, Robert E. Alliance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8.
Sills, David L. 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ences, Vol.I.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1968.
Tsuru, Shigeto. Japan Capitalism, Canto edi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Wallerstein, Immanuel. “Friends as Foes,” in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economy. London: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4.
二、期刊
Aaron L. Friedberg. “Ripe for Rivalry: Prospects for Peace in a Multipolar Asi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8, No.3 ,(Winter 1993/94).
Amos A. Jordan. Trends and Prospects for Peace and Secur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Conference 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ventive Diplomacy for Peace and Secur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ug.29-31, 1996).
Charles William Maynes.“A Workable Clinton Doctrine”,Foreign Policy,No.93,(Winter 1993-1994).
Denny Roy. “Hegemon on the Horizon: China’s Threat to East Asian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9, No. I, (Summer 1994).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1.82, No.2059 ,(February 1982).
Freedman. Lawrence. The Gulf War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Vo1.32 No.3,(May/June1991).
Krauthammer, Charles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s, Vol.70,No. 1,( Winter 1990/1991).
Kristof, Nicholas D.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Vol.72, No.5 ,(November/December 1993).
Layne, Christopher. “A House of Cards: American Strategy Toward China”, World Policy Journal, Vol.14 ,No.3,(Fall 1997).
Michael G. Gallagher. “China''s Illusory Threat to the South China Sea,”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I, (Summer 1994).
Munro, Ross H. “Awakening Dragon -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No.62, (Fall 1992).
Perry, William F. Defense in an Age of Hope, Foreign Affairs, Vol.75,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96.
“Qian’s Damage Control Succeed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2 November,1992).
Richard K. Betts. “Wealth, Power, and Instability: 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3 ,(Winter 1993/94).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ater Missile Defense Architecture Options for Asia-Pacific Region,(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9).
Shambaugh, Divid. “Growing Strong: China s Challenge to Asian Security,” Survival Vol.36,No.2, (summer 1994).
三、官方檔案
Adjustments To U.S. Policy Toward Taiwan Explained. Transcript: Background Briefing at the State Department, September 9,1994.
Albright, Madeleine K. “Use of Force in a Post - Cold War World”,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4, No.39, September 27, 1993.
Bush, George. “Toward a New World Order”, before a joint session of the Congress, Washington D C., Current Policy, No.l298, Sep. 11, 1990.
Clinton, William . “Fundamentals of Security for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address before the National Assembly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 July 10,199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4, no.29,July 19,1933.
Clinton,William J. “Preface,” in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95-1996,Washington D. C.: Brassey’s Inc., 1995.
Clinton,William J.“Preface,”in The White House,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6.
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urrent Document 1957.Washington, D.C.: GPO, 1958.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Abbr.), 1944,Vol.6,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GPO.abbr), 1967.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 Nixson ,Washington , D.C.: U.S. GPO, 1971.
Department of Defense. East Asia Strategy Report,Washington, D. C.: Department of Defense,1995.
Don M.Snider.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Documenting Strategic Vision.Carlisle Barracks:U.S. Army War Collage, 1995.
Damon Bristow. “The U. S. - Japan Security Guidelines: Twenty Years On” in Alexandra Citron and Ingeborg eds, The New 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view 1998 .London: Whitehall, The Royal Services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1997.
James R.Sasser. Engaging China, Address to the Asia Society. Washington, DC, March 4,1997.
Lake,Anthony. “From Containment to Enlargement”,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4,No.39, September 27, 1993.
Madeleeine K.Albright.Transcript: Albright 4/30 BeiJing Press Conference, USIS Washington File, April 30. 1998.
Press Conference by President C1inton and President Jiang Zemin,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Oct. 29, 1997.
“Security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Japan”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Treaties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Vol.III, Part 3,TIAS 2491,Sep.8.1951.
U.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A Decad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Basic Documents, 1941-1949, New York:GPO, 1951.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Feb.1995.
United States.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Washington, D. C.: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ebruary 1995.
World Military Expenditures and Arms Transfers 1995. U.S.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 Agency.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November 20,1996,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To Parliament, Parliament House, Canberra, Australia.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May 16 1996,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Asian Pacific Caucus Dinner.
四、報紙資訊服務
Asia Yearbook 1997 ,Hong Kong:Review Publishing, 1997.
Clinton ,William. Transcript: President, First Lady on China in 21st Century, USIS Washington File, June 30, 1998.
Clinton ,William. Transcript: Final Clinton China Visit Press Conference, USIS Washington File, July 6, 1998.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Japan Times.
New York Times.
Susan L. Shirk, Before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May 20,1998,AIT Text File , BG-98-14, June 19,1998, p.4.
Time(Aisa Edition).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East Asia — 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November 23, 1998. On Internet,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easr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殷天爵。「美日安保防衛指南修訂對中共亞太政策之影響」,中華戰略學刊,八十八年春季刊(民國88年3月31日)。
2. 柯玉枝。「從國家利益看冷戰後中共與日本關係中的合作與競爭」,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二期(民國88年2月)。
3. 坪田敏孝。「冷戰後中華民國與日本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十期(民國85年10月)。
4. 金榮勇。「一九九0年日本的亞太政策」,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二卷第六期(民國82年6月)。
5. 林宗達。「中共對亞太地區飛彈威脅之探討」,中共研究,第三十三卷第十二期(1999年12月)。
6. 林文程。「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國家安全策略」,美國月刊,第八卷第六期(民國82年6月)。
7. 林郁方。「中共擴軍與軍售對美國、中共關係之影響」,美國月刊,第八卷第一期(民國83年1 月)。
8. 林岩哲。「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問題與研究,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民國75年10月)。
9. 周煥彩。「美日安保新防衛指南」影響兩岸情勢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八十六冬季刊(民國 86年12月)。
10. 周世雄。「論當前歐亞安全體系之建構:多極體系下之運作模式」,問題與研究,第三十一卷第四期(民國81年4月)。
11. 宋學文。「『特殊國與國關係』之決策及其發展:3i模型的決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十一期(88年11月)。
12.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六卷第三期(民國86年3月)。
13. 宋國誠。「中共綜合國力的分析模式及其測算」,中國大陸研究,第三十九卷第九期(民國85年9月)。
14. 宋鎮照。「美國、中共與東協三角關係與台灣的因應之道」,美歐月刊,第十卷第十期(民國84年10月)。
15. 朱景鵬。「區域主義、區域整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二卷第八期(民國8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