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1 03: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元欣
研究生(外文):Wang,Yuan Hsin
論文名稱:論析《莎姆雷特》後設手法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Shamlet” metatheatre
指導教授:劉晉立劉晉立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Chin Li
口試委員:劉效鵬朱之祥
口試委員(外文):Liu,Shaw PengChu,Chih Hsiang
口試日期:2011-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哈姆雷特莎姆雷特後設劇場
外文關鍵詞:HamletShamletmeta-theat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32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莎姆雷特》改編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Hamlet),也是戲劇史上常被改編的劇作之一。李國修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文本作為基底,加以改編、重構,並轉化喜劇的特質在劇中交替發生,使《莎姆雷特》成為戲中戲的情境喜劇,其表演形式在台灣劇場中一直廣為學界探討。筆者將本研究著重在《莎姆雷特》本身所具備的「後設劇場」(meta-theatre)特質,並以戲劇學者理查‧弘彼(Richard Hornby)所提出的「戲劇╱文化錯綜結構」理論為實驗場域,將此劇的後設劇場元素與其所負載的文化議題並置,探討後設戲劇與社會文化結構的關聯性,以及《莎姆雷特》的喜劇背後所承載著悲劇的沉重。

“Shamlet” is revised from the one of four most famous trage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Hamlet” 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plays revised most often in theater history. Lee Kuo-Shiu made “Shamlet” be a sitcom with a Play-within-a-play interlude by the way of reconstructing the content based on “Hamlet” and transferr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edy into the theater. This type of performanc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theatre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drama/culture complex stated by Richard Hornby, the author tried to generali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eta-theatre in “Shamlet” and structure of social culture, and discussed the load of the tragedy inside the comedy.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IV
表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回顧----------------------------------------------------------- 9
第一節 後設的意義與界定-------------------------------------------------------- 11
第二節 亞伯的後設劇場----------------------------------------------------------- 14
第三節 宏彼的後設理論----------------------------------------------------------- 17
第四節 台灣的後設劇場----------------------------------------------------------- 24

第三章 《莎姆雷特》 創作背景------------------------------------------------ 32
第一節 創作溯源------------------------------------------------------------------- 32
第二節 李國修與屏風----------------------------------------------------------- 35
第三節 文本結構------------------------------------------------------------------ 38

第四章 《莎姆雷特》劇中後設手法------------------------------------------- 41
第一節 《莎姆雷特》劇中戲中戲分析---------------------------------------- 42
第二節 《莎姆雷特》劇中戲劇儀典分析----------------------------------- 48
第三節 《莎姆雷特》劇中角色和角色扮演分析--------------------------- 51
IV

第四節 《莎姆雷特》劇中文學與真實生活參照分析------------------- 54
第五節 《莎姆雷特》自我參照分析------------------------------------------ 59
第六節 小結------------------------------------------------------------------------ 67

第五章 結論-------------------------------------------------------------------------- 68
第一節 後設反映的真實人生---------------------------------------------------- 70
第二節 後設劇場的發展與期許------------------------------------------------- 73


參考書目-------------------------------------------------------------------------------- 74
附錄一:《莎姆雷特》分場大綱 ------------------------------------------------ 80
附錄二:李國修訪談記錄----------------------------------------------------------- 83


1.中文書目:

夏律莫Jean-Luc Chalumeau(1996):《藝術解讀》王玉齡譯。台北:生智。
莎士比亞Sharespeare(1999):《四大悲劇》梁實秋譯。台北:遠東。
石光生(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台北:書林。
朱光潛(1984):《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台北:蒲公英。
朱光潛(1987):《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
艾德蒙‧林區:《結構主義之父---李維史陀》。台北:桂冠。
克里斯多福‧強森(2008):《德希達》劉亞蘭譯。台北:麥田。
克里斯‧諾利斯(1994):《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劉自荃譯。台北:駱駝。
李元凱(1985):《戲劇幻覺藝術》。台北:萬盛。
李幼蒸:《結構與意義》。台北:聯經。
李立亨(1998)《OH?李國修!》。台北:時報。
李國修(2006):《莎姆雷特狂笑版》,台北:印刻。
彼得.布魯克原著(2008),《空的空間》耿一偉譯。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林克歡(2007):《消費時代的戲劇》。台北:書林。
鐘明德(1999),《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揚智。
姜龍昌(2003)《戲劇編寫概要》,台北:合記圖書出版社。
段馨君(2010):《凝視台灣當代劇場》,台北:Airiti Press Inc.
紀蔚然(2005):《故事該怎麼說?---重返三個犯罪現場》。台大文史哲學報,6
  期。
紀蔚然(2006):《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台北:書林。
胡志毅(2003):《神秘,象征,儀式》北京:文化。
孫惠柱(1992):《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台北:書林。
高行健、方梓勳(2010):《論戲劇》,台北:聯經。
莫里斯Charles Morris(1992),《符號:語言與藝術》。俞建章,葉舒憲譯,台北:
     九大文化。
陳淑芬(1998):《評介《哈姆雷特》在台灣的研究紀實》。小說與戲劇,第10卷。
曾珍珍、劉毓秀譯(1984):《西臘悲劇》。台北:書林。
黃美序(2007):《戲劇的味道》。五南:台北。
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推理莎士比亞》,宋美瑩譯。 台北:貓頭鷹出
  版社。
劉昌元(1998)《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
蔡源煌(1993):《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文庫。
賴聲川:〈《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創作過程,《賴聲川:劇場1》。台北:遠流。
戴雅雯(2000):《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
  呂健忠譯。台北:書林。
鍾明德(1994):《從寫實義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
鐘明德(1995):《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台北文化》。台北:書林
鐘明德(2005):《戲劇表現論》。台北:書林。
藍凡(2008):《中西戲劇比較論》,上海:上海世紀。
羅白特‧休斯(1993):《文學結構主義》劉豫譯。台北:桂冠。
羅婉華譯(1981):《戲劇剖析》,馬丁•艾思林(Martin Esslin), An Anatomy
  of Drama。北京:中國戲劇。
羅蘭.巴特著,朱耀德譯:〈從作品到文本〉,《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台北:
駱駝。
顧乃春(2007):《現代戲劇論集》,台北:心理。

2.外文書目:

Abel, Lionel.(1986.) Metatheatre:A New View of Dramatic Form . New York:
Hill and Wang.1963.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Brook, Peter. (1990) The Empty Space. London:Penguin Books.
Homan, Sidney.(1981) When the Theatre Turns to Itself:The Aesthetic Metaphor in Shakespeare .East Brunswick: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Hornby, Richard. Drama, Metadrama, and Perception. London& Toronto:
Nelson ,R.J.(1971).Play within a play:The dramatist’s conception of his art:Shakespeare to Anouilh. New York:Yale UP.
Stephen , Greenblatt. (2004)W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ition edition.
Waugh, Patricia(1984).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New York:Routledge.
Rarthes,Roland(1977)The Death of Author,1968, in Image, Music, Text. Ed.and trans,Stephen Heath. New York:Hill and Wang .142-148.

3.中文期刊:

Catherine Diamond(1998)《台灣後設劇場的舞台效果---反射與折射》,呂健忠譯,當代,第135期。
王婉容(1999)《莎士比亞與台灣當代劇場的對話》,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
吳嘉珍(97年10月)《尋找《哈姆雷特》的金枝》,藝術論文集刊,第10、11期。
呂健忠(1994.6)〈馴(尋?)悍(漢?)豈有便捷計?評「新馴悍記」〉,《表演藝術》20,頁85。
呂健忠(1994)〈臺灣劇場改編現象的近況〉,《中外文學-當代臺灣劇場再探專輯》,第23卷第7期,頁26-47。
呂藝生(1997)〈韋柏與音樂劇〉《國際音樂交流》。 第二期。
林乃文(2010)〈經典重現或偏讀?This is a question!〉,《表演藝術雜誌》,第209期。
林世君《從《哈姆雷》到《莎姆雷特》:劇中劇比較研究》,長榮大學學報,第九卷,第二期。
林伯杰(2007)《聽見莎士比亞》,聯合文化,6月號155期。
林璄南(2000)〈看「誰」在說話?---談《誰殺了國王》改編與演出〉,《表演藝術》96期,頁60。
邱錦榮(2001)《莎劇中的後設策略---《仲夏夜夢》及其它散例》,英美文學評論,台北,頁55-87。
紀蔚然(2008)〈跨文化之正解與誤讀-台灣劇場改編西方正典之實驗意義〉,《眾聲喧嘩之後:台灣現代戲劇論集》,台北:書林,頁51-72。
紀蔚然(2002),〈探索與規避之間---當代台灣小劇場些許風貌〉,《中外文學》第31卷。
紀蔚然(2006)〈殘酷喜劇〉《誤解莎士比亞》,INK,第131期。
紀蔚然(1992)〈肢解《哈姆雷特》-評李國修的《莎姆雷特》〉,《莎姆雷特》,台北:書林。
郝嵐(2008)《莎士比亞的“前經典化”---1916年前中國的莎士比亞翻譯》,中西文化研究,第二期
張春榮、顏荷郁(2008):莎士比亞的曠世文才----西洋名人智慧語賞析》,國文天地24卷第3期,頁75-79。
張逸帆(1999)〈台灣專業劇場的西洋戲劇挪用〉,《東海學報》,第40卷第1期,台中:東海大學文學院,,頁107-129。
陳相因(2009)《戲劇研究》。第四期。
陳瑞松(2008)《「解散」或是「不解散」,那是值得考慮的問題:當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上李國修的《莎姆雷特》,台藝戲劇學刊,NO.5,頁45-61。
賈亦棣(1983):〈劇本的創作與改編〉,《文壇》,277期,,頁164-165。
簡成熙(1996):〈簡介有關「後設」(meta)的幾個學門與領域〉,《國教天地》第89期,頁139-141。
熊睦群(2000)劇中劇結構之比較研究---《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與《暗戀桃花源》。第六十九期,復興崗學報。


4.中文論文:

王于菁(2004)《尤里比底斯悲劇的對話性》,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盈志(2009)《當代台灣後設劇場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麒(2011)《當代台灣小劇場的後設手法分析以《《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林銘亮(2010)《諷刺與諧擬---論張大春小說中的諷喻主體》,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仁傑(2007)《文本、語言與後現代性---紀蔚然劇作中台灣當代圖像之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
張佳棻(2005)《論翻譯劇之精神分裂症---以《淡水小鎮》、《莎姆雷特》、《等待狗頭》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美(2009)《台灣新戲劇研究(1965-1989)》,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班論文。
盧佳慧(2003)《暴力、破壞與拼貼:當代台灣小劇場「語言」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如萍(2006)《《暗戀桃花源》之後設元素兩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秀芬(2009)《「改編」莎士比亞在台灣---以李國修和紀蔚然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戲劇系碩士論文。

5.其他:

<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建會: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網路劇院>,文建會:http://www.cyberstage.com.tw/about.asp
Youtube:http://www.dgwep.com/view-6b7e1620b3a0df7a4b42fd1a4a1b9cda.html
大陸搜狐網:http://yule.sohu.com
李國修的十問十答http://yule.sohu.com/s2007/smlt/
拍客網:http://www.dgwep.com/view-6b7e1620b3a0df7a4b42fd1a4a1b9cda.html
屏風表演班官網:http://www.pingfong.com.tw/2011pingfong/index.html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9年6月)《歌劇‧演藝‧劇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
劇場藝術與文化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特輯(2009) 《創新與蛻變表演藝術產業的新契機》,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南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協會出版。
蘭凌三十(2009)《莎姆雷特》DVD。
蘭凌三十(2009)《莎姆雷特》節目冊。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郝嵐(2008)《莎士比亞的“前經典化”---1916年前中國的莎士比亞翻譯》,中西文化研究,第二期
2. 紀蔚然(1992)〈肢解《哈姆雷特》-評李國修的《莎姆雷特》〉,《莎姆雷特》,台北:書林。
3. 紀蔚然(2006)〈殘酷喜劇〉《誤解莎士比亞》,INK,第131期。
4. 紀蔚然(2002),〈探索與規避之間---當代台灣小劇場些許風貌〉,《中外文學》第31卷。
5. 張春榮、顏荷郁(2008):莎士比亞的曠世文才----西洋名人智慧語賞析》,國文天地24卷第3期,頁75-79。
6. 紀蔚然(2005):《故事該怎麼說?---重返三個犯罪現場》。台大文史哲學報,6
7. 陳淑芬(1998):《評介《哈姆雷特》在台灣的研究紀實》。小說與戲劇,第10卷。
8. 邱錦榮(2001)《莎劇中的後設策略---《仲夏夜夢》及其它散例》,英美文學評論,台北,頁55-87。
9. 林伯杰(2007)《聽見莎士比亞》,聯合文化,6月號155期。
10. 王婉容(1999)《莎士比亞與台灣當代劇場的對話》,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
11. 熊睦群(2000)劇中劇結構之比較研究---《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與《暗戀桃花源》。第六十九期,復興崗學報。
12. 賈亦棣(1983):〈劇本的創作與改編〉,《文壇》,277期,,頁164-165。
13. 簡成熙(1996):〈簡介有關「後設」(meta)的幾個學門與領域〉,《國教天地》第89期,頁139-141。
14. 張逸帆(1999)〈台灣專業劇場的西洋戲劇挪用〉,《東海學報》,第40卷第1期,台中:東海大學文學院,,頁107-129。
15. 呂健忠(1994)〈臺灣劇場改編現象的近況〉,《中外文學-當代臺灣劇場再探專輯》,第23卷第7期,頁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