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Bernstein, Richard ,and Ross H. Munro著¸許綬南譯¸即將到來
的中美衝突。臺北:麥田,民國八十六年。
Brzezinski, Zbigniew 著,林添貴譯,大棋盤。臺北:立緒,民
國八十七年。
Giddens, Anthony著,鄭武國譯,第三條路。臺北:聯經,民國八十八年。
Huntington, Samuel P.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
建。臺北:聯經,民國八十六年。
Nogee, Joseph L.,and Robert H. Donaldson著,黃宗浩譯,蘇聯二次大戰後的外交政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民國七十三年。
Spanier John著,方海鶯譯,當代美國外交史。臺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
Kennedy, Paul著,張春柏、陸乃聖主譯,霸權興衰史。臺北:
五南,民國八十四年。
Lilley, James R., and Chuck Downs編,張同瑩、馬勵與張定綺譯,台灣有沒有明天。臺北:時英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
Mann ,James H.著,林添貴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臺北:先覺。民國八十八年。
Pearson ,Frederic S. ,and J.Martin Rochester著,胡祖慶譯,國際關係
(第三版)。臺北:五南,民國八十四年。
Walte, Kenneth N.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臺北
:五南,民國八十六年。
王萬里,美蘇關係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民國八十三年。
王緝思主編,文明與國際政治:中國學者評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
田弘茂主編,政治經濟學導論。臺北:五南,民國七十九年。
王建民等編,孫子兵法與商政謀略-談笑用兵。臺北:薪傳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八月。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
民國八十八年。
朱成虎,中美關係的變化發展及趨勢。南京:江蘇人民出版,民國八十七年。
李文志,後冷戰時期的美國亞太戰略-從扇形戰略到新太平洋共同體。臺北:憬藝,民國八十六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民國八十六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民國八十六年。
周 煦,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冷戰後美的東亞政策。臺
北:生智,民國八十八年。
夏旭東、王書中主編,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美關係。北京:東
方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郝雨凡,美國對華政策內幕。北京:臺海出版社,民國八十
七年。
息曙光,世界權力大轉換。臺北:風雲時代,民國八十二年。
陳有為,中共與美國外交內幕。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八
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交往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
。 臺北:生智,民國八十八年。
張建邦總策劃,未來台海衝突中的美國。臺北:麥田出版,民國八十七年。
陳昭賢,馬歇爾計劃,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四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五年。
陳毓鈞,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臺北:環宇出版
社,民國八十六年。
ˍˍˍ,一個中國與臺北-華府-北京。臺北:環宇出版社,
民國八十五年。
張蘊岭,合作還是對抗:冷戰後的中國、美國及日本。北京,中國社科院,民國八十六年。
馮啟人,戰後美國對華政策背景之分析。臺北:五南,民國
八十八年。
ˍˍˍ,兩岸關係:二十一世紀中美兩國面臨之挑戰。臺北:
五南,民國八十八年。
曾錦城著,下一場戰爭中共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臺北:時英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
劉達第編,中美關係重要文獻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
民國八十五年。
關中,美國與中共:充滿變數與矛盾的關係。臺北:財團法
人民主文教基金會,民國八十一年。
願關福,戰後國際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民國八十七年。
二、中文期刊
Dannis Vramken Hickerry著,范利民譯,「美國對臺軍售,制度化的曖昧」,美國月刊,第1卷,第10期(民國七十六年二月),20-33。
王承宗,「俄羅斯與西方世界關係」,俄情雜誌,第4卷,第1期,(民國八十四年二月),10-18。尹慶耀,「中(共)美關係的回顧-截至一九九二年」,共黨問
題研究,第24卷,第6期(民國八十七年六月),4-13.
________,「怎麼看當前的中美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民國八十九年二月),34-43。
由冀,「後冷戰時期中共的亞太政策」,國策雙週刊,第111期,(民國八十四年五月),1-4。
令狐衍,「克林頓是否突破美國對華政策」,鏡報月刊,第229期(民國八十五年八月),80-82。
卞慕東,「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大中華”和對華政策的調整」,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卷,第9期(民國八十四年三月),67-72。
向駿,「『中國威脅論』及『新圍堵』」,美歐月刊,第11卷,第5期 (民國八十五年五月),25-38。李一文,「雙管齊下:”全面接觸+預防性遏制”─當前美國對華政策的實質與走向」,中國與世界,第6期,(民國八十六年七月),207-219。
李文志,「『中國威脅』與美國的對策:介入?圍堵?」,國家政
策雙周刊,第129期(民國八十五年一月九日),12-16。
李正中,「美國亞太戰略與兩岸關係」,中華戰略學刊,八十八年春季刊(民國八十八年三月三十一日),8-18。______,「從大戰略論美國及中共戰略的迷思與新世紀的前途」,中華戰略學刊,八十八年冬季刊(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1-24。
宋鎮照,「美國、中共與東協三角關係與台灣的因應之道」,美歐月刊,第10卷,第10期(民國八十四年十月),23-29。宋鎮照,「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之挑戰」,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20-30。李國雄,「美越建交與東南亞區域安全」,美歐月刊,第10卷,第9期,(民國八十四年九月),133-149。邱淑美,「北約東擴的機遇與挑戰」,美歐季刊,第13卷,第3期,(民國八十八年秋季號),287-317。林文程,「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國家安全策略」,美國月刊,第8卷,第6期(民國八十二年六月),4-15。林郁方,「美國提昇亞太經合會議地位之動機」,美國月刊,第8卷,第7期,(民國八十二年七月),12-32。______,「柯林頓政府的亞太戰略」,美國月刊,第9卷,第1期(民國八十三年一月),40-51。
林碧炤,「國際關係的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政治學報,129-180。岩華,「權力均衡:美國圍堵中共」,北京之春,總第30期(民
國八十四年十一月),87-88。
周忠菲、江西元,「美國內外政策的變化與中美關係」,世界經濟研究,1995卷,第7期(民國八十四年三月),44-47。
周開祥,「美、俄與中共在東北亞地區核武的現況」,俄情雜誌,第4卷,第4期,(民國八十四年八月),30-37。周煦,「美國柯林頓政府的亞太安全政策」,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1-15。______,「台灣關係法的回顧與檢討」,理論與政策,第48卷(民國八十七年),11-27。
吳國光,「論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當代中國研究,第53期(民國八十五年),18-34。俞劍鴻,「中共武力攻臺的辯證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11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37-48。
唐仁俊,「冷戰結束後中共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5期,(民國八十八年五月),33-41。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民國八十八年三月),82-93。孫光民,「台灣關係法下中美國對台海安全之設計」,美歐月刊,第11卷,第3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53-69。徐東海,「WTO架構下的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民國八十九年二月),72-79。
陳一新,「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一)」,美歐月刊,第9卷,第12期,(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54-72。莫大華,「從美國海外軍事干預準則預判美國在臺海軍事衝突的
角色(一九九七∼二0一五)」,問題與研究,第36卷,
第6期(民國八十六年六月),15-27。
陳文賢,「美國與中共戰略互動下的臺灣安全:一九七0年代以
來的觀察」,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6期(民國八十六
年六月),1-13。
───,「美國外交政策中的現實主義因素」,問題與研究,第
32卷,第3期(民國八十二年三月),69-77。
陳永康、翟文中,「美國中共戰略夥伴關係對我國國防安全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2期(民國八十七年二月),1-20。張林宏,「21世紀的中美關係:對抗還是合作?」,戰略與管理,第22期(民國八十六年),21-28。
張雅君,「從圍堵論剖析美國與中共的關係」,美歐月刊,第10卷,第12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20-32。郭錫嘏,「從柯江會談看美、中(共)、臺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期(民國八十七年一月),4-15。
郭關、王寅通,「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背景和中美關係的走向」,世界經濟研究,1995卷,第9期(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44-48。
裘兆琳,「柯林頓新政府對華政策之展望」,美歐月刊,第11卷,第12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6-7。葉陽明,「評介國際政治新現實主義學派:理論與方法」,問題
與研究,第27卷,第6期(民國七十七年三月),82-99。
翟文中,「中共對臺封鎖可能做法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9期,(民國八十五年九月),17-28。趙春山,「俄羅斯的亞太政策」,東亞季刊,第27卷,第6期,(民國八十五年秋季),1-29。鄭玉瑞,「美中(共)戰略夥伴關係與中共軍事現代化的威脅」,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期(民國八十八年一月),67-71。蔡瑋,「從國優際關係理論探討解決兩岸困境之道」,中國大陸研
究,第41卷,第6期(民國八十七年六月),37-65。
______,「中共的大國外交戰略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2期(民國八十九年二月),66-71。
蔡裕明,「從北約東擴到與俄羅斯之安全合作」,中華戰略學刊,八十七年十二月,25-50。魯維廉,「中共新安全觀與其外交關係的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59-71。鄭端耀,「柯林頓政府對俄羅斯外交政策」,美歐月刊,第10卷,第8期,(民國八十四年八月),28-52。衛嘉定,「柯林頓政府的預防性外交政策」,美國月刊,第8卷,第10期,(民國八十二年十月),69-79。劉曉竹,「美國對華政策新動向」,北京之春,第36期(民國八十五年五月),83-95。
戴東清,「臺灣問題∼中共與美國關係中的關鍵性議題」,共黨
問題研究,第24卷,第5期(民國八十七年五月),44-49。
蕭朝琴,「後冷戰時期中共對亞地區的外交戰略」,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0期,(民國八十八年十月),36-43。______,「中共發展海權戰略對臺安全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72-80。
謝勝義,「歐洲安全與俄羅斯的角色」,俄情雜誌,第6卷,第2期,(民國八十六年四月),1-5。______,「從北約東進析論俄羅斯東進」,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39期,(民國八十五年五月),48-49。
羅金義、岳經綸,「新圍堵還是新冷戰?-中美關係的危險前景」,
明報月刊,第357期,(民國八十四年九月),42-46。
羅致政,「臺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9期(民國八十五年九月),1-15。譚溯澄,「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分析」,問題與研究,第20卷,第7期(民國七十年四月),74-82。
蘇嘉宏,「影響未來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幾個取向」,理論與政策,第49期(民國八十八年),13-30。顧壽恩,「圍堵乎?協商乎?美國對華冷戰的陰影」,海峽評論,第81期(民國八十六年九月),20-22。
三、論文
方可文,「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民國八十四年六月。王熙康,「後冷戰時代美國對中共的安全戰略的角色評估」,碩士論文,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初文卿,「肯楠與戰後美國圍堵思想之演變」,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民國八十年六月。余菁蕙,「肯楠圍堵理論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六月。
沈綸桂,「冷戰後美、日、中共對『台灣問題』關係互動之分析」,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金中燮,「一九九0年代中國威脅論之形成與發展」,碩士論文,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民國八十七年六月。莊國平,「柯林頓政府對中共外交戰略(1993-1998)」,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民國八十七年六月。陳建民,「美中(共)戰略互動對台灣安全影響之研究(1970-1999)」,碩士論文,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六月。黑快明,「後冷戰時期柯林頓政府的中國政策與兩岸關係」,碩士論文,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民國八十八年六月。葉怡君,「從柯林頓-江澤民會談(1997-1998)檢視美國對中共政策」,碩士論文,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四、報紙
中央日報,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五日,版2。
「安保體制維持現狀有待考驗」,中國時報,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版10。
「三四一:七0票 美眾院通過台灣安全加強法」,中國時報,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三日。
「沒有明確主義指導,美國外交最大問題」,聯合報,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版11。
「美國盯人盯事,強化預防性外交」,中國時報,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版15。
「反制巡弋飛彈,破解硬殺點穴戰」,中國時報,民國八十九年二月二十四日,版15。
「舊文再讀:兩岸談判的起點」,聯合報,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七日,版4。
「藉五國高峰會 外抗美國內壓疆獨-中共加強與俄、中亞三國合作」,中國時報,民國八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版14。
「兩岸秉持務實態度,處理分歧」,中國時報,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二日,版15。
「敵視西方,俄國孤立主義高張」,聯合報,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版11。
「森喜朗:亞太和平,繫於日俄美中關係問穩定」,中國時報,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三十日,版13。
貳、西文部份:
(Ι)、Books
Acheson, Dean 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New York: Norton Press, 1969.
Baldwin, David A.,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Bernstein, Richard , and Ross H. Mu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Alfred A. Knopf, Publisher,1997.
Buzan, Barry, Charles Jones ,and Richard Little, The Logic of Anarchy:
Neorealism to Structural Re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Crabb, Cevil V. J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Nuclear Age. New
York: Harper & Row Press , 1988.
Deibel, Terry L., and John Lewis Gaddis, eds., Containing the Soviet Union-A critique of U.S. Policy. Washington: Pergamon-Brassey’s International Defense Publishers, 1987.
Gaddis, John L.,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mplications, Reconsiderations, Provoc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Gardner, Richard N., In Pursuit of World Order; U.S.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ew York: F.A. Praeger Press, 1964.
Graebner, Norman A., Cold War Diplomac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45-1975. New York: Van Nostrand, 1977.
Harding, Harry, A Fragile Relationship: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ince 1972.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2.
Huntington, Samuel P.,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Publish by Simon & Schuster,1997.
Kaplan, Lawrence S., eds., NATO and the Policy of Containment. Boston: Health, 1968.
Kennan,George F., American Diplomacy: 1900-1950.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Press, 1951.
Keohane, Robert O.,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Kim¸Samuel S., eds., China and the World: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