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05: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穎嫻
研究生(外文):Ying-Hsien Liu
論文名稱:論兒童虐待之刑事規制──以刑法第286條妨害幼童發育罪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Criminal Law on Child Abuse:Article 286 of the Criminal Code
指導教授:李茂生李茂生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7-07-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兒童虐待刑法第286條妨害幼童發育罪童年兒童形象
外文關鍵詞:Child abuseArticle 286 of the Criminal CodeOffenses of Child DevelopmentChildhoodImages of childr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0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旨在以立法論之觀點來探討兒童虐待之刑事規制。首先考察各國比較法例,主要參酌國際社會之討論,採以較具討論代表性的美國法、英國法、德國法與日本法作為考察對象。以此為參考視點,本文接著介紹我國現行法針對兒童虐待之刑事規制,以比較法之觀點提出問題意識,進而以刑法第286條妨害幼童發育罪為討論中心,開展本文所欲討論的主題。
  我國現行法針對兒童虐待行為所為的刑事規制,除了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等特別法以外,係以刑法第286條妨害幼童發育罪為主要規範。惟於2012年修法之後,本罪擴大處罰範圍,以危險犯的態樣就兒童之生命、身體法益進行規制,儼然成為在個人法益罪章裡的特例。在實務依然對於本罪無所適用之情況下,法務部於2017年公布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再次針對刑法第286條妨害幼童發育罪進行修正。惟若簡單檢討本罪的罪質、行為類型以及競合等相關問題,將會發現本罪基於兒童虐待的先天性規範困境,註定無法真正發揮作用,無論如何修法都無法發揮規制效果。在確認本罪無法發揮任何實質規範功能以後,本文爬梳西方對於童年與兒童虐待的相關論述,對於台灣歷史脈絡下的童年加以考察,認為立法者堅持對不具規範作用的本罪持續修法,隱藏的不過是現代童年對於兒童的脆弱想像,以及保護主義在宣示意義上的展現而已。以此來看待本罪,便能發現本罪不過僅是象徵性立法,在規訓的社會裡更會產生選擇性執法的可能性,具有被恣意濫用的危險。
  歸納前述對於比較法例及歷史脈絡的考察及相關分析,本文認為基於兒童虐待事件的特殊性,於此並不適合以刑罰的手段來就兒童虐待加以規制。是以在刑法第286條妨害幼童發育罪無法具有任何規範意義、甚至擁有象徵性立法的危險性之下,根本之道或許在於廢除本罪,承認刑法就此無能為力,再多的宣示與遮掩都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hild abuse law: Article 286 of the Criminal Code from the legislative perspective. In the article, I compare selected countries’ child abuse law,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British, German, and Japan. I then explain Taiwan’s child abuse law and examine its legislation models.
In addition to the special laws such as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and Youths Welfare and Rights Act and Child and Youth Sexual Transaction Prevention Act, the Article 286 of Criminal Code: Offenses of Child Development is the primary law on child abuse. Nevertheless, the scope of the Article 286 of Criminal Code was expanded after the amendment in 2012, which seems to have become an exception in the chapter of personal interests in the Criminal Code. The amendment considers a person who maltreats child or intends to make a profit by committing an offense against child’s legal Interest of survival and body shall be a crime of danger. In practice, as the amended Article 286 of the Criminal Code was not applicable to child abuse cases,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amended the Article 286 again in 2017 when it promulgated the draft amendment to the Criminal Code. Yet, if we consider issues such as legal characteristic of crimes against child, types of criminal behavior, and concursusactionum, we would recognize that the Article 286 does not have legal effect. In other words, since the Article 286 has its congenital normative dilemmas, it would never be suitable to any child abuse cases. I further explore how the Western countries discussed childhood and child abuse, and compare it with Taiwan’s historical context of childhood. Based on the findings, I consider that the Legislative Branch insisted not to continue to amend the Article 286 reveals that the Taiwanese modern society’s hidden imagination of vulnerability of children and demonstrates its protectionism superficially. Accordingly, the Article 286 would not only be symbolic legislation, but also possibly be arbitrarily abused in the disciplined society.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at it is not suitable to punish child abuse by means of the Article 286 of the Criminal Code, because of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child abuse cases. Given that Article 286 of the Criminal Code’s inability and with risks of being symbolic law, I conclude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would be to admit its inability and abolish this code.
謝辭 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架構及方法 2
第三節 兒童虐待之定義與分類 3
第一項 兒童虐待之定義 3
第一款 何謂「虐待」(abuse) 3
第二款 誰是「兒童」(children) 5
第三款 兒童虐待之行為主體 6
第四款 兒童虐待的定義 6
第二項 兒童虐待之類型 9
第一款 身體虐待(physical abuse) 9
第二款 精神虐待(mental abuse) 9
第三款 性虐待(sexual abuse) 10
第四款 疏忽(neglect) 10
第二章 各國立法例之考察 11
第一節 前言 11
第二節 美國法 11
第一項 兒童虐待防止體系之發展 12
第二項 責任通報制度 13
第三項 兒童虐待犯罪 16
第三節 英國法 18
第一項 兒童虐待防止體系之發展 19
第二項 警察體系之強化 21
第三項 兒童虐待犯罪 22
第四節 德國法 25
第一項 兒童虐待防止體系之發展 25
第二項 兒童虐待犯罪 27
第五節 日本法 30
第一項 兒童虐待防止體系之發展 30
第二項 兒童虐待犯罪 32
第三項 學說爭議 35
第一款 問題之所在 35
第二款 慎重論 35
第三款 必要論 37
第六節 我國法 38
第一項 兒童虐待防止體系之發展 38
第二項 兒童虐待犯罪 42
第三項 我國兒童虐待之實態 43
第七節 綜合比較 46
第三章 妨害幼童發育罪之規範困境 49
第一節 前言 49
第二節 妨害幼童發育罪之罪質 51
第一項 保護法益 51
第二項 保護客體 55
第三項 規制模式 57
第三節 行為類型 61
第一項 凌虐及他法之行為態樣 61
第一款 具體行為態樣之解釋 61
第二款 集合行為之證明困境 63
第二項 足以妨害身心健全或發育 67
第四節 競合 68
第五節 無法發揮作用的妨害幼童發育罪 72
第四章 妨害幼童發育罪作為象徵性立法之危險性 74
第一節 前言 74
第二節 從童年、兒童形象到兒童虐待 74
第三節 西方之童年論述 76
第一項 年齡本質主義之主流形象 76
第二項 社會建構觀點下之童年軌跡 78
第四節 在台灣歷史脈絡下的童年及兒童形象 82
第一項 從私有財產到國家資源 82
第二項 珍貴而脆弱的兒童 85
第三項 兒童虐待之概念變遷 88
第五節 妨害幼童發育罪背後隱藏之象徵性意義 90
第一項 不平等的保護主義 90
第一款 保護主義之具體展現 90
第二款 以保護之名的批判 92
第二項 徒具宣示意義的回應方式 94
第六節 象徵性立法之危險性 95
第七節 結論 96
參考文獻 99
一、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書籍
Colin Heywood(著)。黃煜文(譯)(2004),《孩子的歷史:從中世紀到現代的兒童與童年》。台北:麥田。
王泰升(2009)。《台灣法律史概論》,3版。台北:元照。
甘添貴(1999)。《體系刑法各論》。台北:瑞興圖書。
甘添貴(2006)。《罪數理論之研究》。台北:元照。
余漢儀(1996)。《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增訂版)》。台北:巨流圖書。
喬東平(2012)。《虐待兒童:全球性問題的中國式詮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下)》,3版。台北:元照。
葉肅科、蔡漢賢(編)。《五十年來的兒童福利》。臺中:內政部兒童局。
褚劍鴻(2004)。《刑法分則釋論下冊》,4次增訂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蔡欣玲(等著)(2006)。《當代人類發展學》。台北:偉華書局。
蔡墩銘(2008)。《刑法各論》,修訂6版。台北:三民。
(二)書籍篇章
王皇玉(2005)。〈論刑罰的報應與預防作用〉,蘇彥圖(等著),收於:《自由、責任與法—蘇俊雄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頁161-186。台北:元照。
江玉龍(1995)。〈探討美國1993年家庭保存暨家庭支持法案〉,收於:彭淑華(等著),《二十一世紀兒童福利政策》,頁79-114。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甯應斌(2009)。〈Child Abuse、兒福法律與兒童性侵犯的政治〉,收於:趙文宗(編),《兒童性侵犯;聆聽與尊重》,頁156-195。台北:圓桌。
黃榮堅(2003)。〈論連續犯之廢除──參考德國法制上連續關係概念之處理〉,收於:蔡碧玉(等著),《連續犯規定應否廢除暨其法律適用問題》,頁73-110。台北:台灣刑事法學會。
劉晏齊(2016)。〈日治時期台灣法律中的兒童/未成年人〉,收於:台灣法律史學會、劉恆妏、曾文亮、劉晏齊(編),《台灣法律史的探究及其運用》,頁159-174。台北:元照。
(三)期刊論文
王皇玉(2008)。〈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159期,頁235-244。
王瑞賢(2013)。〈現代兒童形式的省思及新興童年社會學之批判〉,《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3卷2期,頁127-154。
李茂生(2012)。〈妨害幼童自然發育罪釋疑──兼評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3481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12期,頁1-20。
李茂生(2012)。〈論義務者遺棄罪的罪質與危險犯的概念(上)─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3048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2期,頁14-27。
李茂生(2012)。〈論義務者遺棄罪的罪質與危險犯的概念(下)─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3048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3期,頁11-33。
李聖傑(2013)。〈親愛的小孩〉,《月旦法學教室》,131期,頁30-32。
周怡宏(2006)。〈兒童虐待與疏忽的兒科醫師觀點〉,《領導護理》,7卷2期,頁11-27。
施慧玲(1998)。〈論我國兒童少年性剝削防治立法──以兒童少年福利保護爲中心理念之法律社會學觀點〉,《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期,頁45-76。
陳志輝(2007)。〈競合論之發展在實務實踐的光與影──以集合犯概念為中心〉,《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01期,頁137-160。
陳貞臻(2004)。〈西方兒童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阿利斯(Ariès)及其批評者〉,《新史學》,15卷1期,頁167-190。
甯應斌(2011)。〈極端保護觀:透過兒少保護的新管制國家與階級治理〉,《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3期,頁277-291。
黃榮堅(2013)。〈2012年刑事法發展回顧:法律問題之事實與表述〉,《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2卷特刊期,頁1033-1066。
劉晏齊(2016)。〈為什麼要保護未成年人?兒少福利、法律與歷史的分析〉,《政大法學評論》,147期,頁83-157。
蔡聖偉(2008)。〈從刑總法理檢視分則的立法〉,《月旦法學雜誌》,157期,頁267-293。
賴月蜜(2003)。〈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合併修法之歷程與爭議──民間團體推動修法之經驗〉,《社區發展季刊》,103期,頁50-65。
謝煜偉(2010)。〈論虛擬兒童色情的刑事立法趨勢──誰的青春肉體不可褻瀆?〉,《月旦法學雜誌》,186期,頁38-59。
謝煜偉(2016)。〈淺談日本性刑法及近期修法動向〉,《月旦刑事法評論》,3期,頁34-53。
(四)研討會論文
彭淑華(2011年4月)。〈台灣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與法令制度之發展〉,發表於:《「社會福利模式──從傳承到創新」2011年兩岸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主辦),北京。
(五)學位論文
李燕俐(2005)。《國家對兒童態度的轉變─以台灣兒童福利行政與法制發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嘉鈴(2014)。《兒童少年保護之法制及其實踐困境──以兒童及少年權益與福利保障法為核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靖貽(2006)。《刑法之性管制—以兒童及少年之相關規範為論述中心》,頁89-94,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潔怡(2008)。《刑事訴訟程序中兒童證言之研究─以證言可信度為中心》,頁32-38,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孟兼(2008)。《包括一罪之理論與實踐》,頁78-82,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文文(1993)。《兒童福利法與民法的交錯─兒童虐待事件之法律觀分析》,頁25,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婉婷(2012)。《論適性犯》,頁36,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六)網路文獻
李茂生(2012)。《對於修訂妨害幼童自然發育罪條文的立法院提案的意見》。載於:https://www.space.ntu.edu.tw/navigate/s/A3616F5F8F5443019BC218DE0C9F51AAQQY
月旦法學知識庫。《元照英美法詞典》。載於:http://www.lawdata.com.tw
月旦法學知識庫元照英美法詞典,http://www.lawdata.com.tw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6)。《首頁/衛生福利統計專區/社會福利統計/3.保護服務/3.5兒少保護》。載於:http://dep.mohw.gov.tw/DOS/lp-2985-113.html
法務部(2011)。《就報載「虐童致死,法務部擬最高判無期」,外界質疑對幼童保護不足乙事,法務部提出說明》。載於:http://www.moj.gov.tw/public/Attachment/1121610122439.pdf
黃意舒(2000)。《兒童虐待(Child Abuse)》,收於:國立編譯館(編),《教育大辭書》。載於: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092/
藍佩嘉(2015)。《「童年」的社會學分析:從國家主人翁到消費福利主體》。載於:巷仔口社會學,http://twstreetcorner.org/2015/04/04/lanpeichia-2/
二、日文文獻(依五十音順序排列)
(一)書籍
Roger Soyer(著)。西立野園子(譯)(1991),《奴隷化される子供》。東京:三一書房。
岩井宜子(編)。《児童虐待防止法―わが国の法的課題と各国の対応策》。東京:尚学社。
中山研一(1983)。《刑法総論》。東京:成文堂。
林弘正(2006)。《児童虐待 その現況と刑事法的介入》,改訂版。東京:成文堂。
林弘正(2011)。《児童虐待II 問題解決への刑事法的アプローチ》,増補版。東京:成文堂。
東和敏(2008)。《イギリス家族法と児童保護法における子の利益原則―沿革と現代法の構造》。東京:国際書院。
町野朔、岩瀬徹(編)。《児童虐待の防止──児童と家庭、児童相談所と家庭裁判所》。東京:有斐閣。
町野朔、岩瀬徹、柑本美和(編)。《児童虐待と児童保護―国際的視点で考える―》。東京:上智大学出版。
三島亜紀子(2005)。《児童虐待と動物虐待》。東京:青弓社。
山口厚(1982)。《危険犯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二)書籍篇章
坂井聖二(1998)。〈児童虐待を理解するための基本的な問題点〉,吉田恒雄(編),《児童虐待への介入—その制度と法(増補版)》,頁3-24,東京:尚学社。
(三)期刊論文
安倍哲夫(2000)。〈児童虐待と刑事規制〉,《刑法雑誌》,39巻3号,頁516-521。
池本壽美子(2005)。〈児童虐待と刑事処罰の実際〉,《法の支配》,136号,頁107-122。
岩佐嘉彦(2011)。〈児童虐待と刑事司法について〉,《ジュリスト》,1426号,頁106-111。
大矢武史(2006)。〈児童虐待に対する刑事規制の潮流と諸問題(1)〉,《朝日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論集》,5号,頁21-45。
大矢武史(2006)。〈児童虐待に対する刑事規制の潮流と諸問題(2・完)〉,《朝日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論集》,6号,頁29-48。
小原宏之(2004)。〈児童虐待と刑事法の対応〉,《中京大学大学院生法学研究論集》,24号,頁77-110。
竹內通夫(2004)。〈こども観の変遷に関する一考察〉,《金城学院大学論集人間科学編》,29号,頁1-14。
佐伯仁志、川出敏裕、岩佐嘉彦、太田達也、金光旭、西澤哲(2011)。〈座談会:児童虐待〉,《ジュリスト》,1426号,頁112-144。
三枝有(2003)。〈児童虐待と刑事サンクション〉,《法政論叢》,42巻2号,頁265-277。
三枝有(2003)。〈児童虐待における刑事法のあり方〉,《中京法学》,37巻3・4号合併号,頁265-292。
三枝有(2003)。〈児童虐待に対する刑事法の新たな役割〉,《法政論叢》,40巻1号,頁66-78。
松井直之(2014)。〈東京都青少年健全育成条例による不健全図書の規制 : 「青少年の性に関する人格形成への悪影響の排除」をめぐって〉,《立教法務研究》,7卷,頁297-319。
春川裕美(2013)。〈青少年保護育成条例における淫行規定について〉,《早稲田社会科学総合研究》,別冊,2012年度学生論文集,頁241-251。
(四)網路文獻
日本警察廳網站,https://www.npa.go.jp
日本法務省網站,http://www.moj.go.jp
三、英文文獻(依字母順序排列)
(一)期刊論文
Myers, John E.B., A Short History of Child Protection in America, Family Law Quarterly, Vol. 42 Issue 3, p451-452 (2008).
Neil Gilbert, Combatting Child Abus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Tren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214-215 (1997).
(二)網路文獻
Bundesministerium für Familie, Senioren, Frauen und Jugend, Aktionsplan 2011 der Bundesregierung zum Schutz von Kindern und Jugendlichen vor sexueller Gewalt und Ausbeutung (201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bmfsfj.de/blob/86316/dfd448ac17c06738f8e05aa950e987f7/aktionsplan-2011-kurzfassung-barrierefrei-data.pdf
Bundesministerium für Familie, Senioren, Frauen und Jugend, Aktionsprogramm "Frühe Hilfen für Eltern und Kinder und soziale Frühwarnsysteme" (200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bmfsfj.de/blob/100674/d8fc9edd616d8832dbe2d863ce86ef2d/ausschreibung-fruehe-hilfen-text-data.pdf
Bundesministerium für Familie, Senioren, Frauen und Jugend, Nationaler Aktionsplan "Für ein kindergerechtes Deutschland 2005 - 2010" (200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bmfsfj.de/blob/jump/94408/nap-data.pdf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 child-centred system: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e Munro review of child protection (201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75351/Munro-Government-Response.pdf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Munro review of child protection: final report─a child-centred system(2011). Available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175391/Munro-Review.pdf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What to do if you suspect a child is being sexually exploited (201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79511/step_by_step_guide.pdf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What to do if you’re worried a child is being abused: advice for practitioners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419604/What_to_do_if_you_re_worried_a_child_is_being_abused.pdf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Working together to safeguard children (2015). Available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592101/Working_Together_to_Safeguard_Children_20170213.pdf
Deutsches Jugendinstitut, Combating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hild Protection in Germany(National Report)(2011) . Available from: http://www.dji.de/fileadmin/user_upload/bibs/DAPHNEGermanReportLayoutFIN.pdf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皇玉(2008)。〈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159期,頁235-244。
2. 王皇玉(2008)。〈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159期,頁235-244。
3. 王瑞賢(2013)。〈現代兒童形式的省思及新興童年社會學之批判〉,《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3卷2期,頁127-154。
4. 王瑞賢(2013)。〈現代兒童形式的省思及新興童年社會學之批判〉,《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3卷2期,頁127-154。
5. 李茂生(2012)。〈妨害幼童自然發育罪釋疑──兼評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3481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12期,頁1-20。
6. 李茂生(2012)。〈妨害幼童自然發育罪釋疑──兼評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3481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12期,頁1-20。
7. 李茂生(2012)。〈論義務者遺棄罪的罪質與危險犯的概念(上)─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3048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2期,頁14-27。
8. 李茂生(2012)。〈論義務者遺棄罪的罪質與危險犯的概念(上)─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3048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2期,頁14-27。
9. 李茂生(2012)。〈論義務者遺棄罪的罪質與危險犯的概念(下)─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3048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3期,頁11-33。
10. 李茂生(2012)。〈論義務者遺棄罪的罪質與危險犯的概念(下)─兼評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3048號判決〉,《法令月刊》,63卷3期,頁11-33。
11. 周怡宏(2006)。〈兒童虐待與疏忽的兒科醫師觀點〉,《領導護理》,7卷2期,頁11-27。
12. 周怡宏(2006)。〈兒童虐待與疏忽的兒科醫師觀點〉,《領導護理》,7卷2期,頁11-27。
13. 陳貞臻(2004)。〈西方兒童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阿利斯(Ariès)及其批評者〉,《新史學》,15卷1期,頁167-190。
14. 陳貞臻(2004)。〈西方兒童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阿利斯(Ariès)及其批評者〉,《新史學》,15卷1期,頁167-190。
15. 黃榮堅(2013)。〈2012年刑事法發展回顧:法律問題之事實與表述〉,《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2卷特刊期,頁1033-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