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3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1 10:1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欣宜
研究生(外文):Lin,Hsinyi
論文名稱: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時序教學之研究—以「吳沙拓墾」、「霧社事件」、「二二八事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Chronological Teaching i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Take Shu-Wu developing kavalan,Wushe Events and The 228 Incident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王淑芬王淑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Shufen
口試委員:黃永和鄭麗玲
口試委員(外文):Huang,YunghoCheng,Liling
口試日期:2011-06-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社會領域行動研究時序
外文關鍵詞:Social StudiesAction ResearchChron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9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基於教育現場之需要,及時序觀念對於增進歷史思考能力有其重要性,以國小階段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法發展適合的時序教學方案並探究其實施成效。
經行動研究後,多數學生已理解曆法系統的意義,但時間用語的多樣性易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而多數學生已能掌握曆法時間的計算,但仍須學習如何判斷事件的起迄時間。其次,全體學生皆能將歷史事件排入時序架構中,但對於事件的篩選與整合仍需加強,此外,多數學生能善用時間用語,依照時序,口述歷史事件的發展,最後,在經行動研究後,評估學生時序觀念的學習水平多落於水平2至3。
另外,本教學方案在歷經行動研究後進行局部的修正與調整,內容分述如下:首先,歷史圖像與影視資料是歷史教學的極佳媒介,而因為學生較少接觸歷史敘述性的文章,可指導學生先行在家閱讀,蒐集事件相關資料以增進理解。此外,透過小組討論可增進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教師的提示與說明亦能指出學生易犯的錯誤,並引導正確學習方向。而口述活動採用回饋機制,能釐清學生的觀念。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首先,編寫歷史文本學習單宜充分了解學生的經驗和能力,才能有效引導學生學習,且可與同領域教師一起撰寫歷史事件學習單,不但可作為歷史教學之教材,亦可減輕教師備課之壓力。運用領域間的合作,能使學生達到歷史思考能力之提昇。若能延長研究時間,以進行更深入且廣泛的研究,並完整規劃國小、中及高中等階段之時序教學方案,將可逐步培養其時序觀念。

Abstract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needs of educational field and chronology concept which have its import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enhancing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So, this essay is aimed at taking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as subjects to use ac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the Chronological Teaching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its implementation.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have understood the significance of calendar systems, but the diversity of time terminology is likely to affect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mos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calculating of calendar , but they still need to learn how to determine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time of the event. Moreover, all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historical framework. However, it is still needed to be strengthened for the se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events. In addition, most students can make good use of timing expression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ing of the development to do oral history. After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the action research, the average of chronology concept assess was fallen in level of 2 to 3.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teaching programs will be aligned ,and did the partial correction and adjustment.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historical image and video data are excellent medium of history teaching, because students are less exposed to the narrative history of the article. Teacher can guide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at home and collect information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ent. In addition, through group discussions,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ourse better. Teacher's tips and instructions can also indicate the common mistak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he correct direction. The oral activity uses a feedback mechanism to clarify students' ideas.
According to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First, when teacher designs the history learning sheet, On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and their ability to effectively guide the students to study. With the corporation of the same curriculum, it can make the upgrading of students’ historical thinking. Teachers with the same curriculum can make the leaning sheet together. It not only can make the text material but also can reduce the pressure of preparing the class lesson. If the time of the study can be extended to conduct more in-depth and extensive research, and organize complete planning of elementary,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Chronology teaching program , the students will gradually develop their ideas of chronolog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架構…………………………………………………5
第三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美國歷史課綱的時序教學………………………………………………9
第二節 英國歷史課綱的時序教學………………………………………………16
第三節 台灣時序觀念的相關研究………………………………………………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2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2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38
第三節 教學活動的設計…………………………………………………………41
第四節 研究的信效度……………………………………………………………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55
第一節 學生時序觀念的學習成效………………………………………………55
第二節 時序觀念教學方案之省思與修正………………………………………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9
第一節 結論………………………………………………………………………89
第二節 建議………………………………………………………………………91

參考書目……………………………………………………………………………93

附錄…………………………………………………………………………………97
附錄一 《美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時序觀念的教學目標與課業要求………97
附錄二 《英國歷史科課程標準》「時序觀念」課程大綱一覽表………………100
附錄三 《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學習水平1至5之內容……………………101
附錄四 摘錄〈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之時序教學的教學目標………103
附錄五 研究日誌格式………………………………………………………………104
附錄六 課堂觀察記錄表……………………………………………………………105
附錄七 訪談提示單—協同教師適用………………………………………………106
附錄八 訪談提示單—學生適用……………………………………………………107
附錄九 「噶瑪蘭的開拓者—吳沙」時間軸學習單………………………………108
附錄十 「原住民的悲歌—霧社事件」時間軸學習單……………………………109
附錄十一 「時代的悲劇—二二八事件」時間軸學習單…………………………110
附錄十二 「噶瑪蘭的開拓者—吳沙」學習單……………………………………111
附錄十三 「原住民的悲歌—霧社事件」學習單…………………………………112
附錄十四 「時代的悲劇—二二八事件」學習單…………………………………114
附錄十五 噶瑪蘭的開拓者—「吳沙」的教學活動設計…………………………115
附錄十六 「原住民的悲歌—霧社事件」的教學活動設計………………………119
附錄十七 「時代的悲劇—二二八事件」的教學活動設計………………………123
附錄十八 清朝皇帝年號表…………………………………………………………127
附錄十九 日本天皇年號表…………………………………………………………128
附錄二十 「原住民的悲歌—霧社事件」後測單…………………………………129

參考書目
壹、專書
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著,夏林清等譯,《行動研究方法導論:
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1997。
Jean Leduc著,林錚譯,《史家與時間》,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李咏吟,《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1998。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台北:玉山社,1999。
吳明隆編著,《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1。
林文義,《篳路藍縷建家園:漫畫台灣歷史》,台北:台原,1992。
邱若龍,《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歷史漫畫書》,台北:玉山社,2004。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4。
林慈淑,《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台北:學生書局,2010。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88。
郝廣才編,《漫畫台灣歷史故事—漢人社會形成的時代》,台北:遠流,1990。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策劃,《台灣百年人物誌》,台北:玉山社,2005。
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2002。
李咏吟,《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1998。
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文化,2001。
陳惠邦著,《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98。
陳新轉,《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心理,2004。
郭實渝譯,《幼稚園至12年級(K-12)歷史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
黃炫星,《台灣的古道》,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
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台北:師大書苑,2004。
張廣智,《影視史學》,台北:揚智,1998。
張靜宜等著,《郭懷一、陳永華、吳沙、蘭大衛、居正、簡大獅合傳》,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00。
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稻鄉,2003。
鄧相揚,《霧社事件》,台北:玉山社,1998。
鄧相揚、邱若龍,《莫那‧魯道—二十元硬幣上的英雄》,台北:東華,2006。
蔡清田編著,《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2004。
劉德美譯,《美國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
劉靜貞,《10~16歲學生對歷史記述的認知初探—三人組討論方式的嘗試》,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編,《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編史學與文獻(三)》,台北:東吳大學,2001。
簡後聰等編,《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台中:文建會中辦室,2000。
William Staw and Terry Haydn,〝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 of chronology〞,J.Arthur &
R.Phillips, Eds. , 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London:Routledge,2000).
Hilary Cooper ,〝History 5-11〞,Hilary Bourdillon Ed .Teaching History,(London:
Routledge,1997).
National Curriculum History Working Group and National Curriculum History Committee for Wales, ‘〝National Curriculum Working Group Final Report (England and Wales), Hilary Bourdillon Ed .Teaching History,(London:Routledge,1997).

貳、期刊論文
朱國誠,〈淺談歷史時間觀念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6期,2005。
宋佩芬,〈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變與不變:社會領域教學的個案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8期,2004。
李稚勇,〈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論析〉,《歷史教學》,470期,2003。
李稚勇,〈論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之發展—兼評2007年版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外國中小學教育》,4期,2008。
林淑貞,〈美國全國性中小學課程標準建立對我國課程革新之啟示〉,《國立編譯館通訊》,9卷1 期,1996。
吳翎君,〈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15期,2002。
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7期,2001。
林慈淑,〈歷史教與學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1960’s-1990’s),《東吳歷史學報》,8期,2002。
林慈淑,〈年齡、知識或觀念—試探兒童對多元歷史記述的反應〉,《東吳歷史學報》,10期,2003。
林慈淑,〈英國歷史教育改革中的「時序」爭議〉,《東吳歷史學報》,15期,2006。
柯華葳、周經媛、張健妤、洪若烈,〈兒童歷史概念研究〉,《國教學報》,2期,1989。
徐雪霞,〈我國國小歷史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卷5期,1992。
陳志豪,〈台灣歷史分期的省思〉,《史匯》,7期,2003。
陳冠華,〈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2003。
陳朝陽,〈國小社會科歷史教學方法〉,《教師之友》,37卷5期,1996。
陳朝陽,〈國小兒童的時間概念與教學〉,《教師之友》,33卷3期,1992。
陳麗華,〈「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中「人與時間」
軸修訂始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卷6期,2003。
單文經,〈美國中小學歷史課程標準爭議始末(1987-1996)〉,《師大學報:教育類》,50卷1期,2005。
彭明輝,〈以歷史教材為主軸的社會領域教學〉,《菁莪季刊》,16卷2期,2004。
張雪君,〈國小歷史教學的探討〉,《國教輔導》,44卷4期,2005。
趙國惠、烏岩姣,〈英國歷史學科課程標準探析〉,《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2卷4期,2006。
參、學位論文
李雅芳,《當孩子遇上圖像--圖像融入兒童歷史教學》,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吳志堅,《理性理解歷史—國小歷史教學的個案考察》,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文,2003。
陳怡伸,《國小社會領域實施多元評量成效研究—以台灣歷史教學為例》,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陳家瑩,《高中學生的歷史因果概念之探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黃道遠,《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新竹: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賴郁琪,《運用圖畫書進行時間概念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2007。

肆、教科書
教育部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2003。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一冊》,台南縣:翰林,2009。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三冊》,台南縣:翰林,2009。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五冊》,台南縣:翰林,2009。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六冊》,台南縣:翰林,2010。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八冊》,台南縣:翰林,2010。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十冊》,台南縣:翰林,2010。
翰林出版社編輯群,《國民小學4上社會》,台南縣:翰林,2009。
翰林出版社編輯群,《國民小學5下社會》,台南縣:翰林,2010。

伍、網路資料
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646。
英國國家課程 http://curriculum.qcda.gov.uk/index.aspx。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雪君,〈國小歷史教學的探討〉,《國教輔導》,44卷4期,2005。
2. 彭明輝,〈以歷史教材為主軸的社會領域教學〉,《菁莪季刊》,16卷2期,2004。
3. 單文經,〈美國中小學歷史課程標準爭議始末(1987-1996)〉,《師大學報:教育類》,50卷1期,2005。
4. 陳麗華,〈「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中「人與時間」
5. 陳朝陽,〈國小兒童的時間概念與教學〉,《教師之友》,33卷3期,1992。
6. 陳朝陽,〈國小社會科歷史教學方法〉,《教師之友》,37卷5期,1996。
7. 陳冠華,〈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2003。
8. 柯華葳、周經媛、張健妤、洪若烈,〈兒童歷史概念研究〉,《國教學報》,2期,1989。
9. 徐雪霞,〈我國國小歷史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卷5期,1992。
10. 林慈淑,〈英國歷史教育改革中的「時序」爭議〉,《東吳歷史學報》,15期,2006。
11. 林慈淑,〈年齡、知識或觀念—試探兒童對多元歷史記述的反應〉,《東吳歷史學報》,10期,2003。
12. 林慈淑,〈歷史教與學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1960’s-1990’s),《東吳歷史學報》,8期,2002。
13. 林淑貞,〈美國全國性中小學課程標準建立對我國課程革新之啟示〉,《國立編譯館通訊》,9卷1 期,1996。
14. 吳翎君,〈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15期,2002。
15. 宋佩芬,〈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變與不變:社會領域教學的個案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8期,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