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專書
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著,夏林清等譯,《行動研究方法導論:
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1997。
Jean Leduc著,林錚譯,《史家與時間》,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李咏吟,《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1998。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台北:玉山社,1999。
吳明隆編著,《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1。
林文義,《篳路藍縷建家園:漫畫台灣歷史》,台北:台原,1992。
邱若龍,《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歷史漫畫書》,台北:玉山社,2004。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2004。
林慈淑,《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台北:學生書局,2010。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88。
郝廣才編,《漫畫台灣歷史故事—漢人社會形成的時代》,台北:遠流,1990。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策劃,《台灣百年人物誌》,台北:玉山社,2005。
張元、周樑楷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2002。
李咏吟,《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1998。
陳冠華,《追尋更有意義的歷史課—英國中學歷史教育改革》,台北:龍騰文化,2001。
陳惠邦著,《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98。
陳新轉,《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心理,2004。
郭實渝譯,《幼稚園至12年級(K-12)歷史科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
黃炫星,《台灣的古道》,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
黃炳煌主編,《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內涵及其示例》,台北:師大書苑,2004。
張廣智,《影視史學》,台北:揚智,1998。
張靜宜等著,《郭懷一、陳永華、吳沙、蘭大衛、居正、簡大獅合傳》,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2000。
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台北:稻鄉,2003。
鄧相揚,《霧社事件》,台北:玉山社,1998。
鄧相揚、邱若龍,《莫那‧魯道—二十元硬幣上的英雄》,台北:東華,2006。
蔡清田編著,《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2004。
劉德美譯,《美國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
劉靜貞,《10~16歲學生對歷史記述的認知初探—三人組討論方式的嘗試》,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編,《東吳大學歷史學系主編史學與文獻(三)》,台北:東吳大學,2001。
簡後聰等編,《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台中:文建會中辦室,2000。
William Staw and Terry Haydn,〝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 of chronology〞,J.Arthur &
R.Phillips, Eds. , 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London:Routledge,2000).
Hilary Cooper ,〝History 5-11〞,Hilary Bourdillon Ed .Teaching History,(London:
Routledge,1997).
National Curriculum History Working Group and National Curriculum History Committee for Wales, ‘〝National Curriculum Working Group Final Report (England and Wales), Hilary Bourdillon Ed .Teaching History,(London:Routledge,1997).
貳、期刊論文
朱國誠,〈淺談歷史時間觀念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6期,2005。
宋佩芬,〈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變與不變:社會領域教學的個案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8期,2004。李稚勇,〈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論析〉,《歷史教學》,470期,2003。
李稚勇,〈論英國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之發展—兼評2007年版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外國中小學教育》,4期,2008。
林淑貞,〈美國全國性中小學課程標準建立對我國課程革新之啟示〉,《國立編譯館通訊》,9卷1 期,1996。吳翎君,〈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15期,2002。林慈淑,〈「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7期,2001。
林慈淑,〈歷史教與學的鴻溝—英國兒童歷史認知的探究(1960’s-1990’s),《東吳歷史學報》,8期,2002。林慈淑,〈年齡、知識或觀念—試探兒童對多元歷史記述的反應〉,《東吳歷史學報》,10期,2003。林慈淑,〈英國歷史教育改革中的「時序」爭議〉,《東吳歷史學報》,15期,2006。柯華葳、周經媛、張健妤、洪若烈,〈兒童歷史概念研究〉,《國教學報》,2期,1989。徐雪霞,〈我國國小歷史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卷5期,1992。陳志豪,〈台灣歷史分期的省思〉,《史匯》,7期,2003。
陳冠華,〈實現歷史教育價值的關鍵—培養歷史科核心能力〉,歷史月刊,2003。陳朝陽,〈國小社會科歷史教學方法〉,《教師之友》,37卷5期,1996。陳朝陽,〈國小兒童的時間概念與教學〉,《教師之友》,33卷3期,1992。陳麗華,〈「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社會學習領域」中「人與時間」軸修訂始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3卷6期,2003。
單文經,〈美國中小學歷史課程標準爭議始末(1987-1996)〉,《師大學報:教育類》,50卷1期,2005。彭明輝,〈以歷史教材為主軸的社會領域教學〉,《菁莪季刊》,16卷2期,2004。張雪君,〈國小歷史教學的探討〉,《國教輔導》,44卷4期,2005。趙國惠、烏岩姣,〈英國歷史學科課程標準探析〉,《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2卷4期,2006。
參、學位論文
李雅芳,《當孩子遇上圖像--圖像融入兒童歷史教學》,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吳志堅,《理性理解歷史—國小歷史教學的個案考察》,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文,2003。陳怡伸,《國小社會領域實施多元評量成效研究—以台灣歷史教學為例》,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陳家瑩,《高中學生的歷史因果概念之探究─以「二二八事件」為例》,台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黃道遠,《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新竹: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賴郁琪,《運用圖畫書進行時間概念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2007。
肆、教科書
教育部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2003。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一冊》,台南縣:翰林,2009。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三冊》,台南縣:翰林,2009。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五冊》,台南縣:翰林,2009。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六冊》,台南縣:翰林,2010。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八冊》,台南縣:翰林,2010。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國民小學 數學課本 第十冊》,台南縣:翰林,2010。
翰林出版社編輯群,《國民小學4上社會》,台南縣:翰林,2009。
翰林出版社編輯群,《國民小學5下社會》,台南縣:翰林,2010。
伍、網路資料
普通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646。
英國國家課程 http://curriculum.qcda.gov.uk/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