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度(一八七五∼一九三一)在清末民初政壇上極為活躍,特別是洪憲帝制時期組織 籌安會鼓吹袁世凱的一刻最為人熟知。但學術界對楊度的專門研究十分不足,是為引 起本文研究的主要動機,希望透過對楊度的研討,以明瞭帝制曇現的原因及意義。 一般論者對楊度的評價甚低,大半繫於楊氏在帝制時期的公開倡導受人測目,而帝制 的發生實乃違反歷史潮流,掀起民初政壇軒然大波,遂使楊氏在帝制失敗後成為首犯 。本文掌握有關資料,諸如時人日記、年譜,報章雜誌、筆記及相關史料、史著,期 能從較長的歷史綿索,探尋楊氏政治活動的意義及君憲主張的由來,從其政治活動 及主張中,強調帝制發生的原因有其歷史淵源帝制的曇現並非偶發。楊氏在清末憲運 動時即為立憲派的領袖之一,到了民國締造政治主張曾一度妥協,其後,試圖為鞏固 袁世凱政權而努力,進而追求帝制,重申君憲主張。 本文依此探討的問題,有以下數端:(一)楊氏在清末民初政壇活躍的原因為何?其 政治活動的特色為何?(二)楊氏君憲主張的由來、內容及其在辛亥革命轉變的原因 ,何以後來復又重申?(三)袁世凱與楊度的關係如何建立?其為袁世凱鞏固權位的 策略如何?(四)楊氏在民初黨政的關係如何?(五)楊氏何以敢於共和制度下倡導 帝制?帝制為何不顧內外各反對勢力毅然決行?楊度為何放棄了君憲的追求?上述問 題的解答,可對楊度這位帝制時期的關鍵人物,應有進一步的認識及瞭解,其實在不 是「帝制餘孽」而是「君憲的殘餘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