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4 02: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俊惠
研究生(外文):Jyun-Huei Wang
論文名稱:淨土真宗判教思想考辨
論文名稱(外文):Analysis of Shin Buddhism Thoughts
指導教授:朱文光朱文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hu, Wen-G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26
中文關鍵詞:他力親鸞本願真宗淨土善導
外文關鍵詞:Shan-DaoBuddha-landShin BuddhismChin-Luanoutside helplong-cherish desi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1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論文首章導論,敘考辨淨土真宗判教思想之緣起。法然建立淨土宗,唯取念佛;其徒親鸞改之:往生唯以信心,又立「三三法門」。此宗於清末至中國佈教,引起楊文會與小粟栖之辯論法義;楊文會據佛典以辯,而小粟栖以為是據善導。故欲與真宗論淨土法義,除佛典外,善導論實為「要門」也。
第二、三章考辨真宗判教之總相「三三法門」。真宗以為淨土教總為三門:真實之第十八願弘願門,與方便之第十九願要門、第二十願真門;由有三經、三願、三機、三往生故,稱「三三法門」。以為佛不付囑定散,定散非本願,不生報土;又謂善導開此三門。然善導明言佛唯說定散,無分要、弘;善導又言:佛所付囑者乃定散,己身亦誓言決定奉行之也。
第四章考辨真宗判教之核心「唯信獨達」。其特色在「信心正因、稱名報恩、平生業成、惡人正機」四宗義。然善導「三因五念畢命為期,正助四修則剎那無間,回斯功德普備含靈,壽盡乘臺齊臨彼國」之言足針砭之,即「《觀經》三心、天親五念門、正助二行、恭敬無餘無間長時四修」為往生因,修行如上迴向,顯非以惡人為正;又往生在「壽盡」臨終,且「乘臺」示佛來迎也。
第五章考辨真宗判教之終極「三重廢立」。真宗託言善導「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乃「廢要立弘」,以為佛本願唯第十八願,「專稱」係「非定非散」之「他力念佛」。然「佛」實指「釋迦佛」,「本願」實為說《觀經》之本願,即「定散兩門」,此善導親口所宣也。且「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者,明「稱名」必在定散中也。
末章結論總結全文,重舉本文大要,亦標舉後續應有之努力也。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善導與善導思想…………………………………………………2
一、善導略傳……………………………………………………………2
二、善導思想……………………………………………………………3
三、善導思想傳承鏡原…………………………………………………7
第二節 親鸞與日本淨土真宗……………………………………………9
一、法然及其思想略述……………………………………………… 10
二、親鸞與淨土真宗………………………………………………… 10
第三節 楊仁山與真宗辯論法義……………………………………… 19
一、辯論緣起………………………………………………………… 19
二、辯論立場與觀點………………………………………………… 20
三、辯論結果………………………………………………………… 21
第四節 考辨真宗要義必用善導思想………………………………… 23
一、從楊仁山辯論之難說起………………………………………… 23
二、考辨真宗判教思想,佛典為主善導論為輔…………………… 25
三、考辨真宗判教始末,還淨土教原貌…………………………… 26

第二章 真宗判教之總相──「三三法門」考辨(一)…………………27
第一節 「三經三願有真有假」考辨………………………………… 27
一、「三三法門」之提出………………………………………………27
二、「淨土三經真假」考辨……………………………………………32
三、「攝生三願真假」考辨……………………………………………41
第二節 「三經說三願開三門」考辨………………………………… 55
一、「淨土三經為說攝生三願」考辨…………………………………55
二、「攝生三願開三法門」考辨………………………………………60
第三節 「三法門攝三聚三機」考辨………………………………… 69
一、真宗:三經三願有三種機類…………………………………… 69
二、「正定聚」考辨……………………………………………………75
第四節 「彌陀本願絕對他力」考辨(一)………………………… 92
一、「彌陀本願絕對他力」考辨………………………………………92
二、「彌陀本願無有條件」考辨…………………………………… 104



第三章 真宗判教之總相──「三三法門」考辨(二)……………… 119
第五節 「彌陀本願絕對他力」考辨(二)…………………………119
三、「至心迴向他力迴向」考辨…………………………………… 119
四、「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考辨………………………………… 135
第六節 「彌陀本願絕對他力」考辨(三)…………………………144
五、「易行道但以信佛因緣──信行不二」考辨……………………144
六、「有『大願業力增上緣』即無須自力」考辨………………… 151
七、善導行誼與「自力」……………………………………………157
八、「絕對他力譬喻」考辨………………………………………… 164
第七節 「三種往生分生報化」考辨…………………………………170
一、真宗:三法門有三種往生………………………………………171
二、「三種往生」、「二種往生」考辨……………………………… 176
三、「生疑城之因果」考辨………………………………………… 180
四、「生疑城之『果』及出疑城法」考辨………………………… 186
五、善導論「信」、「疑」之義………………………………………189
第八節 「善導首判要弘二門」考辨──八百年來錯悟之沉痾…… 192
一、真宗:善導分判「要、弘二門」………………………………192
二、「善導是否有廢要立弘之動機」考辨………………………… 193
三、「善導『序題』段在分判要弘」考辨………………………… 195
四、「作要弘二門判者誰」考辨…………………………………… 209

第四章 真宗判教之核心──「唯信獨達」考辨……………………… 213
第一節 「信心正因」考辨……………………………………………214
一、真宗:他力迴向之信心,是往生報土之正因…………………214
二、「信心正因」考辨……………………………………………… 219
三、往生因──「信、願、行」三資糧…………………………… 227
四、善導以「信、願、行」為極樂生因……………………………230
第二節 「稱名報恩」考辨……………………………………………237
一、「稱名報恩」意義……………………………………………… 237
二、「稱名報恩論始自龍樹」考辨………………………………… 244
三、「稱名以報佛恩」考辨………………………………………… 246
四、「親鸞與稱名報恩」探源……………………………………… 261
第三節 「平生業成」考辨……………………………………………263
一、「平生業成」考辨……………………………………………… 264
二、「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考辨…………………………………… 272
三、「攝取不捨不憑來迎」考辨…………………………………… 283



第四節 「惡人正機」考辨……………………………………………293
一、「惡人正機」之發生與考辨…………………………………… 293
二、「惡人正機說之影響」考辨…………………………………… 308
三、「往生正機」考辨……………………………………………… 314

第五章 真宗判教之終極──「三重廢立」考辨……………………… 319
第一節 「頓漸二教二雙四重」考辨…………………………………319
一、真宗:淨土教分頓教橫超、漸教橫出…………………………319
二、「《觀經》、《阿彌陀經》是漸教」考辨…………………………321
三、「淨土教又分『橫超』、『橫出』法」考辨…………………… 325
四、「『真宗』之名得自善導」考辨…………………………………327
第二節 「教行信證四法三願」考辨…………………………………329
一、親鸞《教行信證》四法三願大意………………………………329
二、「教行信證四法三願」考辨…………………………………… 331
三、「真實教唯教行信證四法三願」考辨………………………… 356
四、「三門各有其教行信證四法」考辨…………………………… 358
第三節 「三經隱顯三重廢立」考辨…………………………………367
一、「三經之隱顯」考辨…………………………………………… 367
二、「三重廢立廢要立弘」考辨…………………………………… 374
第四節 「善導意在廢要立弘」考辨…………………………………381
一、真宗:善導意在廢要立弘………………………………………381
二、「《觀經》流通分實義」考辨……………………………………383
三、「善導《疏》末語」考辨……………………………………… 387
四、「善導廢要立弘」考辨………………………………………… 399

第六章 結論………………………………………………………………411
一、關於「考辨真宗判教思想必用善導論」………………………411
二、關於「真宗判教之總相──三三法門」考辨………………… 412
三、關於「真宗判教之核心──唯信獨達」考辨………………… 413
四、關於「真宗判教之終極──三重廢立」考辨………………… 414
五、展望未來…………………………………………………………415

附錄一:「攝生三願」《無量壽經》五譯及《悲華經》二譯對照表……417
附錄二:《無量壽經》魏譯「三輩往生」……………………………… 420

參考書目……………………………………………………………………421
一、專書(依作者時代)
(一)古德及國人著述(含大藏經論)
作/編者出版年代出版資訊
1995《淨土五經讀本》,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2000《阿彌陀佛聖典》,台南:般若念佛會
2001《淨土宗安心樂》,佛陀教育中心
天親論,菩提流支譯論,曇鸞註,慧淨編訂1998《往生論註分段對照本》,本願山彌陀淨舍
王日休1995《龍舒淨土文》,台中:台中蓮社
王俊中著,江燦騰、潘光哲、金仕起合編2003《東亞漢藏佛教史研究》,台北:東大圖書
台北佛教同修會、善導大師弘願淨土思想學會編述2004《回歸善導弘願淨土思想》,台北:法輪常轉印經會
正德2005《淨土聖道》,台北:正智出版社
吳然1986《得救的要道》,台中:靈訊出版社
呂碧城1993《觀無量壽佛經釋論》,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
宋智明1998《佛教淨土法要》,台北:圓明出版社
宗薩欽哲作,楊憶祖、馬君美、陳冠中譯2004《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中和:探索出版
承天禪寺編1991《淨土文選》(一至六輯),台北:承天禪寺
阿妙音2001《切莫誤解本願念佛法門》,台中:卍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會
阿妙音2001《佛菩薩的紀念日暨彌陀本願信仰》,台中:卍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會
洪緣音1995《如何修持無量壽經》,台北:全佛文化出版社
張曼濤主編1978《現代佛教學術叢刊.(81)中日佛教關係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張華2004《楊文會與中國近代佛教思想轉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陳敏齡2003《中國的彌陀論》,台北:法爾出版社
陳揚炯2000《中國淨土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
彭際清編1997《淨土聖賢錄》,台南:和裕出版社
善導2000《善導大師全集》,台北:華藏淨宗學會
黃世維1980《實用佛教事典》台北:頂淵文化
黃懺華1978《佛學概論》,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
楊仁山著,周繼旨校點2000《楊仁山居士全集》,合肥:黃山書社
董群1999《中國佛教百科叢書(5).人物卷》,台北:佛光文化
道綽2000《安樂集》,高雄:高雄市淨宗學會
廖明活2006《中國佛教思想述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劉果宗2001《中國佛教各宗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
慧俊2006《淨土的思惟》,台中:青蓮出版社
潘桂明1999《中國佛教百科叢書(4).宗派卷》,台北:佛光文化
潘桂明、董群、麻天祥1999《中國佛教百科叢書(3).歷史卷》,台北:佛光文化
蔣維喬2005《中國佛教史》,北京:團結出版社
蕭平實講述,湯惠玲、李月春整理2001《邪見與佛法》,台北:佛教正覺同修會
蕅益解,釋智隨註2003《阿彌陀經要解略註》,淨宗印經會
藍吉富2007《認識日本佛教》,台北:全佛文化
願賦1992《念佛的心情》
願賦1997《彌陀本願名號》,菩提長清雜誌社
願賦1998《我們回家吧.第一集》,蓮華精舍
願賦2000《歸來吧故鄉.第二集》,蓮華精舍
願賦2002《阿彌陀經心得記.第三集》,蓮華精舍
釋大寂1995《禮懺是入道的前方便》,波羅密印經會
釋太虛著,張偉達、史原明編輯2005《太虛大師全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釋正義表解2003《淨土五經彙釋表解》,南投:正覺精舍
釋玄妙、江啟明合集1995《淨土精華錄》,高雄:高雄淨宗學會
釋印光1995《印光法師嘉言錄》,台南:和裕出版社
釋印光1996《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釋印光2005《印光法師文鈔》,台中:台中市佛教蓮社
釋印光2007《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釋性梵2002《佛說無量壽經講義》,南投:正覺精舍
釋明暘1995《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嘉義:鎮德印經會
釋信願摘述《助念開示的殊勝利益》,台中:本願山彌陀講堂
釋信願編註200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精解》,本願山彌陀講堂
釋修禪2003《台灣淨土六十年》,台中:圓淨出版社
釋淨宗2000《本願念佛講話》,本願山彌陀淨舍
釋淨宗編2005《慧淨法師書信集》,台北:淨宗出版社
釋智諭編撰1996《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台北:西蓮淨苑出版社
釋智隨2004《淨土宗判教史略要》,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釋善源1997《佛力攝取禮讚》,台南:新鳴遠出版
釋會性200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錄、集解》,南投:正覺精舍
釋會性講述1998《無量壽經五譯節本講錄》,屏東:普門講堂
釋聖凱2003《四大淨土比較研究》,台北:法明出版社
釋聖嚴1993《留日見聞》,台北,東初出版社
釋聖嚴1997《日韓佛教史略》,台北:法鼓文化
釋聖嚴1999《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台北:法鼓文化
釋聖嚴2000《念佛生淨土》,台北:法鼓文化
釋道懺編撰1998《分享回鄉路》,台南:新鳴遠出版
釋慧淨2002《回歸善導》,彌陀講堂
釋慧淨、釋淨宗編述2003《善導大師全集》,台北:淨宗印經會
釋慧淨作,釋淨宗編2002《慧淨法師書信集》,台北:淨宗印經會
釋慧淨作,釋淨宗編2004《慧淨法師書信集》,台北: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釋慧淨撰述,釋淨宗編訂2001《決定往生集》,本願山彌陀淨舍
釋慧淨編2000《淨土決疑》,本願山彌陀淨舍
釋慧淨編訂1996《無量壽經漢譯五本分段對照》,本願山彌陀淨舍
釋慧淨編訂1997《佛說無量壽經》,台中:卍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會
釋慧淨編述1994《淨宗要義》,本願山彌陀淨舍
釋慧淨編述1997《淨宗講義》,本願山彌陀淨舍
釋慧淨編述2000《念佛感應錄》,本願山彌陀淨舍
釋慧淨講《淨土的殊勝》,本願山彌陀淨舍
釋慧淨講述、釋淨宗編訂2001《淨土三經一論大意》,本願山彌陀淨舍
釋覺藏倡印1999《阿彌陀佛本願》,信光精舍印經會

(二)日人著述
作/編者出版年代出版資訊
小粟憲一作,釋慧淨編訂1994《淨宗教旨》,本願山彌陀淨舍
中村元、稻津紀三編1972《佛陀.大乘佛教集(1)》,玉川大學出版部
今岡達音著,釋印海譯1988《27佛典研究初編》,台北:華宇出版
末木文美士著,涂玉盞譯2002《日本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
安井廣度、稻城選惠述,釋慧淨編譯1998《易行品要義》,本願山彌陀淨舍
安井廣度、稻城選惠述,釋慧淨編譯1998《安樂集要義》,本願山彌陀淨舍
安井廣度、稻城選惠講,釋慧淨編譯1998《往生論註要義》,本願山彌陀淨舍
安井廣度、稻城選惠講述,釋慧淨譯著1999《善導大師要義》,本願山文教基金會
羽溪了地、塚本善隆、山田無文編1972《中國佛教集(6)》,玉川大學出版部
村上專精著,楊曾文譯1988《53日本佛教史綱》,台北:華宇出版
法然作,釋慧淨編譯2003《法然上人全集》,淨宗印經會
法然著,安井廣度、稻城選惠講述,釋慧淨編譯1998《選擇本願念佛集要義》,本願山文教基金會
法然著,釋慧淨編訂1994《選擇本願念佛集》,本願山彌陀淨舍印經會
法然著,釋慧淨編譯2001《法然上人文鈔》,本願山彌陀淨舍
柏原祐義作,釋慧淨校訂1997《淨土三部經講話》,台中:妙音學佛視聽圖書館
高森顯徹著,余萬居譯1988《淨土本願教學錄》,台北:法爾出版社
望月信亨作,釋印海譯1974《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慧日講堂
望月信亨作,釋印海譯2004法印集第十五冊,《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台北:嚴寬祐文教基金會
望月信亨作,釋印海譯,藍吉富主編1988《(52)淨土教概論》
淨土真宗親鸞會《釋迦與親鸞(一)》,台北:淨土真宗講堂
淨土真宗親鸞會《釋迦與親鸞(二)》,台北:淨土真宗講堂
淨土真宗親鸞會《釋迦與親鸞(三)》,台北:淨土真宗講堂
淨土真宗親鸞會《世界之光親鸞聖人(四)》,台北:淨土真宗親鸞會
淨土真宗親鸞會《世界之光親鸞聖人(五)》,台北:淨土真宗親鸞會
淨土真宗親鸞會《世界之光親鸞聖人(六)》,台北:淨土真宗親鸞會
淨土真宗親鸞會《正信偈與七高僧》,台北:淨土真宗親鸞會
淨土真宗親鸞會《親鸞聖人與王舍城之悲劇》,台北:淨土真宗親鸞會
淨土真宗親鸞會《正信偈與七高僧》,淨土真宗親鸞會
喜樂莎其亞作,江支地譯1989《歎異鈔導讀》,台北:法爾出版
曾我量深著,余萬居譯1990《淨土真宗要義》,台北:法爾出版社
塚本善隆、早島鏡正、茂田井教亨編1972《法然.親鸞.日蓮集(4)》,玉川大學出版部
源信僧都1999《往生要集》,卍妙音學佛視聽圖書館
道隱2001《佛說無量壽經甄解》,高雄縣:雷音禪寺
鈴木大拙著,江支地譯1989《娑婆與極樂》,台北,法爾出版社
鈴木大拙著,林煌洲譯1991《無限的慈悲》,台北,法爾出版社
稻垣久雄演講,(新加坡)陳炳堯中譯2002《親鸞與淨土真宗》,為荷蘭萊頓大學所發表之演講文
蓮如作,釋慧淨編譯1997《蓮如上人一代記聞書》,本願山彌陀淨舍
親鸞等著1999《真宗聖典》,台南:信光精舍印經會
親鸞著,釋慧淨編訂1999《教行信證》,台北:本願山彌陀淨舍
親鸞撰,釋慧淨編譯1997《淨宗要典.上》,本願山彌陀淨舍
鎌田茂雄著,鄭彭年譯1987《簡明中國佛教史》,台北:谷風出版社
覺如撰,釋慧淨編譯1997《淨宗要典.中》,本願山彌陀淨舍
�h村昇作,江支地譯1990《念佛探微》,台北:法爾出版社

二、期刊
作者出版年代出版資訊
水谷幸正2001〈日本淨土宗〉,見《世界宗教合作會議.會議資料》,台北
田萬程編輯2002《慕西.第43期》,洛杉磯淨宗學會發行
陳宗元1999〈島地默雷的批判精神與日本淨土真宗的根本教義〉,取自鄭志明主編,《當代宗教與社會文化.第一屆當代宗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華管理學院
陳堅2004〈楊仁山佛學思想研究四題〉,取自《覺群.學術論文集(第三輯)》
劉元春2004〈曇鸞淨土信仰體系簡介──《往生論註》解讀〉,取自《覺群.學術論文集(四)》
釋心宏1997〈論龍樹的二身觀與天親的三身觀之差異〉;取自《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道德院
釋日常發行1999《福智之聲.96》,台北:福智之聲雜誌社
釋本密2002〈略論菩薩自利與利他以《十住毗婆沙論》與《大智度論》為主〉,新竹,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下)
釋宗證2002〈論淨土.念佛法門在菩薩道的定位──以《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為主〉,新竹,福嚴佛學院第九屆學生論文集(下)
釋長慈2002〈菩薩得必定之初探──以《十住毗婆沙論》與《大智度論》為中心〉,第十三界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