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史」核心文獻
南江濤選編,《民國舊體詩詞期刊三種》,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中和月刊社主編,《中和月刊》,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姚伯麟,《抗戰詩史》,上海:改造與醫學社,1948。
徐佛蘇,《國難詩史及歌史》,上海:徐佛蘇自刊本,1938。
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
王培軍、莊際虹校輯,《校輯近代詩話九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吳宓,《空軒詩話》,上海:上海書店,2002。
吳宓著、吳學昭編輯,《吳宓詩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劉永濟,《誦帚詞集 雲巢詩存》,北京:中華書局,2010。
馬君武治喪委員會編,《馬君武先生紀念冊.詩稿》,桂林,1941年刊本。
胡樸安,《南社叢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阿英編,《中法戰爭文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57。
阿英編,《甲午中日戰爭文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58。
阿英編,《庚子世變文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日)日本文學報國會編,《定本愛國百人一首解說》,東京:每日新聞社,1943。
(日)日本文學報國會編,《大東亞戰詩》,東京:龍吟社,1944。
(日)織田完之,《東洋詩史》,東京:博文館刊本,明治29年[1896],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本。
(日)鹽谷溫,《大東亞戰役詩史》,東京:弘道館圖書,1944。
(日)田中一二編,《朗嘯集》,臺北:台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發行,1943。
(日)和田政雄編,《乃木將軍詩歌集》,東京:株氏會社鶴書房,1943。
(日)藤田東湖,《回天詩史》,收入《東湖全集》,東京:博文館,明治四十二年[1909)刊本。日本國文學資料館藏本。
(日)鹽谷溫,《漢詩と日本精神》,東京:教學局,1938。
二、其他傳統文獻(包括標點箋註之古籍文獻)
(唐)杜甫撰,(宋)魯訔編次,(宋)蔡夢弼會箋,《杜工部草堂詩箋》。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影印《古逸》叢書本。
(唐)元稹著,謝永芳編,《元稹詩全集彙校彙注彙評》,武漢:崇文書局,2016。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編,《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宋)洪邁著,夏祖堯、周洪武點校,《容齋隨筆》,長沙:岳麓書社,2006。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毛晉汲古閣刊本。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四部叢刊》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刊本。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四部叢刊初編》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烏程許氏藏明本。
(元)楊維楨,《東維子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89,《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江南圖書館藏鳴野山房鈔本。
(明)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6。
(明)張煌言,《張蒼水集》,臺北:新文豐,1988影印《四明叢書》四明張氏約園刊本。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續修四庫全書》別集類1397冊,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靳治荊刻本。
(清)仇兆鼇,《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70。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清)吳偉業著,李學穎集評標校,《吳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清)王闓運著,馬積高主編,《湘綺樓詩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
(清)林昌彝,《射鷹樓詩話》二十四卷,哈佛大學藏清咸豐(1851)元年刻本。
林紓,《畏廬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據上海商務印書館1916年鉛印版影印。
徐世昌輯,《晚情簃詩匯》二百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民國十八年退耕堂刻本。
(日)太宰春臺,《春臺先生文集》,寶曆二年[1752]嵩山房刊本。
(日)木崎愛吉,頼成一編,《賴山陽全書》,東京:國書刊行會,1983。
(日)野口勝一,《征露戰史》,水戶:廣文舍刊本,1906。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本。
(日)鈴木修次《中國文學と日本文學》,東京:東京書籍,1987。
(日)豬口篤志編,《日本漢詩》,東京:明治書院,1972。
(日)日本文部省編纂,《國體の本義》,東京:內閣印刷局,1937。
梁啟超著、張品興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稊園詩社編,《故都竹枝詞》,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續編》影印自民國鉛印本。
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近代史料筆記叢刊》本。
黃濬著、許晏駢、蘇同炳編,《花隨人聖庵摭憶全編》,臺北:聯經,1979。
錢仲聯,《近代詩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增訂本。
錢仲聯選、錢學增注,《清詩三百首》,長沙:岳麓書社,1985。
戴正誠,《鄭叔問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晚清名儒年譜》本。
瞿宣穎,《補書堂詩錄》,臺北國家圖書館藏,香港1960年代影印線裝油印本。
三、近人論著
(一)中文論著
于永森,《聶紺弩舊體詩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
尹奇嶺,《民國南京舊體詩人雅集與結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出版社,2011。
王小林,《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
王友勝,《民國間古代韻文研究名著導讀》,長沙:岳麓書社,2010。
王光明,《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王向遠,《筆部隊和侵華戰爭》,北京:崑崙出版社,2015。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臺 北:聯經出版社,2017。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臺北:允晨,2015。
王偉勇、薛乃文著,《詞學面面觀》,臺北:里仁書局,2012。
王開璽,《晚清的四個面孔:晚清人物的思想與事功》,北京:東方出 版社,2015。
王瑞成,《晚清的基點:1840-1843的漢奸恐慌》,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12。
王榮,《詩性敘事與敘事的詩──中國現代敘事詩史簡編》,臺北:秀威資訊,2006。
王瑤,《王瑤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王福棟,《唐代戰爭詩歌研究》,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
王德威,《抒情傳統四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2007。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左漢林,《杜甫與杜詩學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朱文華,《風騷餘韻論:中國現代文學背景下的舊體詩》,上海:復旦 大學出版社,1998。
余英時,《余英時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臺北:東大圖書,2011。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型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吳海發,《二十世紀中國詩詞史稿》,北京:中國文史,2004。
呂進等著,《大後方抗戰詩歌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
宋雪玲,《魏晉南北朝戰爭詩文綜論》,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15。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臺北:文津出 版,2010。
李肖聃,《李肖聃集》,長沙:岳麓書社,2008。
李洪岩,《錢鍾書與近代學人》,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李劍亮,《民國詞的多元解讀》,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李慶,《日本漢文學史.第二部.成熟與迷途(1919-1945)》,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李慶年,《馬來西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
李繼凱、史志謹,《中國近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杜曉勤,《二十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綜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汪涌豪,《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及體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汪榮祖,《史學九章》,臺北:麥田,2002。
汪榮祖,《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6修訂版。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4。
周作人,《周作人自編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周柳燕,《王闓運的生平與文學創作》,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
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
房福賢,《中國抗戰文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林立,《滄海遺音:民國時期清遺民詞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2009。
阿英,《阿英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81。
胡迎建,《民國舊體詩史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胡逢祥,《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胡德坤,《中日戰爭史(1931-1945)》,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第二次修訂本。
胡適,《胡適作品集》,臺北:遠流出版,1983。
胡曉明,《詩與文化心靈》,北京:中華書局,2006。
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上海:三聯書店,1998。
唐弢,《唐弢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
唐啟華,《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夏曉虹,《晚清的魅力》,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孫志軍,《現代舊體詩的文化認同與寫作空間》,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孫杰,《竹枝詞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孫歌,《竹內好的悖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孫繼強,《侵華戰爭時期的日本報界研究:1931-1945》,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徐江,《吳梅村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徐瑋,《世變、抒情與晚清詞之書寫》,香港:中華書局,2018。
徐瑞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時世平,《救亡、啟蒙、復興:現代性焦慮與清末民初文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時國炎,《現代意識與20世紀上半期新文學家舊體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桑兵,《國學與漢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高陽,《高陽說詩》,臺北:聯經,2005。
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臺北:聯經,2016。
常麗潔,《早期新文學作家舊體詩寫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張中良,《抗戰文學與正面戰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張永芳,《晚清詩界革命論》,桂林:灕江出版社,1991。
張永芳,《詩界革命與文學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張伯駒編,《春遊社瑣談.素月樓聯語》,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張春田,《革命與抒情:南社的文化政治與中國現代性(1903-192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張泉,《抗戰時期的華北文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5。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1998。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
張舜徽,《清儒學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張暉,《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張暉,《中國「詩史」傳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張暉,《中國「詩史」傳統(修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張煜,《同光體詩人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
張灝,《張灝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
莫礪鋒,《唐詩宋詞》(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許德楠,《論「詩史」的定位及其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郭岱君編,《重探抗戰史(一):從抗日大戰略的形成到武漢會戰,1931-1938》,臺北:聯經,2015。
陳文華,《杜甫唐宋資料傳記考辨》,臺北:文史哲,1987。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陳平原,《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5。
陳岸峰,《文學史的書寫與不滿》,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4。
陳岸峰,《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4。
陳建華,《古今與跨界: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陳國球,《抒情中國論》,香港:三聯書店,2013。
陳國球,《結構中國文學傳統》,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陳國球,《感傷的旅程:在香港讀文學》,臺北:學生書局,2003。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北:群學出版,2013。
陳福康,《日本漢文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喻大華,《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彭鵬,《研究系五四新文化運動:以1920年代為中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曾守仁,《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程相占,《中國古代敘事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馮自由,《革命逸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修訂本)》,香港:中國圖書刊行社,1994。
黃曼君、朱壽桐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黃霖,《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楊松年,《中國文學批評論集》,臺北:文史哲,1989。
楊柏嶺,《詞學範疇研究論集》,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楊儒賓、張寶三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葉君遠,《清代詩壇第一家:吳梅村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葛曉音,《杜詩藝術與辨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董乃斌主編,《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趙獻濤,《民國文學研究:翻譯學、手稿學、魯迅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5。
劉士林,《二十世紀中國學人之詩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劉世南,《清詩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劉崇稜,《日本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2003。
蔡毅,《日本漢詩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
鄧雲鄉,《水流雲在雜稿》,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2。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2012。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2005。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2017。
蕭如平,《南京國民政府與「一.二八」淞滬抗戰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錢仲聯,《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錢仲聯,《夢苕庵清代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3。
錢仲聯選,錢學增注,《清詩三百首》,湖南:岳麓書社,1985。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錢鍾書,《宋詩選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錢鍾書,《談藝錄》,上海:上海書店,1989《民國叢書》第四編,據1948年開明書店版影印。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補訂重排本。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2016。
顏崑陽,《李商隱詩歌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2017。
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3。
羅時進,《唐詩演進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羅興典,《日本詩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嚴志雄,《錢謙益〈病榻消寒雜詠〉論釋》,臺北:聯經,2012。
嚴迪昌,《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蘇光文,《大後方文學論稿》,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蘇光文,《抗戰詩歌史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北京:中華書局,2015。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龔鵬程,《唐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欒梅健,《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生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二)翻譯及外文論著
Kowallis, Jon Eugene von. The Subtle Revolution: Poets of the "Old Schools"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2006.
Schmidt, J.D The Poet Zheng Zhen(1806-1864)and the Rise of Chinese Modernity, Leiden: Brill, 2013.
Průšek, Jaroslav.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collection of studies, Dordrecht : Reidel, 1970.
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Wang, David Der-wei.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5.
Wang,David Der-wei ed,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Wu, Shengqing, Modern Archaics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Lyric Tradition,1900-1937.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4.
Yang, Haosheng. A Modernity Set to a Pre-Modern Tune: Classical-style Poetry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Leiden;Boston:Brill,2016.
Yim, Lawrence C.H.(嚴志雄),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 New York, NY : Routledge, 2009.
(以)阿維夏伊.瑪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著,賀海仁譯,《記憶的倫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日)戶部良一著,韋平和、孫維珍譯,《日本陸軍史:近代化的異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日)宇野直人,《漢詩をよむ:日本の漢詩(幕末~昭和)》,東京:NHK出版,2012。
(日)前坂俊之著,晏英譯,《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學史序說》,東京:筑摩書房,1975。
(日)吉野孝雄,《文學報國會の時代》,東京:株式會社河出書房新社,2008。
(日)久保田淳等編集,《20世紀の文學1》,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
(日)合山林太郎,《幕末・明治期における日本漢詩文の研究》,大阪:和泉書院,2014。
(日)三浦葉,〈日清戰爭と漢詩〉,《明治漢文學史》,東京:汲古書院,1998。
(日)神田喜一郎,《墨林閒話》,東京:岩波書店,1977。
(日)倉田貞美,《清末民初を中心とした中國近代詩の研究》,東京:大修館書店,1969。
(日)村井章介,《東アジア往還,漢詩と外交》,東京:朝日新聞社,1995。
(日)坪井秀人,《聲の祝祭──日本近代と戰爭》,愛知: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7。
(日)入谷仙介,《近代文學としての明治漢詩》,東京:研文出版,1989。
(日)服部卓四郎著,張玉祥等譯,林鼎欽等校,《大東亞戰爭全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
(日)平野謙,《昭和文學史》,東京:筑摩書房,1963。
(日)木村一信責任編集、池田浩士等編集,《戦時下の文学:拡大する戦争空間》,東京:インパクト出版,2000。
(日)野山嘉正,《近代詩歌の歷史》,東京:放送大學教育振興會,2004。
(日)櫻本富雄,《日本文學報國會:大東亞戰爭下の文學者たち》,東京:青木書店,1995。
(日)齋藤希史,《漢字世界の地平 私たちにとって文字とは何か》,東京:新潮社,2014。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岡田千穗等翻譯,《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美)伊夫.瓦岱(Yves Vadé) 講演,田慶生譯,《文學與現代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美)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美)宇文所安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美)海登.懷特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
(美)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著,劉鋒譯,《迫害與寫作藝術》,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
(美)柯文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法)熱拉爾.熱奈特著,史忠義譯,《熱奈特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法)傅柯(Michel Foucault),莫偉民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馮亞琳主編,余傳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王德威著、涂航等譯,《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臺北:麥田,2017。
賈樹枚主編,《上海新聞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五、近現代報刊雜誌
吳衛民,〈蔣介石使王賡獻圖賣國!〉,《決鬥》1.16:(1932.03.06),頁240。
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中央時事周報》6卷9期(1937.3.13),頁55-60。
(日)福田清人著、田荒譯,〈日本文學報國會之第二年〉,《華北作家月報》第6期(194.06),頁12-13。
(日)國分青崖,〈日本文學報國會漢詩漢文部會新成喜賦〉,《華文每日》第11卷第4期(第116號),頁27「苔岑詩壇專欄」。
(日)鹽谷溫,〈遊南京〉,《大東亞經濟》第6卷第9期(1943.09),頁53「詩壇」。
〈清韓条約破棄の厳談/清兵愈々出発す〉,《朝日(東京號外刊)》,1894年7月23日第一版。
〈天津条約〉、〈天津条約の解釈〉,《朝日(東京朝刊)》,1894年7月8日第一版。
〈披瀝合作誠意 汪主席拜會日皇 日皇贈主席最高勳章 兩國親善關係益强化〉,《申報》(1942.12.23)第2版。
易君左,〈建立「民國詩學」芻議〉,《民族詩壇》第2卷4輯(1939.04),頁1-2。
王蔭南,〈贈友七律〉,《大公報(天津版)》(1933.3.13)11版〈文學副刊〉。
王汝棠(王蔭南),〈王蔭南先生致編者書〉,《天津半月刊》3(1933.10.01),頁1。
五石,〈後鴛湖曲〉,《北平晨報》(1932.3.12)5版,〈文苑〉專欄。
江蘺,〈圓明詩史〉,《京滬週刊》第1卷46期(1947.11.23),頁9-10。
江絜生,〈吟編札記〉,《民族詩壇》第1卷第6輯(1938.10),頁5-6。
高伯時,〈孫君如一歸自瀋陽談九一八事變有感〉,《殘日週刊》1:4(1931.12.05),頁11。
徐佛蘇,〈不戰不和不放棄的倒日方略(續)〉,《民治評論》第16期(1933.06),頁34-37。
徐佛蘇,〈不戰不和不放棄的倒日方略〉,《民治評論》第15期(1933.05),頁810-815。
陳文華,〈何罪斫頭──讀余英時先生大作的商榷〉、汪榮祖,〈賸有文章供笑罵〉,原刊於《中國時報》1985.1.24,副刊。
陳寥士,〈日本詩人的漢詩-三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外紀〉,《長江畫刊》第4卷第1期(1945.01),頁21-22。
聞一多,〈歌與詩〉,《中央日報(昆明)》(1939.06.05),副刊「平明」專欄。
編者,〈二十七年來我中華民族詩歌〉,《民族詩壇》2卷1輯(1938.11),頁10。
編者,〈本社創辦人高伯時先生〉,《國貨月報》2:2-3(1935.03),頁2。
野民,〈圓明園詞〉,《國風報》1卷23期(1910.06),頁115-123。
余力文,〈一顆將星的殞落──王賡〉,《文史春秋》1999年第2期,頁66-68。
羅玉祥,〈記日本文學報國會〉,《太平洋周報》第82期(1943.09.25)第,頁1790-1791。
佚名,〈不愛江山愛美人〉,收入燕大抗日會宣傳股、燕大學生會周刊部合編,《火把》,10(1931.10.19),第3面。
兌之,〈補書堂詩錄.讀史雜詩〉,《中和月刊》3卷12期(1943.12),頁129-130。
戈浪,〈戰時詩歌的積極作用〉,《民族詩壇》第1卷第6輯(1938.10),頁3-4。
袁愈嫈,〈書遼陽失後步馬君武先生原韻〉,《詩經》創刊號(1935.2.25),頁6。
六、期刊論文或論文集單篇論文
(日)伊藤隆,〈野口勝一のことなど-『日本史研究者辞典』について〉,《日本歷史》62期(2000.01),頁61-63。
(日)保坂廣志,〈戦争とジャーナリズム-新聞にみる軍神誕生と民衆の戦争動員に関する一考察-〉,《琉球大学法文学部紀要.社会学篇》32期(1990.03),頁59-114。
(日)保坂廣志,〈戦争とジャーナリズム-新聞にみる軍神誕生と民衆の戦争動員に関する一考察-〉,《琉球大学法文学部紀要.社会学篇》32期(1990.03),頁59-114。
(日)稻畑耕一郎,〈日本に遺された傅増湘の詩 : 併せて『東華』と『雅言』〉,收入《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第58輯(東京:早稻田大學,2012年),第2分冊,頁3-21。
Bolton, D. M., & Yaxley, J, Fake new and clickbait -- Nature enemie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BJU International, 119:55 (2017.05),8-9.
Roland Barthes, The Rustle of Language, trans. Richard Howard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Tian, Xiaofei, Muffled Dialect Spoken by Green Fruits: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1,no.1:1-44.
孔慶東,〈舊體詩與中國現代文學〉,《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5期(2005.10),頁15-19。
王向遠,〈「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與日本對中國淪陷區文壇的干預滲透〉,《新文學史料》2003年第3期(2003.08),頁96-106。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中國現代文學》第24期(2013.12),頁1-18。
王德威,〈有情的歷史〉:〈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09),頁77-137。
王德威,〈現代中國文論芻議:以「詩」、「興」、「詩史」為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5期(2017.07),頁285-307。
王繼甫,〈淺談杜甫「詩史」的核心內容──對安史之亂前後民族戰爭及衝突的反映〉,《現代語文》2008年第2期,頁16-17。
左鵬軍,〈江湜詩歌的詩史價值〉,《晉陽學刊》2009年5期,頁119-121。
白一瑾,〈衝冠一怒是否為紅顏〉,《文史知識》2008年6期,頁131-136。
米德,〈歷史舊案:馬君武〈哀瀋陽〉發表前後〉,《文史精華》1999年第9期 (1999.09),頁12-17。
李欣錫,〈春光中遣動的「秋興」──論錢遵王《判春集》及對錢牧齋「詩史」觀之實踐〉,收入李貞慧主編,《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與詩文》(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頁263-325。
李恩涵,〈論王正廷的「革命外交」(1928-1931)〉,《抗日戰爭研究》1992年第1期(1992.02),頁52-75。
李楊,〈「抒情」如何「現代」,「現代」怎樣「中國」──「中國抒情現代性」命題談片〉,《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2013.01),頁100-110。
李瑄,〈幕客視界:徐渭筆下戰爭的立體圖景〉,收入《「武備論述與戰爭書寫:以元明清為中心」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頁289-304。
李雷波,〈抗戰前北京《晨報》編輯出版系統演變考實〉,收入張憲文主編,《民國研究》2014春季號(總25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頁213-228。
周采泉,〈鴉片戰爭時寧波抗英詩史〉,《寧波大學學報》1983年第4期,頁103-105。
林宗正,〈多重聚焦與時間交錯下的歷史書寫:吳偉業的詩史敘事〉,收入《中國詩學》18輯(2014.12),頁176-199。
林香伶,〈沿襲與新創:論晚清敘事詩長歌當哭現象及其敘事模式〉,《東海中文學報》25期(2013.06),頁139-176。
林照真,〈假新聞情境初探:以阿拉伯世界的資訊逆流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8:1(2018.01),頁1-26。
祁立峰,〈魂兮歸來哀江南:論沈炯、庾信、顏之推的傷痕書寫與敘事美學〉,《清華學報》42卷4期(2012.02),頁625-656。
邱怡瑄,〈舊格新詞寫詩史:以徐佛蘇《國難歌史及詩史》、姚伯麟《抗戰詩史》為討論範圍〉,《中國現代文學》31(2017.06),頁161-184。
姚愛斌,〈「感物」與「寓言」之辨──《文心雕龍.辨騷》的「樞紐」意義重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卷1期(2008.01),頁28-33。
胡大雷,〈「詩史」考辨〉,《廣西大學學報》1990年第5期,頁69-75。
胡曉明,〈陳三立陳寅恪海棠詩箋證〉,《九州學林》第8期(2005.08),頁190-211。
胡曉明,〈陳寅恪與錢鍾書:一個隱含的詩學範式之爭〉,《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1998.02),頁67-73。
胡曉明,〈陳寅恪與錢鍾書:一個隱含的詩學範式之爭〉,《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1998.02),頁67-73。
胡曉明,〈落花之詠:陳寶琛王國維吳宓陳寅恪之心靈詩學〉,《安徽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5期(2014.09),頁546-560。
夏曉虹,〈吟到中華以外天──近代海外竹枝詞〉,《讀書》1988年12期(1988.12),頁118-122。
孫康宜,〈金天翮與蘇州的詩史傳統〉,《中山大學學報》2007年5期,頁1-6。
徐治平,〈論清代敘事詩的新發展〉,《語文學刊(高教版)》2005年7期,頁63-65。
馬衛中、李亞峰,〈略敘近代古體敘事詩的創作特徵〉,收入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編,《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13輯,頁171-184。
馬衛中、李晨,〈「詩史」指向與晚近詩壇的李商隱接受〉,《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3期(2015.05),頁200-208。
高平,〈日本近代「詩史」觀論析〉,《外國文學評論》2015年第1期(2015.02),頁144-160。
高平,〈日本近代詠史詩的三個世界〉,《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卷6期(2017.11),頁167-180。
張元卿,〈吳宓與潘伯鷹交游考論──以《吳宓日記》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14年第2期(2014.12),頁51-61
張柏恩,〈黃遵憲甲午戰爭諷諭性詩用探析〉,《淡江中文學報》30期(2014.06),頁317-353。
張高評,〈杜甫詩史與春秋書法──以宋代詩話筆記之詮釋為核心〉。《人文中國學報》第16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55-96。
張德明,〈論黃燮清「咸同詩史」的地位〉,《文學論衡》總11期(2007.08),頁25-37。
張寶三,〈《詩經》詮釋傳統中之「風雅正變」說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52期(2000.06),頁1-40。
許時嘉,〈明治日本的漢詩文意識與殖民地統治──一個社會思想面的考察〉,《漢學研究》31卷3期(2013.09),頁261-292。
許總,〈詩史與情聖:杜甫與寫實原則與表情方式的雙向同構〉,《社會科學研究》1995年第4期,頁122-127。
陳友康,〈二十世紀中國舊體詩詞的合法性與現代性〉,《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2005.11),頁143-153。
陳平原,〈豈止詩句記飄蓬──抗戰中西南聯大教授的舊體詩作〉本文原收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1卷第6期(2014年11月),頁5-19。
陳秀美,〈從文體「正變」論劉勰「文之樞紐」的典範性意義〉,《淡江中文學報》30期(2014.06),頁65-93。
陳建守,〈語言轉向與社會史:科塞雷克及其概念史研究〉,《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3.06),171-221。
陳寅恪,〈秦婦吟校箋舊稿補正〉,《嶺南學報》10卷2期(1950.01),頁17-34。
陳寅恪,〈讀〈連昌宮詞〉質疑〉,《清華學報》8卷2期(1933.06),頁1-16。
陸小曼,〈關於王賡〉,收入中國政協全國文史資料研究會編,《文史資料選輯》9卷30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65),頁270-272。
曾守仁,〈國體、文體與抒情──從詩史到神韻〉,《東華漢學》21期(2015.06),頁31-99。
項念東,〈梁啟超的「詩史」觀〉,《安徽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3.07),頁465-468。
項念東,〈梁啟超的「詩史」觀──《飲冰室詩話》的若干詩學思想〉,《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卷4期(2003.07),頁465-468。
黃兆強,〈返本開新──中國史學上的褒貶傳統〉,《新亞論叢》10(2009.06),頁16-22。
黃自鴻,〈杜甫「詩史」定義的繁衍現象〉,《漢學研究》25卷第1期(2007.06),頁189-220。
黃修己,〈舊體詩詞與現代文學的啼笑因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2期(2002.05),頁91-99。
黃景進,〈宗經與辨騷:劉勰論「文之樞紐」〉,《中華學苑》53期(1999.08),頁123-165。
黃萬機,〈論鄭珍詩歌的「詩史」品格〉,《貴州文史叢刊》1994年第6期,頁78-82。
廖棟樑,〈論屈原「發憤以抒情」說及其歷史發展〉,《輔仁國文學報》24期(2007.06),頁159-180。
廖肇亨,〈四海斯文自一家:江戶前期日本儒者詩文中的世界圖像〉,《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259-280。
廖肇亨,〈知海則知聖人:明代琉球冊封使海洋義蘊書寫探詮〉,《台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2009.12),頁1-33。
廖肇亨,〈浪裡挑燈看劍:中國海戰詩學之書寫特色與價值信念初探〉,收入《中國文學研究》第11輯(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2008.6),頁285-314。
廖肇亨,〈詩法即其兵法:明代中後期武將詩學義蘊探詮〉,《明代研究》第16期(2011.06),頁29-56。
劉納,〈舊形式的誘惑──郭沫若抗戰時期的舊體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第3期(1991.10),頁188-202。
劉德重,〈「長慶體」名義辨說〉,《文學遺產》1985年第1期(1985.03),頁60-65。
劉學照,〈清季詩史中的戊戌維新〉,《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9期(2000),頁295-320。
蔡英俊,〈「敘述」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06)頁3-44。
蔡英俊,〈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12),頁239-271。
蔡振豐,〈中國近代武士道理念的檢討〉,《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卷2期(總14期),(2010.12),頁189-218。
蔡登山,〈一二八「王賡幽會失地圖」之謎〉,《同舟共進》2010年第4期,頁64-65。
鄧小軍,〈杜甫詩史精神〉,《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3期。
鄭大華,〈理性民族主義之一例:九一八事變後的天津《大公報》〉,《浙江學刊》2009年4期(2009.07),頁44-54。
鄭慶篤,〈杜詩「詩史」之譽〉。《杜甫研究學刊》1990年第4期,頁53-55。
戴偉華,〈唐詩中「杜鵑」內涵辨析──以「杜鵑啼血」和「望帝春心託杜鵑」為例〉,《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2007.06),頁63-68。
鄺智文,〈郭松齡事件新探〉,《國史館館刊》31(2012.03),頁1-38。
魏中林、賀國強,〈詩史思維與梅村體史詩〉,《文學遺產》2003年03期(2003.05),頁98-108。
蘇淑芬,〈銷煙後的情誼──鄧廷楨、林則徐唱和詩詞研究〉,《東吳中文學報》第13期(2007.05),頁145-178。
六、學位論文
王冠懿,《唐宋「詩史」說研究──以杜詩詮釋為考察基點》,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廖美玉教授指導。李亞峰,《近代敘事長詩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馬衛中教授指導。
林怡劭,《明清之際「詞史」研究與「新詞史」專題》,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7,張宏生教授指導。
張暉,《《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之「詩史」概念》,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博士論文,2006,陳國球先生指導。
張柏恩,《甲午戰爭詩諷諭性詩用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顏崑陽先生指導。許吉敏,《清朝同治年間重修圓明園研究》,瀋陽: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喻大華教授指導。
劉威志,《梁汪和平運動下的賦詩言志(1938-1948)》,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王偉勇教授、祝平次教授指導。鄭雅尹,《同文與越境:清末留日知識人的漢詩現場及其日本體驗》。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蔡英俊教授指導。應俊豪,《公共輿論與北洋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中心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周惠民教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