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水資源政策經緯萬端,然而近期之政策歸納起來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以及《全國水利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規劃》這幾份文件為主軸,明確了近期中國大陸水利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建設重點和保障措施。本論文即是以上述之思路為核心而加以論述。歸結本論文之要點概可分為以下十六項: 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當前中國大陸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 二、中國大陸水資源具有下列四點特點,因而需要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而水資源「優化配置」是「南水北調」政策之理論基礎。優化配置和保護是廿一世紀中國大陸水利的重要任務。 (一)水資源總量多,人均佔有量少。 (二)水、土資源的區域分布條件不相匹配。 (三)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 (四)生態環境水問題大。 三、展望未來,中國大陸水資源面臨之問題有十大挑戰: (一)人口的增長──面臨最大值,人均資源量降到最小值。 (二)經濟的快速增長──工業用水增加,相應廢污水排放量急劇增長。 (三)水的需求增長──供需矛盾顯著。 (四)糧食需求的增長──北方産糧區與水資源不相匹配。 (五)水利工程失修──進入百年老化期。 (六)北方水資源短缺──黃河及其以北地區河道斷流情況加劇。 (七)科技和管理水準較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準任務艱巨。 (八)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水市場經濟體制仍待努力。 (九)管理體制的不統一──影響水資源的管理。 (十)全球氣候的變化──加劇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 四、當前中國大陸水資源政策包括: (一)水利建設遵行「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洪抗旱並舉」之原則。 (二)水利發展的方針是:以發展爲主題、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爲主線、以改革和科技進步爲動力、以滿足人民群衆對水的基本需求爲根本出發點。 (三)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爲中國大陸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因此「防洪減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中國大陸安全和經濟建設的重點。 (四)興利除害結合,防汛抗旱並舉,開源節流與保護並重,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以節流為優先,合理開源,治污爲先,提高用水效率,統籌安排生活、生産和生態環境用水,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援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五)以改革促進水利發展,深化水管理體制、水利投資體制、建設管理體制、水價形成機制、水工程運行機制、水工程産權制度等改革,理順體制,完善法制,改革機制,加大執法力度,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水利投入、價格和管理的良性運行機制,提高各級政府對水利建設的投入力度和宏觀調控能力,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行爲爲主體的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同時注重發揮市場對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五、「南水北調」政策是中國大陸水資源優化配置,解決北方地區主要是黃淮海流域缺水的一項基礎設施工程,關係到黃淮海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 六、「南水北調」總體佈局的理論基礎是: (一)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市場機制運作。 七、「南水北調」工程實施之順序按照:先通後暢的原則,全面規劃,分期實施。因此東、中線先行,西線後繼。 近期先啟動東線一期工程和中線的各種準備、配套工程,當條件具備時啟動中線工程。 八、從管理層次上看,中國大陸目前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大體分水利部、流域機構和地方省(區)三個層次。如再詳細劃分則還包括流域機構下屬的水管理部門和省(區)、管轄的地(市)、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等。流域機構作為水利部派出機構,在水資源管理中起承上啟下的關鍵,在中國大陸水資源管理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九、南水北調工程建管體制的總體思路是:政府宏觀調控、股份制運作、企業化管理、用水戶參與管理。亦即按照「國家控股,授權營運,統一調度,公司運作」的方式運作。 十、以水權理論分析南水北調工程,可提高中國大陸北方缺水地區對水資源的有限性和水權財産性的認識,有助於調水需求量的確定。明晰政府、投資者、經營者以及用水戶之間的事權。從法律和內部機制上明確供水運營管理的行政、事業、企業職能在實質上劃分開,責、權、利相互對應,彼此明晰,可使南水北調的供水管理真正走向市場化,且政府對營運理的調控符合市場運行機制。此外,明晰南水北調調水水權有利於供水建設經營權以及供水利益的劃分,合理界定建設期中央和地方的權責,劃分建設期與管理期的事權,明確供水管理公司與供水沿線各用水戶的權責利,是南水北調大型水資源配置工程實施的基礎保障。 十一、南水北調有關水權的建議方案包括: (一)建立精簡高效的管理機構。 (二)實施承諾制度。 (三)建立科學有效的水權體系。 (四)進一步明確受水地區的配置原則。 (五)建立水權市場。 (六)劃分調水水權。 十二、中國大陸「南水北調」水價政策規劃包括:. (一)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 (二)建立健全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三)完善河道及防洪工程等的管理機制。 十三、有關「南水北調」工程水價政策之建議方案包括: (一)運用經濟手段,促進節水。 (二)向各受水區實行有償供水。 (三)由調水機構與當地政府簽訂供購水合同,按經濟規律及制度辦事,由地方政府負責進行內部調節。 (四)落實政策性供水虧損的補償管道。 (五)調整受水地區現行水價標準。 (六)採用基本水價與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 十四、「南水北調」對中國大陸水資源環境之影響包括: 正面 (一)強調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重視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想。 (三)講求節水、治污與水資源保護。 (四)突出規劃的系統性和綜合性。 (五)增加水量供應,改善水環境。 負面 (一)東線調水對長江口地區鹽水入侵和河道淤積的影響。對受水區土壤次生鹽鹼化的影響。調水可能使血吸蟲病流行區北移。調水對鄰近海域和沿線湖泊水生生物的影響。研究認為,這些問題或者沒有影響或者影響很小,而且可以採取相應措施加以防治。但工程實施後仍應加強有關的環境監測,瞭解掌握其變化規律。 (二)中線工程調水量較大,年調水量130億立方米左右,約占漢江年均水量的22%,對漢江中下游有一定影響。從丹江口水庫調水,丹江口水電站的發電量有所減少(約減少年電量7~8億仟瓦‧小時),必須調整解決。漢江中下游水質總體下降。水華生概率將有所增高。要重視引水河流引水口下游和引水輸水渠沿線的環境變化,並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三)對河流總體水量影響。調出區損失部分水能。對漂木的影響。淹沒部分草場和造成少量牧民搬遷。對壩址下游兩岸生態環境的影響。對下游水質影響。對庫區水質影響。 十五、「南水北調」對中國大陸自然資源環境之影響包括: (一)水質問題成爲東線工程最主要的環境問題,也是東線工程成敗的關鍵問題之一。 (二) 丹江水庫加高後,庫面擴大,有利於漁業發展,水庫中浮游生物種類組成不會發生明顯變化,但總量會顯著增加。加高大壩將使庫區平均溫度略有增加,對漢江中下游水質變化均會帶來有利和不利影響,但濃度變化不大,沒有構成水質類別的變化, (三) 西線工程的修建將對調入區帶來明顯有利的影響,但對調出區,特別是水源區下游帶來明顯不利的影響,形成巨大的反差。調水將改善調入區的生態環境,增加植被。 十六、「南水北調」對中國大陸人文環境之影響主要是移民問題。而在社會經濟效益方面均有很大之實質效益。 十七、南水北調可改善荒漠化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分布較廣、荒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由於水土的流失,中國大陸每年土地資源飽受嚴重破壞,草場由於荒漠化造成嚴重退化。 解決之道是應加緊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實施開發,植樹、種草才可以應付荒漠化或減低其影響,因此南水北調工程就顯得格外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