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07: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伊青
研究生(外文):Yi-Ching Chang
論文名稱:製造心靈導師:《心海羅盤》葉教授媒體再現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Making a Spiritual Leader:A Study of the Media Representation of Xin Hai Luo Pan Ye Jiao Shou
指導教授:楊明昱楊明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Yu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6
中文關鍵詞:形象再現論述分析卡理斯瑪心靈導師
外文關鍵詞:ImageRepresentationDiscourse AnalysisCharismaSpiritual Leade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3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宗教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許多宗教領袖也獲得各自支持者的認同與支持,在此脈絡下的自稱心靈導師的心海羅盤葉教授便是其中一例,他購買媒體週末晚間的黃金時段播出由他所主講的「心海羅盤善知識演講會」,主要內容為佛經與命理,並設立相關網站進行閱聽人互動及推銷產品,然而葉教授的形象卻是多重的,他個人所建構的良善特質與媒體再現的形象可用南轅北轍來形容。本研究採取心海羅盤善知識文教基金會所發行的相關文本及媒體所再現的葉教授形象做為主要分析文本,進行論述分析及符號學分析,期能提供另一種檢視心靈導師超然形象的角度並說明其光環褪色的過程。

本研究將對於心海羅盤葉教授的形象論述分析區分為「自我形象塑造」及「他者的再現」兩個部份。首先,探討葉教授使用特定論述及媒體符號塑造個人的形象特質,包括:勤奮、權威、知識、慈善等各種良善人格形象,經由一連串的形象設計,葉教授成為一個具有與眾不同的出生際遇、不計報酬、慈悲為懷及提供追隨者人生救贖之道的心靈導師,而這些其實符合了韋伯對於卡理斯瑪的宗教領袖定義。然而另一方面,葉教授卻被媒體影射借宗教之名行斂財之實,媒體所呈現的葉教授形象是一個怪力亂神的人物、神水斂財的神棍、侵佔他人財產的惡霸及受人嘲笑的丑角。比較媒體的再現與其自我形象的塑造發現,葉教授的形象具有嚴重落差,由此也看出符號語言的世界無法反映真實世界,沒有任何符號真實可以宣稱其自身是代表真實的唯一版本。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in Taiwan. There are many religious leaders who get identity and support from their followers, Xin Hai Luo Pan Ye Jiao Shou is one of them. He purchases the most valuable time in media for promoting his ideas, which are composed of Buddhist thought mixed with divination, and he also has a website for interacting with his fans and selling products. However Ye Jiao Shou has a multi-image, he has attempted to construct good image for himself but the media views and portrays him in a totally different light.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 Ye Jiao Shou’s image in media through discourse analysis and semeology. It then offers another way to analyze the image of new religious leaders and the process of their disenchantment.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wo parts. First, I analyzed the image that Ye Jiao Shou has attempted to create for himself, which includes good character traits such as diligence, authority, intelligence and kindness. Through the image Ye Jiao Shou created, he seems to be a spiritual leader who has an uncommon birth, never expects to be repaid for his good deeds, and is always merciful and offers a way of salvation. These are the traits that Weber used to identify a charisma spiritual leader. However, it has been questioned by the media whether or not Ye Jiao Shou is a fraud. The second portion of this thesis focuses on how Ye Jiao Shou has been represented in the media. Through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thesis reveals that Ye Jiao Shou’s image in mass media is one of a superstitious person who is preoccupied with gods and spirits, a religious swindler who sells sacred water, a celebrity who covets other people's property, and a buffoon. There is a serious gap between Ye Jiao Shou's self-proclaimed image and the image that the media portrays of him. From thi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re is no symbol reality that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real wor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5
一、宗教與媒體再現 6
二、公眾領袖的卡理斯瑪形象塑造 7
三、宗教領袖的卡理斯瑪形象塑造 11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5
一、心海羅盤在台灣宗教流派中的位置 16
二、心海羅盤葉教授透過符號塑造出來的個人形象 16
三、大眾媒體再現下的心海羅盤葉教授形象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架構 17
一、研究方法 17
二、理論架構 24
三、章節安排與研究範圍 30
第二章 台灣新興宗教團體及其媒體運作 34
第一節 台灣新興宗教興起的社會背景 35
一、新興宗教的時代背景闡述 35
二、各種新興宗教與教團在台灣 38
第二節 台灣宗教各流派的媒體使用 42
一、傳統宗教團體媒體資源運作概述 43
二、新興宗教媒體資源運作概述 45
第三節 心海羅盤善知識文教基金會與葉教授 48
一、 心海羅盤善知識文教基金會的精神導師──葉教授 48
二、 心海羅盤善知識文教基金會的組織模式 50
三、 小結 52
第三章 精神導師的形象建構 55
第一節 心靈導師的不凡出生與成長背景 55
一、訴諸傳奇的際遇 55
二、嬰兒潮世代的認同訴求 60
第二節 個人思想與宣教使命的論述 62
一、思想背景陳述 62
二、權威形象樹立 67
三、精神導師的宣教使命 72
四、膨脹的修辭 74
第三節 實踐慈善理念的演出 79
一、不計報酬的先知情懷 79
二、成為弱勢符號代表的原民兒童 89
三、老人眼淚的迷思 92
第四節 指引救贖之道的先知 96
一、先知出場 97
二、救贖之道----心海送水米 101
三、救贖之道—絲線吊金鐘 106
四、來世的許諾 114
第四章 形象再現的矛盾 118
第一節 新聞媒體裡的他者----葉教授 119
一、怪力亂神的他者 119
二、以宗教之名行詐財之實的神棍 120
三、侵佔他人財產的惡霸 125
第二節 反諷的角色----「YA教授」 130
一、滿口胡謅的開示內容 130
二、被惡整的丑角 135
三、小結 13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3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42
一、研究限制 142
二、後續研究建議 143
參考書目 147
中文文獻 147
英文文獻 156
附件A:心海羅盤葉教授介紹全文 159
附件B:典藏月刊專訪葉教授全文 165
附件C:葉教授著作及產品一覽表 181
附件D:絲線吊金鐘 十元救蒼生 信用卡認養單 185
中文文獻
丁仁傑(1998)。<台灣新興宗教團體的世觀與內在運作邏輯>。《思與言》36期。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

丁仁傑(2003)。<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邁向21世紀的台灣歷史學論文集》。台北:稻鄉。

王志弘(2002)。《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

王順民(1990)。《宗教福利思想與福利服務之探究—以慈濟功德會、長老教會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順民(1998)。<「人間佛教」的遠見與願景──佛教與社會福利的對話>。《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

尤麗萍(2002)。《台灣宗教電視台戲劇節目的社會行銷--以慈濟大愛台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包打聽(2006)。<堵李慧芬 卻等來了葉教授!>。《東森電子報》。
http://www.nownews.com/2006/08/19/10844-198087.htm

民生報(2003/06/06)。<靈泉詐財 葉教授 喊冤 衛生署:若標示或宣傳醫療效能 即違法>。《民生報》。版A4。

伍崇韜、羅嘉薇(2005/9/20)。<葉教授破例受訪 一聊八小時>。《聯合報》。
版A10

朱國華譯(2003)。<視覺文化研究>。《視覺文化讀本》。廣西:師範大學(原文:I. Rogoff[1991]. Visual Culture.)

朱佩蘭譯(2002)。《我不結婚:看透幸福真相》。台北:時報。

李天鐸譯(1993)。《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台北:遠流。(原書:Robert C. Allen [1987]. Channels of Discourse: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李濠仲(2002)。<全民亂講的創意哪裡最正點>。《新新聞》,822期。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822/822-036.html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原書: J. Storey [2001]. Cutlture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李筱峰(1998)。<蔣政權「反共抗俄」的政治迷思史料舉隅>。《台灣史料研究》,第12號,45-79頁。

吳庚(1993)。《韋伯的政治理論及其哲學基礎》。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宛倫(2001)。《宗教性節目之意義再現──以慈濟大愛劇場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孝芬(2002/11/22)。<憋啊 全民亂講 藝人不敢亂笑>。《民生報》。版C3。

沈國屏、楊立傑、黃創夏、莊勝鴻、杜聖聰、馬之駿(1996)。<台灣各種奇特宗教總清查。《新新聞》,第502期。

林文琪(2004)。《認同與差異》。台北:韋伯。(原書:K. Woodward. [1997].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林本炫(1993)。《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巨流。

林本炫(1996)。《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志明譯(1997)。《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原書:J. Baudrillard[1968]. Le systeme des objets)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原書:P. Bourdieu[1996]. Sur la television)。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媒體與社會:多重真實的再現與詮釋》。台北:巨流。

林佩君(1998)。《新聞論述建構之新興宗教語藝視野--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2002)。《妖異情慾:解讀日本變體類色情動畫之性/別再現》。淡江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邱誌勇、許夢芸譯(2005)。《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原書:J. Lewis[2005]. Cultural Studies: the Basics.)

周怡倫(1996/3/11)。<陳履安結束行腳 萬餘人燃燈祈福>。《聯合報》。版6。

韋麗文(2006/6/12)。<葉教授之子 被控佔人名犬>。《聯合晚報》。版9。

南方朔(1996),<解析宋七力事件的社會意義──高明的魔法師玩了一場後現代的荒誕秀>,載於《新新聞》471期

胡志亮(2003)。《總統形象建構之研究—以陳水扁總統新聞幕僚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紹嘉(1999)。<語言互動與經驗脈絡下的超自然論述>。《新聞學研究》,第58期,頁29-57。

高宣揚(2003)。《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台北:五南。

高師寧(2001)。《新興宗教初探》。香港:道風書社。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原書:P. Bonnewitz[2002]. Pierre Bourdieu vie euvres concepts les grands theoriciens.)

唐孝民(2003/10/25)。<打雜小弟變YA教授>。《聯合晚報》。版10。

唐維敏譯(1992)。<後現代與溝通理論>。《當代》第51期,26-41頁。

唐維敏譯(1999)。<後現代電視、錄影和電影>,《後現代文化導論》。台北:五南。(原書:S. Connor[1989]. Postmodernist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the contemporary.)

莊佩埼(1997)。《科學與宗教:台灣新興宗教中的知識分子》。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樂、簡惠美譯(1989)。《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二)》。台北:遠流。

康樂、簡惠美譯(1993)。《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原書:M. Weber[1976].Religionssoziologie(Typen religioser Vergemeinschaftung))

陳幼君、王芬蘭(1995/04/22)。<心海羅盤 帶狀播出 華衛下周起 和你雙向溝通>。《民生報》。版13。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遠流。(原書: D. McQuail.[2000].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陳洛薇(2006/6/13)。<飼主VS. 葉教授 誰棄狗 誰侵佔 誰敲詐>。《中國時報》。版A10

陳重生(2003/02/26)。<游揆的心海羅盤課>。《中國時報》。版4。

陳蒼多譯(1996)。《領袖與我》。台北:遠流。(原書:I. Shiffer[1973].Charisma)

陳泰華(2006)。《MEN`S UNO雜誌廣告之男性形象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儀深(2004)。《台灣的社會》。台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袁子賢(2007)。《台灣男性時尚圖像與流行文化》。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台北:桂冠。(原書:R. Barthes[1997].Mythologies)

許綬南譯(1997)。《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原書:P. Burke [1992]. 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x)

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原書:J. Storey [1999].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張君玫、黃鵬仁譯(1995)。《消費》。台北:巨流。(原書:R. Bocock[1993]. Consumption.)

張雅萍譯(2001)。《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原書:J. Hollows & M. Jancovich [1995]. Approaches to Popular Film.)

張錦華(2001)。《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J. Fiske [1990].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張嘉倪(2004)。<跨越真實與擬仿的藩籬-解讀「2100全民亂講」之後現代模仿意涵>。《傳播與管理研究》第3卷第2期,105-131頁。

楊意菁、陳芸芸譯(2001)。《媒體原理與塑造》。台北:韋伯。(原書:L. Grossberg,, E. Wartella & D.C. Whitney [1998]. Media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London: Sage.)

曾偉禎譯(1996)。《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台北: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原書:D. Bordwell & K. Thompson [2001].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黃尚智(2003)。<YA教授自然派瘋迷F世代 成立專屬網站尬網 洪都拉斯苦熬出頭>,《星報》,12版。

黃韋齊(2005)。<台東.霧鹿 流不盡的不是「眼淚」:而是泉而出的「希望」>。《心海送水米.羅盤無距離》,創刊號。台北:難逢廬股份有限公司。

黃新生譯(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原書:Arthur A. Berger [1991]. Media Analysis Techniques)

黃聖哲(2003)。<阿多諾的半教育理論>。《東吳社會學報》,第15期。

彭懷真(2001)。《最近有點煩ABOUT男人心事》。台北:天下。

盛寧(1997)。《人文困惑與反思:西方後現代主義思潮批判》。北京:新華。

葉教授a(2005)。<緣起不滅:開場不易 開步更難>。《心海送水米.羅盤無距離》,創刊號,1-8頁。

葉教授b(2005)。<生死之前 做過多少好事>。《心海送水米.羅盤無距離》,創刊號,29-52頁。

葉教授c(2005)。<多給別人一點就是減輕自己的負擔>。《心海送水米.羅盤無距離》,創刊號,53-58頁。

葉教授d(2005)。<迴響>。《心海送水米.羅盤無距離》,創刊號,91-93頁。

善若水股份有限公司(2005)。《國家加稅我加箱》。台北:善若水股份有限公司

游恆山譯(1994)。《權力形象:如何型塑領袖魅力》。台北:月旦出版。(原書:B. Bruce [1992]. Images of power)

游謙(1999)。<飛碟會陳恆明與末劫明王—一個末啟修辭法的分析>。《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

董芳苑(1986)。《認識台灣民間信仰》。台北:長春文化事業公司。

蔡宜剛(2006)。《次文化:風格與形式》。台北:台灣國立編譯館。(原書:D. Hebdige[2003].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 :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

廖唯超(2000)。《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之形象塑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蔡詩萍(1994)。<活在形象取勝的年代裡>。游恆山譯《權力形象》。台北:月旦出版。

鄭志明(1995)。<台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宗教哲學》,第1卷第4期。

鄭志明(1996)。<台灣禪修型「新興宗教」初探>。《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鄭志明(1999)。《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傳統信仰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鄭金德(1984)。<美國的新宗教>。《菩提樹》,385期。

劉北成譯(1998)。《韋伯:思想與學說》。台北:桂冠。(原書:R. Bendix[1998]Max Weber)

劉平君(1997)。《解讀漫畫城市獵人中的女性意涵》。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繼譯(1990)。《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台北:桂冠。(原書:H. Marcuse[1964]. 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y)

簡妙如等譯(2002)。《大眾傳播媒體新論》。台北:韋伯。(原書:L. Taylor. A. Willis. [1999]. Media studies: Text, institutions and audiences. )

謝鈺鈺(2002/12/07)。<YA教授名言黑白講>。《聯合報》。版25。

謝銘旺、周全剛(2003)<週刊報導 股東吳俊立喊冤>。《聯合報》。台東縣新聞。版B2

瞿海源(1988)。《 氾濫與匱乏長篇》。台北:允誠文化。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瞿海源(2002)。《宗教社會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羅嘉薇、伍崇韜(2005)。<挖糞也能當教授>。《聯合報》,版10A。

羅嘉薇、伍崇韜、楊湘釣(2005)。<葉耀鵬、葉教授貧困兄弟心海通>。《聯合報》,版10A。

羅鋼、沈中忱編(2003)。《消費文化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心海羅盤善知識網絡(2008)。[心海羅盤十二週年紀錄影片]。影片。紀錄影片。16分48秒(0分00秒至1分50秒)。彩色,國語。《心海羅盤善知識網絡》。http://www.slife.com.tw/home.htm。(2008/4/7瀏覽)。

英文文獻
Aberbach, D.(2006).Charisma in Politics, Religion and the Media.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Bensman, J., and M. Givant(1975).〝Charisma and Modernity: The Use and Abuse of a Concept.〞Social Research 42(4):570-614.

Biermans, John T.(1988).The Odyssey of New Religions Today. Lewiston: The Edwin Mellen Press.

Bourdieu, P. & Wacquant, L. J. D. (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Burr, V. (1995). I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Dyer, R.(1979). Star.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Fagen, R.(1972). 〝Charismatic Authority and the Leadership of Fidel Castro.〞In R. Bonachea and N. valdes, eds. Cuba in Revolution. New York: Anchor books.

Glassman, R. M. & Swatos Jr., W. H.(1986) edited. Charisma, Hist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Gonzalez, E.(1974). Cuba under Castro: The Limits of Charisma. New York: Houghton-Mifflin.

Huang, Julia C.(2001). Recapturing Charisma: Emotion and Rationalizatin in a Globalizing Buddhist Movement form Taiwan. Boston University Graduate S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Thompson, John B.(1990).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US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ershaw, I.(1987). 〝Hitler Myth.〞In Image and Reality in the Third Reic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ershaw, I.(1991). Hitler. London: Longman.

Merton, Ward W.(1965). Castro as Charismatic Hero. 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Center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Meyrowitz, J.(1985).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iffer, I.(1973). Charisma.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hupe, A.(1987). Constructing Evil an a social Process: The Unifictaion Church and the Media. in R. Bellah and Frederick E. Greenspahn(ed). Uncivil Religion. N.Y.: Crossroad.

Shyles, L. (1988). 〝Profiling candidate images in televised political spot advertisements for 1984: roles and realities of presidential jousters at the height of the Reagan ear.〞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N.Y.: Crane Russak.

Hall, S.(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Tucker, R.(1970). 〝The Theory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In Rostow, Dankwart.(eds).Philosophers and Kings: Studies in Leadership. New York: Braziller Publisher.

Parker, I.(1992). Discourse dynamics: Critical Analysis for Social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Robinson, Jean C.(1980). Institutions, Charisma and Bureaucrats: Minban Schools and the Leadership of Mao Zedo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rnell University, Ph.D.

Rogers, E. M.(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 The Free Press.

White, Theodore H.(1962). The Making of the President 1960. London: Jonathan Cap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嘉倪(2004)。<跨越真實與擬仿的藩籬-解讀「2100全民亂講」之後現代模仿意涵>。《傳播與管理研究》第3卷第2期,105-131頁。
2. 南方朔(1996),<解析宋七力事件的社會意義──高明的魔法師玩了一場後現代的荒誕秀>,載於《新新聞》471期
3. 沈國屏、楊立傑、黃創夏、莊勝鴻、杜聖聰、馬之駿(1996)。<台灣各種奇特宗教總清查。《新新聞》,第502期。
4. 李濠仲(2002)。<全民亂講的創意哪裡最正點>。《新新聞》,822期。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822/822-036.html
5. 王順民(1998)。<「人間佛教」的遠見與願景──佛教與社會福利的對話>。《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
6. 黃聖哲(2003)。<阿多諾的半教育理論>。《東吳社會學報》,第15期。
7. 游謙(1999)。<飛碟會陳恆明與末劫明王—一個末啟修辭法的分析>。《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
8. 鄭志明(1995)。<台灣「新興宗教」的現象商議>。《宗教哲學》,第1卷第4期。
9. 鄭金德(1984)。<美國的新宗教>。《菩提樹》,385期。
10. 林淑姬、樊景立、吳靜吉與司徒達賢(1994),(報酬公平、程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管理評論》,13(2):87-108。
11. 諸承明、戚樹誠、李長貴(1998),(我國大型企業薪資設計現況及其成效之研究-以薪資設計四要素模式為分析架構),《輔仁管理評論》5(1):97-116。
12. 諸承明,(2001) ,《薪酬設計理論與實務之整合性模式-台灣大型企業實證分析》,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1):001-025。